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君竹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8-4-6 18:55:26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

3.2.2.5脱疫
脱疫之名,见于徐相哀所作“注意脱疫(即霍乱)’’(1925)一文和《徐氏霍
乱论》(1938)(又称《脱疫证治)})中。徐相哀(1881一1959),名尚志,原字相哀,
后改相任,江苏吴县人。徐氏指出:“霍乱之病,上吐下泻,有开无关,有出无入,
血肉之躯,终至于脱而有已,定名脱疫,不亦宜乎?”r’铭’用脱疫之名指“夏秋之
交,一起即上吐下泻,肢冷脉伏,冷汗自出”之疫病。‘’”’
徐氏认为,定名脱疫,是从“霍乱之结果,必死于脱”这一角度考虑,也可
以以此“促人注意其结果,而莫之敢忽”,较霍乱之名为妥。
冈田宗汉伏阴论,见中国医学大成第十六册.上海科技出版社1990,1、3、.4
冈田宗汉.伏阴论见中国医学大成第十六册.上海科技出版社1990,.3
阔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下册.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3.64
闭王德宣.温病正宗.见:陆拯主编.近代中医珍本集·温病分册.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13
〔叫徐相衰.注意脱疫(即霍乱).绍兴医药月报,1925,2(9):106.
闷徐相衰.徐氏霍乱论.1938年徐氏诊所铅印本,1.
62一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
张锡纯认为脱疫之名仅可指霍乱危重时的一种证候,即“其吐泻已极、奄奄
一息将脱者是也”。‘’,’除此之外,此病名基本没有其他医家提及。
32
 楼主| 发表于 2008-4-6 18:56:4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

3.2.2.6时行霍乱与时疫霍乱
时行霍乱之名,较早见于陆以淞《冷庐医话》中所引田晋元的《时行霍乱指
迷辨正》,即指霍乱转筋、吊脚疹等。王孟英《随息居霍乱论》中亦出现过,与寻
常霍乱相对而言。
时疫霍乱之名,也散见于一些医书中。张生甫的《医学达变》(1924)中用
该名词区分寻常“霍乱”。顾省臣《时疫霍乱吐泻论》(1927)亦多用此名,如:
“时疫霍乱盛行,朝发夕毙,城中三月至九月,已毙数千人,诚浩劫也。’,【’51’《医
学平议》中,尚有“疫霍乱”之名。
总之,时行霍乱与时疫霍乱、疫霍乱诸名称,与吊脚疹、瘪螺疹甚至“真性
霍乱”等曾出现并被使用的名称一样,都是为了更好地与寻常“霍乱”(非霍乱弧
菌所致)相区分。
33
 楼主| 发表于 2008-4-6 18:57:34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

3.2.2.7霍乱
王孟英1838年的《霍乱论》和1862年经过重订的《随息居霍乱论》二书,
都直接以“霍乱”名,但后世许多医家认为其并未分清楚当时的流行性霍乱与古
代“霍乱”的区别。
1888年,江苏苏北里下河地区霍乱流行,当地中医积极救治疫病患者。随后
又著书立说,总结探讨霍乱证治。《霍乱辨证》即成书于此时。
该书由两部分组成:即兴化江曲春泽之撰的《兴化实济局霍乱论》和高邮赵
履鳌海仙纂的《兴化实济局霍引嘛疹辨证》。《兴化实济局霍乱论》又称《霍乱新
书》,其中关于霍乱症状的描述,多从徐子默《吊脚疹方论》中来,但江氏直接以
霍乱之名,取代了“吊脚疹”:
“霍乱之为病也,其症或吐或泻,或吐泻并见,有腹痛者,亦有不痛者,吐
泻数次后,即两腿抽搐,或手足并皆拘挛,痛愈甚抽亦愈甚,顷刻肌肉尽削,渐
至气短声嘶,眼案落陷,渴欲饮冷,周身冷汗如冰,六脉渐无,或半日即死,或
旦发夕死,夕发旦死,此霍乱之大局也。”“5,’
从所描述症状来看,江氏对霍乱的理解,已很接近现代意义上的霍乱。因此,
圃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册.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425.
