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却波渔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中医病名的讨论资料【辑】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9 11:59:11 | 只看该作者

关于中医病名的讨论资料【辑】

将中医病名引入亚健康防治的探讨
                 发布时间:2007-8-10      【浏览字号:大  中  小 】  

将中医病名引入亚健康防治的探讨
著者:曹田梅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
  自上世纪80年代,前苏联学者布赫曼首先提出亚健康(sub-health)这一概念以来,不少学者对其防治都进行了诊治探索.近年来中医在防治亚健康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尤其是广东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在全国率先制定了亚健康的诊断标准,使亚健康的防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亚健康由于其主诉症状多种多样,不固定,也被称为"不定陈述综合症"。面对亚健康繁杂的症状,中医的分型论治显示出了其优势。目前,中医的治疗思路多是以"亚健康"为轴心,在此基础上进行中医的分型论治。常见的分型有:脾虚湿困型、肝郁脾虚型、心脾两虚型、肝肾阴虚型、痰湿内生、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浊停血瘀型等。
  笔者在临床上诊治了不少亚健康患者,从临床实际工作中体会到,上述以亚健康为中医辨病体系的治疗思路和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是放弃了中医完整的辨病辨证体系,二是不利于总结评价疗效,不利于统计观察,三是不利于个性化治疗,四是过于宽泛,对一些亚健康患者所表现的特别症状难以在有限的分型进行概括,五是不利于中医以主证为目标分段论治。
  经过临床及理论探索,现提出个人不成熟的一些想法,与同行商榷。我认为亚健康是应与疾病平行的一个概念,疾病可以分为诸多具体的病名,亚健康状态的不适表现多种多样,亦应分列。如仅为亚健康之名名之,则难以准确辨证施治。因此,建议将中医传统病名引入中医亚健康防治研究,采用"以亚健康为框架、中医病名为中心、辨证论治为原则、用现代研究方法总结评价"的亚健康防治研究方案。即:在目前对亚健康总体认识的基础上,用学会亚健康诊断标准判定为亚健康者,用中医十二个病名对亚健康进行归纳:不寐(失眠)、耳鸣、眩晕、头痛、郁证、痹证、虚劳、心悸、自汗、胸痹、便秘、泄泻,在每一个病名下,再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如一个疑为亚健康的就诊者,可先用亚健康诊断标准进行判定,排外系统性疾病,确诊为亚健康后,再诊出中医病名,证型,给予相应治疗。上述中医辨病可以将诸多亚健康症状包括其中,临床较为实用。
  本方案的优势在于:
  1、 辨证纲目清楚  许多亚健康者的表现,在西医看来是一个症状,而中医则可能认为是病名,如"不寐"、"心悸"等,在心悸等病名下进行辨证,则能更好地体现中医的辨病辨证思想,纲目清楚。
  2、 有利于学习继承中医已有的丰富治疗经验  中医虽无亚健康病名,但对不寐(失眠)、耳鸣、眩晕、头痛、郁证、痹证、虚劳、心悸、自汗、胸痹、便秘、泄泻等病的辨证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病案和经验,病因病机清楚。如头痛的诊治,中医就按不同的部位辨证,因前额部疼痛、头两侧疼痛、头顶部疼痛等不同,分为太阳、阳明、少阳或太阴、劂阴、少阴头痛等,在辨证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于痰湿者,头痛多为重坠或胀;因于肝火者我为跳痛;寒厥者头部有冷感而刺痛;阳亢者头痛而胀;气血肝及肾阴虚者,头痛多隐痛绵绵或空痛;气虚者头痛发作与过劳有关; 寒湿者常随天气变化而变化;肝火者因情志波动而加重,阳亢者常因饮酒或暴食而加重,肝肾阴虚者每因失眠而加重.在治疗方面,有疏风散寒、清热、平肝化瘀、补益肝肾、补益肝血、健脾化湿等多种治法,并总结出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如以中医病名为中心的中医诊治体系,将有利于对上述中医临床经验的继承。我们今天诊治以头痛为主要表现的亚健康时,可以借鉴古医案中大量的成功治疗头痛的病案。
  3、便于抓主证,提高临床疗效  在临床中我诊治亚健康的体会是,尽管亚健康患者症状繁杂,但总会有最突出的痛苦,即中医的主证,只有抓住主证,才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中医的病名,即体现了主证。如眩晕一病,可兼见耳鸣,头胀痛,口干;可兼胸闷呕恶;亦可兼遗精健忘,腰系酸软;可兼尺悸失眠等,以中医病名为中心辨治,则面对患者复杂的主诉,不但不会失去头绪,茫然无措,反而给中医辨证提供了线索,如上述眩晕兼有遗精健忘,腰系酸软多属肾精亏虚,兼见耳鸣,头胀痛,口干者多为肝阳上亢等。主次有别,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4、更能体现个性化治疗  个性化治疗方案是近年来国际上推崇的治疗方案,而中医的治疗,强调因为,因地,因时的三因治宜,最能体现个性化原则,中医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在不干扰生命状态的前提下,动态把握各种病理信息,将四诊收集的各种现象和体征,加以分析、综合和概括。根据"证"的不同,对亚健康人群进行个性化归类分型。以中医病名为中心的治疗思路,能更好地在亚健康防治中体现中医这一优势,如疲乏这一症状,中医就可细分为,身重困倦、气短乏力、少气懒言等。
  5、便于概括各类亚健康表现  在临床上发现,在中学生中,及白领中,常有一种因长期伏案造成的颈肩部不适感,这类不适往往不达不到颈椎病的诊断标准,这种不适亦应归为亚健康,但如按以往的诊治方案,这类患者往往难以准确分型治疗。而中医病名有痹证一名,则可以较好地辨证治疗。
  6、并有利总结研究  以往亚健康的中医治疗,由于是在亚健康大范围之下进行分型,患者的主要问题不同,分型多失于笼统,不同疗法之间的可比性差,因此难以总结提高。如以中医病名下再进行证型的细分,则有利于对比、总结、分析、提高。
  希望得到同行指正,使本方案不断完善。


