20、偏沮小考 (《中医文献杂志》2013年第2期P27-29) 河间市人民医院(河北,062450)金栋 金雪宁1 李冬梅 杜宝良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中医学专业中西医临床方向2008级,廊坊065001) 摘要:《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历代注家及当代学者对于“偏沮”的解释未尽一致,主要是对于“沮”的解释不一样,或认为是湿润、或是阻止、或是败坏,或是“袒”字之讹。经查阅文献考证并据本节经文上下文例及医理认为,沮,当为“袒”字之讹,形似传抄致讹。偏沮,当为“偏袒”,即脱掉衣服,露出半身。袒,脱衣袒露。 “汗出偏沮(袒),使人偏枯”,指大汗出后若脱衣袒露半身,容易感受风邪,(日久)使人偏枯-半身不随。中医经典《素问》理论认为,偏枯-半身不随,为风邪所中,是由于“汗出受风”而罹患,即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阳不固,汗出则腠理疏松,风邪乘虚而入,侵入人体半身深部,导致经络营卫气血不畅,肢体筋脉失于濡养,发为偏枯-半身不遂。汉唐宋以前医家多遵之,金元以后则多质疑之,而时至今日之中风病,并非中风而罹患。 关键词:偏沮 半身不遂 偏袒 20.1、经文 《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20.2、沮汇释 杨上善《太素·卷第三·调阴阳》沮作“阻”,杨注:“阻,坏也,慈吕反。” 王冰注:“夫人之身,常偏汗出而湿润者。”等于说:“沮,湿润也。”林亿等《新校正》:“按:沮,《千金》作祖,全元起本作恒。”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沮,子鱼切……人当汗出之时,或左或右,一偏阻塞而无汗。”等于说:“沮,阻塞也。” 吴昆《素问吴注》:“沮,慈吕切。沮,止也。” 张介宾《类经》:“沮,伤也,坏也。有病偏汗者,或左或右,浸润不止,气血有所偏沮。……沮,将鱼切。” 张志聪《素问集注》:“沮,音疽……沮,湿也。” 高士宗《素问直解》:“沮,犹湿也。……若汗出偏沮,则气血不周于身,故使人偏枯。” 黄元御《素问悬解》:“若汗出偏沮,则是经络偏闭,其无汗之处,必病偏枯。”等于说:“沮,闭也。” 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按:阳气盛,则汗出通身,阳虚,则气不周流,而汗出偏矣。气阻一边,故云偏沮,是名偏枯,今之半身不遂等证是也。” 曰本·丹波元简《素问识》:“考《千金》作‘袒’(笔者注:顾本《素问》新校正谓《千金方》作“祖”),又《养生门》云:‘凡大汗勿偏脱衣,喜得偏风,半身不遂。’《巢源》引《养生方》同。《灵·刺节真邪》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乃其作‘袒’似是。下文曰‘汗出见湿’,曰‘高粱之变’,曰‘劳汗当风’,皆有为而发疾者,其义可见也。” 曰本·森立之《素问考注》:“案:‘阳气者,烦劳则张。’至‘郁乃痤’七节,并谓人‘将摄失宜’,则阳气不顺,乃成大病也。若作‘偏沮’,则不可以‘将摄失宜’为解,宜从《千金》作‘袒’为是也。《病源》卷一引《养生方》云:‘大汗勿偏脱衣,喜偏风,半身不随。’《千金方·卷二十七·道林养性第二》云:‘凡大汗勿偏脱衣,喜得偏风,半身不遂。’《太素》作‘偏阻’,全元起本作‘偏恒’,并似讹字。” 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校释《黄帝内经素问校释》:“沮,止的意思。偏沮,即半身汗不得出。” 李戎《中医难字字典》云:“沮,㈠(ju举)①湿润。《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金寿山《中国医籍字典》:“沮,㈠(ju举)②湿。见《广雅·释诂》。《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张登本、武长春《内经词典》云:“沮,1.止。素3‘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偏沮(ju句):证名。指汗出偏于半身(左侧或右侧)。即半身有汗,半身无汗。多由气血不能畅流周身所致。《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高校教材新世纪第2版王庆其《内经选读》:“沮,阻止。” 高校教参新世纪第2版程士德《内经》:“沮(ju举),阻止。” 周海平、申洪砚、朱孝轩《黄帝内经大词典》:“[偏沮](pianju)词组,含义有二:①通‘偏阻’。气机阻滞于一侧,而汗只能由另一侧出。②沮有‘湿润’之义。偏沮,即身体一侧因汗出而常湿润。《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范登脉《黄帝内经素问校补》:“《素问识》的全文如下……其中,‘下文曰汗出见湿,曰高粱之变,曰劳汗当风,皆有为而发疾者,其义可见也’的意思是说,据下文文例,‘汗出偏沮’是‘使人偏枯’之因,‘偏枯’是‘汗出偏沮’之果。丹波元简的说法是对的。《风论篇第四十二》:‘风之伤人也,……或为偏枯。’又,‘风中五藏六府之俞,……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灵枢·九宫八风第七十七》:‘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都可以作为丹波元简之说的佐证。胡澍谓‘沮’为湿润之象,不符合上下文之意,不可从。至于‘袒’之误为‘沮’,那是因为‘衤’与‘礻’、‘且’与‘旦’写本手书往往混用不分,‘袒’字写本手书或同‘祖’,大概抄写者受上面‘汗’字的影响而误书为‘沮’。” 傅景华《黄帝内经素问译注》:“偏沮,沮,通‘阻’,阻止。此指一侧汗出受阻。又王冰作‘濡湿’解;张介宾作‘坏’解。” 王洪图《王洪图内经讲稿》:“沮是湿润的意思,偏沮就是半边有汗。身体半侧有汗,另半侧无汗,一边湿一边干,所以叫偏沮。” 综观上述诸家所释,观点有以下四种: ⑴湿润。如王冰、张志聪、高士宗、李戎、金寿山、王洪图等。 ⑵阻止。