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班固《汉书•艺文志》序及方技略解读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7-6-22 19:45:14 | 只看该作者
时贤赵洪钧说:
看来,必须对《内经》“成书”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即怎样才算“成书”。本节即将提到“灵素骨干内容成型”,也就是今《内经》体系的天人相应学说、气化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脉学说,针刺学说、养生学说、诊法学说等大体完成(除七篇大论之外),一般说来也编纂在一起了,算是成书。我认为,《汉书•艺文志》中的《黄帝内经》(或者再加上其它五种医经)至少包括了今《内经》主要的核心篇章。试读班固关于“医经”的定义,今《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的内容完全符合要求,而其他的现有汉代及以前的医学文献,基本上都不符合要求(“十一脉灸经”是单篇出土文献,暂不考虑)。故应该承认《艺文志》所载《黄帝内经》就是今《内经》的祖本。否则,《素问》《灵枢》都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过,接近九卷、八十一篇的《素问》和《灵枢》,最可能是东汉中期出现的。这一点廖育群说得比较好。即刘歆的《七略》不可能漏掉这样两部大书。班固写《艺文志》的时候,很可能有了略同今《素问》和《灵枢》(即《针经》或《九卷》)的著作。但他不能把东汉时代的《内经》载入《汉书》的《艺文志》。对看出自班固之手的《白虎通》可以肯定,那时中医的脏腑学说、经脉学说、阴阳五行学说等《内经》的理论硬核和超硬核已经完全稳定或成熟。故可以断定《白虎通》是《内经》成书的下限。

总之,某些时贤,完全否认《汉书•艺文志》所载《黄帝内经》和今本《内经》(即《素问》+《灵枢》)的承继关系未免武断。试看《汉书•艺文志》关于医经的定义即可知。

《汉书•艺文志•方伎略》云:
“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针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至齐之得,犹磁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死为生。
经方者,本草木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

可见,今《素问》、《灵枢》所述都属于“医经”且《灵枢》内容更切近“医经”。“经方”更接近于今《伤寒杂病论》乃至《神农本草经》。换言之,今本《素问》和《灵枢》,只能属于《汉书•艺文志》所载《黄帝内经》等医经。

(赵洪钧著,金栋补注《<内经时代>补注》)


22
 楼主| 发表于 2017-6-22 20:03: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7-2 05:45 编辑

为什么医经七家中扁鹊学派、白氏学派这些书籍内容,佚失的这么干净,一点也没有保留下来?廖育群《重构秦汉医学图像》考证认为,“各种‘医经’的内容有可能被吸收到实际上是成书于其后的《素问》、《灵枢》和《难经》中”,廖氏考证的这个结论应是可信的。也就是说,扁鹊学派、白氏学派的这些书籍内容,有可能已经融入了其后的《素问》、《灵枢》和《难经》这些著作之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3
 楼主| 发表于 2017-6-22 20:37: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7-2 05:46 编辑

如以晋王叔和《脉经·卷五》为例,本卷共五篇内容,其中有四篇是记载“扁鹊脉法”的。这些内容应该是王叔和当时所见到的另外传本的有关扁鹊学派的内容。在对看《脉经·卷五·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第五》与《素问·大奇论》,则会发现其内容完全一样,而且与《难经·二十一难》亦有某些相似语句。这又说明了什么呢?廖氏认为“只有一种可能,即今本《黄帝内经》是在删去扁鹊之名的基础上,吸收了扁鹊著作的内容”。

