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wangmengy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道医讲义》目录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9-7-15 16:17:34 | 只看该作者

[转帖]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道医讲义》目录

“李半仙”今日“喝高了”————怎么成了“李鬼-厉鬼-立柜”。。。。。。咚咚东!————不过嘛————顶帖子的“功劳”还是得表扬表扬!
32
发表于 2009-7-16 08:26:29 | 只看该作者

[转帖]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道医讲义》目录

君子饮酒以欣庆,小人饮酒以兴争。饮酒醉时,则臣不敬君,君或骄暴。妻不承夫,子不孝父。
33
发表于 2009-7-16 09:06:00 | 只看该作者

[转帖]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道医讲义》目录

半仙真的醉了.
看君顶帖,满纸酸不垃圾,毫无实质内容,令人喷饭.
看你帖子,从无谈过医,还是多花些时间在功课上,不要再在论坛泼酸.如些论坛才会走上真正的学术交流.
望君三思
34
发表于 2009-7-16 09:18:32 | 只看该作者

[转帖]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道医讲义》目录

世人迷惑,贪求自恣,不识至真,谄伪疾佞。或妒贤嫉能,更相谤毁;或诤色欲,阴相咒害;或恃强势,凌易孤弱。或自是非彼,或作小善。旬月之间,不能至诚,便求见效。可不哀哉!
35
发表于 2009-7-16 09:20:29 | 只看该作者

[转帖]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道医讲义》目录

      现任世界养生保健联合会理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食疗药膳专业委员会理事,复兴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理事,《中国综合实用医学》编委,吉林省养生保健协会道家养生顾问,长春中医药大学养生研究所研究员,吉林省紫云抑郁症康复研究所所长,辽宁省鞍山市千山汤岗子娘娘庙监院。  
===========================================================================
     仅此头衔看,主要从事中医养生保健工作!对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无知!或者说知之甚少!
     众所周知,医学主要任务是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养生保健只是医学的次要任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只有医生才能进行,而养生保健除了医生之外,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营养师、体育工作者、道家、佛家、神婆巫术甚至于文盲都会有自己的养生保健之道!不知作者属于哪一类?充其量是个对于疾病认识甚少的医生!由此,就要对中医,或者西医,甚至于整个医学进行指导,指东画西!?

-=-=-=-=- 以下内容由 中西医融合观2009年07月16日 09:30am 时添加 -=-=-=-=-
中医典籍浩如烟海,西医科学突飞猛进,建议先生,首先把伤寒论、温病学、金匮要略、金元四大家读熟了,再来指导中医的方向!
36
发表于 2009-7-16 09:43:34 | 只看该作者

[转帖]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道医讲义》目录

    人类对健康的企盼,对养生保健技术的挖掘,对整体文化的思索日益成为学术热点。
===========================================================================
    道医研究养生保健甚至于抑郁症,无可非议,可以纳入中医的讲义之中。如果依此就要凌驾于中医乃至于整个医学之上,夸大为中医的根,甚至于中国文化之根,世界医学的指导者,未免自不量力,蚂蚁沿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

-=-=-=-=- 以下内容由 中西医融合观2009年07月16日 09:45am 时添加 -=-=-=-=-
热点而不是重点!
37
发表于 2009-7-16 09:59:01 | 只看该作者

[转帖]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道医讲义》目录

     几千年来,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既相互分立又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中医不仅吸取了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而且吸取了佛家文化以及西域各国的医药知识,为什么仅仅道家是中医的根?!
    【几千年来,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既相互分立又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先生这句话非常正确,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是“流”而不是“根”,不知为什么,作者又说:中国文化的根是“道家”,这不是自己打自己吗?!
     先生知道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的“根”是什么吗?
     我敢肯定先生不知道!
38
发表于 2009-7-16 10:04:24 | 只看该作者