如马莳、吴昆、黄元御、姚止庵、《校释》、《内经词典》、高校教材与教参、《译注》等。 ⑶败坏。如杨上善、张介宾。 ⑷沮,当为“袒”字,即袒露脱衣。如曰本学者及范登脉《校补》。 何者为是? 20.3、小考 按: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卷一·风痹候》引《养生方》云:“大汗勿偏脱衣,喜偏风,半身不随。”孙思邈《千金方·卷二十七·道林养性第二》云:“凡大汗勿偏脱衣,喜得偏风,半身不遂。” 据本节经文上下文例及医理,沮,当为“袒”字之讹,形似传抄致讹。偏沮,当为“偏袒”,即脱掉衣服,露出半身。袒,脱衣袒露。 “汗出偏沮(袒),使人偏枯”,指大汗出后若脱衣袒露半身,容易感受风邪,(日久)使人偏枯--半身不随。即如《千金方》所云“凡大汗勿偏脱衣,喜得偏风,半身不遂”是也。曰本学者及时贤范登脉《校补》所言为是,当从。 20.4、结论 综上所述,“汗出偏沮”当为“汗出偏袒”。沮,当为“袒”字之讹。偏沮,当为“偏袒”,即脱掉衣服,露出半身。 20.5、后言 中医经典《内经》理论认为,偏枯--半身不随,亦名偏风,为风邪所中,是由于“汗出受风”或“体虚中风”而罹患,即由于人体正气不足,风邪乘虚而入,侵入人体半身深部,导致经络营卫气血不畅,肢体失于濡养,发为偏枯--半身不遂(偏枯乃中风病之古病名,中风病病名即导源于此--体虚中风、风乘虚而为病也),如“汗出偏沮(袒),使人偏枯”、《素问·风论》“风之伤人也……或为偏枯。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五脏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灵枢·刺节真邪》“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居,发为偏枯”、《灵枢·九宫八风》“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等,汉唐宋以前医家多遵之,而金元以后则多质疑之。如: 金代医家刘完素力劈时弊,倡言新说。刘氏认为中风病既不是肝木之风实甚,亦非外中于风,乃由于将息失宜,五志过极,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约的“内风”论。《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中风瘫痪者,非谓肝木之风实甚而卒中之也,亦非外中于风尔。由于将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无所知也。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者,由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故也。”及《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类》:“中风偏枯者,由心火暴甚,水衰不能制之……则卒暴僵仆,多因五志七情过度,而卒病也。” 其次是李东垣的“正气自虚”的内风学说。李氏认为“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者,多有此疾。壮岁之际无有也。若肥盛则间有之,亦形盛气衰如此。”(《医学发明》) 而朱丹溪提出中风病“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学说,并指出半身不遂在左侧属血虚有痰挟瘀血,在右侧属气虚有痰挟热邪。《丹溪心法•中风》:“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治痰为先,次养血行血;或属虚,挟火(一作痰)与湿,又须分气虚血虚。半身不遂,大率多痰,在左属死血瘀(一作少)血,在右属痰有热,并气虚。左以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竹沥、姜汁;右以二陈四君子等汤加竹沥、姜汁。” 元·王履从中风病因学出发,首创“真中风”与“类中风”,将内风与外风做了本质上的区别。《医经溯洄集·中风辨》:“殊不知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 明·张景岳认为中风病与外风无关,而创“中风非风”学说,提出“内伤积损”的观点。《景岳全书•杂证谟•非风》:“非风一证,即时人所谓中风证也。此证多见卒倒,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并提出本病乃由真阴亏损,元气虚脱所致,“凡病此者,多有素不能慎,或七情内伤,或酒色过度,先伤五脏之真阴,此致病之本也。再或内外劳伤,复有所触,以损一时之元气;或以年力衰迈,气血将离,则积损为頽,此发病之因也。盖其阴亏于前,而阳伤于后,阴陷于下,而阳乏于上,以致阴阳相失,精气不交,所以忽而昏愦,卒然仆倒,此非阳气暴脱之候乎?” 时至晚清及近代,由于西说渐进,受其影响,晚清及近代一些医家,师承前哲,并折衷中西医学而倡“内风脑病”说,实为近代医家对中风一病之重大贡献。“内风脑病”学说,是指肝阳化风,挟气血上逆,直冲犯脑。如张伯龙倡“肾虚肝旺,内风脑病”之说,其云:“中风一证,肾水虚而内风动者多,若真为外来之风所中者则甚少……其内动之中风,是为肝风自中而发。由于水亏木动,火炽风生而气血上奔,痰涎猝壅,此即《素问》气血并走于上之大厥,亦即西医所谓血冲脑经。若激扰后脑,则昏不知人;激扰前脑,则肢体不动;激扰一边,则口眼歪斜,或为半身不遂,左右瘫痪等证。”(《雪雅堂医案》) 目前,中医权威机构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犯冲脑,导致脑脉闭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多发于中老年人的常见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脑血管疾病。” 由上可见,偏枯--半身不遂,是由“中风”即外受风邪所引起的经典理论,目前看来欠妥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