卿〕顾省臣.时疫霍乱吐泻论民国农工商部印刷利铅印本,1927,1
ostl江曲春兴化实济局霍乱论见江曲春、赵海仙霍乱辨证.!)长堵十四年戊子(1888)兴化四圣观亥体.
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一63
也可以说,《兴化实济局霍乱论》是较早的直接以霍乱命名的专著。
1898年,姚训恭(清医家,字梓钦,江苏丹徒人)作《霍乱新论》。对于病
名,姚氏认为:“霍乱,或名之为纹肠疹,吊脚疹,瘪螺疹,又或名之为麻证,其
实皆就其见证之一端而命名,非有异也。但霍乱者,挥霍撩乱之谓,伤寒论旧名
自可循用。,,!,53!
从书中有关“腹痛”的症状论述可以看出,作者还未完全将古今霍乱区分开
来。其论霍乱,认为吐泻腹痛为霍乱之常证,重证霍乱会出现肢冷、脉绝及转筋
等候:“霍乱有轻有重。轻者但吐泻腹痛口渴胸乱,脉细数,手足发麻。重者肢冷
(有周身皆冷但胸口微温者),脉绝,面黛螺瘪音哑目蓝转筋胖硬或极渴或不渴,
手掌如浸水,舌皆胶粘浊腻,或惨白如霜,其初吐出水谷,继而吐出清涎,甚有
似肉非肉,作紫暗色,与涎沫俱出者,泻出之物亦皆如是。此时胸腹必异常痛楚,
然治之得法,十仍九愈。”‘’54’
但作者已认识到古今霍乱有不同之处:“今之霍乱,与昔相殊。昔之霍乱,
非寒那直中,即暑湿伤中。今之霍乱,内由吸受厉毒,犯胃则呕,穿肠则泻,由
肺转心,逼迫心跳,则脉数而伏,心失功用,血管停疲,是以刺出紫黑。究其致
病之由,西人断为士啪俐琳,即毒物之谓,治法当以解毒为先。第面薰螺陷,肢
冷声嘶,脉细欲绝,证势可危。’,‘’55’
近代中医对霍乱的认识和研究,似从姚训恭开始,逐步接受西医学说。姚氏
在阅读西书的过程中,注意到“有所谓英国霍乱者,有所谓亚西亚霍乱者。一霍
乱也,而何以有英国、亚西亚之别?盖所谓英国者,指寻常霍乱,而所谓亚西亚,
则恶毒霍乱也。”将中医古籍中“霍乱”的描述和现今流行的霍乱相比较,于是恍
然大悟日:“往昔中国方书所载霍乱,殆即今西人所指寻常病,故其方用之亦时有
效。若近今流行之霍乱,岂非西人所谓恶毒症乎?宜用其方者,之如水投石也。”
从而认为在治疗上,应兼取中西之长,“中医方法既不尽可恃,西人宜有特别之治
法,可以无投不利矣。”1156]
进入20世纪,随着西医学在中国的大量传播,越来越多的医家,对霍乱概念
的理解,逐渐清晰。
张拯滋(近代医家,字若霞,浙江绍兴人)在《通俗内科学》(1916)中,直
接将霍乱与虎列刺等同,基本上完全接受了西医学的霍乱概念,并依据西医学对
霍乱的分类,将霍乱按症候分为“类似霍乱、单纯霍乱、真性霍乱、干性霍乱(干
o[1c姚训恭.霍乱新论.清乡形者二十/啤(1902)著者自亥休.--7.8
[154]姚训恭.霍乱新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著者自刻本..4
d[1e姚训恭.霍乱新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著者自刻本,.9
〔闭姚训恭.霍乱新论·自序.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著者自刻本,
64一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
霍乱)四种,,。‘”,’
这一时期还有很多医家,如冉雪峰、张锡纯、陆渊雷、施今墨等,也都将“霍
乱”之名与西医学中的“虎列拉”并称。冉雪峰在《霍乱证与疹证鉴别及治疗法》
中指出:“霍乱,西医名虎列拉,为急性传染病之一。’,并进一步强调确定疾病名
称的重要性,他认为霍乱之病名,出自《灵》《素》,‘,((灵》《素》论霍乱,均与吐
下并言”,而“后世糊乱施治,既误欲吐不吐、欲泻不泻之疹证为干霍乱,又误霍
乱之腹痛为纹肠疹,霍乱之转筋为吊脚疹,用药则互相出入,种种谬妄,不知冈
杀多人。”因此,冉氏认为,霍乱之病名宜正:“霍乱大吐大泻,突如其来,如他
证而兼吐泻,均只谓吐泻,不可谓之霍乱也。故不吐泻不可谓为霍乱,而兼吐泻
转吐泻亦不可谓为霍乱。”“5.’
