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马京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曹东义师徒每日一讲散记

[复制链接]
3151
 楼主| 发表于 2025-4-16 17:50:14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晚上(2025年4月9日)的空中课堂我们继续来学习北京中医药大学段汝钦教授的著作《体质肿瘤学》的三辨六法治肿瘤的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部分。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是指原发于支气管粘膜和肺泡的癌症,简称肺癌。近几十年以来,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很多国家都有明显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发达国家最为明显。在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经上升为首位。据统计,目前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大概是千分之3到5,每年增长26.9%,每年大约有超过60万人死于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排第一位,被称为发病、死亡之首。
肺癌有着明显的地区差别,城市高于农村,说明肺癌的致病因素中大气污染占有重要地位。吸烟是引起肺癌的重要因素,两者具有因果关系。一般吸烟者发生肺癌的危险性是不吸烟者的10倍左右,重度吸烟可达20倍。原发性肺癌的临床表现有咳嗽,咳血,气急,发热,胸痛,淋巴转移,腹部转移,骨转移,脑转移等等。在临床中肺癌的发现和确诊大部分都是中晚期,失去了手术的机会,除了小细胞肺癌可以化疗以外,其他类型的肺癌对于化疗都不敏感,近几年来采取中医药为主,西医做支持的保守疗法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和一致认可,有待于推广和普及,带瘤生存、绿色抗癌的理念同样逐渐地深入人心,对我们中医肿瘤工作者的期待和要求也越来越高。
            祝贺河北中医刘敬章主任在孟村回族自治县中医院讲座成功!他与大家一起继续来学习了北京中医药大学段汝钦教授的著作《体质肿瘤学》的三辨六法治肿瘤的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部分。
       “三辨"是指辨体质、辨病机、辨病理。
        "六法"治疗策略是:
扶正固本法案例:术后肺脾气虚用"参苓白术散+灵芝孢子粉",降低复发率17%(书中P156临床数据)
化痰祛瘀法特色用药:浙贝母(化痰)、莪术(祛瘀)配合吉非替尼可减毒增效
解毒散结法自拟方"金甲散结汤"(守宫、鳖甲、金荞麦)对胸膜转移灶ORR达41%
疏肝调神法心理干预联合逍遥散,改善EGFR-TKI导致的抑郁症状(HAMD量表评分↓36%)
平衡阴阳法放射性肺炎用"生脉饮+百合固金汤",纠正CD4+/CD8+比值
固摄抗癌法晚期恶病质采用"龟鹿二仙胶+紫河车",延长中位生存期2.8个月
        感谢刘敬章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3152
 楼主| 发表于 2025-4-16 17:51:06 | 只看该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
        今晚(2025年4月10日)我们将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来共同温习临床中药学的知识内容。
        今天分享各论部分第八十八讲“收涩药麻黄根、浮小麦、糯稻须根、五味子、乌梅”,内容为上述药味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及使用特点。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祝贺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他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与大家共同温习了临床中药学的第八十八讲“收涩药麻黄根、浮小麦、糯稻须根、五味子、乌梅”,内容为上述药味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及使用特点。
        麻黄根异名苦椿菜,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或木贼麻黄或中麻黄的根及根茎。治阳虚自汗,阴虚盗汗。 陶弘景 :止汗,夏月杂粉用之。 《滇南本草》 :止汗,实表气,固虚,消肺气、梅核气。
       浮小麦,是小麦干燥轻浮瘪瘦的果实。全国产麦地区均有生产。具有益气,除热,止汗之功效。常用于骨蒸劳热,自汗盗汗,香脆感。
       糯稻须根,具有养阴,止汗,健胃之功效。常用于自汗,盗汗,肝炎,乳糜尿。
       五味子,分为南、北二种。古医书称它荎蕏、玄及、会及,最早列于神农本草经上品中药,能滋补强壮之力,药用价值极高,有强身健体之效,与琼珍灵芝合用治疗失眠。
        乌梅,别名酸梅、黄仔、合汉梅、干枝梅,为蔷薇科落叶乔木植物梅Prunusmume的近成熟果实,经烟火熏制而成。归肝、脾、肺、大肠经。功效有敛肺,涩肠,生津,安蛔作用。 《四川中药志》 :敛汗固表。
        感谢张慧康硕士的讲述和分享。
3153
 楼主| 发表于 2025-4-16 17:52:13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五晚上(2025年4月11日)的空中课堂我们继续来学习北京中医药大学段汝钦教授的著作《体质肿瘤学》的三辨六法治肿瘤的食管癌部分。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区,也是死亡率最高的国家,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每年大约死亡21万人。北方较南方尤为多见,食管癌是发生在食管粘膜的恶性肿瘤,中段食管癌较为多见,下段次之,上段较少,中上段多是鳞癌,食管下段、贲门部腺癌多见。据资料表明,50%位于食管中段,30%位于食管下段,上段最低,在15%左右。发病诱因有长期大量吸烟,饮酒,进食过快,过热,食物过硬过粗,刺激性强烈,爱吃熏制、腌制、霉变食物等有关,中医学称之为噎膈,反胃,关格,癥积等等。
       祝贺河北中医刘敬章主任在孟村回族自治县中医院讲座成功!他与大家一起继续来学习了北京中医药大学段汝钦教授的著作《体质肿瘤学》的三辨六法治肿瘤的食管癌部分。
