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南京陈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方药中先生的七步辨证法【转帖】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6-11-10 18:25: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例如:五脏代替五行!哗众取宠,无人问津束之高阁。  发表于 2016-11-11 06:26
22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0 19:54:09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11-10 09:41
四逆汤治疗下利清谷!病位在哪里?血液循环系统相当于中医的的什么部位?四逆汤的中医病位在哪里??

四逆汤治疗下利清谷!病位在哪里?

一一四逆汤可用于腹泻过程中出现的休克,主要治疗目标是休克,不是腹泻。
23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0 19:56:16 | 只看该作者
再次请求陈总版把文章作者及出处列出。谢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4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0 20:02:10 | 只看该作者

中医诊断规范课题的提出一一对这段史实很感兴趣,关注中,请萧先生继续。
25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0 20:39:24 | 只看该作者

中医证候规范的研究……要不要规范的争议……

一一规范总是需要的,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关键是如何去规范。

对于证候的规范,由于认识水平的关系,一时不能从本质上、病理内涵上予以概括规定,首先可以在临床症状表现、现象层面予以规范确定。至少能够让大家知道某证有哪些临床症状表现,某临床症状表现属于何证……在这些方面设定规范,达成共识。
26
发表于 2016-11-11 06:28:07 | 只看该作者
南京陈斌 发表于 2016-11-10 11:54
四逆汤治疗下利清谷!病位在哪里?

一一四逆汤可用于腹泻过程中出现的休克,主要治疗目标是休克,不是 ...

请先生举个医案出来!
27
发表于 2016-11-11 06:39:59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11-10 08:12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病位在哪里??
=======================================
    李老师回答:肺脾肾。
   【  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 与中医的“心”没有关系!!!与血液循环系统有没有关系????

点评

【 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 与中医的“心”没有关系!!!与血液循环系统有没有关系???? ------------------------------------- 对,与中医的心没有直接关系,我的理解是心就是神,这个问题我们俩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11 16:26
28
发表于 2016-11-11 06:48:56 | 只看该作者
     转载自《中西医融合观》

