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风病识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6-9-25 07:27:57 | 只看该作者
17、半身不遂是否有疼痛症状--“偏枯痛”者辨析
(《江苏中医药》2011年第43卷第9期)
1,金2,黄素娟2
1.华北石油总医院神经内科(河北任丘 062552)
2.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河北河间062450)
关键词  半身不遂  偏枯疼痛  中风
半身不遂是偏瘫的俗称,《内经》称偏枯。《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汗出偏沮,使人偏枯。”王冰注云:“偏枯,半身不随。”[1]张介宾《类经·针刺类·刺诸风》云:“偏枯者,半身不随,风之类也。”[2]
偏枯,即半身不遂,是中风病的一个主要症状,半身不遂是否有疼痛表现?历代医家观点认识是不一样的。究其因,主要是因为中风病的时期、病程不一所导致。
认为半身不遂有疼痛表现的,即“偏枯痛”者,当首推中医经典《内经》。如《灵枢·热病》说道:“偏枯,身偏不用而痛。”后世医家多宗此说,认为有“疼痛”症状者,如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风偏枯候》记载:“风偏枯者,由血气偏虚,则腠理开,受于风湿,风湿客于半身,在分凑之间,使血气凝涩,不能濡养,久不瘥,真气去,邪气独留,则成偏枯。其状半身不随,肌肉偏枯小而痛,言不变,智不乱是也。”[3]杨上善《太素·调阴阳》记载:“偏枯,不随之病也,或偏枯疼者也。”[4]孙思邈《千金要方·论杂风状第一》记载:“偏枯者,半身不随,肌肉偏不用而痛。”[5]马莳《灵枢注证发微》记载:“偏枯者,半体不能举用而疼痛。”[6]但亦有持否定者,认为半身不遂无疼痛表现,如王清任《医林改错·半身不遂辨》记载:“有疼痛之症,乃是身痛之痹症,非是半身不遂。半身不遂,无疼痛之症。余平生治之最多,从未见因身痛痹症而得半身不遂者。”[7] 那么半身不遂到底有无疼痛表现呢?
中风病,又名脑卒中,与西医急性脑血管病变相同。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风病》说道:“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犯冲脑,导致脑脉闭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多发于中老年人的常见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脑血管疾病。从病理上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8]《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脑梗死》说道:“临床表现决定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主要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等,部分可有头痛、呕吐、昏迷等全脑症状。”[9]可见上述中西医两个《指南》中对于脑血管病在急性期如果出现偏瘫、半身不遂的话,是由于神经组织受损后所出现的正常神经功能的缺损或缺失症状[10],而并非刺激症状,所以并未有疼痛表现描述。
中风病根据病程长短,临床分为三期,即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急性期为发病后二周以内,中脏腑(有意识障碍者)可至一个月;恢复期指发病二周后或一个月至半年内;后遗症期指发病半年以上[8]。临床观察,中风病之急性期或首发症状,无论是脑出血还是脑梗死,如果出现偏瘫、半身不遂的话,是由于神经组织受损后所出现的正常神经功能的缺损或缺失症状,“无疼痛”症状;而中风病的恢复期或后遗症期,无论是脑出血还是脑梗死,部分患者可出现偏瘫侧肢体疼痛、麻木、肿胀或肌肉萎缩等并发症状,乃肢体失用、筋脉拘挛、气血运行不畅的结果[11-12]。由于历代医家所诊治中风病之时期不同,是否有疼痛症状,所见不一,故而说法认识不一。由此可见,偏瘫、半身不遂是否有疼痛症状,由于中风病的病程长短不一、时期不同,故而导致说法认识不一。   
综上所述,中风病之急性期或首发症状,无论是脑出血还是脑梗死,如果出现偏瘫、半身不遂的话,是由于神经组织受损后所出现的正常神经功能的缺损或缺失症状,无疼痛表现;而在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无论是脑出血还是脑梗死,部分患者可出现偏瘫侧肢体疼痛,乃肢体失用、筋脉拘挛、气血运行不畅的结果。如此始与临床相吻。
参考文献
[1] 王冰注解,林亿补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23
[2] 张介宾.类经.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725
[3] 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84:2
[4]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69
[5]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87:153
[6] 马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265
[7] 陕西省中医研究院. 医林改错注释. 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105
[8]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56,56
[9] 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31
[10]王维治.神经病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
[11]金栋.古病名痱病探源.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5):311
[12]金栋.内经中风病病症名探讨.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10):695

22
发表于 2016-9-25 07:28:23 | 只看该作者
这种逐个探讨、厘清疾病病因病机及有关治疗的文章,让读者大受裨益!赞!
23
 楼主| 发表于 2016-9-25 07:31:44 | 只看该作者
18、中风后遗症能否再治愈探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年第17卷第10期)
1,金2,黄素娟2
(1.华北石油总医院神经内科,河北任丘 062552;2.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河北 河间062450)
摘要:目前医疗广告及互联网宣传说可以治愈中风后遗症,经临床观察及环顾周围病人发现,仍有一部分中风后遗症患者出现。那么中风后遗症到底能否再治愈?中风病是否遗留后遗症,主要与病变部位和出血的量或梗塞的面(体)积有关;其次与是否积极、合理、规范的治疗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情况下,如果不是腔隙状态的病灶及小中风者,部分患者会遗留程度不同的后遗症。后遗症是很难再治愈的,若能治愈,则不称其为后遗症了。后遗症时期的药物治疗可以说效果不著,而康复、功能锻炼只能维持肌肉不萎缩,增加生活能力,增加抵抗力,但并不能完全治愈后遗症。
关键词:中风病;急性脑血管病;中风后遗症
中风,目前权威性中医机构--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最新版)中规范病名为“中风病”,还有卒中、脑中风等不同称谓,历代医家认为是风、劳、鼓、膈四大疑难病证之首,说明历代医家非常重视这种疾病。中风病与现代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脑梗死和短暂脑缺血发作(TIA)等相类似。通过流行病学观察,中风病有四高的特点,即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高复发率,是严重危胁我国居民健康生活的常见病之一。
检阅中医古籍及历代医案发现,中风后遗症可以治愈并有许多验方及医案介绍,而目前医疗广告及互联网也宣传说可以治愈中风后遗症,但经临床观察及环顾周围病人发现,仍有一部分中风后遗症患者出现。那么中风后遗症到底能否再治愈?
