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萧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冠肺炎中医方案评议(中)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20-10-14 10:30:47 | 只看该作者
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传统的“重道轻器”意识,以致未能将脉诊的技巧发展出脉诊仪。
22
发表于 2020-10-14 10:31:10 | 只看该作者
武极 发表于 2020-10-14 10:30
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传统的“重道轻器”意识,以致未能将脉诊的技巧发展出脉诊仪。

没有科学检测症状受体构象变化技术发明之前,还只能以中药简单技术确定症状受体构象变化种类,且中药技术像脉诊之类技术还是超前症状受体构象变化检测技术。
虽然中药脉诊之类受体构象变化检测技术不是科学受体构象变化检测技术。
而像中药脉诊仪之类技术设想,并不能算是科学发展中药技术,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中药简单技术
23
发表于 2020-10-14 11:44:32 | 只看该作者
        这次疫情开始在武汉,湖北拿出的第一个方案是按照湿温处方的,藿香正气散、达原饮、甘露消毒丹、清瘟败毒饮等。北京去的仝小林认为是:寒湿疫,拿出的方剂以麻杏苡甘汤为主,由于多数人的反对,后来改为麻杏石甘汤为主。张伯礼带了200多人的团队,拿出的方剂经过反复修改,才有了最终的方案。全国各地相继拿出来许多方案,都以麻杏石甘汤为主,加减变化而成。
24
发表于 2020-10-14 11:52: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10-14 03:53 编辑

      2002年出版的《伤寒论现代解读》14页   呼吸系统感染(如气管炎、肺炎)会产生咳、痰、喘等。……举例如下:邪热壅肺:咳、痰、轻喘,治用麻杏石甘汤;……近百年来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治疗研究、药物药理研究、动物实验等反复证明麻杏石甘汤治疗急性气管炎、轻度肺炎;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八正散治疗急性泌尿系感染……都是有效的。(来源于1999年发表于“医学与哲学杂志”  中医外感热病性与现代感染病学可相融性探讨)
       《伤寒论现代解读》207页  162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语释】   
         发汗后或者用了泻下法之后,病人汗出而喘,外无大热,不可再用桂枝汤,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解读】   
        太阳病伤寒,发汗后表证仍在者,可与桂枝汤治疗如57条;太阳病中风,服桂枝汤后,表证仍在者,还可与桂枝汤治疗,如24条、25条;45条汗、下之后,因为表证仍在,还可与桂枝汤治疗。如果汗下之后,表证不存在,如63条162条,就不能再用桂枝汤。63条、162条所述汗、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所以知道表证已经不复存在(感冒已经痊愈),“汗出而喘,无大热”为里证。无大热,是表无大热,而是热壅于里,并非热势不甚。
本证以气喘为主症,应注意与麻黄汤证、小青龙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鉴别。(喘的鉴别)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具有解热抗炎、解痉平喘、降低血清钾、降低血粘度、抗甲型流感病毒等作用。本证发热、喘、痰的特点符合病毒性肺炎、支气管肺炎的临床表现。无论是否用了汗、下法,只要出现发热、呼吸急促、咳嗽、咯黄痰等肺炎、支气管炎的表现,都可以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加减治疗。邪热壅肺证、麻杏石甘汤证与病毒性肺炎、支气管肺炎是一个证态。
25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4 15:09: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萧铁 于 2020-10-14 15:11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0-10-14 11:52
2002年出版的《伤寒论现代解读》14页   呼吸系统感染(如气管炎、肺炎)会产生咳、痰、喘等。……举 ...
1. 我在2楼已说了:此证(邪热壅肺证)只出现在3版中,后面的多次改动再也没见此证。

2. 最后这句话“邪热壅肺证、麻杏石甘汤证与病毒性肺炎、支气管肺炎是一个证态。”,正是我帖子花了许多时间讨论的逻辑问题。关键是所谓“病毒性肺炎“不是个单一的证候,因为
  一是并非所有病毒产生的征候都一样(不要说感冒和冠状病毒不一样,同是冠状病毒的SARS和Covid19也不一样);
  二是同一病毒在不同患者身上也会有不同表现,所以6版对轻、普通和重型分别增加了一个方证,这新增的方证就不以麻杏石甘汤为基本方

所以,“麻杏石甘汤证与病毒性肺炎……是一个证态”的说法,正正暴露了先生的教条思维,经不起客观事实的对质。

26
发表于 2020-10-14 16:40: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10-14 08:41 编辑

            
关键是所谓“病毒性肺炎“不是个单一的证候,因为

  一是并非所有病毒产生的征候都一样(不要说感冒和冠状病毒不一样,同是
冠状病毒的SARS和Covid19也不一样);

  二是同一病毒在不同患者身上也会有不同表现,所以6版对轻、普通和重型分别增加了一个方证,这新增的方证就不以麻杏石甘汤为基本方

============================================================

       先生没有系统学习过医学,情有可原。

        我们先说说西医。病毒性肺炎是指各种病毒引起的肺炎,他们的临床表现基本上是一致的,又称非典型肺炎,以区别于肺炎双球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
(典型肺炎),还有其他细菌、立克次氏体、军团菌、衣原体等引起的肺炎。