         六法在食管癌治疗中的实践
“六法”即扶正固本法、化痰祛瘀法、解毒散结法、疏肝调神法、平衡阴阳法、固摄抗癌法,是段汝钦教授根据中医理论提出的治疗肿瘤的六大法则。在食管癌的治疗中,这些法则可以相互配合,发挥出更好的治疗效果。
扶正固本法:通过补益气血,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为抗肿瘤治疗提供基础。
化痰祛瘀法:针对食管癌患者常见的痰湿、血瘀症状,采用化痰祛瘀的药物,以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解毒散结法:使用具有解毒散结作用的中药,如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等,直接作用于肿瘤,以缩小瘤体,减轻症状。
疏肝调神法:通过调理肝气,缓解患者的情绪压力,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和效果。
平衡阴阳法: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内环境的稳定,有利于肿瘤的控制和治疗。
固摄抗癌法:采用具有固摄作用的中药,如黄芪、党参等,增强机体对肿瘤的抵抗力,防止肿瘤的转移和复发。
        段汝钦教授的《体质肿瘤学》中的“三辨六法”治肿瘤理论在食管癌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辨证施治,可以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食管癌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体验和预后。
                感谢刘敬章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3154
 楼主| 发表于 2025-4-16 17:54:08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六晚上(2025年4月12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王群才中医师讲述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医学第一章太炎》这本书的内容。
       第二十章:没料到章次公徒弟因废五行受牵连。今天讲述本章的最后的内容。届时我们共同学习具体内容。
祝贺河北中医王群才中医师讲座成功!他讲述了曹东义教授编著的《医学第一章太炎》  第二十章:没料到章次公徒弟因废五行受牵连的有关内容。
        章次公先生通过反思与毛泽东主席的谈话,觉得自己有一定的历史责任,应该把中医的研究推向深入,因此,他在有关人士的鼓动下,写了一篇《从太炎先生“论中医与五行说”谈起》的文章,发表在《新中医药》1956年第7卷,第10期上。不曾想,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一场关于如何看待中医理论的激烈论争,章次公先生也因此而被强制请到中央党校,“学习马克思主义”3个月,这也是文革办学习班的“初级阶段”,这是一段特殊的历史事情。
       尽管这一时期对章次公先生来说是一段特殊的经历,但他依然保持了对中医研究的热情和执着。
       章次公先生通过反思与毛泽东主席的谈话,意识到自己在中医传承中的历史责任,并通过发表文章引发了关于中医理论的激烈论争。然而,这一行动也使他卷入了特殊历史时期的漩涡,被迫进行思想学习。尽管如此,章次公先生对中医的研究和传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的经历和观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感谢王群才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3155
 楼主| 发表于 2025-4-16 17:55:01 | 只看该作者
       今周日晚上(2025年4月13日),“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姬领会与大家一起学习交流《中药探秘中医原创思维下的中药解读》一书。知其然还得知其所以然,全面准确的把握中药效用,并能灵活应用,这对于一名中医临床医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中药探秘中医原创思维下的中药解读》一书谈中药功效来源以及对现在中药功效的准确把握,并详细谈述更多中医大家经验,拿来就能用。今晚,我们继续一起学习!
              祝贺山东淄博名医姬领会院长讲座成功!他与大家一起学习交流了《中药探秘中医原创思维下的中药解读》这部自己编写著作的有关内容。
          他引用清代医家张秉成的《本草便读》说:凡用药治病,皆宜察形观色,度其性味,审其寒温,自有得心应手之妙,不必拘于本草诸说。若不先明药之性味,气之浓薄,质之寒温,虽博览群书,知
方知病,而不知药之性,其不致运用乖方,而草菅人命者几希矣。凡用药须明五味,辛者能散能横行,苦者能降能泄,甘者能补能缓中,酸者能收敛,咸者能润下、能软坚。能先知各药之性。然后可以合于病情。凡用药须审质之轻重,性之有毒无毒。气之寒热温凉平,然后可以知用之多寡。凡用药当明其五色五臭,青入肝,黄入脾,赤入心,白入肺,黑入肾。凡用药须知质之轻者,能浮能升,可以上入心肺,质之重者,能沉能降,可以下行肝肾,中空者发表,内实者攻里,为枝者达四肢,为皮者达皮肤,为心为干者。内行脏腑,枯燥者入气分,润泽者入血分,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然后可定其升降浮沉,以类相从之用。凡用药当知有相反相畏相恶相使相须之别,唯相反不可合投。其余即无从顾虑,故特将相反之药,列于药品之末,然后可知药之宜忌。凡用药须知制炒之法,各有所宜,如酒炒则升提,姜炒则温散,用盐可入肾而软坚,用醋则注肝而收敛,童便除劣性而降下,米泔去燥性而和中,乳能润枯生血,蜜能甘缓益元,土炒借土气以补中州,面煨抑酷性勿伤上膈,黑豆甘草汤浸,并能解毒和中,羊酥猪脂涂烧,使其渗骨易脆,去穣者免胀,去心者除烦,明乎制炒之法,然后可以运用治病。凡用药有宜陈久者,有宜新鲜者,陈者取其烈性渐减,火性渐脱,新者取其气味之全,功效之速,学人亦宜考求,然后立方可以灵应。
         感谢姬领会院长的讲述和分享。
3156
 楼主| 发表于 2025-4-16 17:55:39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一(2025年4月14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马京雪中医师向各位同道分享由曹东义教授主编的《医经学派》一书。
该书于2022年由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

