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习伤寒论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8-6-23 06:33:14 | 只看该作者
      关于战争与伤寒病的关系,在古代欧洲希腊也有记载。公元前431年~404年希腊雅典与斯巴达两大城帮之间发生了伯罗奔尼撒战争,还在战争的第一阶段,雅典农村就受到斯巴达军的严重蹂躏,集中在城内的居民又遭受瘟疫,死亡极多。(周一良    吴于(堇)主编   世界通史   上古部分   221)在周一良    吴于(堇)主编 的世界通史资料选集  上古部分297页“据说这种瘟疫起源于上埃及的埃塞俄比亚,……这种瘟疫与其它平常疾病不同的地方:虽然有许多死者的尸体躺在地上,没有埋葬,吃人肉的鸟兽不是不跑近尸体,就是,如果尝了尸体的肉的话,后来就因此而死亡。关于这一点,从以下事实可以得到证明:所有吃肉的鸟类完全绝迹;在尸体附近或其它地方,都看不见这类鸟类 。但是如果观察瘟疫的这种效果,狗提供了最好的机会,因为它是和人住在一切的。……他们象苍蝇一样地死亡着。垂死者的尸体互相堆积起来,半死的人在街上到处打滚,或者去群于泉水的周围,因为他们想喝水。”“在雅典所发生的瘟疫是现在已知的病症中的那一种,很难确定。格罗脱认为这是发疹伤寒。它的病症和斑疹伤寒的病症较为类似。”从以上疾病的特点来看,人、鸟类、哺乳动物同时、直接感染;发生在夏季;与水源污染有关;与战争有关。有人认为是斑疹伤寒,所以该病属于伤寒这一类疾病是可信的。但是伤寒杆菌引起的伤寒病只在人中间传播;斑疹伤寒也只在人-虱-人之间传播,流行性斑疹伤寒在冬季流行;只有非伤寒杆菌沙门氏菌才能同时感染人、鸟类和兽类,而且是不经昆虫媒介、直接从消化道传播。
22
 楼主| 发表于 2018-6-23 06:44: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8-6-22 22:56 编辑