从目前的临床实践来看,无论是民间医生、个体诊所、民营医院,还是二、三级国立医院的专家、教授、学科带头人、高年资主治医师等,由于每个人的临床经验及医学知识水平的不同,可能对于中风病的认识如概念、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和预防等不一,特别是对于“中风后遗症能否再治愈”的问题,尚不能达成共识,为此特提出“中风后遗症能否再治愈”这一题目,不揣浅陋,探讨如下。
18.1、中风病概念
所谓中风,即中风病,也称脑中风,与西医急性脑血管病相同。“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犯冲脑,导致脑脉闭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多发于中老年人的常见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脑血管疾病。从病理上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种”[1]。这是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目前中医最权威的解释。
18.2、中风后遗症概念
所谓后遗症,指在病情基本好转后遗留下来的某种组织、器官的缺损或者功能上的障碍。如患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后遗留的下肢麻痹,面神经炎后遗留的面肌痉挛,而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发病6个月以后,仍遗留程度不同的偏瘫、麻木、言语不利、痴呆等。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风病》中称“均有3/4中风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1]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脑梗死》中也称“存活的患者中,70%左右残留较严重的后遗症……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后”[2]。然而并不是所有中风病患者皆遗留后遗症。
18.3、中风病无后遗症者
通过临床观察发现,以下这几种类型经适当、合理治疗可无后遗症。
18.3.1腔隙性梗死
腔隙性梗死,即腔隙性脑梗死,亦名脑腔梗,是指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100~200μm小穿通动脉,在长期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形成小的梗死灶(坏死灶)。由于小穿通动脉梗死后,由大吞噬细胞将梗死处的脑坏死组织吸收,而遗留下小的腔隙,故名腔隙性脑梗死。梗塞直径为0.2~15mm的囊性病灶,是多发性。由于病灶较小,许多患者无临床症状,属于无症状性脑梗死,这类无临床症状者的确诊,主要靠影像学检查或尸检[3-4]。
目前临床上也有出现症状的腔隙性梗死,其临床诊断为,发病多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亦有部分有糖尿病史[3],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多无意识障碍;应进行头CT或MRI检查,以明确诊断;临床表现多不严重,较常见的有纯感觉性卒中、纯运动性轻偏瘫、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构音不全-手笨拙综合征或感觉运动性卒中等[2]5种类型。具体表现为:
⑴纯感觉性卒中:表现为一侧面部、上肢与下肢感觉异常(如麻木),或感觉减退、消失(如无感觉、不知痛痒),一般无运动障碍。
⑵纯运动性轻偏瘫:表现为一侧面部、上肢与下肢无力,并非单瘫。
⑶共济失调性轻偏瘫:轻偏瘫通常以下肢为重,上肢较轻,同时伴有同侧偏身共济失调,也是下肢重于上肢,或偶有偏身感觉异常、轻度感觉减退。
⑷构音不全-手笨拙综合征:表现为说话含糊不清,呐吃,面肌无力,吞咽困难,手略显笨拙,难以完成精细动作,一般不伴上下肢明显无力或共济失调。
⑸感觉运动性卒中:表现为既有一侧面部、上肢与下肢无力,又有同侧偏身感觉异常与减退,不包括那些神经障碍仅累及面部与手或者手与下肢者。
    这种脑腔梗类型经过积极治疗以后,无后遗症遗留,而且病程亦较短,但可反复发作。若反复发作多次者,引起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称为腔隙状态,则可遗留后遗症,如痴呆、帕金森综合征等表现[3]。
18.3.2腔隙性出血综合征
小量脑出血,有的学者称之为出血性腔隙综合征[5-6],因出血量少,病灶局限,对周围脑组织损害轻,所以症状轻微。此时如果不做脑CT/MRI检查,最易误诊为腔隙性梗死。
出血性腔隙综合征病人多数有高血压病史,特别是高血压性小动脉病变(脂质透明样变),导致脑深部穿支动脉系统发生硬化。这种病发展下去,既可引起穿支小动脉阻塞,以致发生腔隙性梗死,也可因破裂、渗血而引起小量脑出血,从而导致出血性腔隙综合征。这时,因出血量少,血肿未破入脑室系统或蛛网膜下腔,也未累及网状结构与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所以患者一般既无意识(神志)障碍,也无头痛、恶心、呕吐等颅高压症状,以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
小量脑出血与腔隙性梗死表现相同,也有上述5种表现。
这类患者经过合理治疗后,也很少遗留后遗症。
18.3.3 小中风
所谓小中风,也称中风先兆,与现代医学“短暂脑缺血发作”相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又称一过性脑缺血发作……临床症状通常持续10~15分钟,多在1小时内,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影像学检查(CT、MRI)无责任病灶。TIA是缺血性卒中重要的危险因素,患者发生率中的几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TIA属于中医学的‘中风先兆’、‘小中风’范畴”[2]。
现代医学认为,TIA是完全性脑卒中及心肌梗死的危险信号,有资料显示,首次TIA后,如未经适当治疗而任其自然发展,则有1/3的患者在数年之内有发生完全性脑梗死的可能;约有1/3的患者经历长期的反复发作而损害脑的功能;亦有1/3可能出现自然的缓解[7]。
这类中风先兆,即小中风患者经过合理治疗后,也是“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的。
18.4、中风病有后遗症者
患中风病后是否遗留后遗症,主要与病变类型有关,即由于病变部位(如大脑半球、基底节内囊区域、脑干、小脑)和出血的量或梗塞的面(体)积不同,而出现不同类型;其次与是否积极、合理、规范的治疗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经临床观察,如果是“非腔隙状态的病灶及非小中风”者,部分患者会遗留程度不同的后遗症。所以,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风病》中称“均有3/4中风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脑梗死》中也称“存活的患者中,70%左右残留较严重的后遗症”,是有一定临床基础和事实依据的,并非空穴来风。
中风病临床分为三期,即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中风病恢复的过程主要是在恢复期6个月以内,并且疾病本身还有一个自然恢复的功能。但半年以后遗留的部分功能障碍,经过药物、康复、功能锻炼等,或可得到程度不同的好转,经临床观察及病后随访发现,很难再治愈。是否治愈有其治愈标准,并非自己设定或认为治愈就是治愈了。通过临床观察后发现,后遗症时期的药物治疗可以说效果不著,但对预防病情复发或可起到一定作用,而康复、功能锻炼只能维持肌肉不萎缩,增加生活能力,增加抵抗力,但并不能完全治愈后遗症。对于这个观点,有的学者可能并不认同甚至讥讽或谩骂。
18.5、结语
综上所述,患中风病是否遗留后遗症,主要与病变部位和出血的量或梗塞的面(体)积有关;其次与是否积极、合理、规范的治疗等多方面因素有关。一般情况下,如果不是腔隙状态的病灶及小中风者,部分患者会遗留程度不同的后遗症。后遗症是很难再治愈的,若能治愈,则不称其为后遗症了。后遗症时期的药物治疗可以说效果不著,而康复、功能锻炼只能维持肌肉不萎缩,增加生活能力,增加抵抗力,但并不能完全治愈后遗症。
参考文献
[1]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56,56.
[2]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260,261,253.
[3] 吴江主编.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68,168,168.
[4] 韩仲岩,唐盛孟,石秉霞主编.实用脑血管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50.
[5] 隋帮森主编.脑血管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25-229.
[6] 金  栋.怀疑脑血管病变怎么办[N].健康报,2009-04-01(4版).
[7] 王新徳主编.现代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274.

