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3141
 楼主| 发表于 2025-4-6 09:15:56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5年4月5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医学第一章太炎》这本书的内容。

       第二十章:没料到章次公徒弟因废五行受牵连。                                            

      章次公先生对于章太炎先生论述肠伤寒治疗的文章,也有银深的印象,认为其中充满了智慧,有很多独到的见解。辨证唯物主义论述事物发展规律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命题就是”否定之否定”                    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祝贺河北中医王群才中医师在衡水市讲座成功!他讲述了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医学第一章太炎》  第二十章:没料到章次公徒弟因废五行受牵连。                                            

        欧洲的“四元素学说”,佛教的四大,中国的八卦,都有土(地)水风火,但是都没有“金”。金不是自然物,金属是人类冶炼的劳动成果。“金曰从革”,是人类改造世界和社会的根据,自然界革命、社会革命都离不开金;当下所有先进技术,都是金属文明的“衍生物”;与金有关的水木土火,也随着金的生克制化而与人类劳动联系起来,因此我在《中医药知识普及读本》之中说“睁眼就能看到阴阳,没有人类五行不转”。

有些人与我辩论说五行来于五季、五星,与人类劳动无关。我说,假如在没有金属文明的石器时代,谁能把天上的行星命名为“太白金星”,谁可以概括出“金曰从革”?烧陶是“火生土”的升华,陶炉陶灶产生的金属,是五行学说不可或缺的哲学基础。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的传说,把金属文明的历史建立在传说时代。而把金属文明的成果上升为哲学,确属于中华民族独有的智慧。

         感谢王群才中医师讲述和分享。
3142
 楼主| 发表于 2025-4-16 16:56:04 | 只看该作者
今周日晚上(2025年4月6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姬领会与大家一起学习交流《中药探秘中医原创思维下的中药解读》一书。知其然还得知其所以然,全面准确的把握中药效用,并能灵活应用,这对于一名中医临床医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中药探秘中医原创思维下的中药解读》一书谈中药功效来源以及对现在中药功效的准确把握,并详细谈述更多中医大家经验,拿来就能用。今晚,我们继续一起学习!
       祝贺山东淄博名医姬领会院长讲座成功!他与大家一起学习交流了自己的著作《中药探秘中医原创思维下的中药解读》一书关于“中药采集时间与功效”关系的研究。
        《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姬领会说,采收时间不同,药物的有效成分含量就不一样。对同一种药物而言,当季是药,过季是草。
        《素问·脏气法时论》: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恽铁樵曰:中医之五脏非血肉之五脏,乃四时之五脏。肝气通于春,心气通于夏,脾气通于长夏,肺气通于秋,肾气通于冬。
所以,春季采收的药物能入肝,夏季采收的药物能入心,长夏采收的药物能入脾,秋季采收的药物能入肺,冬季采收的药物能入肾。而这些,也刚好与“生长化收藏”相对应。
          五季对应五行,春季采收的药材具有木行的运动态势,夏季采收的药材具有火行的运动态势,长夏采收的药材具有土行的运动态势,秋季采收的药材具有金行的运动态势,冬季采收的药材具有水
行的运动态势。
        感谢姬领会院长的讲述和分享。
3143
 楼主| 发表于 2025-4-16 16:56:52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5年4月7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京雪中医师向各位同道分享由曹东义教授主编的《医经学派》一书。
该书于2022年由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
      中篇  医经学派主要医家
      第十四章  李中梓   
       本周一我们一起学习李中梓的医论:四大家论、古今元气不同论、富贵贫贱治病有别论、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水火阴阳论、不失人情论、疑似之症须辨论、用药须知《内经》之法论。