      本周一我们主要学习:
      中篇  医经学派主要医家
      第十四章  李中梓   
       本周一我们一起学习李中梓的医论:乙癸同源论、辨治大法论、苦欲补泻论及制方选要。
        敬请聆听
                  祝贺河北中医马京雪中医师在宁晋县凤凰台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分享了由曹东义教授主编的《医经学派》一书  中篇  医经学派主要医家    第十四章  李中梓关于乙癸同源论、辨治大法论、苦欲补泻论及制方选要。
        李中梓说,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辨之之法,阴阳、寒热、脏腑、气血、表里、标本先后、虚实缓急七者而已。
阴阳者,病在于阴,毋犯其阳;病在于阳,毋犯其阴。调阴血为病,不犯阳气 之药,阳旺则阴转亏也;阳气为病,不犯阴血之药,阴盛则阳转败也。
寒热者,热病当察其源,实则泻以苦寒、咸寒,虚则治以甘寒、酸寒,大虚则用甘温,盖甘温能除大热也。寒病当察其源,外寒则辛热、辛温以散之,中寒则甘温以益之,大寒则辛热以佐之也。
脏腑者,经曰:五脏者,藏精而不泻者也。故有补无泻者,其常也,受邪则泻其邪,非泻藏也。六腑者,传导化物糟粕者也,邪客者可攻,中病即已,毋过用也。
气血者,气实则宜降、宜清,气虚则 宜温、宜补。血虚则热,补心、肝、脾、 肾,兼以清凉;血实则瘀,轻者消之,重者行之。更有因气病而及血者,先治其气;因血病而及气者,先治其血。
        感谢马京雪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3157
 楼主| 发表于 2025-4-16 17:57:47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今天晚上(2025年4月15日)的“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河北省任丘市中医院张海涛主任为大家讲述《路志正医论集》之“肝心痛的源流与现代临床研究进展”和"肾心痛证治精要”。
请大家关注收听张海涛的讲述。
                祝贺河北省任丘市中医院张海涛主任讲座成功!他为大家讲述了《路志正医论集》之“肝心痛的源流与现代临床研究进展”和"肾心痛证治精要”的有关内容。
        路老说,肝心痛作为心痛的一个类证,首载于《灵枢·厥病》:“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间,太冲。”原文系根据五脏相关理论,将脏腑功能失调、气机逆乱影响于心所致的心痛,称为“厥心痛”;其中因肝(胆)功能失调所致者,名以“肝心痛”。该原文不仅对本病病机、证候做了精要描述,并且明确了从肝论治的原则。《内经》对肝心痛的临床特点、病因病机、治疗原则等已有初步的认识,为后世肝心痛的临床研究奠定了基础。《难经》在《内经》基础上,对厥心痛及肝心痛部分内容进行了阐释和发挥。如第六十难:“其五脏气相干,名厥心痛。”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现行《伤寒论》《金匮要略》)对肝心痛虽无专述,但对一些情志疾病及心肝(胆)病变,已提供了辨证论治的思路和方法。如少阳失和,“胸满烦惊”,可与小柴胡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和解少阳、镇惊安神;肝经气滞、络脉瘀阻的“肝着”,胸胁满闷或胀痛,主以旋覆花汤疏肝通络;虚烦懊恼,胸中窒,甚或心中结痛者,与栀子豉汤清宣郁热、畅达气机。仲景还创制了疏肝解郁的四逆散、养血缓急的芍药甘草汤、补肝安魂的酸枣仁汤等。
      “肾心痛”是中医病名,始见于《灵枢·厥病》篇,提出:“厥心痛,与背相控,善瘛,如从后触其心,伛偻者,肾心痛也。”本病的发生与心肾阴阳虚衰、精血失于资生、手足少阴经脉失调、水火不能相济有关。其病位在心,病本在肾。
      感谢张海涛主任的讲述和分享。
3158
 楼主| 发表于 2025-4-21 20:19:14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好!本周三(2025年4月16日)晚上“一技之长,空中课堂”由黄胜昔中医师向各位同道分享由曹东义教授编著的《中医外感热病学史》。