24
 楼主| 发表于 2016-9-25 07:33:11 | 只看该作者
19卒中“脑病”说探讨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2012年10期)
刘光宇1  金栋2  吴立欣2
(1河北省泊头市中医院,泊头062150;2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河间062450)
  卒中,当为猝中,指急性脑血管病变。明清以前医家皆将其病因病机、定位与心、肾、肝、脾等脏腑密切相关,明清以后定于脑。由于心、肾、肝、脾等脏腑功能失调所引起的卒中,属气的中介作用,即通过中介作用,导致脑功能失调,出现脑病症状,此即“病因→中介作用→脑”轴系统。例举晚清及民国医家三张“内风脑病”学说,乃卒中“脑病”学说之端始。
关键词 卒(猝)中;中风病;中介作用;脑病
19.1 卒中概念与病机
卒中,当为猝中,应读促众(cu zhong),即中风病,也称卒中风,本是中医病名[1],指急性脑血管病变。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为主要症状得名,因病位在脑,又名脑中风。本病是由多种致病因素,通过气的“中介作用”,即脏腑的病理变化、功能失调,亢逆上冲于“脑”,导致脑络痹阻或血溢脑络之外,从而引起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两大类。
中介作用系人体之气的功能之一,即气能感应传导信息以维系机体的整体联系,气是感应传递信息之载体[2]。中介作用既可以是脏腑经络之正常功能表现,也可以是脏腑经络的异常病理变化。此即“病因→中介作用(脏腑功能失调)→脑(靶器官)”轴系统。
19.2 脑病的临床表现
脑为元“神”之府,具有主宰生命活动,主司精神活动和感觉运动的生理功能。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总称。神的内涵是广泛的,既是一切生理活动、心理活动的主宰,又包括了生命活动外在的体现,其中又将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归为狭义之神的范畴[3]。而广义之神和狭义之神,传统观念认为是由“心”所主,实际上都是大脑功能的具体表现。所以凡是此“病因→中介作用→脑”轴系失调后,则会导致脑的功能失调,出现脑病症状。具体表现有:⑴脑病的神经症状,如头痛、头(眩)晕、耳鸣、肢麻、抽搐、振颤、健忘、痴呆、不寐、魇、瘫痪、失音(语)、痿证、谵语、嗜睡、昏迷等;⑵脑病的精神症状,如感知障碍(感觉过敏、内感不适、错觉、幻觉)、思维障碍(联想障碍、妄想)、情感障碍(情绪高涨、焦虑、恐惧)、记忆障碍(遗忘、记忆错误)、智能障碍、意志障碍等和⑶脑病的心身症状,如焦虑状态、抑郁状态、癔病状态、疑病状态、强迫状态、失现实感等[4]。但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医经典《内经》根据古代哲学概念及五行学说的理论,将脑的功能分属于五脏而总统于心。
由于历代医家皆重视心主神志而藏神,将脑所主的“元神”融于心神之内,从而忽略了脑所主的元神,并皆遵从而沿用,结果导致脑的功能未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而未充分开发研究和利用。
19.3 明清以后,脑得到重视
至明清时期,脑的功能才逐渐得到重视。如李时珍云“脑为元神之府”[5]、王清任云“灵记之性不在心在脑”[6]等。明清时期,西说渐入,特别是到了晚清及民国时期,中医学者接受西方医学理论成为一种趋势和必然,并倡“中西汇通、衷中参西”。此时脑病理论得到空前发展和重视,卒中脑病说,则是这一理论的体现。卒中脑病说,实源于“晚清及近代医家,师承前哲,并折衷中西医学而倡内风脑病说,实为近代医家对中风一病之重大贡献”[7],此时最有代表性医家当属三张,即张伯龙、张山雷和张锡纯。张伯龙云:“今西医国家,以中风证为血冲脑气筋病,谓人身知觉运动,皆主于脑。”[7]
19.4《内经》卒中昏迷期称谓  乃三张卒中脑病说之端始
《内经》“大厥、薄厥、煎厥”的论述,三张认为是卒中病昏迷期表现、脑病症状。如张伯龙云:“血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此即今之所谓猝倒暴仆之中风……今所谓中风猝仆,不知人事之病,益信西医血冲脑气筋之说,与《素问》暗合,可以互相引证……《素问》气血并走于上之大厥,亦即西医所谓血冲脑经。若激扰后脑,则昏不知人;激扰前脑,则肢体不动;激扰一边,则口眼喎邪,或为半身不遂,左右瘫痪等证……《素问》所谓气血并走于上之大厥,于西医所谓血冲脑气筋,信而有征。盖肝风内动,气血上冲于脑,扰其后脑则昏不知人,扰其前脑,在一边则为半身不遂,口眼喎斜;在两边则为全身瘫痪。”[7]张山雷云:“凡猝倒昏瞀,痰气上壅中风,皆由肝火自旺,化风煽动,激其气血并走于上,直犯冲脑,震扰神经,而为昏不识人,喎邪倾跌,肢体不遂,言语不清诸证,皆脑神经失其功用之病……《素问·生气通天论》‘血菀于上,使人薄厥’一条,亦即此内风自扰,迫血上菀之病,更与西学血冲脑经之说,若合符节。”[7]张锡纯云:“脏腑之气化皆上升太过,而血之上注于脑者,亦因之太过,致充塞其血管而累及神经。其甚者,致令神经失其所司,至昏厥不省人事,西医名为脑充血证……内中风之证,曾见于《内经》。而《内经》初不名为内中风,亦不名为脑充血,而实名之为煎厥、大厥、薄厥。”[8]
19.5 卒中的病因病机  即“病因→中介作用→脑”轴系
卒中的病因病机,即“病因→中介作用(脏腑功能失调)→脑”轴系失调。
19.5.1 “怒→肝气上逆→脑”轴系  临床观察,以情绪波动、暴怒引发卒中者最为多见。因暴怒伤肝,肝气升发太过而上逆化风,或阳亢化火,风火相煽夹气血上冲于脑,煎熬血液,灼液为痰,导致痰瘀痹阻脑络,或灼伤脑络,络破血溢,瘀阻脑内,引发卒中。此实为“怒则气逆伤脑”之病机[9];怒为病因,而肝气上逆起中介作用,脑系靶器官[10]。
19.5.2 “火热→心肝上冲→脑”轴系 五志所伤、情志过极,除伤肝外,还可导致火热亢盛,从而引动心火和或肝火,气逆上冲,夹气血上冲于脑,扰于神窍,既可煎熬血液,灼液为痰致气血运行不畅,痰瘀闭(痹)阻脑络,亦可灼伤脑络、络破血溢、瘀阻脑内引发卒中[10]。
19.5.3 “饮食→脾(痰湿热瘀)→脑”轴系 长期嗜食膏粱肥甘厚味、酗酒饱食,可损伤脾胃,致使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浊内生,郁久化热(火),火热生风,导致风火痰(浊)热内盛,窜犯经络,上阻神窍,闭阻脑络或灼伤脑络、络破血溢,发生卒中。或痰(浊)湿阻络,气血运行不畅,血粘(稠)滞度增高,痰湿瘀血交结,闭阻脑络而成卒中[10]。
19.5.4 “劳欲→肾虚→脑”轴系  烦劳或房劳太过,可损伤元气、耗伤肾之阴精,易使阳气升张,导致气机逆乱,虚火上炎或阴虚阳亢,或兼夹痰浊、瘀血,上扰清窍脑络,导致脑络闭阻或血溢脑络之外,发生卒中[10]。。
19.5.5 “积损正衰→脉络瘀阻(痰浊、瘀血)→脑”轴系  年老体弱 ,机体脏腑功能衰退,或久病气血不足,元气耗伤,积损正衰,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瘀血痰浊交阻于脉络,从而闭阻脑络发生卒中。
19.5.6 肥胖→经络(痰湿热瘀)→脑”轴系  体质因素,如素体肥胖,或过食膏粱肥甘厚味、酗酒饱食,致形体肥胖,形成痰湿体质。痰湿壅塞脉络,气血运行不畅,血粘(稠)滞增高,痰瘀交结,闭组脑络或油脂油膏过盛,痰瘀郁久而化热生火,灼破脑络,血溢脑内而成卒中[10]
19.6 脑卒中之称谓
因卒中病位在脑,故名脑卒中,也称脑中风。卒中,后写为猝中、脑猝中者,或首见于晚清及民国医家。如张山雷云:“猝中之证,肝阳上扰……猝中之病,火升痰升……猝中之患,其病标皆是肝阳暴动,其病本即为血液不充。”[7] 张锡纯云:“迨至宋末刘河间出,悟得风非皆有外中,遂创为五志过极动火而猝中之论。”[8]并说:“吾国所谓中风者,即西医所谓脑猝中也。”[7]对于脑卒中一词的来源,西医学者认为是舶来品,如著名神经病学专家王忠诚云:“脑卒中是由外文stroke翻译而来,可确认为是脑血管病。并以急性脑血管病变为主。临床上所指的脑血管病发作即指急性脑血管病,因此也有人称之为脑卒中。”[11] 如此说来,脑卒中系由西方传入,但卒中一词确系中医之病名。因卒中病位在脑,亦名脑卒中,应读脑猝中,或与外文stroke偶合而已。
