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3031
发表于 2024-12-20 07:09:50 | 只看该作者
水滴石穿 发表于 2024-12-15 00:50
中医理论,歪理邪说,蛊惑世人,罪不可恕。

中药方剂,愚昧落后,肝肾毒性,荼毒国人。

胡猜乱想,医科大学毕业生也只是有医科知识,不代表有有医疗技能,医疗技能是医学理论的基础,西医的知识也都是有实验而来,没有实验动手能力,理论知识再多也不会治病。
3032
 楼主| 发表于 2024-12-30 18:12:49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4年12月10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河北省任丘市中医院院张海涛主任为大家讲述《路志正医论集》之“中医对历代瘟疫防治的贡献”、“中医对血吸虫病证候的认识和治疗。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讲述。

                祝贺河北省任丘市中医院院张海涛主任讲座成功!他为大家讲述了《路志正医论集》之“中医对历代瘟疫防治的贡献”、“中医对血吸虫病证候的认识和治疗。

         路老说,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发生过无数次的大小疫病流行,给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翻开陈邦贤先生辑录之《二十六史医学史料汇编》,中国历史上瘟疫流行的惨剧,使人触目惊心。如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即有大疫2次,一般疫4次;后汉在195年的历史中,发生大疫达23次,痃疫11次,疫疠、瘴疫等传染病达10次。“百姓饥馑,流离道路,痃疫死者以万数,人至相食”(《汉书》“薛宣”朱博传第53)。这从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自序》中,更可得有力佐证。他说:我家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不到10年,就死去三分之二,其中死于热性传染病就占十分之七。充分说明急

性传染病的危害性,对人类生命构成严重威胁。

面对瘟疫的肆虐,我们的先民奋起抗争,不少医家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通过深入系统临床观察,认真总结、著书立说,对疫病的传播途径、症状表现、辨证论治、未病先防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并上升至理论高度来指导临床。   

         路志正先生与吴大真主编的l《外感热病临证金鉴——古今名医名著名方》曹东义为执行主编、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年5月出版。

          感谢张海涛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3033
 楼主| 发表于 2024-12-30 18:14:00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曹东义老师,各位中医同道,您们好!   
       我是河北涿州的中医爱好者王洪昇。
       2024年12月11日(20:30)周三晚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 空中课堂”,大家一起学习,由曹东义教授、方朝义教授主编的《寒温统一辨治外感病》一书,这部著作于2017年7月,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第一讲《寒温统一辨治外感病》(四)
       内容简介:《寒温统一辨治外感病》第一节,《阴阳大论》论述伤寒与温病;《伤寒例》论伤寒与温病。
              祝贺河北涿州的中医学者王洪昇先生讲座成功!他与大家一起学习了由曹东义教授、方朝义教授主编的《寒温统一辨治外感病》 第一讲《寒温统一辨治外感病》第一节,《阴阳大论》论述伤寒与温病;《伤寒例》论伤寒与温病。
          《阴阳大论》既然被张仲景看重,给我们传达了浓厚的外感热病学说新思想。“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秋冬寒气主杀藏,其产生疾病的严重性,自然不同于主生长的春夏季节,用“寒毒”来形容寒邪的性质,这在此前是未见论述的,这是古人看重伤寒的主要原因,也是广义伤寒学说产生的理论基础。
  《阴阳大论》还首次提出“寒毒藏于肌肤”的问题,既发展了《素问》“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思想,也使《难经》所说的“伤寒有五”的五种外感热病之间,具有了时间递进、天地阴阳变化、疾病相互转化的联系。同时也是后世伏气温病学说的真正奠基之作。
  《阴阳大论》还首次明确提出了“时行病”的概念,它与古老的疫病学说一样,指的都是“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是现代意义上的爆发性流行病。更进一步提出了流行的原因是“非其时而有其气”,用自然界气候异常进行解释,既不同于古代的神鬼降灾说,也不是不可知论。这一观点,此后被广泛应用,《诸病源候论》还发挥成“时行诸候”,与伤寒温病一起并列探讨。
         《伤寒例》关于外感热病的多样性的认识,启发了后世温病学家。其中说:“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春时阳气发外,冬时伏寒,变为温病。”“若更感异气,变为他病者,当依后坏证病而治之。若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者,变为温疟;阳脉浮滑,阴脉濡弱者,更遇于风,变为风温;阳脉洪数,阴脉实大者,更遇温热,变为温毒。温毒为病最重也;阳脉濡弱,阴脉弦紧者,更遇温气,变为瘟疫。以此冬伤于寒,发为温病,脉之变证,方治如说。”
         感谢王洪昇先生的讲述和分享。
3034
 楼主| 发表于 2024-12-30 18:15:01 | 只看该作者
各位中医同道,中医爱好者:
        大家好!“世中联一技之长分会”《空中课堂》讲课组成员雷宝淳跟大家一起学习《药性赋》。