        敬请聆听
         祝贺河北中医马京雪中医师在宁晋县凤凰台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分享了由曹东义教授主编的《医经学派》该书于2022年由河北科技出版   中篇  医经学派主要医家   第十四章  李中梓的有关论述。
         李仲梓的“四大家论”说,古之名流非各有见地而同根理要者,则其著述不传,即有传者,未必日星揭之。如仲景张机,守真刘元素,东垣李杲,丹溪朱震亨,其所立言,医林最重, 名曰四大家,以其各自成一家言。总之阐 《内经》之要旨,发前人之未备,不相摭拾,适相发明也。仲景著《伤寒方论》,盖以风、寒、 暑、湿、燥、火,六气皆能伤人,惟寒邪为杀厉之气,其伤人更甚耳。且六经传变之难明,阴阳疑似之易惑,用剂少有乖违,杀人速于用刃。故立三百九十七法, 一百一十三方,所以补《内经》之未备, 而成一家言者也。”
          “四先生在当时,于诸病苦,莫不应手取效,捷如桴鼓。读其遗言,考其方法,若有不一者,所谓但补前人之未备,以成一家言,不相摭拾,却相发明,岂有偏见之弊哉?不善学者,师仲景而过,则偏于峻重。师守真而过,则偏于苦寒。师东垣而过,则偏于升补。师丹溪而过,则偏于清降。譬之侏儒观场,为识者笑。至有谓丹溪殿四家之末后,集诸氏之大成,独师其说以为极至,不复考张刘李氏之法,不知丹溪但补东垣之未备,非全书也。此非丹溪之过,不善学者误丹溪也。”
         感谢马京雪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3144
 楼主| 发表于 2025-4-16 17:49:19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5年4月8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河北省任丘市中医院张海涛主任为大家讲述《路志正医论集》之“肺心病辨治”。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讲述。
            祝贺河北省任丘市中医院张海涛主任讲座成功!他为大家讲述了《路志正医论集》之“肺心病辨治”。
        路老说,肺心病,属于中医学中之咳喘、痰饮、胸痹、心痛、血证、肺胀、心胀、心悸、心咳、水肿等病证范畴。是常见病、多发病、难治病之一。以中老年人发病较多,与脾肾关系密切。
        中医的疾病名称强调暂时性和可转化性,因此,“立就是为了破”,中医病名以无为本,不是为了排他和强调其永久性的形态,因此,西医一个肺心病的名称,中医可以命名为很多疾病,立哪个病名,就是为了主要消除这个病名,回归于“无”。
        路老说,肺为娇脏,不耐寒暑,喜润恶燥,更为畏火,说明六淫之邪外袭,均可引起肺系和心病疾患。即使其所喜之湿太过,同样可以引起胸部憋闷,呼吸不利,而影响血脉运行诱发肺心病。本病与肺、心、脾、肾有关。是由久咳、哮喘、痰气交阻,进而心脉瘀滞,亦可由心及肺。本病主要由于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蒸化,致水液停聚,为痰为饮,上逆于肺,喘咳不宁,心亦受损;溢于肌肤,发为水肿;甚至水寒射肺,水气凌心;上迷心窍,则神识昏蒙,谵语;引动肝风,出现四肢抽搐,烦躁不安等厥脱气滞危证。
       在辨证论治治疗同时,宜加强心理养生、饮食调摄、劳逸结合、健身导引,以增强体质。
       感谢张海涛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3145
 楼主| 发表于 2025-4-16 17:50:14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25年4月9日)的空中课堂我们继续来学习北京中医药大学段汝钦教授的著作《体质肿瘤学》的三辨六法治肿瘤的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部分。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是指原发于支气管粘膜和肺泡的癌症,简称肺癌。近几十年以来,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很多国家都有明显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发达国家最为明显。在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经上升为首位。据统计,目前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大概是千分之3到5,每年增长26.9%,每年大约有超过60万人死于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排第一位,被称为发病、死亡之首。