19.7 结语
综上所述,卒中,当为猝中,即中风病,本是中医病名,病位在脑,又名脑卒中、脑中风,指急性脑血管病变。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等病理因素,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出现“猝然昏仆,不省人事”等脑病症状。病机是“病因→中介作用(脏腑功能失调)→脑”轴系失调。
参考文献
[1] 金栋.卒中病名考[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3):156-158
[2]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76,88-89
[3] 王永炎.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25
[4] 施杞,周康.临床中医脑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29-33
[5] 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1936
[6] 陕西省中医研究院.医林改错注释[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38
[7] 单书健,陈子华.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中风卷[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4,49,49-54,56-57,64-65,86
[8]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M].第2版.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4:111-113
[9] 金栋.怒则气逆伤脑病机探讨[J].甘肃中医,2010,23(2):9-10
[10] 金栋.内经中风病病因病机探讨[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7):457-458
[11]王忠诚.名医名家谈脑血管病[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98:48

25
 楼主| 发表于 2016-9-25 07:34:47 | 只看该作者
20、偏沮小考
(《中医文献杂志》2013年第2期P27-29)
河间市人民医院(河北,062450) 金雪宁1  李冬梅  杜宝良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中医学专业中西医临床方向2008级,廊坊065001
摘要:《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历代注家及当代学者对于“偏沮”的解释未尽一致,主要是对于“沮”的解释不一样,或认为是湿润、或是阻止、或是败坏,或是“袒”字之讹。经查阅文献考证并据本节经文上下文例及医理认为,沮,当为“袒”字之讹,形似传抄致讹。偏沮,当为“偏袒”,即脱掉衣服,露出半身。袒,脱衣袒露。
“汗出偏沮(袒),使人偏枯”,指大汗出后若脱衣袒露半身,容易感受风邪,(日久)使人偏枯-半身不随。中医经典《素问》理论认为,偏枯-半身不随,为风邪所中,是由于“汗出受风”而罹患,即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阳不固,汗出则腠理疏松,风邪乘虚而入,侵入人体半身深部,导致经络营卫气血不畅,肢体筋脉失于濡养,发为偏枯-半身不遂。汉唐宋以前医家多遵之,金元以后则多质疑之,而时至今日之中风病,并非中风而罹患。
关键词:偏沮 半身不遂  偏袒
20.1、经文
《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20.2、沮汇释
杨上善《太素·卷第三·调阴阳》沮作“阻”,杨注:“阻,坏也,慈吕反。”
王冰注:“夫人之身,常偏汗出而湿润者。”等于说:“沮,湿润也。”林亿等《新校正》:“按:沮,《千金》作祖,全元起本作恒。”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沮,子鱼切……人当汗出之时,或左或右,一偏阻塞而无汗。”等于说:“沮,阻塞也。”
吴昆《素问吴注》:“沮,慈吕切。沮,止也。”
张介宾《类经》:“沮,伤也,坏也。有病偏汗者,或左或右,浸润不止,气血有所偏沮。……沮,将鱼切。”
张志聪《素问集注》:“沮,音疽……沮,湿也。”
高士宗《素问直解》:“沮,犹湿也。……若汗出偏沮,则气血不周于身,故使人偏枯。”
黄元御《素问悬解》:“若汗出偏沮,则是经络偏闭,其无汗之处,必病偏枯。”等于说:“沮,闭也。”
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按:阳气盛,则汗出通身,阳虚,则气不周流,而汗出偏矣。气阻一边,故云偏沮,是名偏枯,今之半身不遂等证是也。”
曰本·丹波元简《素问识》:“考《千金》作‘袒’(笔者注:顾本《素问》新校正谓《千金方》作“祖”),又《养生门》云:‘凡大汗勿偏脱衣,喜得偏风,半身不遂。’《巢源》引《养生方》同。《灵·刺节真邪》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荣卫,荣卫稍衰,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乃其作‘袒’似是。下文曰‘汗出见湿’,曰‘高粱之变’,曰‘劳汗当风’,皆有为而发疾者,其义可见也。”
曰本·森立之《素问考注》:“案:‘阳气者,烦劳则张。’至‘郁乃痤’七节,并谓人‘将摄失宜’,则阳气不顺,乃成大病也。若作‘偏沮’,则不可以‘将摄失宜’为解,宜从《千金》作‘袒’为是也。《病源》卷一引《养生方》云:‘大汗勿偏脱衣,喜偏风,半身不随。’《千金方·卷二十七·道林养性第二》云:‘凡大汗勿偏脱衣,喜得偏风,半身不遂。’《太素》作‘偏阻’,全元起本作‘偏恒’,并似讹字。”
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校释《黄帝内经素问校释》:“沮,止的意思。偏沮,即半身汗不得出。”
李戎《中医难字字典》云:“沮,㈠(ju举)①湿润。《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金寿山《中国医籍字典》:“沮,㈠(ju举)湿。见《广雅·释诂》。《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张登本、武长春《内经词典》云:“沮,1.止。素3‘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偏沮(ju句):证名。指汗出偏于半身(左侧或右侧)。即半身有汗,半身无汗。多由气血不能畅流周身所致。《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高校教材新世纪第2版王庆其《内经选读》:“沮,阻止。”
高校教参新世纪第2版程士德《内经》:“沮(ju举),阻止。”