张锡纯亦认为,“霍乱之证,西人所谓虎列拉也。”‘’5,’针对“后世论者,恒以
《伤寒论》所载之霍乱为真霍乱,至于以凉药治愈之霍乱,皆系假霍乱”的争论,
张氏明确指出:“证无论凉热,凡验其病原虫若蟒鲜形而曲其尾者,皆霍乱也。”“6。’
在病名上,多数医家是认同了霍乱即虎列拉的概念关系,但据冉著和张著对
霍乱症状的描述来看,特别是在有无腹痛的描述上,似乎对现代医学中霍乱的概
念理解得不是很到位。这一时期的一些医家如王润民、挥铁樵等,在霍乱有无腹
痛的问题上,都曾经做过深入探讨。
1933年,陆渊雷作“流行病须知,一文,在《医报》上连载刊出。陆氏援引
西医学说,对霍乱的认识,较为详细准确。他认为中医书籍中所记载的“霍乱”,
包括两种病,“一种是虎列拉,一种是急性肠炎并发胃炎。虎列拉是传染病,其病
原是虎列拉螺形菌;急性肠炎不是传染病,其病原是受寒伤食便秘等等。’,还指出:
“现在的译本西医书,把霍乱专指虎列拉,把那急性肠炎提出于霍乱之外,有时
还怕与肠炎相混,再加上个形容词,.叫作‘真性霍乱,。虽然改变了古书的本意,
从科学的立场上说,这样有了分别,毕竟好些。”‘’6,’篇中对霍乱的症状描述,也
基本与现代意义上的霍乱症状相同。至此,中医对霍乱病名的认识,进一步明朗
化。这种对病名认识的明朗,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高中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诊治霍乱的能力。与陆渊雷认识基本相同的还有时逸人、施今墨等医家。
34
 楼主| 发表于 2008-4-6 18:58:18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

3.2.2.8其他病名
QllI张拯滋.通俗内科学.见:医药丛书五十六种第五种.1927年绍兴医药学报社铅印本,7
阉冉雪峰霍乱证与疹证鉴别及治疗法.1919年武昌文藻斋铅印本,2、2、.3
derl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9.6
,圆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册.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今28.
「1611陆渊雷.流行病须知·霍乱.医报,1933,1(8):.8
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一65
除以上所述病名外,近代医书中还有其他一些用指霍乱的病名,如赓绮卜直中
三阴证(见于1894年《岭南三急症医方辨论)))、冷麻疹(见于1906年《六因条
辨》)、水疫(见1909年《急治汇编)))、阴证伤寒、冷疹急证、陷瘪肠疹(见于
1914年《重订通俗伤寒论)))及鬼偷肉、虎疫等名称。
由以上医家关于霍乱病名的探讨可知,霍乱转筋、吊脚疹、瘪螺疹、麻脚疹
等,只是霍乱严重失水后所发生的症状,在其他有失水现象的疾病中,也可能发
现此类症状。因此,把它们当作病名,是有一定局限性的。但是因其通俗易懂,
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使用和流传也比较广。至于伏阴、脱疫等病名,则可
能又与其不太通俗易懂有关,基本上没有流传开来。进入20世纪后,西医学借用