32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9 12:01:56 | 只看该作者

关于中医病名的讨论资料【辑】

罗 滢:加强中医标准病名的研究
2009-5-30 15:55:00 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作者:罗 滢  病名是中医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重要概念,是中医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辨病是中医临床不可缺少的内容。任何疾病都有原因可查、病机可究、规律可循、证候可辨、治法可用、预后可测,临床治疗的目标主要也是针对病。但目前中医病名几乎处于被取消的状态,临床诊断、论文著作、科研课题等,大部分都使用西医病名,中医病名被弃而不用,或仅称属中医“××范畴”。因此,必须制定中医标准病名,作为国家标准加以颁布实施。以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维持中医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1 病证结合是中医诊断学的精髓
  中医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最早即是确定病种,并赋予病名。《黄帝内经》所记述的病名逾200种,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无论是《伤寒论》论外感病,还是《金匮要略》论内伤杂病,都是以病为纲,病脉证治并重。此后历代医著如《诸病源候论》、《景岳全书》、《医宗金鉴》、《证治准绳》等,以及近代临床各科的中医教材,基本上都是以病(症)为纲,进行辨证论治。因此,继承中医学的病名及诊断十分必要。
  病证结合是中医认识疾病本质的基本方法,诊断疾病可以有效地把握疾病全过程的根本矛盾。而辨析证候又能准确地把握疾病某一阶段的病位与病性等主要矛盾。对病和证的分层认识,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二者的关系犹如经纬纵横交错,使中医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在病位的表里上下与脏腑经络,病性的阴阳寒热虚实,以及病势的进退深浅3方面达到3维统一。中医病名融于中医理论体系,能正确引导临床辨证与施治。与证诊断一样,病名诊断是中医临床诊疗不可或缺的内容,病证结合诊断是中医认识疾病本质的特色。
  2 中医临床必须使用中医病名
  就临床诊疗的目标来说,中医与西医所针对的都是疾病,在这一点上中医病名与西医病名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但由于认识论和方法学的不同,所导出的病名体系必然不同。中、西医的病名,一般都是由病因、病性(病理)、病位和病状相互组合而构成。由于中、西医对各组织器官的生理、病理及相互关系的认识上有所不同,因而对疾病的命名诊断。西医有病因诊断、病理解剖诊断、病理生理诊断、功能诊断、临床综合征诊断等不同形式,并注意几个方面的结合而作出完整诊断,因而其病名限定清楚,但较冗长而复杂。与之不同。中医学病名极为精当简炼,每个病名实际用词一般只有2—4个字,不一定将每个病的病因、病性、病位等本质属性概括无遗,而可通过辨证诊断使之得到补充。正是由于病名诊断与辨证诊断之间的这种互补性。使中医学的病证诊断完整地融人中医学理论体系并具有中医之特色。可见中医病名与西医病名既有关联但又不等同。
  中医临床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使用准确而规范的中医病名。中、西医病名只能并存和相互对照,而不能并用,更不能以西医病名取代中医病名。只有规范中医病名,坚持并强化中医病名诊断,才有益于中医学的发展,也有利于发挥中医学的优势。
  3  中医病名诊断的必要性
  中医的许多病名,如破伤风、托盘疗、胬肉攀睛、鹅口疮、舌菌、痄腮、阴吹等,精炼简捷,见名知义,易于掌握。中医有不少好的病名。如历节风、破伤风、感冒、红丝疔、缠腰火丹、蛇头疔、乳岩、天行赤眼、蟹睛、骨槽风、鼻渊等,其命名科学确切,名实相符,正如宋·张杲《医说·疾症》所谓”古之论疾,多取象比类,使人易晓”。因此,这些中医病名一直沿用至今,为人共晓,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有些病名如痢疾、霍乱、伤寒、破伤风、风湿热、感冒、麻疹、癫痫、子痫、白喉、痔、痈、痛风、风疹、云翳、脚气病、牛皮癣、梅毒等,在西医传人中国时,便为西医所引用。