作者曹东义, 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原副院长,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河北省名老中医药专家指导老师。兼任河北省中医学院扁鹊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华传统中医学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一技之长专业委员会会长等。主持多项省级和国家级课题,发表论文180余篇,出版《中医外感热病学史》《中医群英战SARS》《回归中医》《捍卫中医》《关注中医》《中医近现代史话》《永远的大道国医》等多部中医学术和科普著作。

该书于2004年由中医古籍出出版社出版。

本书是一部外感热病(包括伤寒,温病及瘟疫)的医学史著作,依据大量翔实的资料,系统全面地论述热病的学术渊源,祥辩其异同几各具特色的诊治大法,并在病因病机,辩证体系及立法,遣方,用药等方面,从史学发展的角度加以阐析。尤其是对明清以降有关伤寒,温病,和瘟疫名著中的学术临床建树予以充分表述。从中可以了解历代寒温名家的独到的见解和丰富临证经验。



                今天晚上有黄胜昔中医师为大家分享中医外感热病学史的第一章,第三节,《伤寒例》与”伤寒有十”

                  祝贺河北中医黄胜昔中医师在正定县讲座成功!他向各位同道分享了由曹东义教授编著的《中医外感热病学史》的第一章,第三节,《伤寒例》与”伤寒有十”。

        《伤寒例》是《素问》、《灵枢》、《难经》、《阴阳大论》的热病学说走向《伤寒杂病论》的理论桥梁,既体现了仲景学说与“古训”在学术上的继承关系,又反映了其辨证论治的突出成就。

          《伤寒例》说:“若更感异气,变为他病者,当依后坏证病而治之。若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者,变为温疟;阳脉浮滑,阴脉濡弱者,更遇于风,变为风温;阳脉洪数,阴脉实大者,更遇温热,变为温毒。温毒为病最重也;阳脉濡弱,阴脉弦紧者,更遇温气,变为瘟疫。以此冬伤于寒,发为温病,脉之变证,方治如说。”

       《伤寒例》 论多种热病均属伤寒: 仲景六经病篇,惟以辨证论治为本,多不再分属何种外感病之证。论病之处往往冠以“太阳病(约71条)”、“阳明病(61条)”、“少阳病(12条)”等词(约近200条)而较少提及伤寒、中风、温病等病名。其云“伤寒”之处最多(约98条), 但也未必是狭义伤寒。.因在《伤寒例》中已经阐明多种外感热病均与外感寒邪有关,可隶属于广义伤寒。

         感谢黄胜昔中医师的讲述和分享。
3159
 楼主| 发表于 2025-4-21 20:21:52 | 只看该作者
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大家好!

        我是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

        今晚(2025年4月17日)我们将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来共同温习临床中药学的知识内容。

        今天分享各论部分第八十九讲“收涩药诃子、石榴皮、肉豆蔻、赤石脂、山茱萸、覆盆子等药味”,内容为上述药味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及使用特点。

        请师父、各位师兄师姐们不吝指教!