周海平、申洪砚、朱孝轩《黄帝内经大词典》:“[偏沮](pianju)词组,含义有二:①通‘偏阻’。气机阻滞于一侧,而汗只能由另一侧出。②沮有‘湿润’之义。偏沮,即身体一侧因汗出而常湿润。《素问·生气通天论》:‘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范登脉《黄帝内经素问校补》:“《素问识》的全文如下……其中,‘下文曰汗出见湿,曰高粱之变,曰劳汗当风,皆有为而发疾者,其义可见也’的意思是说,据下文文例,‘汗出偏沮’是‘使人偏枯’之因,‘偏枯’是‘汗出偏沮’之果。丹波元简的说法是对的。《风论篇第四十二》:‘风之伤人也,……或为偏枯。’又,‘风中五藏六府之俞,……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灵枢·九宫八风第七十七》:‘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都可以作为丹波元简之说的佐证。胡澍谓‘沮’为湿润之象,不符合上下文之意,不可从。至于‘袒’之误为‘沮’,那是因为‘衤’与‘礻’、‘且’与‘旦’写本手书往往混用不分,‘袒’字写本手书或同‘祖’,大概抄写者受上面‘汗’字的影响而误书为‘沮’。”
傅景华《黄帝内经素问译注》:“偏沮,沮,通‘阻’,阻止。此指一侧汗出受阻。又王冰作‘濡湿’解;张介宾作‘坏’解。”
王洪图《王洪图内经讲稿》:“沮是湿润的意思,偏沮就是半边有汗。身体半侧有汗,另半侧无汗,一边湿一边干,所以叫偏沮。”
综观上述诸家所释,观点有以下四种:
⑴湿润。如王冰、张志聪、高士宗、李戎、金寿山、王洪图等。
⑵阻止。如马莳、吴昆、黄元御、姚止庵、《校释》、《内经词典》、高校教材与教参、《译注》等。
⑶败坏。如杨上善、张介宾。
⑷沮,当为“袒”字,即袒露脱衣。如曰本学者及范登脉《校补》。
何者为是?
20.3、小考
按: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卷一·风痹候》引《养生方》云:“大汗勿偏脱衣,喜偏风,半身不随。”孙思邈《千金方·卷二十七·道林养性第二》云:“凡大汗勿偏脱衣,喜得偏风,半身不遂。”
据本节经文上下文例及医理,沮,当为“袒”字之讹,形似传抄致讹。偏沮,当为“偏袒”,即脱掉衣服,露出半身。袒,脱衣袒露。
“汗出偏沮(袒),使人偏枯”,指大汗出后若脱衣袒露半身,容易感受风邪,(日久)使人偏枯--半身不随。即如《千金方》所云“凡大汗勿偏脱衣,喜得偏风,半身不遂”是也。曰本学者及时贤范登脉《校补》所言为是,当从。
20.4、结论
综上所述,“汗出偏沮”当为“汗出偏袒”。沮,当为“袒”字之讹。偏沮,当为“偏袒”,即脱掉衣服,露出半身。
20.5、后言
中医经典《内经》理论认为,偏枯--半身不随,亦名偏风,为风邪所中,是由于“汗出受风”或“体虚中风”而罹患,即由于人体正气不足,风邪乘虚而入,侵入人体半身深部,导致经络营卫气血不畅,肢体失于濡养,发为偏枯--半身不遂(偏枯乃中风病之古病名,中风病病名即导源于此--体虚中风、风乘虚而为病也),如“汗出偏沮(袒),使人偏枯”、《素问·风论》“风之伤人也……或为偏枯。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五脏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灵枢·刺节真邪》“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居,发为偏枯”、《灵枢·九宫八风》“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等,汉唐宋以前医家多遵之,而金元以后则多质疑之。如:
金代医家刘完素力劈时弊,倡言新说。刘氏认为中风病既不是肝木之风实甚,亦非外中于风,乃由于将息失宜,五志过极,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约的“内风”论。《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中风瘫痪者,非谓肝木之风实甚而卒中之也,亦非外中于风尔。由于将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无所知也。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者,由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故也。”及《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类》:“中风偏枯者,由心火暴甚,水衰不能制之……则卒暴僵仆,多因五志七情过度,而卒病也。”
其次是李东垣的“正气自虚”的内风学说。李氏认为“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者,多有此疾。壮岁之际无有也。若肥盛则间有之,亦形盛气衰如此。”(《医学发明》)
而朱丹溪提出中风病“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学说,并指出半身不遂在左侧属血虚有痰挟瘀血,在右侧属气虚有痰挟热邪。《丹溪心法•中风》:“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治痰为先,次养血行血;或属虚,挟火(一作痰)与湿,又须分气虚血虚。半身不遂,大率多痰,在左属死血瘀(一作少)血,在右属痰有热,并气虚。左以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竹沥、姜汁;右以二陈四君子等汤加竹沥、姜汁。”
元·王履从中风病因学出发,首创“真中风”与“类中风”,将内风与外风做了本质上的区别。《医经溯洄集·中风辨》:“殊不知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
明·张景岳认为中风病与外风无关,而创“中风非风”学说,提出“内伤积损”的观点。《景岳全书•杂证谟•非风》:“非风一证,即时人所谓中风证也。此证多见卒倒,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并提出本病乃由真阴亏损,元气虚脱所致,“凡病此者,多有素不能慎,或七情内伤,或酒色过度,先伤五脏之真阴,此致病之本也。再或内外劳伤,复有所触,以损一时之元气;或以年力衰迈,气血将离,则积损为頽,此发病之因也。盖其阴亏于前,而阳伤于后,阴陷于下,而阳乏于上,以致阴阳相失,精气不交,所以忽而昏愦,卒然仆倒,此非阳气暴脱之候乎?”
时至晚清及近代,由于西说渐进,受其影响,晚清及近代一些医家,师承前哲,并折衷中西医学而倡“内风脑病”说,实为近代医家对中风一病之重大贡献。“内风脑病”学说,是指肝阳化风,挟气血上逆,直冲犯脑。如张伯龙倡“肾虚肝旺,内风脑病”之说,其云:“中风一证,肾水虚而内风动者多,若真为外来之风所中者则甚少……其内动之中风,是为肝风自中而发。由于水亏木动,火炽风生而气血上奔,痰涎猝壅,此即《素问》气血并走于上之大厥,亦即西医所谓血冲脑经。若激扰后脑,则昏不知人;激扰前脑,则肢体不动;激扰一边,则口眼歪斜,或为半身不遂,左右瘫痪等证。”(《雪雅堂医案》)
目前,中医权威机构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因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食不节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犯冲脑,导致脑脉闭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多发于中老年人的常见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组以急性起病,局灶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脑血管疾病。”
由上可见,偏枯--半身不遂,是由“中风”即外受风邪所引起的经典理论,目前看来欠妥当。

26
 楼主| 发表于 2016-9-25 07:36:01 | 只看该作者
21、输血栓预防药有益处吗?