  中医强调辨证,并多以症为病。但辨证毕竟只是反映疾病某一阶段的情况,症则只是疾病本质的外在表现,丽通过诊断所确定的病名,代表着对疾病最本质的认识。病名诊断在中医医疗实践中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把握疾病的全局和全过程的一般规律,有利于临床施治。这是中医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4 规范中医病名体系
  任何学科都是在继承前人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医病名学术也不例外。中医病名规范化的研究,首要而根本的原则,必然也只能是继承性原则,要从蕴藏前人丰富经验和理论的历代医籍中整理、挖掘中医病名,切合临床实际者用之,不符合临床实际者改造之。在此基础上本着特色性、实用性、创新性、准确性等原则,全面系统地开展病名体系研究,形成完整而规范的中医病名学术体系。近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翻疾病部分即是本着继承和发展中医学理论的宗旨,采用继承、挖掘、引申、创新、引进等方法对病名进行分化定义,从而使中医病名学术在相对完整的意义上形成体系。
    落叶知秋。病名的取消就是中医学术消亡的前兆,面对日渐远离传统文化的中医,如何恢复昔日中医与传统文化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如何使中医能够按照其自身发展规律良性发展。这或许是今天有志于振兴中医药事业的人们所应当迫切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现代医学制定有国际疾病分类(1CD)等国际标准和国内的《疾病分类与代码》。但中医学是具有独特理论和丰富经验的传统医学,中医学是我国的宝贵文化遗产,它与西医学有很大的不同,因而不可能用ICD等外来名词规范中医疾病名称。现在临床上中医的病名被弃用,没有中医的病名体系。因而必须加紧中医病名的标准化、规范化研究,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应组织中医学者开展中医标准病名的研究。建立中医标准病名体系,一方面充分吸取、反映以往研究的合理内容,另一方面弥补前段标准化研究的不足。中医标准病名研究应按照中医理论体系,严格区分病、证、症概念。在继承原有病名的基础上,参考西医病名,按中医学的理论创新、分化、扩展中医的病名。该研究可为中医学术提供全面标准的”原件”,不断完善中医疾病体系,并能对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起到指导作用,也有利于保护中医学的知识产权。
33
发表于 2009-10-29 13:16:28 | 只看该作者

关于中医病名的讨论资料【辑】

常言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中医疾病的命名问题确实是应该予以重视了。
34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9 16:59:17 | 只看该作者

关于中医病名的讨论资料【辑】

谢谢关注!!!
35
发表于 2009-11-15 20:46:07 | 只看该作者

关于中医病名的讨论资料【辑】

为什么采用以病统证,证是内在的本质,而病是外在的表现!!!!!!!!
36
发表于 2009-11-15 21:37:08 | 只看该作者

关于中医病名的讨论资料【辑】

[这个贴子最后由哲学家在 2009/11/15 09:39pm 第 1 次编辑]

好贴。可是这么多的中医大夫,在临床上,就不告诉患者得是什么病吗?不能吧,大家就没个说法吗??还非要有个古中医定的病名,才是真理。说对了古中医的叫法才是高明吗??中医真的非要给病定个具体的名字吗??风寒暑湿燥火,在脏在腑,是阴病,还是阳病,是虚是实,是表是里,不算病名吗??应当说,中医对一个病的描述,是需要一系列的内容的,不是一个具体的名称就可以打发得了的,而且,没必要非给现代中医讨个古名字,如果,非要给中医的病,给个具体的名字,那就不是中医了,因为,任何中医的病都和每个人体的具体情况相联系的,人一换,病必不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9 08:28 , Processed in 0.05275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