          感冒是一种常见的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性感染性疾病,多由鼻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等引起。临床表现为鼻塞喷嚏流涕发热咳嗽头痛等,多呈自限性。当机体抵抗力下降的时候,都可以引起病毒性肺炎,胸片出现阴影,严重者呈现出毛玻璃样,白细胞正常或者下降,以此区别于细菌性肺炎。如果病人还有基础病诸如:糖尿病、心力衰竭等等,就会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此时病人可能死亡,也可能经过抢救而恢复。这是一个简单地流程或者疾病过程。在典型的肺炎阶段,无论哪一种病毒引起的临床表现基本相同。
          冠状病毒仅仅是引起感冒的一种病毒,新冠病毒与冠状病毒的区别仅仅是全世界人对他没有免疫力,理论上每一个人都会感染,成为最危险的传染病。注意,旧的冠状病毒感染不是传染病,属于感染病。
           其他问题,先生可以看看:新冠病毒感染解读,这个帖子。
           中医:太阳表证、卫分证与(新冠病毒感染)前驱期是一个证态。新冠肺炎的前驱期就是感冒,就是中医的太阳表证与卫分证。这就是新冠肺炎的轻型,使用藿香正气散(湿温卫分证),小柴胡汤(半表半里证)。肺炎期,麻杏石甘汤为主加减变化。危重期:多器官功能障碍就是中医的营血分证,犀角地黄汤、清营汤、大承气汤、清瘟败毒饮等等辨证论治。恢复期,竹叶石膏汤……。我在《中西医融合观》有详细的论述。
27
发表于 2020-10-14 16:52:05 | 只看该作者
          麻杏石甘汤是一个基础方,加减变化,灵活运用是临床医生的基本功。

          我没有走科学实验方法的路,而是从临床表现,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鉴别诊断、以往中医的治疗经验,在一个理论体系中寻求中医的所有证(而不是单个证)与西医病理状态的共同点,寻求概念与理论构架的共同点,实现中西医理论的沟通。
28
发表于 2020-10-14 20:05:45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先说说西医。病毒性肺炎是指各种病毒引起的肺炎,他们的临床表现基本上是一致的,又称非典型肺炎,以区别于肺炎双球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
(典型肺炎),还有其他细菌、立克次氏体、军团菌、衣原体等引起的肺炎。
29
发表于 2020-10-14 20:11:02 | 只看该作者
病理免疫反应相同都是炎症反应
30
发表于 2020-10-15 07:41:36 | 只看该作者




新冠肺炎诊疗第七版中医部分

医路蓝缕


医生,远山太远,入我心者,唯有眼前此景





2 人赞同了该文章
本病属于中医“疫”病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各地可根据病情、当地气候特点以及不同体质等情况,参照下列方案进行辨证论治。涉及到超药典剂量,应当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1.医学观察期

临床表现1:乏力伴胃肠不适

推荐中成药:藿香正气胶囊(丸、水、口服液)

临床表现2:乏力伴发热

推荐中成药: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颗粒)、疏风解毒胶囊(颗粒)

2.临床治疗期(确诊病例)

2.1清肺排毒汤

适用范围:结合多地医生临床观察,适用于轻型、普通型、重型患者,在危重型患者救治中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使用。

基础方剂:麻黄9g、炙甘草6g、杏仁9g、生石膏15~30g(先煎)、桂枝9g、泽泻9g、猪苓9g、白术9g、茯苓15g、柴胡16g、黄芩6g、姜半夏9g、生姜9g、紫菀9g、冬花9g、射干9g、细辛6g、山药12g、枳实6g、陈皮6g、藿香9g。

服法:传统中药饮片,水煎服。每天一付,早晚各一次(饭后四十分钟),温服,三付一个疗程。

如有条件,每次服完药可加服大米汤半碗,舌干津液亏虚者可多服至一碗。(注:如患者不发热则生石膏的用量要小,发热或壮热可加大生石膏用量)。若症状好转而未痊愈则服用第二个疗程,若患者有特殊情况或其他基础病,第二疗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处方,症状消失则停药。

处方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推荐在中西医结合救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使用“清肺排毒汤”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医政函〔2020〕22号)。

2.2轻型

(1)寒湿郁肺证

临床表现:发热,乏力,周身酸痛,咳嗽,咯痰,胸紧憋气,纳呆,恶心,呕吐,大便粘腻不爽。舌质淡胖齿痕或淡红,苔白厚腐腻或白腻,脉濡或滑。

推荐处方:生麻黄6g、生石膏15g、杏仁9g、羌活15g、葶苈子15g、贯众9g、地龙15g、徐长卿15g、藿香15g、佩兰9g、苍术15g、云苓45g、生白术30g、焦三仙各9g、厚朴15g、焦槟榔9g、煨草果9g、生姜15g。

服法:每日1剂,水煎600ml,分3次服用,早中晚各1次,饭前服用。

(2)湿热蕴肺证

临床表现:低热或不发热,微恶寒,乏力,头身困重,肌肉酸痛,干咳痰少,咽痛,口干不欲多饮,或伴有胸闷脘痞,无汗或汗出不畅,或见呕恶纳呆,便溏或大便粘滞不爽。舌淡红,苔白厚腻或薄黄,脉滑数或濡。