(文章来源:《健康报》;发布日期:2009-03-06)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金 栋
我在县市级医院工作,经常为基层老百姓、农民看病,也常与乡村医生打交道。每到春前秋后、节气更替之时,患有血栓性疾病如脑血栓或有其倾向的病人,便到当地卫生院或卫生所要求输预防液(即预防血栓的药物)。这在农村非常普遍。一些基层医生对此也不太清楚利弊,于是向笔者询问:预防性输液对预防血栓性疾病有用吗?对于这个问题,说法不一,也无明确的规定。笔者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在春前秋后预防性输液,对预防血栓性疾病如脑血栓等是有一定益处的。希望有不同意见的同行也发表一下您的观点。
血栓性疾病大部分都有发病的危险因素,最好的预防血栓性疾病的方法就是用药物控制。有些疾病必须终身服药,如糖尿病、长期高血压等,所以长期口服用药控制危险因素的数值达标,才是预防血栓性疾病最好的方法。
但是在冬春季节气候急剧变化,若超过人体调节机能的一定限度,或者由于人体的调节机能失常,不能对外界气候变化作出适应性的调节时,人体就会患病。现在比较流行的心脑血管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冬春季节发病率最高。因为这个时候气候寒冷、气温低下,机体应激反应增强,交感神经活动增加,导致血管痉挛、收缩,血液黏稠度加大,机体抵抗力低下。在原有心脑血管病,或有其危险因素的情况下,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黏、糖尿病等,容易导致相应器官、组织的缺血,诱发或发生血栓。中医认为,血液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寒邪侵犯人体,可导致经络、筋脉凝滞,拘急,挛缩等,使气血津液运行不畅,凝结瘀阻,相应脏器发生缺血,诱发或发生血栓。即便是长期口服药物的慢性病人,有时也会发病。临床观察,此时预防性输液,可以起到不同的预防作用。而预防多长时间,因个体有差异而不同。
预防性输液的药物大体分为两种:一是中药注射液,如香丹、复方丹参、川芎嗪、红花、灯盏花素、银杏叶、血塞通、脉络宁等。它的主要功效是活血化瘀、温经通络,或有扩张血管、稀释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及解聚降纤等功能。二是具有改善微循环、稀释血液黏稠度的西药,如低分子右旋糖酐(脉通液)、706羟乙基淀粉代血浆等。但是上述药物也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如导致药疹、过敏性休克等。故患者宜根据自身体质和病情,适当筛选药物,疗程一般为1~2周,最好在医生指导下正确合理使用。

27
 楼主| 发表于 2016-9-25 07:36:47 | 只看该作者
22、偏瘫一定是男左女右吗?
(文章来源:《健康报》;发布日期:2009-03-12)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金 栋
老百姓有一种说法:得了脑血栓-半身不遂症,男的是左瘫,女的是右瘫,即男左女右,这种说法正确吗?
在民间,特别是农村老百姓对医学的认识和了解,有很多是来自于中医的理论。中医是实践医学,它的理论又来自于实践,源于民间。临床实践证明,中医是科学的,是经得住考验的。但是,历代中医书籍中有许多理论、认识和观点等,现今看来,有些是片面的,并非完全正确。如在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的《素问·大奇论》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隋代的《诸病源候论·风偏枯候》中说:“偏枯,男子则发左,女子则发右。”偏枯,即偏瘫。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得了偏瘫,男的是左瘫,女的是右瘫。
《黄帝内经》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诸病源候论》是中医第一部病因病理学专著。这两部著作,影响深远,其中的很多论述和观点至今仍沿用。可见“偏瘫分男左女右”的说法是有根据的,在民间这种说法一直流传,也就不足为奇了。但现在看来,这种说法却是不正确的。
偏瘫即半身不遂,中医古称偏枯。偏瘫是指一侧肢体(上下肢)肌力的减弱或消失。临床所见,偏瘫无论男女都可能发生,可左可右。现代解剖学认为,偏瘫的病位主要是大脑半球深部的内囊区域或脑干。无论是颅脑外伤、占位、感染或血管病变等,凡是损害了内囊或脑干,都可能出现程度不同的偏瘫即半身不遂症。因为大脑半球、脑干都有交叉支配对侧肢体的功能,所以左侧病灶,可以出现右侧肢体瘫痪;而右侧病灶,则可以出现左侧肢体瘫痪。神经(脑)解剖,无男女性别差异,因而得了脑血栓——半身不遂症,是不分男左女右的,所以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致使中医经典中的某些理论在有关问题上有它的局限性、混乱现象和欠妥当之处。故对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可“衷中参西”并通过临床去验证,去判别是非。只有这样的继承,才能更好地发展,才能使之更加发扬光大,为人类健康服务。

点评

附:“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辨析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金 栋笔者曾在《健康报》(2009-3-12)发表一篇名为“偏瘫一定是男左女右吗?”的文章后,有同道在互联网上发帖子,对此文引证文献的合理性提出质疑,甚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9-25 07:37
28
 楼主| 发表于 2016-9-25 07:37:42 | 只看该作者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6-9-25 07:36
22、偏瘫一定是男左女右吗?(文章来源:《健康报》;发布日期:2009-03-12)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金 栋 ...

附:“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辨析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金 栋
笔者曾在《健康报》(2009-3-12)发表一篇名为“偏瘫一定是男左女右吗?”的文章后,有同道在互联网上发帖子,对此文引证文献的合理性提出质疑,甚至有的说“纯粹是胡扯!……取章断义,妄谤经典”。为此撰写此文愿与同道切磋。
“偏瘫一定是男左女右吗?”引证文献来源于《素问·大奇论》和《诸病源候论·风偏枯候》。《素问·大奇论》云:“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膈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不瘖舌转,可治,三十日起。其从者瘖,三岁起。年不满二十者,三岁死。”对于此段经文的解释,历代注家所释不一,争议焦点大体有两处:即对“皆鬲偏枯”和“男子发左,女子发右”的注释不同。
1、“皆鬲偏枯”小考
1.1历代注家所释  经文中“皆鬲偏枯”历代注家所释不一。如唐·杨上善《太素·卷第十五·五脏脉诊》云:“胃之与心,二者同病,名鬲偏枯。”[1]明·张介宾《类经·六卷·脉色类》:“胃为水谷之海,心为血脉之主,胃气既伤,血脉又病,故致上下否鬲,半身偏枯也。”[2]明·马莳《素问注证发微》:“此言胃心之脉,有为膈证与偏枯者……盖膈者,膈膜也。”[3]明·吴昆《素问吴注》:“隔,阴阳闭绝也;偏枯,手足不用也。”[4]清·高士宗《素问直解》将“皆鬲偏枯”径改为“背鬲偏枯”,注云:“心脉复小坚急,不能合胃脉而行于前后,则背膈偏枯。”[5]清·张志聪《素问集注》:“胃外以候形身之中,其脉鼓大,大则为虚,此血气虚于外矣,是以成膈偏枯。膈者,里之膈肉……膈气虚,是以胸胁脊背之间,而成麻痹不仁之症,故名曰膈偏枯也……膈偏枯者,只病在胸胁腰脊之间,而不及周身之上下也。”[6]曰本·伊泽裳轩《素问释义》:“《研》云:‘鬲是胃病,不与偏枯相类。盖鬲字句绝,偏枯连下读。”[7]《研》指曰本·稻叶通达的《素问研》。
由上述注释可以看出,主要是对“鬲”字解释不一,属强解而难懂。综合上述诸家之注,其义有:①鬲通隔,指隔绝不通。如张介宾、吴昆等。②鬲通膈,指膈膜、膈证。如马莳。③鬲通膈,指膈(鬲)偏枯。如杨上善、张志聪等。④指胃病。如日人·伊泽裳轩。笔者认为上述诸解皆欠妥,何也?