  今天(2024年12月12日)分享的内容如下:
白藓皮去风治筋弱,而疗足顽痹;
旋覆花明目治头风,而消痰嗽壅。

      期待雷宝淳分享,欢迎批评指正。
              祝贺河北中医雷宝淳在医大讲座成功!他跟大家一起学习了《药性赋》:白藓皮去风治筋弱,而疗足顽痹;旋覆花明目治头风,而消痰嗽壅。
          白癣皮性味寒,味道苦咸,入肺、脾、小肠、膀胱四经。中医主要用白癣皮来帮助人们清热,以及解决因为身体热气导致的其他的并发症。具体作用如下:

清肺止咳:秋天的时候人们一不小心就会有内热感冒的情况,还可能会伴随这痰多咳嗽,鼻子干燥,干渴的情况,这时候可以用白癣皮来帮忙;
清热利湿:身体湿热的人可以用白癣皮来治愈身体的疾病;
祛风燥湿:如果身体有风湿火是燥热的话,如果用点白癣皮的话,可以入肠经,也能入肺经,这样固然是有祛风燥湿的作用了;
清热解毒:根据《神农本草经》记载,如果女人阴部肿痛的话,白癣皮也是有治愈效果的。
          旋复花别名:金沸草、金钱花、滴滴金、盗瘐、夏菊、戴椹、驴儿草、百叶草等。性味归经:性微温,味苦、辛、咸,归肺、胃经。因有绒毛易刺激喉咙而致呛咳,所以适合包煎;外用适量。阴虚劳嗽、津伤燥咳者忌用。治病配方:1.治伤寒发汗,呕吐,噫气不除:旋覆花(包煎)30克,人参20克,生姜50克,代赭石10克,炙甘草9克,半夏6克,大枣12枚。水煎,去渣,取汁,再煎。分成3次,温服。(出自《伤寒论》旋覆代赭汤)。2.治积年上气:旋覆花(包煎)30克,皂荚33克,大黄45克。将以上3味中药研成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5丸,温汤送服,每日3服。(出自《圣济总录》旋覆花丸)。
              感谢雷宝淳的讲述和分享。
3035
 楼主| 发表于 2024-12-30 18:16:23 | 只看该作者
各位中医同道,中医爱好者:
        大家好!“世中联一技之长分会”《空中课堂》周五讲课组成员雷宝淳跟大家一起学习《药性赋》。