     温病中的湿温与肠道传染病中的那些病变主要在肠道外的疾病是一个证态。包括伤寒、副伤寒、钩端螺旋体病、胃肠型感冒、病毒性肝炎、血吸虫病等。血吸虫病在汉代张仲景之前已经存在,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发掘的西汉女尸和1975年湖北江陵凤凰山古墓出土的西汉男尸,在内脏中发现有血吸虫卵,就是证明。
23
 楼主| 发表于 2018-6-23 07:09:00 | 只看该作者
       中医温病学根据临床辨证与湿热有关的西医疾病有: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扁桃体炎、军团菌肺炎、衣原体肺炎、支原体肺炎、肝炎、腺病毒感染、立克次体病、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急性尿路感染、风湿热、变应性亚败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沙门氏杆菌感染(包括伤寒、痢疾等)、布鲁氏菌病、登革热、病毒性脑膜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除外)、脊髓灰质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以上疾病基本上都属于湿温范畴或者夹湿,除了结核病与麻风病之外,与湿热有关的西医疾病与细胞免疫起防御作用的病原体可以说完全一致,如上表如示。因为温病湿热或者湿邪的理论来源于中医的临床实践,用湿温及湿邪的理论研究西医的感染病,得出了以上西医的疾病与湿邪有关的结论,这个结论与西医对于细胞免疫起防御作用的病原体的研究是在完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理论指导、不同理论框架、不同的国度、不同的科学范式下得出的,所以这种比较完全是双盲的,因此有很强的说服力。我们对每一个与湿热有关的西医疾病的病理机制及病理过程进行复习,发现其病理过程中都有病原体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的过程,所以湿热病邪与细胞免疫起防御作用的病原体有着非常密切的内在联系,是湿温证本质的重要证据。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4
 楼主| 发表于 2018-6-23 07:10:57 | 只看该作者
      (4)湿热缠绵难愈的另一病理机制认为是:肥甘饮食与细菌内毒素联合作用是导致温病湿热证的主要因素。一般认为肥甘饮食起“湿”的作用,内毒素起“热”的作用。人们早已知道,高密度脂蛋白对内毒素有中合和脱毒作用,有研究发现人工合成高密度脂蛋白能降低内毒素对多形核细胞的粘附活性,减少内毒素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因子1、6、8(IL-1、IL-6、IL-8)等细胞因子的释放,又有研究低密度脂蛋白也有中和内毒素病理活性的作用,但脂蛋白不能完全阻止革蓝阴性菌的感染和内毒素血症的病理进程。脂蛋白对内毒素的作用是两方面的,既能可逆地、不完全地中和内毒素的病理活性,又能使内毒素的半衰期延长,清除减慢。动物实验观察到对照组单纯注射单次剂量内毒素(热邪)后病理反应剧烈,血液肿瘤坏死因子、IL-1的浓度剧增。实验组喂养肥甘食物造成高脂血症后,再注射内毒素(湿热合邪),可能由于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的中和作用,血中的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因子浓度的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但恢复较慢。这与湿热致病的认识一致。中医认为,热邪为阳邪其性猛烈,湿邪为阴邪其性黏滞,两者相合,胶着难分,多滞留气分,缠绵难愈,不易发展到营血分。现代人营养状态比较好,血中的脂蛋白较高,所以湿性质的表现比较多见。
       (5)中医有内湿的理论,肥胖之具有内湿的性质,或者发胖的人多有湿热,湿邪为阴邪其性粘滞,久则生痰,痰与慢性炎症有关。现代研究证明肥胖、代谢综合征与炎症介质有关,与慢性炎症有关。
流行病学、临床及实验研究结果提示,肥胖和炎症的关系是代谢综合征共同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肥胖和有关的代谢病生理变化伴有慢性炎症反应,产生异常的细胞因子及激活炎症信号通路,与肥胖本身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疾病状态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肥胖时炎症反应的重要特征在于它是被启动的、最初主要位于脂肪组织,其中白色脂肪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和炎症相关因子基因起着重要作用。炎症指标可能用于代谢综合征的预测和诊断。对肥胖与炎症之间关系的新认识为防治代谢综合征提供了新的途径。
         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胰岛素抵抗人群中某些炎症标志物如白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C反应蛋白(CRP)等血浆浓度明显升高,它们可通过影响胰岛素受体酪氨酸磷酸化、抑制胰岛素受体信号转导、降低葡萄糖转运体(GLUT)4mRNA的表达水平、影响血脂代谢、升高游离脂肪酸水平而影响胰岛素的作用及葡萄糖代谢,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它们尚可通过与瘦素、脂联素等细胞因子的相互作用参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近年大量证据表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参与了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并在与肥胖相关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TNF-α致胰岛素抵抗的主要机制有:①直接作用于胰岛素信号转导系统,减少酪氨酸磷酸化。②降低葡萄糖转运子4的表达及转运从而减弱胰岛素的作用。③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相互拮抗,负性调节与胰岛素敏感性有关的核转录因子。④通过促脂解作用介导游离脂肪酸增加。
C反应蛋白(CRP)在急性时相反应时出现于血清中,是一种重要的炎症标志物。研究发现,代谢综合征患者体内常伴有低度炎症反应,胰岛素抵抗、肥胖可导致血清CRP水平升高,而高水平CRP可加重糖、脂代谢紊乱、内皮功能失调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腹部脂肪增多者围绕冠状动脉的心外膜脂肪也增多。与心血管内的脂肪一样,心外膜脂肪也产生大量促炎症细胞因子,例如白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它们可透过血管壁弥散,导致内皮功能异常。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5
 楼主| 发表于 2018-6-23 07:12:12 | 只看该作者
        小结:湿热病邪与湿温的机理:①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对内毒素的中和作用;②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作用及二次病原体血症;③变态反应。网状内皮系统吞噬作用与变态反应都属于机体的免疫功能,机体的免疫功能与中医的脾、西医的脾都有关。在西医的概念中脾是一个重要的免疫器官,中医概念中的脾气虚、脾阴虚、脾不统血都与免疫功能有关。湿温病势缠绵难愈,起病缓慢,以脾胃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在这里得到了统一。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6
 楼主| 发表于 2018-6-23 07:22:29 | 只看该作者
      一连发了这么多帖子,恐怕很难消化,有兴趣的,慢慢的看。
       夏秋季节肠道传染病,诸如:伤寒、副伤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肝炎、腺病毒感染、立克次体病、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变应性亚败血症、沙门氏杆菌感染(包括伤寒、痢疾等)、布鲁氏菌病、登革热、等等是大流行、死亡率非常高的疾病。这些疾病与脾相关,在中医属于湿温,所以中医才在四季之中间设立了长夏这一季节,与五行相匹配。
27
发表于 2018-6-23 11:15: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南京陈斌 于 2018-6-23 03:33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6-22 07:06
厥阴病是少阴病的进一步发展,少阴病与严重的营养不良、体质衰弱是一个证态,所以厥阴病应当是机体极 ...