[转帖]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道医讲义》目录

                   中国天圆地方学说的起源
      天园地方学说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中国哲学、宗教、医学、伦理道德都与这个学说有关。
      自从人类脱离动物界,就以“人”的感觉器官感知世界,并以“人”的思维判断认识世界,认识世界必须有参考系,以什么为参考系呢?最直接的、最熟悉的就是人体本身和自己脚下的土地。“人”以不同于动物的睿智和灵气,以人体本身和自己脚下的土地为参考系,观察天空、大地、海洋、以及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企图解释宇宙的起源与人的起源,因此产生了古代的各种学说和神话。人和宇宙的起源问题在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已经基本解决了,但是人类的未来和宇宙的未来特别是地球的未来,成为当前的主要问题,全世界的有识志士特别是中国的哲学家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因为中国饱经忧患,中国知识分子又有“杞人忧天”的传统。
宇宙观一直是进步思想与落后思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科学与迷信邪说斗争的重要问题。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是一个在斗争中发展,在曲折中前进的过程。“宇”就是四面八方的空间,“宙”就是古往今来的时间,合在一起就是指天地万物,空间是无边无际,时间是无始无终。
     就宇宙的结构,在文明时代初期,限于科学水平和思维能力,人类只能凭直觉来判断。有趣的是,各个民族都认为自己居住在世界的中心(实际上是以自己为参考系观察、认识宇宙),中国有“天园地方说”,欧洲有“地心说”。这是人类在认识宇宙时最初的结论。到十六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这是第一次冲破了宗教束缚,打开了自然科学的大门,引起了人类对宇宙认识的革命。
     “天圆地方说”是我国古代流传的对天地结构的一种认识,又称“盖天说”。古人把天穹看成一个盖子,大地则看成方形的大块,整个天盖绕着天极旋转,日月星辰则附着在天盖上,随天盖旋转,这就是人们看到的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这个说法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国的古钱币,多为外圆内方孔形,就隐含着这个含义;又如,北京的天坛是圆形的,地坛则是方形的,也是这个含义。许多专家认为“天园地方说”产生于商代,从现在的考古资料来看,“天圆地方说”并不诞生于商代,在濮阳西水坡的一个6000多年前的墓穴已形成了“天圆地方”的原始盖天图式。
商代人还有了方位观念,在甲骨文中就发现了东西南北中等。在他们的观念中,东西南北四方都有神灵。不但在地上的各个方位有神灵,在天上也有东母和西母等方位神灵。方位观念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为参考系),依据太阳的运动对空间进行标定,把空间分为东西南北中。
       古撒玛利亚人也有类似的认识,他们认为大地是一块平坦的盘状物浮在水面上,在大地的上方则是象倒扣着的大锅一样的天穹,在天和地之间,日月星辰运行在大气中。
     古埃及人则把天看成是女神黛娜的身躯,她伸开四肢环抱宇宙,在她身上布满群星,太阳每天晚上被她吞入腹内,早晨又吐出来;白天,太阳划着小船横越女神的身躯,从天空的一边到达另一边。
     古迦勒底人认为大地的四方为大洋所包围,中央象高山一样耸起,地的上方是天穹,象挂着的大钟,上面布满星辰;地底下有一个通道,在东西方各有一个出口,太阳每天从东面的出口爬出,沿天穹漫游,傍晚从西方的洞口落入,夜里,太阳沿着这个通道又运行到东方去。
     古印度人的看法最有趣,他们认为大地驮在四头大象身上,大象站在一个巨大的龟背上,龟则浮在水中,至于水在哪里就没下文了。
总体上看,远古时期的人们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对天文的认识基本还停留在观察和想象的阶段,以人类自己为参考系观察天体运动,观察山川海洋,想象或推测宇宙的形成与构造。这是“地心说”的渊源,本来是唯物的,后来被宗教改造为神学理论的基础。
      据学者研究,“天圆地方”的观念起源于立杆测影所用晷影盘的形制。陆思贤先生说:“晷影盘必然是方中套圆,即‘方数为典,以方出圆’,才能控制太阳东升西落的座标点,也才能保证每天太阳上中天时的晷影落在同一条南北纵线上,这是产生‘天圆地方’观念的基本实践活动”。有学者认为:“‘天圆地方’是一种观测天文的方法,因为天体是运行不息的,故曰‘圆’;地平作为固定不移的对照标准,故曰‘方’。所以,取法地平作为观测天体运动的标准,有如物理上作相对运动的两物体,必取一个物体作为静点(参照物)以计算之,由此而得出的结果是完全正确的”。
      根据《周易•系辞传》记载:古者(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远古伏羲氏是父系社会的首领,他长期仰首观察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低头观察大地的一切现象,发现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轨道是圆的,特别是太阳的运行轨道,无论用山或树作参照物,或者用插在地上的木棍作参照物,都不难发现它的轨道是圆形的。既然太阳的轨道是圆的,当然可以推知天是圆的,因为太阳是在天上运动的。他又以自己为中心(参考系)从四个方向观察大地,看到地平线是直的,四条地平线相交,从而得出结论:地是方的。“天圆地方说”产生于父系社会,是经过无数人、经过几万年的经验积累才得到的认识,而不是一个人发明的。相传伏羲创制《河图》、《洛书》时也用了“天圆地方”这个学说。
     既然天在上,地在下,那么如何解释天地之间万物的生长发育呢?能够作为参照物的只有人,以男女交媾生儿育女作参照物是最简单、最直接的参考系,因此,伏羲氏认为,天地交媾,交换位置方能生长万物,于是创立了“天地相交说”,这就是“天人合一”学说的渊源。《易经》是在“天圆地方”“天地相交说”“天人合一”学说基础上形成的。
     《易经》的作者不可考,它的创制可追溯到远古传说中的伏羲和周文王的时代。周文王姓姬名昌,所在年代大约为公元前11世纪。如果说它在殷末周初已见雏形,那么它大概是三千年前的作品。《易经》后来按照道教的需要进行了全面的诠释,成为道教教义的组成部分,就更增加了其神秘性。
     从远古到现代,易经文化在中华大地相传已经几千年了。它已成为一种历史文化,在它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与古代思想、哲学、民俗、语言、文字、历法、气象、地理、人体、心理、农牧、建筑等方面的相互关系上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四书五经”,就曾把《易经》作为群经之首来认真加以学习。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自然也把《易经》的学习作为必修的课程,所以说《易经》是儒、道两家的共同源头。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却有着各自的方式,儒家主张济世,道家主张无为,对事物的看法主张顺其自然,即所谓的“道法自然”。《易经》的产生是古时的贤明之士,把人与自然巧妙的结合,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又在自然中生存并发展的这一过程理论化了,并总结其内在的规律,所以说《易经》是劳动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人在大自然的生存状态下总结出来的一套完整的朴素的哲学体系,后来曾有人说《易经》是一部以卜筮为形式的古老的哲学著作。
    宋初著名道教养生家陈抟继承了《周易参同契》等早期炼丹理论,又得到麻衣道者所传《正易心法》等著述,在此基础上汲取了先秦道家老庄的阴阳学说,绘制出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太极图》。此图的含意是:“其外一圈者,太极也。中分黑白者阴阳也。黑中含一点白者阴中有阳也,白中含一点黑者,阳中有阴也。阴阳交互,动静相倚,周详活泼,妙趣自然。”陈抟以道家学说为核心,对传统易学加以改进,并汲取某些佛教禅定学说,形成了他的内丹理论,又绘《无极图》加以说明。《无极图》的主要观点是“顺则生人生物,逆则成仙成佛”。通过修身养性,经过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三个阶段,最后达到脱胎成仙的境界。道教内丹“修仙”目的当然达不到,但道教内炼过程客观上起到巨大的保健祛疾、养生长寿的作用,至北宋中叶,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周敦颐完全采用了陈抟《无极图》,但加上了不同的说明,用来作为“理学”宇宙生成论的学说。
    秦、汉以前,道与儒,本不分家,甚之诸子百家,也统统渊源于“易”,而“易”渊源于天园地方、天地交会、天人合一。儒、道分家,与诸子百家分门别户的情形,是由战国末年到秦、汉之间的事,尤其汉初有了司马谈《论六家要旨》的观念以后,相承因袭,愈来愈明显。
39
发表于 2009-7-16 10:21:20 | 只看该作者