1.2释疑 按:皆鬲偏枯,《诸病源候论·风偏枯候》作“皆为偏枯”[8]。经文中之“鬲”字,当系“为”(爲)字之讹,因形似致传抄致讹。时贤胡天雄《素问补识》云:“皆鬲偏枯:诸注皆委曲求通而终不可通,难在鬲字上。郭氏《素问校注》云:‘鬲字误,应作为,二字古文形似致误。皆为偏枯,与上皆为瘕、皆为疝,句法一致。《全生指迷方》引,鬲作为,亦可证。’其说当是。”[9]根据本篇经文“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肾脉大急沉,肝脉大急沉,皆为疝”之句义,此当系“皆为偏枯”,即“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为偏枯”,正三句对举,句法相同,经义甚明。《巢氏病源》所载为是。
2、“男子发左,女子发右”辨析
2.1 历代注家所释  经文中“男子发左,女子发右”历代注家所释不一。如唐·王冰注:“阳主左,阴主右,故尔。《阴阳应象大论》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此其义也。”[10]马莳《素问注证发微》:“偏枯者,亦谷气失养,血脉不和所致耳。且此偏枯也,男子当发于左,以左为阳也;女子当发于右,以右为阴也。”[3]吴昆《素问吴注》:“男子阳也,故发左;女子阴也,故发右。”[4]张介宾《类经·脉色类·诸经脉证死期》云:“男子左为逆,右为从;女子右为逆,左为从。今以偏枯而男子发左,女子发右,是逆证也。”[2]高士宗《素问直解》云:“《玉版论要》:男子右为从,女子左为从。‘其从者’,谓男子发于右,女子发于左。不同于上文之发也。上文‘男子发左,女子发右’则不瘖,此男子发右,女子发左,故瘖。”[5]
由上述注释可以看出,“男子发左,女子发右”其义有二:⑴指根据阴阳学说的理论即左为阳,右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并遵“男左女右”之客观规律,将“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作为顺证,如王冰、马莳、吴昆等;⑵指遵《素问·玉版论要》所云“女子右为逆,左为从(顺);男子左为逆,右为从(顺)”,将“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作为逆证,如张介宾、高士宗等。那么哪种说法准确呢?
2.1 释疑 按:《素问·大奇论》“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与《素问·玉版论要》“女子右为逆,左为从;男子左为逆,右为从”所述内容不同。
《素问·大奇论》所述系偏枯病证“男子发左,女子发右”的发病形式,实乃遵古代哲学思想阴阳学说“左为阳,右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及“男左女右”之客观规律推演至人体,来说明偏枯病证“男子发左,女子发右”即为顺证。王冰注云:“顺,谓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也。”[10]《素问补识》亦云:“此男子发左、女子发右,正是从(顺)证。”[9]
而《素问·玉版论要》所述是指病色见重阴重阳为逆证、死证。《素问·玉版论要》云:“色现上下左右,各在其要……女子右为逆,左为从;男子左为逆,右为从。易,重阳死,重阴死。”根据阴阳学说的理论,以男女分阴阳,则男为阳,女为阴;以左右分阴阳,则左为阳,右为阴。据经旨,女子病色见于右,则是“重阴”,重阴死,故为逆;男子病色见于左,则是“重阳”,重阳死,故为逆。此与《素问·大奇论》所述偏枯病证“男子发左,女子发右”所指不一,正所谓“风马牛不相及”也。
由此可见,对“男子发左,女子发右”的注释,历代医家如王冰、马莳、吴昆等注为是,而张介宾、高士宗等所注为非。
3偏枯病证的脉象、发病形式及预后转归
据经旨“男子发左,女子发右”的此段内容,当指“偏枯”病证的脉象、发病形式及预后转归等。诚如《诸病源候论·风偏枯候》所云:“偏枯,其状半身不遂……诊其胃脉沉大,心脉小牢急,皆为偏枯。男子则发左,女子则发右。若不瘖舌转者,可治,三十日起。其年未满二十者,三岁死。”[8]即“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之说,并非“纯粹是胡扯!……取章断义,妄谤经典”。
3.1 偏枯之脉象 偏枯之脉象为“胃脉沉(鼓涩)大、心脉小牢(坚)急”。
3.2偏枯的发病形式 发病形式为“男子发左,女子发右”。因发病遵“男左女右”之客观规律,即左为阳,右为阴;男为阳,女为阴,此为顺证。故云“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耳!
3.3 偏枯的预后及转归  据经旨这段文字共三个意思即偏枯病证的三种预后及转归。“第一层,病顺左右而能言者为上,故治疗时间最短,三十日可愈;其次,病顺左右但不能言,较重,须三岁始能治愈;第三,年不满二十者,三岁死。”[9]
4、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参阅历代医家的相关注释并经相加考证后认为,“皆鬲偏枯”,当为“皆为偏枯”。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之说,系偏枯病证“男子发左,女子发右”的发病形式,是顺证,此句可单独成立,并非“纯粹是胡扯!……取章断义,妄谤经典”。此段经文,主要论述了“偏枯”病证的脉象、发病形式及预后转归等内容。
参考文献
[1]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484-485
[2] 张介宾.类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69,169
[3] 马莳.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415,415
[4] 吴昆.黄帝内经素问吴注[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208,208
[5] 高士宗. 黄帝内经素问直解[M].第3版.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329,329
[6] 张志聪.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418
[7] 曰本·伊泽裳轩.素问释义[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1179
[8] 巢元方等.诸病源候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84:2,2
[9] 胡天雄.素问补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1:318,318,319
[10] 王冰注解,林亿补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307,307

29
 楼主| 发表于 2016-9-25 07:38:56 | 只看该作者
23、怀疑脑血管病变怎么办?