了中医“霍乱”病名,用其指感受霍乱弧菌引起的,以骤起据呀烈吐泻米潜水样物,
并不腹痛,目眶凹陷,小腿转筋,甚至因厥脱而毙为特点的烈性传染病。由于各
种因素的影响,及越来越多的中医,逐渐接受西医学知识,“霍乱”这一古老的中
医病名,被赋予新的含义,并被沿用至今,成为一种法定的烈性传染病病名。霍
乱病名及内涵的变化过程,也是近代中医不断认识疫病并接受新知识的过程。
35
 楼主| 发表于 2008-4-6 18:58:48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

3.3认识霍乱病因病机
近代中医对霍乱病因病机的探讨,主要有从寒立论、从热立论及细菌说等几
种,多数医家已认识到霍乱的发生,与环境卫生清洁与否有密切关系。另外,对
霍乱的发病季节及其流行与岁运关系等,也作了研究。
3.3.1从寒立论者
认为霍乱由寒而起的医家主要有徐子默、田宗汉、俞成甫、蒋希曾、章太炎、
王润民等。
3.3.1.1徐子默从寒论吊脚痴
认为霍乱由寒而起者,首推徐子默。他在《吊脚疹方论》中指出,“吊脚疹
为寒,寒主收,收则筋脉抽掣也。”吊脚疹之症,‘仍寒牙卜聚结中州,上冲于胃,
胃窍一闭,即刻作吐,下冲于脾,脾窍一闭,即刻作泻。”并用此来解释霍乱病过
程中出现的一些病理现象。如关于吊脚疹吊脚者多,作者解释到:“足之三阳,从
头走足,阳脉以足为止也;足之三阴,从足走腹,阴脉以腹胁为止也。阴寒直中
三阴,故吊脚者多,吊手者少。”患吊脚疹者死后,常见有身现青赤色者,徐氏亦
66一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
认为“此寒极血凝也。"‘’‘,’
徐氏从寒立论的思想,对其后的一些医家如赵海仙、江曲春、蒋希曾等人影
响较大。如:
渴,
tl‘3
如:蒋希曾认为“凡此,皆寒邪直中三阴,阴盛格阳之症。故外证虽面赤口
身热头汗,形如热证,而脉微欲绝,四肢逆冷,虽渴而不能饮,为阴盛也。”
田晋元也认为吊脚疹一证,“真寒直中厥阴肝经,即霍乱转筋是也。”““’
36
 楼主| 发表于 2008-4-6 18:59:09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

3.3.1.2田宗汉从唯阴”立论
创立“伏阴”之名的田宗汉认为,此病“皆阴邪伏藏孙络所致”,也即“春
夏感受寒湿阴邪,不即为病,伏于肺脾肾三经孙络,乘人阴气内盛之时,遂从阴
化而发也。’,伏阴病,“本寒湿阴邪,伏藏肺脾肾三经孙络而晚发也。”““’
田氏观察到,此病多卒发于春夏霞雨之年,因此详细解释其病因病机到:
“春夏阳气开张之际,适值阴雨不止,雨淫湿盛,则阳气自微,而寒气自生,
寒湿相搏,结成一困。阴霆之气,致人受之,则上客于肺,中客于脾,下客于肾。
即病则名寒湿。如不即病,其邪必伏孙络,则为伏阴。直至夏秋,阴气内盛,阳
气外泄,久伏孙络之邪,从阴而化,发端于膜原。膜原在胸膺之内,夹脊之前,
正经胃交关之所,为诸经之总会也.阴邪踞此塞遏气机,清无所升,浊无所纳,
三焦表里卫气血,皆为所阻。于是胸中不乐,头微眩,四末微麻,小便不通,下
利清水,喂咀欲呕。一经呕吐,声啥耳鸣,面尘肌消,目眶陷,目睛冒,渴欲热
汤,四肢逆冷,脉微或伏,转筋疼痛,冷汗自出。”‘’“’
与田宗汉观点相似的有俞成甫等.俞氏认为霍乱为阴证,虽常见于夏月,但
多是因为伏阴在内导致阳虚所致。霍乱的一些症状如口渴等,也多与阳虚于内有
关:“阴寒之毒逼其真阳,浮越于上,故令发渴”。至于霍乱转筋,虽身冷如冰,