[转帖]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道医讲义》目录

    第四章 道医学的历史地位与未来发展
     第一节 道医学的历史地位
         一、历史地位:曾经的辉煌
            (一)巫是人文的开端
            (二)官医的出现
            (三)宫观道医的出现
            (四)隋唐五代时期的道医代表人物——孙思邈
            (五)宋代的道医代表人物——儿科鼻祖钱乙
            (六)金元时期道医代表人物——刘完素
            (七)明清时期道医代表人物——李时珍、傅山、徐大椿
        二、现实地位:脱颖而出
        三、未来地位:返朴归真
              (一)重视传统语言文字学习是道医复兴的基本前提  
              (二)加强传统思想道德教育是道医复兴的思想保证
              (三)坚持传统学习培养模式是道医复兴的有效举措  
===========================================================================
        希望先生学习一点历史唯物主义的常识!学习一点中医发展历史的常识,不要患上梦游症!请先生运用道医学,先把自己的梦游症治好!
40
发表于 2009-7-16 11:22:40 | 只看该作者

[转帖]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道医讲义》目录

●“道医”的概念
道医是以老子《道德经》的“道”为基本理论、以老子《道德经》的“道”为核心内容,以形神兼治为手段的医学及发展出来的“道医学”流派。
道医与中医的区别:
——道医是以《道德经》中的“道”和《黄帝内经》为基本理论及阴阳五行学说为辨证施治手段。中医是依据《黄帝内经》及阴阳五行学说为辨证施治手段。
===========================================================================
    1  【道医是以老子《道德经》的“道”为基本理论、以老子《道德经》的“道”为核心内容,以形神兼治为手段的医学及发展出来的“道医学”流派】
     请问:老子《道德经》的“道”能够治病吗?
    2  道医与中医的区别:【道医是以《道德经》中的“道”和《黄帝内经》为基本理论及阴阳五行学说为辨证施治手段。中医是依据《黄帝内经》及阴阳五行学说为辨证施治手段。】
    请问:先生能够运用【老子《道德经》的“道”】辨证论治吗?请先生运用【老子《道德经》的“道”】对以下临床表现进行辨证论治:“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请问此为何证?当用何方?
   “ 伤寒论160条: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鞭,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请问此为何证?当用何方?
      
    如果先生能够运用【老子《道德经》的“道”】辨证论治以上两个临床表现,我们就认输,从此承认道能够治病!如果不能,就说明【老子《道德经》的“道”】不能够进行辨证论治!道医学是不能治病的医学,而中医则是的确能够治病的医学!这才是中医与道医的根本区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4 04:25 , Processed in 0.05725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