再如《脉经·卷五·扁鹊阴阳脉法第二》与《难经·七难》所论三阴三阳脉某些内容相合,《难经·七难》“经言”,疑指《扁鹊阴阳脉法》。

“这也就是说,在王叔和著书时还能见到扁鹊的脉学著作,至少是可以从其他著作中区别出哪些文字是来源于扁鹊。而根据《脉经》的记载,反求于今本《黄帝内经》,则发现《脉经》中所载‘扁鹊脉学’的一些内容的确存在其中;同时也存在于《难经》之中。那么,应该如何看待这些文献记载间的源流关系呢?我以为完全可以排除王叔和从《素问》、《灵枢》、《难经》中截取某些文字而冠之以扁鹊之名、称其为‘扁鹊脉法’的可能。因为按照王叔和的治学方法与《脉经》中的其他内容看,如果这些文字是取自《素问》、《灵枢》、《难经》这三部著作,他一定会实事求是地标示其来源,而不会也不必弄虚作假称其为‘扁鹊脉法’。这也就是说,王叔和确实看到‘扁鹊脉法’的原始资料了,否则他不可能将这些已见于《素问》、《灵枢》和《难经》中的内容剔出,而明确指出其为‘扁鹊脉法’——因为在这些书中均已无扁鹊之名,所以即便王叔和想这样做,亦根本无法办到。因此只有一种可能,即今本《黄帝内经》是在删去扁鹊之名的基础上,吸收了扁鹊著作的内容。”(廖育群《重构秦汉医学图像》)

点评

“这也就是说,在王叔和著书时还能见到扁鹊的脉学著作,至少是可以从其他著作中区别出哪些文字是来源于扁鹊。而根据《脉经》的记载,反求于今本《黄帝内经》,则发现《脉经》中所载‘扁鹊脉学’的一些内容的确存在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6-22 21:08
24
 楼主| 发表于 2017-6-22 21:08: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7-2 05:47 编辑

梁繁荣、王毅主编《揭秘敝昔遗书与漆人》说:“东汉时有医家中之杰出者,将各家中医理论著作汇为一集,名之曰《素问》《九卷》,采用黄帝君臣问答的体裁,以示其来源古老。所以,今本《黄帝内经》固然包含有刘向父子写定之《黄帝内经》的内容,同时也包含有扁鹊、白氏等各家的内容,只是我们仅依据今本《内经》以难以分别孰为黄帝,孰为扁鹊,孰为白氏的内容了。”

因“白氏不详何人,自来医家罕见著录。其书大抵亦本《黄帝、扁鹊内、外经》而申说之”(姚振宗《师石山房从书·七略别录佚文》),故西汉时期之医学流派或指黄帝学派和扁鹊学派而言。
25
 楼主| 发表于 2017-6-23 08:15:33 | 只看该作者
自唐王冰次注《黄帝素问》以来,今本《黄帝内经》便被以后的历代医家奉为“至道之宗,奉生之始”,且黄帝、岐伯被尊为医药之鼻祖,岐黄之术成为中医的代名词,果真如此吗?
26
 楼主| 发表于 2017-6-23 08:33: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7-2 05:49 编辑

司马迁是一个伟大的史学家,在《史记》中将黄帝列为“五帝本纪”之首,且汉初多尊黄老之术,并给医学家扁鹊(仓公)立传。“耐人寻味的是:司马迁在述及医学源流时,却不宗岐黄而宗扁鹊。司马迁说:‘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守数精明,后世循序,弗能易也。’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这种看法,是司马迁个人的一隅之见,还是当是社会各界(包括医界在内)的公论(或主导看法)呢?”(李伯聪《扁鹊和扁鹊学派研究》)可见当时司马迁并不认同黄帝是方技医学之鼻祖。
27
 楼主| 发表于 2017-6-23 09:03: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7-2 05:50 编辑

李伯聪《扁鹊和扁鹊学派研究》考证认为,“扁鹊是和赵简子同时代的人物,扁鹊的最大贡献,是他开创了中医史上的第一个医学学派。中医史上的第一个学派,不是黄帝学派,而是扁鹊学派;扁鹊学派是战国、秦汉时期在社会上影响最大、享誉最高的学派;战国、秦汉时期,存在着不同的医学流派,并且各学派之间进行了学术争鸣。扁鹊学派有本学派的医经和经方,今传之《难经》、《中藏经》,不是发挥《黄帝内经》奥旨之作,而是扁鹊学派的著作。汉代的著名医家仓公、华佗,都是扁鹊学派的学者;两汉、六朝时期,还有其他一些著名医家,其中有些人也有很大可能属于扁鹊学派”。

李伯聪教授又说:“在中医史上,扁鹊学派和黄帝学派的地位和影响,经历了‘戏剧性’的盛衰剧变。战国、秦汉时期,扁鹊学派占压倒优势;魏晋南北朝时期,扁鹊学派和黄帝学派‘旗鼓相当’;隋唐之后,扁鹊学派的地位和影响一落千丈,黄帝学派逐渐‘一统医坛’。”(《扁鹊和扁鹊学派研究》)
28
 楼主| 发表于 2017-6-23 09:48: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7-2 05:51 编辑