(文章来源:《健康报》;发布日期:2009-04-01)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金 栋
笔者常由卫生局组织下乡给乡村医生讲课,并会诊指导治疗。通过与乡村医生接触,笔者深感他们临床知识匮乏。针对乡村医生在诊治脑血管病患者中遇到的某些常见问题,特整理成稿,希望对其他基层医生也有帮助。
    我院接诊了一名58岁的男性患者,经头部CT检查,患有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在询问病史中,得知该患者因右侧面部和上、下肢麻木无力,3天前去当地乡镇卫生院就诊,被医生按脑梗死给予输液治疗,症状加重。再问病史,原来该患者有既往高血压病史10多年,1年前曾有类似症状,当时头部CT检查诊断为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经输液治疗后症状消失。因而,此次患者又出现同样症状时,当地卫生院未再做头部CT检查,而是直接按脑梗死给予治疗。但为何这次成了脑出血?患者不解,卫生院的医生也不明白。在给乡村医生的培训中,笔者发现他们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笔者的建议是,遇到疑似脑血管病变的患者,最好先做头部CT检查。
小量脑出血易误诊为脑梗死
急性脑血管病又称脑卒中,也叫中风病。该病临床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如动脉硬化性脑(梗死)血栓形成,脑栓塞;另一类为出血性脑血管病,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通过临床表现,有时很难区分二者。譬如,小量脑出血,亦被称作出血性腔隙综合征,因出血量少,病灶局限,对周围脑组织损害轻,所以症状轻微。此时如果不做头部CT检查,最易误诊为(腔隙性)脑梗死。
出血性腔隙综合征病人多数有高血压病史,特别是高血压性小动脉病变(脂质透明样变),导致脑深部穿支动脉系统发生硬化。这种病发展下去,既可以引起穿支小动脉阻塞,以致发生腔隙性脑梗死,也可因破裂、渗血而引起小量脑出血,从而导致出血性腔隙综合征。这时,因出血量少,血肿未破入脑室系统或蛛网膜下腔,也未累及网状结构与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所以患者一般既无意识(神志)障碍,也无头痛、恶心、呕吐等颅高压症状,以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
因此,高度怀疑患者有脑血管病变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先让患者做头部CT检查以明确诊断,而不是先行治疗,因为二者的治疗方法不一样。
小量脑出血有五种表现
基层医生在接诊疑似脑血管病变的患者时,可以根据以下临床症状,初步判断患者患的是小量脑出血即出血性腔隙综合征,而非(腔隙性)脑梗。
⑴单纯运动性轻偏瘫  表现为一侧面部、上肢与下肢无力,并非单瘫。
⑵单纯感觉性障碍 表现为一侧面部、上肢与下肢感觉异常(如麻木),或感觉减退、消失(如无感觉、不知痛痒),一般无运动障碍。
⑶共济失调性轻偏瘫  轻偏瘫通常以下肢为重,上肢较轻,同时伴有同侧偏身共济失调,也是下肢重于上肢,或偶有偏身感觉异常、轻度感觉减退。
⑷构音障碍、笨手综合征  表现为说话含糊不清,呐吃,面肌无力,吞咽困难,手略显笨拙,难以完成精细动作,一般不伴上下肢明显无力或共济失调。
⑸感觉、运动性双重障碍  表现为既有一侧面部、上肢与下肢无力,又有同侧偏身感觉异常与减退,不包括那些神经障碍仅累及面部与手或者手与下肢者。
由此可以看出,单纯凭脑血管病变症状轻微而按脑梗死治疗时,有时会出现误诊和误治。基层医生不能根据以往经验而按脑梗死先行治疗,经验有时会失准,终不如仪器检查明确。只有进行头部CT检查,才能明确诊断。
小量脑出血的治疗原则与高血压性脑出血治疗原则类似,但无需大量、长时间使用脱水剂。还应提醒的是,患者平时应注意控制高血压,这是预防脑出血的有效措施。

30
 楼主| 发表于 2016-9-25 07:39:47 | 只看该作者
24、脑动脉硬化会有神经系统疾病
(文章来源:《健康报·村医导刊》;发布日期:2009-8-8)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  
患者,周某,男,78岁,渐进性运动缓慢两年,后发展到生活不能自理,并伴尿失禁、便秘半年。他曾在本乡、村按“脑子病”输液治疗,但症状未见明显好转。既往患高血压多年,曾间断口服降压药,控制不达标。现反应迟钝,表情呆滞,不愿讲话而且说话吞吐不清,流口水,吞咽费力,四肢肌力正常,肌张力高,双手偶尔震颤。经血生化检查胆固醇高,经颅多普勒检查有脑动脉硬化,双侧颈动脉彩超有硬化斑块,头颅CT检查报告显示脑内多发腔隙性梗死,脑白质稀疏,老年脑改变。入院诊断为动脉硬化性帕金森氏综合征、脑梗死、脑萎缩。
目前脑血管病的发病率较高,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脑动脉硬化甚至会导致帕金森综合征等一系列神经精神疾病,往往合并主动脉、冠状动脉、肾动脉与周围动脉的粥样硬化病变。
要了解这些症状
脑动脉硬化是一个慢性进行性过程,在未引起明显的脑缺血之前,并不产生神经精神疾病症状及局灶性体征;只有当病变发展到明显影响脑血流量时,才会有临床表现。
症状一:神经衰弱综合征
多发生在脑动脉硬化早期,约45岁以后,因脑血流量减少、供血不足,大脑功能减退,可产生类似神经衰弱的临床表现。
病人常主诉头痛、头晕、耳鸣、眼花、肢麻、震颤、失眠、健忘,并有思维迟钝,判断、计算能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低,情绪不稳,低沉烦闷,急躁易怒。少数病人可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状,如多汗、心慌、手足发凉、皮脂分泌过多等,其中头痛、头晕、记忆力显著减退和睡眠障碍是最常见症状。
症状二:急性脑血管病变
易发生在脑动脉硬化晚期,多数发生在55~60岁以后,在精神紧张、劳累、饱食饥饿、酗酒等因素诱发下,导致脑局部供血障碍或脑血管破裂,发生急性脑血管病变即脑卒中。可引起短暂脑缺血发作,既可以出现发作性眩晕伴恶心、呕吐、耳鸣、耳聋、吞咽困难、构音不清、共济失调、意识障碍等症状,也可以出现一过性黑矇或失明、失语、偏瘫、麻木、意识障碍等症状,还可能发生脑梗死、脑出血等。
症状三:血管性痴呆
出现在脑动脉硬化晚期,由于脑组织长期弥漫性缺血和脑血管多次发作梗死,导致脑组织缺血性坏死、软化,最终形成脑萎缩,表现为血管性痴呆。主要有多发梗死性痴呆、腔隙状态、假性球麻痹、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及帕金森氏综合征等。
当脑动脉硬化、多发性脑梗死累及基底节时,可引起基底节细胞变性,纹状体多巴胺含量减少,则出现锥体外系症状。表现为四肢肌张力强直性增高,运动缓慢,不自主震颤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顽固性便秘、出汗多、皮脂溢出等,少数病人晚期可出现痴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6 02:17 , Processed in 0.07348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