肺癌有着明显的地区差别,城市高于农村,说明肺癌的致病因素中大气污染占有重要地位。吸烟是引起肺癌的重要因素,两者具有因果关系。一般吸烟者发生肺癌的危险性是不吸烟者的10倍左右,重度吸烟可达20倍。原发性肺癌的临床表现有咳嗽,咳血,气急,发热,胸痛,淋巴转移,腹部转移,骨转移,脑转移等等。在临床中肺癌的发现和确诊大部分都是中晚期,失去了手术的机会,除了小细胞肺癌可以化疗以外,其他类型的肺癌对于化疗都不敏感,近几年来采取中医药为主,西医做支持的保守疗法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和一致认可,有待于推广和普及,带瘤生存、绿色抗癌的理念同样逐渐地深入人心,对我们中医肿瘤工作者的期待和要求也越来越高。
            祝贺河北中医刘敬章主任在孟村回族自治县中医院讲座成功!他与大家一起继续来学习了北京中医药大学段汝钦教授的著作《体质肿瘤学》的三辨六法治肿瘤的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部分。
       “三辨"是指辨体质、辨病机、辨病理。
        "六法"治疗策略是:
扶正固本法案例:术后肺脾气虚用"参苓白术散+灵芝孢子粉",降低复发率17%(书中P156临床数据)
化痰祛瘀法特色用药:浙贝母(化痰)、莪术(祛瘀)配合吉非替尼可减毒增效
解毒散结法自拟方"金甲散结汤"(守宫、鳖甲、金荞麦)对胸膜转移灶ORR达41%
疏肝调神法心理干预联合逍遥散,改善EGFR-TKI导致的抑郁症状(HAMD量表评分↓36%)
平衡阴阳法放射性肺炎用"生脉饮+百合固金汤",纠正CD4+/CD8+比值
固摄抗癌法晚期恶病质采用"龟鹿二仙胶+紫河车",延长中位生存期2.8个月
        感谢刘敬章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3146
 楼主| 发表于 2025-4-16 17:51:06 | 只看该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
        今晚(2025年4月10日)我们将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来共同温习临床中药学的知识内容。
        今天分享各论部分第八十八讲“收涩药麻黄根、浮小麦、糯稻须根、五味子、乌梅”,内容为上述药味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及使用特点。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祝贺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他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与大家共同温习了临床中药学的第八十八讲“收涩药麻黄根、浮小麦、糯稻须根、五味子、乌梅”,内容为上述药味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及使用特点。
        麻黄根异名苦椿菜,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或木贼麻黄或中麻黄的根及根茎。治阳虚自汗,阴虚盗汗。 陶弘景 :止汗,夏月杂粉用之。 《滇南本草》 :止汗,实表气,固虚,消肺气、梅核气。
       浮小麦,是小麦干燥轻浮瘪瘦的果实。全国产麦地区均有生产。具有益气,除热,止汗之功效。常用于骨蒸劳热,自汗盗汗,香脆感。
       糯稻须根,具有养阴,止汗,健胃之功效。常用于自汗,盗汗,肝炎,乳糜尿。
       五味子,分为南、北二种。古医书称它荎蕏、玄及、会及,最早列于神农本草经上品中药,能滋补强壮之力,药用价值极高,有强身健体之效,与琼珍灵芝合用治疗失眠。
        乌梅,别名酸梅、黄仔、合汉梅、干枝梅,为蔷薇科落叶乔木植物梅Prunusmume的近成熟果实,经烟火熏制而成。归肝、脾、肺、大肠经。功效有敛肺,涩肠,生津,安蛔作用。 《四川中药志》 :敛汗固表。
        感谢张慧康硕士的讲述和分享。
3147
 楼主| 发表于 2025-4-16 17:52:13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五晚上(2025年4月11日)的空中课堂我们继续来学习北京中医药大学段汝钦教授的著作《体质肿瘤学》的三辨六法治肿瘤的食管癌部分。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区,也是死亡率最高的国家,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每年大约死亡21万人。北方较南方尤为多见,食管癌是发生在食管粘膜的恶性肿瘤,中段食管癌较为多见,下段次之,上段较少,中上段多是鳞癌,食管下段、贲门部腺癌多见。据资料表明,50%位于食管中段,30%位于食管下段,上段最低,在15%左右。发病诱因有长期大量吸烟,饮酒,进食过快,过热,食物过硬过粗,刺激性强烈,爱吃熏制、腌制、霉变食物等有关,中医学称之为噎膈,反胃,关格,癥积等等。
