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7-7-2 05:57 编辑
附:《黄帝内经》成书年代各家工具书权威解说
⑴中医大型权威性工具书《中医大辞典》(李经纬、邓铁涛等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在《黄帝内经》条下解释说:“医经名著。简称《内经》。以黄帝、岐伯等问答的形式写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著,成书约在战国时期。原书18卷,即《素问》和《针经》(唐以后的传本改称《灵枢》)各9卷。”
⑵收集中医学及其有关辞条5万余条的当代大型中医工具书《中医辞海·中册》说:“医经著作。简称《内经》。原书18卷,即《素问》和《针经》(唐以后的传本改称《灵枢》)各9卷。本书是以黄帝、歧伯等人问答的形式写成,为现存的早期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内经》并非成自少数人之手,也不是成书于某一时代,它是在长时间的流传过程中,经过众多医家之手编撰而成。关于其基本成书的年代,目前还有争议,大致有成书于战国时期、战国末期至秦汉之际、西汉前期等多种说法。但可以认为,该书的主要部分已形成于战国时期,但在它传抄流布过程中,也掺入了一些后人补撰的内容,并出现了多种不同传本。”(袁钟,图娅,彭泽邦等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1242)
⑶最新版本的中医大型权威性工具书《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医》(傅世垣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年)在《内经》条下解释说:“中医学奠基之作,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之作。全称《黄帝内经》。共18卷,162篇。由《素问》与《灵枢》(各9卷)组成。《黄帝内经》之书名,最早见于刘向《七略》和班固《汉书·艺文志》。这是一部托名黄帝的著作,撰者已难以稽考。明代医学家吕复认为此书‘观其意旨,殆非一时之言;及其撰述,亦非一人之手’。这个见解为后世医家所广泛认可。著述年代则有几种说法,但多数学者认为,此书的基本内容成于战国后期;迄于汉代,陆续有所补订。”
⑷而当代医学通史类专著《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李经纬、林昭庚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是将《黄帝内经》列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编排的。该书在《黄帝内经》一书的介绍中说:“《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托名黄帝及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区、伯高等论医之书。《黄帝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各九卷81篇,共80余万言。……《黄帝内经》初见于班固《汉书·艺文志》,作《黄帝内经》18卷,班固作《艺文志》,以刘歆《七略》为蓝本,《七略》又以刘向《别录》为依据。……《黄帝内经》的著作时代,至今尚无定论。从其内容看,非一人一时之作,但一般认为其主要内容是反映战国时期医学理论水平的。基本定稿时期应不晚于战国时期。当然,其中有些内容可能出于秦汉及六朝人之手。”
金栋按:上述工具书解释欠妥,有修改之必要。这是因为《汉书·艺文志》所载“《黄帝内经》十八卷”不是今本《黄帝内经》(《素问》《灵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