                祝贺河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张慧康硕士讲座成功!他以《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为主要书目,与大家共同温习了临床中药学的第八十九讲“收涩药诃子、石榴皮、肉豆蔻、赤石脂、山茱萸、覆盆子等药味”,内容为上述药味的功效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及使用特点。

        柯子,是使君子科榄仁树属的植物。性味苦、酸、涩,归肺、大肠经,具有涩肠止泻、敛肺止咳的功效。藏医体系中称其为“阿如拉”(Arura),是“三果”(诃子、毛诃子、余甘子)之一,广泛用于调和药性。

        石榴皮,性温,味酸、涩,归大肠经。涩肠止泻:用于久泻久痢(如《本草纲目》载其治“赤白痢”)。驱虫:对绦虫、蛔虫有一定抑制作用(常与槟榔配伍)。止血消炎:外用可治创伤出血或湿疹(研末调敷)。

       肉豆蔻,辛、温,归脾、胃、大肠经,具温中行气、涩肠止泻之效。温中止泻:主治脾胃虚寒引起的久泻、五更泄泻(如《本草纲目》载其“暖脾胃,固大肠”)。行气止痛:缓解脘腹胀痛、食少呕吐(常与木香、干姜配伍)。外用:研末调敷可治风湿关节痛(需配伍其他活血药)。

       山茱萸,酸、涩,微温,归肝、肾经,为补益肝肾、固精缩尿的代表药。补益肝肾:主治肝肾亏虚引起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如六味地黄丸中配伍)。固精止遗:用于遗精滑精、夜尿频多(常与覆盆子、桑螵蛸同用)。敛汗固脱:大汗虚脱时急用(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来复汤)。

         覆盆子,甘、酸,微温,归肝、肾、膀胱经,以“固精缩尿”为核心功效。益肾固精:主治肾虚遗精滑精、阳痿早泄(如五子衍宗丸)。缩尿止遗:改善夜尿频多、小儿遗尿(常配桑螵蛸、益智仁)。明目:肝肾不足导致的视物昏花(《本草备要》载其“补肝虚明目”)。

        感谢张慧康硕士的讲述和分享。
3160
 楼主| 发表于 2025-4-21 20:22:41 | 只看该作者
       本周五晚上(2025年4月18日)的空中课堂我们继续来学习名老中医之路中的《从师和交友厚积而薄发》记原《中医杂志》名誉主编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董德懋先生

董德懋(1912年生),北京房山人。毕生致力于中医临床和杂志编辑工作,对于中医内科、儿科和针灸有较高的造诣。主要著作有《中医基础学》、《中药学》、《针灸经穴概要》、《针灸铜人图》、《中医对痢疾的治疗》等。历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针灸学会副理事长、北京中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儿科学会常务理事、《中医杂志》名誉主编、《中华医学杂志》编委、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北京市委医药卫生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祝贺上海中医黄小平院长讲座成功!他与大家一起学习了名老中医之路中的《从师和交友厚积而薄发》关于《中医杂志》名誉主编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董德懋先生的事迹。

        董德懋(1912-2002),满族,出生于北京房山县曹章村135。因幼年家贫,早年辍学,后受姑母资助考入华北国医学院,师从名医施今墨,1937年毕业。职业生涯:1936年起在施今墨诊所工作,后独立行医,擅长内科、儿科及针灸。1950年创办《北京中医》杂志(后更名《中医杂志》),并担任主编,推动中医药学术交流。曾任中国中医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理事等职,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他的医学贡献与学术思想,擅长脾胃学说研究,提出“调理脾胃以治五脏,治五脏以调脾胃”,结合东垣补脾与叶天士养胃理论,发展出“调理脾胃十法”(如益气、温中、祛湿等)。他的临床实践特色,对外感病主张“清解外邪”,融合伤寒与温病学说,善用银翘散加减治疗流感、丹毒等热症。对于内伤病,重视气血辨证,创制“宁胃止痛胶囊”(含枳实、高良姜等),用于胃脘胀痛、呃逆等症。他的著作与传承主要是撰写《中医基础学讲义》《董德懋医话》等专著,培养徐凌云、董志华等弟子,形成独特学术流派。

      社会影响与评价与行业地位很高,被誉为“金针董德懋”,与魏龙骧等并称“北京四小名医”,在京津地区享有盛誉。他是中西医结合倡导者,主张中医药为中国特色医学优势,强调“勿伐天和”的治疗理念,反对过度使用苦寒药物。

        感谢黄小平院长的讲述和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8-3 05:37 , Processed in 0.05783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