       祝贺河北中医刘敬章主任在孟村回族自治县中医院讲座成功!他与大家一起继续来学习了北京中医药大学段汝钦教授的著作《体质肿瘤学》的三辨六法治肿瘤的食管癌部分。
         六法在食管癌治疗中的实践
“六法”即扶正固本法、化痰祛瘀法、解毒散结法、疏肝调神法、平衡阴阳法、固摄抗癌法,是段汝钦教授根据中医理论提出的治疗肿瘤的六大法则。在食管癌的治疗中,这些法则可以相互配合,发挥出更好的治疗效果。
扶正固本法:通过补益气血,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为抗肿瘤治疗提供基础。
化痰祛瘀法:针对食管癌患者常见的痰湿、血瘀症状,采用化痰祛瘀的药物,以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解毒散结法:使用具有解毒散结作用的中药,如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直接作用于肿瘤,以缩小瘤体,减轻症状。
疏肝调神法:通过调理肝气,缓解患者的情绪压力,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和效果。
平衡阴阳法: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内环境的稳定,有利于肿瘤的控制和治疗。
固摄抗癌法:采用具有固摄作用的中药,如黄芪、党参等,增强机体对肿瘤的抵抗力,防止肿瘤的转移和复发。
        段汝钦教授的《体质肿瘤学》中的“三辨六法”治肿瘤理论在食管癌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辨证施治,可以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食管癌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体验和预后。
                感谢刘敬章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3148
 楼主| 发表于 2025-4-16 17:54:08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5年4月12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医学第一章太炎》这本书的内容。
       第二十章:没料到章次公徒弟因废五行受牵连。今天讲述本章的最后的内容。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祝贺河北中医王群才中医师讲座成功!他讲述了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医学第一章太炎》  第二十章:没料到章次公徒弟因废五行受牵连的有关内容。
        章次公先生通过反思与毛泽东主席的谈话,觉得自己有一定的历史责任,应该把中医的研究推向深入,因此,他在有关人士的鼓动下,写了一篇《从太炎先生“论中医与五行说”谈起》的文章,发表在《新中医药》1956年第7卷,第10期上。不曾想,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一场关于如何看待中医理论的激烈论争,章次公先生也因此而被强制请到中央党校,“学习马克思主义”3个月,这也是文革办学习班的“初级阶段”,这是一段特殊的历史事情。
       尽管这一时期对章次公先生来说是一段特殊的经历,但他依然保持了对中医研究的热情和执着。
       章次公先生通过反思与毛泽东主席的谈话,意识到自己在中医传承中的历史责任,并通过发表文章引发了关于中医理论的激烈论争。然而,这一行动也使他卷入了特殊历史时期的漩涡,被迫进行思想学习。尽管如此,章次公先生对中医的研究和传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的经历和观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感谢王群才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3149
 楼主| 发表于 2025-4-16 17:55:01 | 只看该作者
       今周日晚上(2025年4月13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姬领会与大家一起学习交流《中药探秘中医原创思维下的中药解读》一书。知其然还得知其所以然,全面准确的把握中药效用,并能灵活应用,这对于一名中医临床医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中药探秘中医原创思维下的中药解读》一书谈中药功效来源以及对现在中药功效的准确把握,并详细谈述更多中医大家经验,拿来就能用。今晚,我们继续一起学习!