  今天(2024年12月13日)分享的内容如下:
又况荆芥穗清头目便血,疏风散疮之用;
瓜蒌根疗黄疸毒痈,消渴解痰之忧。

      期待雷宝淳分享,欢迎批评指正
              祝贺河北中医雷宝淳在医大讲座成功!他和大家一起学习了《药性赋》:又况荆芥穗清头目便血,疏风散疮之用;瓜蒌根疗黄疸毒痈,消渴解痰之忧。
       荆芥一药,生用有祛风解表的功效,炒炭则用于止血。配防风、羌活,治风寒表症;配银花、连翘、薄荷,治风热表症;配生石膏,治风热头痛;配牛蒡子、桔梗、生甘草,治咽喉肿痛;配槐花炭,治便血;配白茅根,治鼻衄。荆芥与紫苏均能发汗解表,但紫苏散寒力强,偏入气分,又能理气宽中;而荆芥祛风力胜,偏入血分,炒炭又能止血。故在理气方中常用紫苏,而在理血剂当中多用荆芥。
      瓜蒌根,又叫天花粉,作用:生津,止渴,降火,润燥,排脓,消肿。用于热病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疮疡肿毒。煎汤煮水喝就可以。
      感谢雷宝淳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3036
 楼主| 发表于 2024-12-30 18:17:42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4年12月14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医学第一章太炎》这本书的内容。
        第九章:考证张仲景,筑牢经典根基
        本章分两节学习,第一节内容是:被人称为医圣的张仲景,虽然与华佗大约同时代,但是史书没有传记,对于他的生平事迹记载比较灵散,也令人扑朔迷离。据传当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
        张仲景最为著名的观点,就是打破了《素问•热论》按疾病日程使用药物的观点,提出了不能机械套用”三日前后分汗下”的做法,而是必须以临床证侯表现为依据,只要是有需要用发汗方法的证侯存在,无论是患病多少天,也应该使用”汗法“治疗。
      太平道创始人巨鹿张角也是个医生,据说他在封龙山一带采药行医治病,目睹社会矛盾和民众的苦难,借鉴佛教的组织形式,逐渐创立了道教。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祝贺河北中医王群才中医师在衡水市讲座成功!他讲述了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医学第一章太炎》  第九章:考证张仲景,筑牢经典根基
       医圣张仲景与华佗的时代,河北大地是一个神圣的地方。汉桓帝刘志(132年—167年),字意[1],生于蠡吾(今河北省博野县),汉章帝刘炟曾孙,河间孝王刘开之孙,蠡吾侯刘翼之子;公元167年(永康元年),汉桓帝刘志驾崩,皇后窦妙临朝问政。桓帝无子继位,窦妙与其父窦武等商议,最终选择了刘宏继承大统。窦妙派侍御史刘儵守光禄大夫、奉车都尉曹节等人前往河间国迎接刘宏登基。汉灵帝刘宏(公元157年—189年5月13日)是汉章帝刘炟的玄孙,曾祖父是河间孝王刘开,灵帝世袭早逝的父亲刘苌解渎亭侯的爵位,母亲董氏。也就是张仲景、华佗时代的两个皇帝都是由河北进入洛阳当了皇帝,这里属于“龙兴之地”,而且东汉光武帝刘秀也是在河北壮大起来,在河北称帝,并且在元氏县生下汉明帝刘庄。再往前说,窦太后、西汉河间献王、毛诗、韩诗、董仲舒等也是河北大地的杰出人物,医学宗师扁鹊、安国药王丕彤等也都在河北成就事业,也就是大家的事情、文化、医学的中心在河北,即使是创立道教的张角,也在河北,这在华佗、张仲景心目中的地位是不一般的存在。
        张仲景不说《素问》《灵枢》是《黄帝内经》,他打破了《素问•热论》“日传一经”按疾病日程使用药物的观点,提出了不能机械套用”三日前后分汗下”的做法,而是必须以临床证侯表现为依据,只要是有需要用发汗方法的证侯存在,无论是患病多少天,也应该使用”汗法“治疗。
      太平道创始人巨鹿张角也是个医生,他很张扬,不像张良那样善于隐忍,据说他在封龙山一带采药行医治病,目睹社会矛盾和民众的苦难,借鉴佛教的组织形式,逐渐创立了道教。黄巾军失败,被政府镇压,断绝了张仲景行医民间的道路。但是“大隐隐于朝”的张仲景,对于学术承先启后的创新,却流传千年,至今仍然影响很深。
       感谢王群才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3037
 楼主| 发表于 2024-12-30 18:18:21 | 只看该作者
尊敬的曹东义老师,各位中医同道,您们好!
      我是河北涿州的中医爱好者王洪昇。
      2024年12月15日(20:30)周日晚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 空中课堂”,由我来讲述《伤寒论》。题目是大家一起学习伤寒论。
      第六讲 《伤寒论校注》卷第二 伤寒例第三(十八)
      内容简介:《伤寒例》小结(下)。
            祝贺河北涿州的中医学者王洪昇先生讲座成功!他讲述了 《伤寒论校注》卷第二 伤寒例第三(十八)《伤寒例》小结(下)。