但脉象多数的缘故,俞氏解释到:“数有虚实,此数亦因阴寒盘踞,致阳气欲脱之
兆。如以数为热,肤浅之见,鲜不误也。”‘’‘,’
37
 楼主| 发表于 2008-4-6 19:00:18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

3.3.1.3章太炎结合新说从寒论霍乱
detl徐子默,吊脚瘩方论,1933年重庆求新印刷厂铅印本,2、4、3、1.5
G[l,蒋希曾.岭南三急症医方辨论.光绪间刊本瑞元堂藏板,1.2
困田晋元时行霍乱指迷.见朱伟常考注、陆以括原著冷庐医话考注.上海中医学院出
N[l田宗汉.伏阴论见中国医学大成第十六册.上海科技出版社,1990,1、3、.4
〔圆田宗汉.伏阴论.见中国医学大成第十六册.上海科技出版社,1990,l一.2
侧俞成甫.急救时症经验良方清光绪十二年(1886)冯氏刻本松江仿古山庄藏版,l一.2
近代中医防治重大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从寒论霍乱的代表人物为章太炎(1869一1936)。
《霍乱论》中,章氏结合当时一些西方学说,解释霍乱病因病机。他认
“大凡心脏搏动,藉酸素输致之力(酸素亦称养气),夏时空气稀
寡而心脏弱(古时千金方以五味酸药为生脉之剂即此义也),冬则反是。
之寒,则血脉之行疾,夏日气热,则血脉之行迟。”因此炎夏时节,人体心
脉行甚迟,“碎遇寒邪中之,营卫虽欲抵拒,而素不设备,遇敌达挠,
直入”,从而导致霍乱发生,“寒入而厥,血脉不能收摄水分,上下出于
为吐利,旁出于肤,而为魄汗。水分尽泄,则血如枯虾,脉欲停止,于
1168]
章氏结合新说论霍乱由寒所致,从今天看来,多牵强附会。当时王
渊雷等多认可其观点,王一仁对此有不同看法,认为霍乱之因有寒有热,
岁运而定,曾与章氏有过数次笔墨之争。
38
 楼主| 发表于 2008-4-6 19:01:26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

.33.2从热立论者
与一些医家执寒邪导致霍乱说不同,另外许多医家认为霍乱多由热邪引起。
最代表人物,首推王孟英。
1862年,王孟英重订《随息居霍乱论》,其书虽从寒热两方面论述“霍乱”
证因脉治,但其主要观点,仍偏重于从热立论,并对其后诸多医家产生了深远影
响。
王氏认为霍乱由热而起,思想渊源来自于《内经》中关于霍乱的一些理论如:
“土郁之发,为呕吐霍乱”、“不远热则热至,热至则身热吐下霍乱”、“诸转反庆,
水液浑浊;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等论述。
此外,从热立论,还与王氏在实践中的观察密不可分。如在发病季节上,王
氏观察到霍乱多在夏热亢旱酷暑之年盛行,“自夏末秋初而起,直至立冬后始息”;
在患者发病征兆上,王氏通过询问病人得知,“病前数日,手足心如烙;……未病
之前,睹物皆红如火,’;在治疗效果上,王氏认为一些医者理中、四逆随手乱投而
导致死亡接踵。由此诸多现象,他认为此证原因,“只缘今人蕴湿者多,暑邪易于
深伏,追一朝卒发,渐至阖户沿村,风行似疫”。并且作者还认为,“热霍乱,流
行似疫,世之所同也;寒霍乱,偶有所伤,人之所独也”,指出由寒引起的霍乱多
为寻常霍乱,与流行似疫的时行霍乱不同。{’6,’
其实,王孟英在偏重于从热论霍乱的同时,在解释当时霍乱流行时的一些症
〔‘团〕章太炎.霍乱论.中医杂志,1924,(11):47.
