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白云出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伤寒论》全文朗读MP3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4-11-8 12:52:44 | 只看该作者

《伤寒论》全文朗读MP3

  这些录音,还在另一个服务器上提供下载,如果打不开这里的,可以到下面地址试试:
http://61.135.139.232/sound/sh/shanghan.htm
[ra]http://cs.ustc.edu.cn/csli/cloud/cloud/xianyun/shanghan161_170.mp3[/ra]
下载
  一六一、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旋覆代赭汤方
  旋覆花三两 人参二两 生姜五两 代赭一两 甘草三两(炙)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一六二、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一六三、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桂枝人参汤方
  桂枝四两(别切) 甘草四两(炙) 白术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一六四、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一六五、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一六六、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黄) 赤小豆一分
  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合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一六七、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人阴筋者,此名藏结,死。
  一六八、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一六九、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一七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小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2
 楼主| 发表于 2004-11-8 21:58:23 | 只看该作者

《伤寒论》全文朗读MP3

[ra]http://cs.ustc.edu.cn/csli/cloud/cloud/xianyun/shanghan171_178.mp3[/ra]
下载

  一七一、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愈、肝愈。慎勿下之。
  一七二、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黄芩汤方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生姜一两半(一方三两,切)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一七三、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黄连汤方
  黄连三两 甘草三两(炙) 干姜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
  一七四、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二两(炙)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去桂加白术汤方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白术四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两升,去滓,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当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
  一七五、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取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将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
  一七六、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一七七、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炙甘草汤方
  甘草四两(炙) 生姜三两(切) 人参二两 桂枝三两(去皮) 生地黄一斤(酒洗) 阿胶二两 麦门冬半斤(去心) 麻仁半升 大枣三十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
  一七八、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得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
 
33
 楼主| 发表于 2004-11-9 07:51:17 | 只看该作者

《伤寒论》全文朗读MP3

[ra]http://cs.ustc.edu.cn/csli/cloud/cloud/xianyun/shanghan179_200.mp3[/ra]
下载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一七九、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一八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一八一、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一八二、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一八三、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一八四、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一八五、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一八六、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一八七、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阳。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一八八、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一八九、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一九0、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一九一、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一九二、阳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一九三、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一九四、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
  一九五、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一九六、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一九七、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一九八、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一九九、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农者,身必发黄。
  二00、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34
 楼主| 发表于 2004-11-9 07:52:57 | 只看该作者

《伤寒论》全文朗读MP3

[ra]http://cs.ustc.edu.cn/csli/cloud/cloud/xianyun/shanghan201_210.mp3[/ra]
下载

 二0一、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二0二、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二0三、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二0四、伤寒呕多,虽有阳明病证,不可攻之。
  二0五、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二0六、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二0七、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二0八、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大者,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二0九、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二一0、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35
 楼主| 发表于 2004-11-9 07:54:40 | 只看该作者

《伤寒论》全文朗读MP3

[ra]http://cs.ustc.edu.cn/csli/cloud/cloud/xianyun/shanghan211_220.mp3[/ra]
下载

  二一一、发汗多,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二一二、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伤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二一三、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二一四、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二一五、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二一六、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
  二一七、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二一八、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二一九、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二二0、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36
 楼主| 发表于 2004-11-9 07:56:04 | 只看该作者

《伤寒论》全文朗读MP3

[ra]http://cs.ustc.edu.cn/csli/cloud/cloud/xianyun/shanghan221_240.mp3[/ra]
下载
  二二一、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农。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二二二、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二二三、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 茯苓 泽泻 阿胶 滑石(碎)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二二四、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二二五、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二二六、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二二七、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二二八、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澳农,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二二九、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二三0、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二三一、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二三二、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着,不治。
  二三三、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蜜煎导方
  食蜜七合
  上一味。于铜器内,微火煎,当须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著。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硬。以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
土瓜根方(附方佚)
猪胆汁方(附方)
  大猪胆一枚,泻汁,和少许法醋,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
  二三四、阳明病,脉迟,汗出多,极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二三五、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二三六、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汤方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擘) 大黄二两(去皮)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二三七、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
  二三八、阳明病,下之,心中懊农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二三九、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二四0、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37
 楼主| 发表于 2004-11-9 07:57:55 | 只看该作者

《伤寒论》全文朗读MP3

[ra]http://cs.ustc.edu.cn/csli/cloud/cloud/xianyun/shanghan241_262.mp3[/ra]
下载
  二四一、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二四二、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二四三、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二四四、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二四五、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二四六、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俘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二四七、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半斤(炙) 大黄一斤(去皮) 厚朴一尺(炙,去皮) 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
  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二四八、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二四九、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二五0、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二五一、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硬,后必清,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二五二、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二五三、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二五四、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二五五、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二五六、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二五七、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
  二五八、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便脓血也。
  二五九、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二六0、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二六一、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檗皮汤主之。
栀子檗皮汤方
  肥栀子十五个(擘) 甘草一两(炙) 黄檗二两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二六二、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 连轺二两(连翘根是)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赤小豆一升 大枣十二枚(擘)  生梓白皮一升(切) 生姜二两(切) 甘草二两(炙)
  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38
发表于 2004-11-9 17:45:11 | 只看该作者

《伤寒论》全文朗读MP3

下面引用由白云出岫2004/11/08 12:52pm 发表的内容:
  这些录音,还在另一个服务器上提供下载,如果打不开这里的,可以到下面地址试试:
http://61.135.139.232/sound/sh/shanghan.htm
http://cs.ustc.edu.cn/csli/cloud/cloud/xianyun/shanghan161_170.mp3
下载
...

这个地方能下来了。真不知该如何感谢先生,衷心祝愿您健康快乐!
39
 楼主| 发表于 2004-11-10 07:42:03 | 只看该作者

《伤寒论》全文朗读MP3

下面引用由杏林小小2004/11/09 05:45pm 发表的内容:
真不知该如何感谢先生
  就帮我听听哪些字读错了,等我重录的时候就可以更正了,这是对我最好的帮助。

[ra]http://cs.ustc.edu.cn/csli/cloud/cloud/xianyun/shanghanshaoyang.mp3[/ra]
下载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二六三、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二六四、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二六五、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二六六、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二六七、若已吐、下、发汗、温计,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二六八、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二六九、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二七0、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二七一、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二七二、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40
 楼主| 发表于 2004-11-10 07:47:51 | 只看该作者

《伤寒论》全文朗读MP3

[ra]http://cs.ustc.edu.cn/csli/cloud/cloud/xianyun/shanghantaiyin.mp3[/ra]
下载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二七三、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二七四、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二七五、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二七六、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二七七、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二七八、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二七九、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大黄二两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二八0、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8-18 18:04 , Processed in 0.134850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