推荐处方:槟榔10g、草果10g、厚朴10g、知母10g、黄芩10g、柴胡10g、赤芍10g、连翘15g、青蒿10g(后下)、苍术10g、大青叶10g、生甘草5g。

服法:每日1剂,水煎400ml,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

2.3 普通型

(1)湿毒郁肺证

临床表现:发热,咳嗽痰少,或有黄痰,憋闷气促,腹胀,便秘不畅。舌质暗红,舌体胖,苔黄腻或黄燥,脉滑数或弦滑。

推荐处方:生麻黄6g、苦杏仁15g、生石膏30g、生薏苡仁30g、茅苍术10g、广藿香15g、青蒿草12g、虎杖20g、马鞭草30g、干芦根30g、葶苈子15g、化橘红15g、生甘草10g。

服法:每日1剂,水煎400ml,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

(2)寒湿阻肺证

临床表现:低热,身热不扬,或未热,干咳,少痰,倦怠乏力,胸闷,脘痞,或呕恶,便溏。舌质淡或淡红,苔白或白腻,脉濡。

推荐处方:苍术15g、陈皮10g、厚朴10g、藿香10g、草果6g、生麻黄6g、羌活10g、生姜10g、槟榔10g。

服法:每日1剂,水煎400ml,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

2.4 重型

(1)疫毒闭肺证

临床表现:发热面红,咳嗽,痰黄粘少,或痰中带血,喘憋气促,疲乏倦怠,口干苦粘,恶心不食,大便不畅,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推荐处方:化湿败毒方

基础方剂:生麻黄6g、杏仁9g、生石膏15g、甘草3g、藿香10g(后下)、厚朴10g、苍术15g、草果10g、法半夏9g、茯苓15g、生大黄5g(后下)、生黄芪10g、葶苈子10g、赤芍10g。

服法:每日1~2剂,水煎服,每次100ml~200ml,一日2~4次,口服或鼻饲。

(2)气营两燔证

临床表现:大热烦渴,喘憋气促,谵语神昏,视物错瞀,或发斑疹,或吐血、衄血,或四肢抽搐。舌绛少苔或无苔,脉沉细数,或浮大而数。

推荐处方:生石膏30~60g(先煎)、知母30g、生地30~60g、水牛角30g(先煎)、赤芍30g、玄参30g、连翘15g、丹皮15g、黄连6g、竹叶12g、葶苈子15g、生甘草6g。

服法:每日1剂,水煎服,先煎石膏、水牛角后下诸药,每次100ml~200ml,每日2~4次,口服或鼻饲。

推荐中成药:喜炎平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功效相近的药物根据个体情况可选择一种,也可根据临床症状联合使用两种。中药注射剂可与中药汤剂联合使用。

2.5 危重型

内闭外脱证

临床表现:呼吸困难、动辄气喘或需要机械通气,伴神昏,烦躁,汗出肢冷,舌质紫暗,苔厚腻或燥,脉浮大无根。

推荐处方:人参15g、黑顺片10g(先煎)、山茱萸15g,送服苏合香丸或安宫牛黄丸。

出现机械通气伴腹胀便秘或大便不畅者,可用生大黄5~10g。出现人机不同步情况,在镇静和肌松剂使用的情况下,可用生大黄5~10g和芒硝5~10g。

推荐中成药:血必净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功效相近的药物根据个体情况可选择一种,也可根据临床症状联合使用两种。中药注射剂可与中药汤剂联合使用。

注:重型和危重型中药注射剂推荐用法

中药注射剂的使用遵照药品说明书从小剂量开始、逐步辨证调整的原则,推荐用法如下:

病毒感染或合并轻度细菌感染: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加喜炎平注射液100mg bid,或0.9% 氯化钠注射液 250 ml加热毒宁注射液20 ml,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加痰热清注射液40ml bid。

高热伴意识障碍: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加醒脑静注射液20ml bid。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或/和多脏器功能衰竭: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加血必净注射液100ml bid。

免疫抑制:葡萄糖注射液250ml加参麦注射液100ml 或生脉注射液20~60ml bid。

2.6 恢复期

(1)肺脾气虚证

临床表现:气短,倦怠乏力,纳差呕恶,痞满,大便无力,便溏不爽。舌淡胖,苔白腻。

推荐处方:法半夏9g、陈皮10g、党参15g、炙黄芪30g、炒白术10g、茯苓15g、藿香10g、砂仁6g(后下)、甘草6g。

服法:每日1剂,水煎400ml,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

(2)气阴两虚证

临床表现:乏力,气短,口干,口渴,心悸,汗多,纳差,低热或不热,干咳少痰。舌干少津,脉细或虚无力。

推荐处方:南北沙参各10g、麦冬15g、西洋参6g,五味子6g、生石膏15g、淡竹叶10g、桑叶10g、芦根15g、丹参15g、 生甘草6g。

服法:每日1剂,水煎400ml,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9-7 21:57 , Processed in 0.13815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