              祝贺山东淄博名医姬领会院长讲座成功!他与大家一起学习交流了《中药探秘中医原创思维下的中药解读》这部自己编写著作的有关内容。
          他引用清代医家张秉成的《本草便读》说:凡用药治病,皆宜察形观色,度其性味,审其寒温,自有得心应手之妙,不必拘于本草诸说。若不先明药之性味,气之浓薄,质之寒温,虽博览群书,知
方知病,而不知药之性,其不致运用乖方,而草菅人命者几希矣。凡用药须明五味,辛者能散能横行,苦者能降能泄,甘者能补能缓中,酸者能收敛,咸者能润下、能软坚。能先知各药之性。然后可以合于病情。凡用药须审质之轻重,性之有毒无毒。气之寒热温凉平,然后可以知用之多寡。凡用药当明其五色五臭,青入肝,黄入脾,赤入心,白入肺,黑入肾。凡用药须知质之轻者,能浮能升,可以上入心肺,质之重者,能沉能降,可以下行肝肾,中空者发表,内实者攻里,为枝者达四肢,为皮者达皮肤,为心为干者。内行脏腑,枯燥者入气分,润泽者入血分,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然后可定其升降浮沉,以类相从之用。凡用药当知有相反相畏相恶相使相须之别,唯相反不可合投。其余即无从顾虑,故特将相反之药,列于药品之末,然后可知药之宜忌。凡用药须知制炒之法,各有所宜,如酒炒则升提,姜炒则温散,用盐可入肾而软坚,用醋则注肝而收敛,童便除劣性而降下,米泔去燥性而和中,乳能润枯生血,蜜能甘缓益元,土炒借土气以补中州,面煨抑酷性勿伤上膈,黑豆甘草汤浸,并能解毒和中,羊酥猪脂涂烧,使其渗骨易脆,去穣者免胀,去心者除烦,明乎制炒之法,然后可以运用治病。凡用药有宜陈久者,有宜新鲜者,陈者取其烈性渐减,火性渐脱,新者取其气味之全,功效之速,学人亦宜考求,然后立方可以灵应。
         感谢姬领会院长的讲述和分享。
3150
 楼主| 发表于 2025-4-16 17:55:39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5年4月14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京雪中医师向各位同道分享由曹东义教授主编的《医经学派》一书。
该书于2022年由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
      中篇  医经学派主要医家
      第十四章  李中梓   
       本周一我们一起学习李中梓的医论:乙癸同源论、辨治大法论、苦欲补泻论及制方选要。
        敬请聆听
                  祝贺河北中医马京雪中医师在宁晋县凤凰台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分享了由曹东义教授主编的《医经学派》一书  中篇  医经学派主要医家    第十四章  李中梓关于乙癸同源论、辨治大法论、苦欲补泻论及制方选要。
        李中梓说,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辨之之法,阴阳、寒热、脏腑、气血、表里、标本先后、虚实缓急七者而已。
阴阳者,病在于阴,毋犯其阳;病在于阳,毋犯其阴。调阴血为病,不犯阳气 之药,阳旺则阴转亏也;阳气为病,不犯阴血之药,阴盛则阳转败也。
寒热者,热病当察其源,实则泻以苦寒、咸寒,虚则治以甘寒、酸寒,大虚则用甘温,盖甘温能除大热也。寒病当察其源,外寒则辛热、辛温以散之,中寒则甘温以益之,大寒则辛热以佐之也。
脏腑者,经曰:五脏者,藏精而不泻者也。故有补无泻者,其常也,受邪则泻其邪,非泻藏也。六腑者,传导化物糟粕者也,邪客者可攻,中病即已,毋过用也。
气血者,气实则宜降、宜清,气虚则 宜温、宜补。血虚则热,补心、肝、脾、 肾,兼以清凉;血实则瘀,轻者消之,重者行之。更有因气病而及血者,先治其气;因血病而及气者,先治其血。
        感谢马京雪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4-30 22:45 , Processed in 0.05417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