厥阴病是少阴病的进一步发展,少阴病与严重的营养不良、体质衰弱是一个证态,所以厥阴病应当是机体极度虚弱的濒危状态,这与伤寒病极期、缓解期的表现相符合。

——机体极度虚弱的濒危状态,当为虚脱、休克之病理状态。
28
发表于 2018-6-23 11:21:48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6-22 07:06
厥阴病是少阴病的进一步发展,少阴病与严重的营养不良、体质衰弱是一个证态,所以厥阴病应当是机体极 ...

张仲景曰“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记年以来,犹未十(捻),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曹植《说疫气》云:“疫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复族而丧。”这种传染病大流行,很可能就是伤寒病。因为在《伤寒论》中,322条的描述的临床过程与临床表现与现代的伤寒病完全一致……

——曹植《说疫气》中所描述的,当是某个或某些烈性传染病,包括有肠伤寒。

伤寒论序中,张仲景所述的伤寒,根据六经辨证体系所包含的内容,当是相对于内伤杂病,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包括有系统感染性疾病(如呼吸系统感染、胃肠道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肝胆胰腺感染、盆腔感染等),及部分烈性传染性疾病。
29
发表于 2018-6-23 11:27:55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6-22 22:44
温病中的湿温与肠道传染病中的那些病变主要在肠道外的疾病是一个证态。包括伤寒、副伤寒、钩端螺旋体 ...

温病中的湿温与肠道传染病中的那些病变主要在肠道外的疾病是一个证态。

中医温病学根据临床辨证与湿热有关的西医疾病有: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扁桃体炎、军团菌肺炎、衣原体肺炎、支原体肺炎、肝炎、腺病毒感染、立克次体病、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急性尿路感染、风湿热、变应性亚败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沙门氏杆菌感染(包括伤寒、痢疾等)、布鲁氏菌病、登革热、病毒性脑膜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除外)、脊髓灰质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以上疾病基本上都属于湿温范畴或者夹湿……

——湿温是疾病名,不是证(态)名。湿热证是证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病理过程或状态。
30
发表于 2018-6-23 11:29:58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6-22 23:09
中医温病学根据临床辨证与湿热有关的西医疾病有: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扁桃体炎、军团菌 ...

我们对每一个与湿热有关的西医疾病的病理机制及病理过程进行复习,发现其病理过程中都有病原体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的过程,所以湿热病邪与细胞免疫起防御作用的病原体有着非常密切的内在联系,是湿温证本质的重要证据。

——分析总结的非常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5 13:24 , Processed in 0.04720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