        《伤寒例》是《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的热病学说走向《伤寒杂病论》的理论桥梁,既体现了仲景学说与“古训”在学术上的继承关系,又反映了其辨证论治的突出成就,与《伤寒论》文字、内容如神龙出没,首尾相应。然而,由于今本《伤寒例》中有“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而且,《外台秘要》之中的“王叔和曰,”也有这段话。所以,后世有人认为《伤寒例》是王叔和所作。自王安道、陶华、方有执、喻嘉言等“错简说”盛行之后,《伤寒例》被当作王叔和“赞经之辞”而大受诋毁。喻嘉言在《尚论篇》中说,王叔和整理《伤寒论》是“碎裁美锦,缀以败絮,盲瞽后世,无繇复睹黼黻之华。”致使《伤寒例》与《评脉法》《辨脉法》等一起,被排斥在“洁本《伤寒论》”之外,一般刻本和《伤寒论》教材,都不再收录《伤寒例》,它在外感热病方面所具有的突出成就,也无缘被人们认识,实在是外感热病学史上的一大“冤案。”
      《伤寒例》作为外感热病总论,文辞易识,又不似《伤寒论》六经病篇有复杂的辨证关系,故能较早地被广泛征引,因此易产生脱漏和校补衍文。
《伤寒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被当作方书看待,宋代之后才被认作辨证论治的典范。宋·林亿称:“自仲景于今八百余年,惟王叔和能学之”。其实王叔和以诸“可、不可”论述伤寒证治,而不遵从仲景六经辨证之说,所以,也未能揭示仲景理论之精髓。王叔和也写不出《伤寒例》,张仲景《伤寒例》在流传过程中,被传抄补缺,衍入后世之文不足为奇。今本《伤寒例》之中,不仅有“今搜采仲景旧论”之叔和语,而且王氏之后也有不少后世修补文字。
        感谢王洪昇先生的讲述和分享。
3038
 楼主| 发表于 2024-12-30 18:19:13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4年12月16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京雪中医师向各位同道分享由曹东义教授主编的《医经学派》一书。
该书于2022年由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
      中篇  医经学派主要医家
     第十章 刘完素
    刘完素是中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首,是寒凉派的开创者,更是一位临床大家,今天我们走近刘完素,一起学习刘完素的生平、著作与学术思想形成的渊源。
      敬请聆听马京雪医师分享。
                祝贺河北中医马京雪中医师在宁晋县凤凰台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分享了由曹东义教授主编的《医经学派》  中篇  医经学派主要医家     第十章 刘完素的生平、著作与学术思想形成的渊源。
           刘完素,字守真,号河间居士,别号守真子、通玄子,自号通玄处士,赐号高尚先生(金章宗完颜璟三次征聘,皆不就,遂赐号高尚先生)。约生于宋大观4年(1110)。卒于金承安五年(1200),享年九十岁。籍贯属于河间管辖,故后人称之为刘河间,他是当时名声显赫的医家,是中医历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是寒凉派的创始人。据传其原籍为河北省肃宁县洋边村(今师素村)。他治疗外感热病敢于突破辛温用药,以治用寒凉创立火热论,开温病先河。深研五运六气理论,把“病机十九条”发展为病机学说。突破了《伤寒论》的“经验~个例”思维范式,首开“理论~机要” 范式之先河。首先提出“心为君火,肾为相火”,构建了相火~三焦~命门~肾的系统,成为朱丹溪“相火论”和明·命门学说的理论铺垫。构思了气化论药理理论。随着刘完素的理论创新,当时要求跟师者甚多,最后逐渐形成了金元时期的一大学术流派~~河间学派。
          刘完素一生著作诸多,除已佚书籍外,现存《黄帝素问宜明论方》 《素问玄机原病式》《伤寒直格》《伤寒标本心法类萃》《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素问要旨论》《保童秘要》《三消论》等,主要著作多被后人编成“河间六书”“河间十书”等,其中,《宜明论方》、《素问玄机原病式》等流传甚广,影响巨大。
          感谢马京雪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3039
 楼主| 发表于 2024-12-30 18:20:12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4年12月17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河北省任丘市中医院院张海涛主任为大家讲述《路志正医论集》之“中医内科急症概论”。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讲述。
               祝贺河北省任丘市中医院院张海涛主任讲座成功!他为大家讲述了《路志正医论集》之“中医内科急症概论”。