赵洪钧《内经时代》说:“《内经》的体系是天人相应,《内经》的方法是比类取象,《内经》以阴阳五行说为最高理论。”虽如此,“《灵枢》、《素问》并不存在统一的、贯彻全书的理论核心。不过是由一些不同观点、不同派别的不同著作,在某一历史时期,由某人或某些人加以改编、汇聚而成”,“今本《黄帝内经》极有可能是在博采《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各种医经著作基础上成书的。这不仅可以解释今本《黄帝内经》篇幅大增的内容来源,而且可以解释其内容前后矛盾、不统一等现象的成因。”(廖育群《重构秦汉医学图像》)从今本《内经》理论体系的具体内容,再与《难经》比对,则会发现它们之间矛盾之处举不胜举,相互抵随处可见,这不正是不同医学流派、学术争鸣的真实写照吗?
29
 楼主| 发表于 2017-6-23 16:38: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7-2 05:53 编辑

综上所述,《汉志·方技略》医经七家之内容,有可能已经融入其后的《素问》、《灵枢》和《难经》这些经典著作之中了。
30
 楼主| 发表于 2017-7-1 14:38: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7-2 05:57 编辑

附:《黄帝内经》成书年代各家工具书权威解说

中医大型权威性工具书《中医大辞典》(李经纬、邓铁涛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在《黄帝内经》条下解释说:“医经名著。简称《内经》。以黄帝、岐伯等问答的形式写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著,成书约在战国时期。原书18卷,即《素问》和《针经》(唐以后的传本改称《灵枢》)各9卷。”

收集中医学及其有关辞条5万余条的当代大型中医工具书《中医辞海·中册》说:“医经著作。简称《内经》。原书18卷,即《素问》和《针经》(唐以后的传本改称《灵枢》)各9卷。本书是以黄帝、歧伯等人问答的形式写成,为现存的早期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内经》并非成自少数人之手,也不是成书于某一时代,它是在长时间的流传过程中,经过众多医家之手编撰而成。关于其基本成书的年代,目前还有争议,大致有成书于战国时期、战国末期至秦汉之际、西汉前期等多种说法。但可以认为,该书的主要部分已形成于战国时期,但在它传抄流布过程中,也掺入了一些后人补撰的内容,并出现了多种不同传本。”(袁钟,图娅,彭泽邦等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1242)

最新版本的中医大型权威性工具书《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医》(傅世垣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在《内经》条下解释说:“中医学奠基之作,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之作。全称《黄帝内经》。共18卷,162篇。由《素问》与《灵枢》(各9卷)组成。《黄帝内经》之书名,最早见于刘向《七略》和班固《汉书·艺文志》。这是一部托名黄帝的著作,撰者已难以稽考。明代医学家吕复认为此书‘观其意旨,殆非一时之言;及其撰述,亦非一人之手’。这个见解为后世医家所广泛认可。著述年代则有几种说法,但多数学者认为,此书的基本内容成于战国后期迄于汉代,陆续有所补订。”

而当代医学通史类专著《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李经纬、林昭庚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是将《黄帝内经》列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编排的。该书在《黄帝内经》一书的介绍中说:“《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托名黄帝及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区、伯高等论医之书。《黄帝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各九卷81篇,共80余万言。……《黄帝内经》初见于班固《汉书·艺文志》,作《黄帝内经》18卷,班固作《艺文志》,以刘歆《七略》为蓝本,《七略》又以刘向《别录》为依据。……《黄帝内经》的著作时代,至今尚无定论。从其内容看,非一人一时之作,但一般认为其主要内容是反映战国时期医学理论水平的。基本定稿时期应不晚于战国时期。当然,其中有些内容可能出于秦汉及六朝人之手。”

金栋按:上述工具书解释欠妥,有修改之必要。这是因为《汉书·艺文志》所载“《黄帝内经》十八卷”不是今本《黄帝内经》(《素问》《灵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9-10 10:33 , Processed in 0.09083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