[sl1王孟英.随息居霍乱论见中国医学大成第十七册.1990,11、.27
68一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
状时,他的观点又有些自相矛盾。譬如王孟英在解释1862年璞院霍乱流行时,他
认为这次霍乱流行,是由于冬寒内伏所致:“盖去冬积雪久冻,伤于寒者较深,而
流离失所,斗米千余,精神之不藏者既多,中气之不馁者亦罕。且今春过冷,入
夏甚凉,殆肃杀之气未消,发生之机不畅,故伏邪不能因升发之令外泄以为温,
久伏深藏,如奸匪潜匿,毫无觉察,或其人起居饮食之失调,或外感稍侵而引动,
遂得乘机卒发,直犯中枢而为霍乱,故多无腹痛之兼证。”‘’70’
王氏《随息居霍乱论》中对病因病机的论述,影响了其后的许多医家。赵晴
初、许起、杨浩如、张菊人、刘复、曹炳章、张锡纯等等,也多从热论霍乱病因
病机。
如赵晴初认为:此证“由病人平日湿热蕴酿,中官受伤,复感外邪逼束,致
肝阳煽动,直克脾土,上逆则吐,下注则泻,甚则目陷眶青。夫脾主四肢之末,
故指黑而螺瘪”。‘,((随息居霍乱论》中分寒热两门及阳虚暴脱之症,辨别甚确,以
医救世者固不可不读也。”’‘7,’
许起认为:“霍乱,总以暑热而成,有热极似寒者,即假寒也。”“无论四肢
厥冷,畏寒,舌白,一派阴寒气象,毕呈显露。若服丁附姜桂等药,则百无一生
者矣。,,,1川
1919年,霍乱盛于京津,以廊坊为最重.杨浩如、张菊人等奉命前往廊坊治
疫。事毕总结防疫经验时,比较推崇王孟英学说,多从热论。他们认为,王氏大
旨“以霍乱之属热者主病之常,众之所同;霍乱之属寒者,他气之逆,人之所独。
故以天下分症亦以热证寒证分为两大门,审证用药已无腊义.”“霍乱不难于治,
而难于分辨寒热。大抵时行霍乱,阳多而阴少。”‘’7,’
刘复(1897一196的认为:“寒潜热浮,寒效热溢,所以寒难传染,热易流行。
凡霍乱之流行传染,酿成时疫者,莫不属于热证。’,‘’川
张锡纯认为霍乱虽有阴阳寒热之分,但据其五十年治验得知,“此证属阳,而
宜治以凉药者十居其八;此证属阴,而宜治以热药者十居其一;此证属半阴半阳,
当凉热之药并用,以调剂其阴阳者,又十居其一。”“”’
诸多医家偏于从热论述霍乱病因病机,可能与明清以来温病学说的高度发展
有很大关系,认为瘟疫多由温热之邪引起。他们对霍乱病因病机的认识,与中医
古籍中所论“霍乱”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实,霍乱之所以出现寒证、热证的
w[li王孟英.随息居霍乱论见中国医学大成第十七册.1990,22一23.
1ttll赵晴初.广辑存存斋医话稿.见:陆拯主编.近代中医珍本集·医话分册.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25.
[721I许起.霍乱嫩犀说·卷上·谢继康能.见:张年顺主编中医综合类名著集成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1.
圆杨浩如.廊房防疫霍乱治验录·张菊人注.北京医药月刊,1939,(724、23.
叭〕刘复.时疫解惑论·再记1931年中国古医学会铅印本,.2
wtli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下册.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69
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一69
不同,与不同的病情阶段及病人体质等都有关系。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医家虽然
偏于从热立论,但也并没有完全否认寒邪能导致霍乱流行,只是没有作进一步深
刻论述。近代还有一部分医家就明确指出,对霍乱病因病机的认识,不可单执寒
热之一立论。
39
 楼主| 发表于 2008-4-6 19:02:40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

3.3.3不可执寒热之一而论者
近代一些医家认为在探讨霍乱病因病机时,不应该单单执寒热之一而论,强
调应知变通,随时论症,随症论治。其中以蒋宝素、冉雪峰、王一仁、凌禹声等
人为代表。
蒋宝素(清医学家,号问斋,江苏镇江人)认为:‘,((内经》霍乱,本以太阴
湿土为主,因表里寒热虚实而有六化之变,是证多见南方及夏秋之交,湿郁可据。
六化之别,仲景详言之矣。后世或执寒以非热,执热以非寒,可谓不能举一以反
三,而反执一以废其五也。”‘17‘,
冉雪峰认为张仲景论霍乱“以寒多热多分疏,独具只眼”,因此认为霍乱病
因寒热夹杂,应宗仲景,以寒多热多辨证论治。论及霍乱病因时,冉氏写到:“夏
月伏阴在内,外热逼束,又人受暑热,多贪凉饮冷,内寒外热,外寒内热,寒热
夹杂,均为霍乱特因。”“”’
王一仁认为霍乱成因与气运有关。“推原霍乱之起,多在夏秋之时,湿土当令,
天复炎热,湿热之气交蒸,人在气交之中,受其蒸淫,邪由皮毛口鼻而入,变生
不测,突如其来。大约气候雨多则湿胜,而病寒霍乱;天时日灼则热烈,而病热
霍乱。,,〔1,。1
凌禹声在《霍乱平议》中认为,各家关于霍乱病因病机的认识,之所以出现
“立说等诸冰炭,治法判名天渊”的局面,其病在“不问证之如何分别,一朴寒
热中讨生活,不知病变无常,寒中有热,热中有寒”,进而强调识病不能“执一说
以贯通”,徒乱后人耳目,“盖病之现象虽同,而变迁无定,性质各异,所谓寒热
者,亦随其症以发现而已。”凌氏认为“由于夏秋之时气交生变,人处其中,偶一
不慎,而病霍乱者为多数。”‘’”’
40
 楼主| 发表于 2008-4-6 19:03:00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

3.3.4对秽浊之气与霍乱成因的认识
;[]el蒋宝素.医略十三篇.见:裘吉竺集.吴少祯等主校.珍本医书集成第二册.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
188.