         “辨证”一词,源出《伤寒论》,其序中提出“平脉辨证”,各篇均以“辨某某病脉证并治”为篇名。最早使用“辨证施治”一语的中医文献是明•周之千的《慎斋遗书》,该书(卷二)专列“辨证施治”一篇,简述了辨证施治的重要性和某些症候的辨析要点。
    解放后,关于“证”有许多解释。杨氏等认为:在古代,证与症状的症同义。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提出“病有远近,证有中外”。这里的证,指的是症状。以后,《难经•十六难》中的“是其病,有内外证”,也是把症状称为证。但是,在中医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伤寒论》中,就存在着两种认识。如第16条中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里的证,前者为临床的表现即症状,后者是诊断的结论。同一书中,对证就有不同的解释,致使近世医家对证的概念产生了无休止的争论。秦伯未氏提出证是证据,是现象,在医学上代表疾病的临床表现。朱颜氏也认为证是整个外观病象的总和,相当于综合征或症候群。他们的观点与《伤寒论》将证解释为症状的原意相近。以后,任应秋氏提出证是整体病变的证候。这与《伤寒论》将证当作诊断的结论类似。在1986年,方药中等氏将证的范围加以扩展,认为证就是判断疾病性质的各种证据(注:不是单一的证据,而是证据的集合体)。凡与疾病有关的各种因素如患者年龄、性别、平素健康状况,直接病因、发病季节、气候、时间、地域、临床表现、病程、治疗情况等,均属于中医学中证的范围。综合分析上述有关的各种证据,对不同患者的疾病,作出不同的相应判断,就是辨证。方药中氏等把天时、地理、体质等诸因素及疾病临床表现统统归入证内,融天、地、人、病于一炉,使证成为一个复杂的庞然大物。以后,有人更进一步提出,证是反映疾病本质的阶段性诊断,有动态的概念,证在疾病中可呈有一定规律的飘移,由甲证转为乙证,综上所述,证是具有丰富的内涵,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它证转化的疾病概念。
    有关证的专著以邓铁涛主编《中医证候规范》1990年8月广州科技出版社出版;赵金铎主编《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1987年8月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具有权威性,对于证的历史演变过程,证的概念、定义,对于病、证、症的界定与关系,证与辨证,证与治疗,证与病机的关系都作了翔实的论证,众多专家发表了大量的论文、著作讨论证本质,至今有些问题仍然在争论,但是对于证的概念、定义,证本质基本上取得了共识。
    千百年来,受中国哲学、传统文化、民间医学、少数民族医学、外来医学尤其是西方近现代医学的渗透和影响,一词多义、多词一义现象在中医药学名词术语中屡见不鲜;加之不同地域、不同方言、不同医学人文背景以及不同医学流派的存在,都给中医药学名词术语的规范统一带来一定困难。同时,在世界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过程中,中医药学还源源不断地传入到曰本、朝鲜、韩国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医药学名词术语的规范化进程。例如,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古医籍中有不同的名称;同一个中草药,在不同的地区却有不同的叫法。目前中医药学名词术语尚未统一、缺乏规范的现状已严重阻碍了该学科的持续发展,成为干扰学科与行业间沟通、影响国内外医药交流以及中医药走向国际的瓶颈。2000年8月,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批准,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负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中医药学名词审定规范工作。
  由中国中医研究院王永炎、梁菊生、朱建平主持的“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对五千多个中国中医药基本名词的中、英文名进行了科学、系统的审订规范。这些新规范的名词术语将被新版《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医基础理论术语》以及新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医大词典》和“中医药科技数据库”等采用。2003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规范化研究”专家验收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潘书祥、中国中医研究院曹洪欣教授等组成的国家科技部专家验收组认为,研究者对中医药基本名词的的规范,具有学科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对中医药学制定行业标准、学科规范和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中医药知识的传播交流具有重要意义。今后,中国将在出版物中统一使用新规范的中医药名词术语。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国中医研究院的代表出席了验收会。中医药名词术语的审定规范工作,是中医药学制定行业标准和学科规范的基础之基础,其审定的名词,经国务院授权的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批准公布,将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各临床、教学、科研、生产、经营以及新闻出版等单位都应遵照使用。
    李振吉主编,王永炎、李德新执行副主编《中医药常用名词术语辞典》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对病、证、症作了以下表述:
    疾病:在六淫、七情、遗传、饮食、劳逸外伤等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机体与环境的关系失调,机体内部的阴阳气血等发生紊乱,生理状态被破坏,出现了机能、形态、神志活动等方面的异常改变,并反映为一定的症状和体征的邪正交争的病理过程。
    1986年3月,卫生部在北京召开的“中医证侯规范学术会议”给中医学的疾病概念提出如下定义:“疾病是在病因作用和正虚邪凑的条件下,体内出现的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正邪交争、阴阳失调的全部演变过程,具体表现为若干特定症状和各阶段相适应的证候。”疾病有一定的发展变化过程,在疾病演变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可出现各种不同的证,这些证侯随着病情的变化而变化。
    两个定义的含义大致相同。显然,这个定义是具有“现代化”的定义,不是传统中医对疾病的定义。
    证: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是对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性两方面情况的综合,是对疾病阶段性本质所作的结论。
    证型: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如肝胆湿热证、风寒犯肺证、心脾两虚证、脾肾阳虚证等。
    证候:(1)证的外候。临床所表现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症状、体征。如心烦、失眠、口渴、身热、便秘、溲黄、舌尖红、苔黄、脉数,均为心火亢盛证的外候。(2)证或证名的习惯称谓。如心火亢盛证,临床常称心火亢盛。
    症状:又名病候。机体因发生疾病而表现出异常状态。包括:(1)患者自身觉察到的各种异常感觉。如头痛、耳鸣、胸闷、腹胀等。(2)医者的眼、耳、鼻、指等感觉器官所直接感知的患者病理变化的外部表现。如结膜发黄、胸腹压痛、舌质红、舌有斑点、舌苔黄腻、脉浮数等。
    体征:机体能被察觉到的异常的客观表现。如面色苍白、喉中哮鸣、大便腥臭、舌苔黄、舌质斑点、脉弦数等。参见症状条。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概括。是对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性两方面的综合,是对疾病阶段性本质所作的结论”,这段叙述表明了中医对“证本质”的认识。中西医结合学派所研究的“证本质”,是用现代医学的概念对证进行定义,“证本质是病理状态”无论是中医还是中西医结合学派基本上达成了共识。但是中医的病理状态与西医的病理状态其状态变量是不同的,中医的状态变量是症状、脉象、舌象的综合;西医的状态变量是症状、体征、各种实验室检查、影象等检查的综合;中西医的共同状态变量是症状、体征。
29
发表于 2016-11-11 07:08:05 | 只看该作者
    严格地讲,四逆汤治疗的是失盐失水引起的休克代偿期!其他类型的休克,不是四逆汤的适应症。
30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1 11:14:50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11-10 22:28
请先生举个医案出来!

举单独的医案意义不大。

可以在四逆汤的主治,中医腹泻病的辨证论治上做些较深入的分析研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5 08:49 , Processed in 0.07163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