          路老说,《黄帝内经》中就论述了高热、卒痛、暴厥、出血等急症。“厥心痛,痛如锥刺心”远远比西医学的“冠心病”“心绞痛”的记载为早。《素问·至真要大论》之病机十九条等病机,成为了辨证治疗急症之圭臬。后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研究外感急性热病的专著,仲景所创的六经辨证,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对高热、亡阳、亡津、发黄、痉厥、暴泄、厥逆、神昏、衄血等急症的治疗;真武、白虎、承气、四逆等方剂,亦是抢救急症的有效方剂。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专为急症而设,书中记载了“卒中恶死”“卒心痛”“卒腹痛”“卒霍乱”“食中诸毒”“虫蛇咬伤”等几十种急症的治疗方药,对后世治疗急症有很大的启发。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列1720种病候,其中有关急症者达300余条,该书对各种急症病候的病因、病机条分缕析,分类精详。唐·孙思邈《备急千金方》冠以备急二字,书中介绍了许多治疗急症的
经验。《千金翼方》卷二十,列“备急方”共27首,专为抢救垂危证而设。如对“卒死”,外用仓公散,内服还魂汤,兼配针灸等,不胜枚举。
        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了开窍醒神,以治急症高热、神昏、窍闭之至宝丹、紫雪丹及苏合香丸等,迄今仍为临床急救之必备,可以说是对中医治疗学的一大贡献。
金元四大家对中医急症学亦做出了杰出贡献。刘河间以倡言“火热论”。《儒门事亲》中记载了治疗破伤风的案例。朱丹溪所著的《丹溪心法》,列有“救急诸方”专篇。李东垣生创立的治疗大头瘟的专方普济消毒饮。
       明清两代,温病学说崛起,,吴又可著《温疫论》一书,以驱邪为主治疗温疫急症,推崇大黄,注重攻下。其后,余师愚的《疫疹一得》,杨栗山的《寒温条辨》,皆承吴又可之说,用清热解毒之法,创清瘟败毒饮、升降散等名方。至清代温病学说渐臻完善,叶桂的《温热论》,薛雪的《湿热论》,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等书,创卫气营血、三焦辨证方法,对温热病多种急症如高热、惊厥、神昏、抽搐、斑疹、吐衄、解毒、化斑、通络、开窍、救脱等,提出一系列治法,创立了银翘散、安宫牛黄丸、清营汤、大小定风珠等有效方剂,从而大大丰富了中医急症学的内容。
        祝贺张海涛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3040
 楼主| 发表于 2024-12-30 18:21:15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三晚上(2024年12月18日),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高春花给大家分享《经络腧穴学》。第26讲主要学习《经络腧穴学》十二正经之手太阳小肠经的经络循行和经络主治。《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小肠手 太阳 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 下廉 ,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 肩解 ,绕肩胛,交肩上,入 缺盆 ,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䪼,抵鼻,至 目内眦 ,斜络于颧。
              祝贺河北中医高春花主治医师在石家庄讲座成功!她给大家分享了《经络腧穴学》十二正经之手太阳小肠经的经络循行和经络主治。
        手太阳小肠经的名称和走形、作用,首载于长沙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医书。其中《帛书·经脉》甲种本循行,即《足臂十一脉灸经》称为“臂泰(太)阳脉”;乙种本,即《阴阳十一脉灸经》称为“肩脈(脉)”。《灵枢·经脉》称为“小肠手太阳之脉”。现通称为手太阳小肠经,简称小肠经。《帛书·经脉》甲种本所载此经脉的循行是从小指沿上肢外侧上行至头面,而乙种本所载则从耳后下行至手背。《灵枢·经脉》作了补充修订,依甲种本从手走头方向而述。
          《帛书·经脉》甲种本所载此经脉病候只有“臂外廉痛”一证;乙种本所载“是动则病”及“是肩脈(脉)主治其所产病”的内容与《灵枢·经脉》所载近同。《灵枢·经脉》、《素问·厥论》等都有此经脉病候的记载,归纳如下:小腹胀痛,痛连腰部,少腹痛牵引睾丸,咽痛,耳聋,目黄,颌颊部肿痛,肩臂外侧后缘疼痛,大便泄泻,或腹痛有燥屎,便闭不通等。
        本经脉腧穴有: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髎、听宫,共19穴,左右合计38穴。
        感谢高春花主治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8-6 07:35 , Processed in 0.10775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