mfl冉雪峰霍乱证与痴证鉴别及治疗法.1919年武昌文藻斋铅印本,2、.4
[l侧王一仁霍乱寒热辨.中医杂志一至四期汇选·上册.1924,94.
[,拍,凌禹声.霍乱平议.山西太原医学杂志,一931,(59):62.
70一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
近代许多医家已认识到霍乱流行与卫生清洁与否关系密切。
如:王孟英在《随息居霍乱论》中就注意到上海作为一大都会,人烟稠密,
环境恶浊,与霍乱的流行很有关系。他指出:“人烟繁萃,地气愈热,室庐稠密,
秽气愈盛,附郭之河,藏垢纳污,水皆恶浊不堪。……适霍乱、臭毒、番疹诸证
盛行,而臭毒二字,切中此地病因。”“的’
刘复在分析霍乱成因时,也认识到了秽浊之气与霍乱的关系。他认为,长夏
之季,霍乱传染流行最盛、是与这时期的秽浊之气分布开的:“盖雨肠无常,寒暖
易变,方其盛暑热蒸,炎赫沸腾,俄尔寒雾凝惨,雨淫湿郁,阴霆初散,烈日复
临天之热气下,地之湿气上,交结互蒸,酿成秽浊,兼值兵贫之际,积尸载道,
血腥之气,泪于尘沙,其腐臭秽恶,挟暑湿以蒸腾,上下相摩,氖氢鼓荡,如烟
如瘴,如潮如雾。其来也无端,其出也无时,假风流行,分布四野,凡征途将士,
田野耕夫,以及劳工苦力,奔走于气交之中者,莫不吸此秽浊恶毒,毒入即病,
因病致死,病气尸气,充塞一室,连床并榻,互相传染,沿门阖境,相继死亡”,
“肚’强调恶劣的不卫生的环境,是造成霍乱发生、流行的重要原因。
除以上几位医家之外,挥铁樵、张锡纯、凌禹声等人也都注意到了这一点。
浑铁樵将霍乱病因总结为三点,其中之一即是“人烟稠密,房屋小而空气秽浊”。
张锡纯还结合西医病因学说,对霍乱的病因病机,作了论述:“霍乱之证,
西人所谓虎列拉也。因空气中有时含有此毒,而地面积秽之处,又酿有毒气与之
混合〔观此证起点多在大埠不洁之处可知),随呼吸之气入肺,由肺传心胞(即心
肺相连之脂膜),由心胞传三焦(上焦心下隔膜,中焦包脾连胃脂膜,下焦络肠包
肾脂膜),为手厥阴、少阳脏腑之相传。然其毒入三焦,其人中气充盛,无隙可乘,
犹伏而不动。有时或饮食过量,或因寒凉伤其脾胃,将有吐泻之势,毒即乘虚内
袭,盘据胃肠,上下不通,遂挥霍撩乱,而吐泻交作矣。”若吐泻得不到及时治疗,
“其毒可由肠胃而入心,更由心而上窜于脑,致脑髓神经与心俱病。左心房输血
之力与右心房收血之力,为之顿减,是以周身血脉渐停,而通体皆凉也。”’‘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11-9 08:25 , Processed in 0.071493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