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wangweihe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让国学中医走进千家万户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09-7-31 09:25:5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让国学中医走进千家万户

让国人认识、了解中医,使用中医药,是当务之急。中医药知识的宣传、教育、普及,任重而道远!
32
 楼主| 发表于 2009-7-31 09:32:0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让国学中医走进千家万户

苏先生说得太好了!中医不普及,大众不知道,中医最好也不能让广大群众得实惠。
33
 楼主| 发表于 2009-8-1 07:50:4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让国学中医走进千家万户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34
 楼主| 发表于 2009-8-3 16:41:5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让国学中医走进千家万户

《画说中医》《画说百病自测》《中医诊治100病》请按所提供网址点击查看电子版

-=-=-=-=- 以下内容由 wangweiheng2009年08月07日 07:07am 时添加 -=-=-=-=-
http://www.aiaiyi.com/bbs/viewthread.php?tid=1714361&extra=page%3D3
http://www.aiaiyi.com/bbs/viewthread.php?tid=1714356&extra=page%3D4
35
 楼主| 发表于 2009-8-7 07:04:1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让国学中医走进千家万户

下面引用由wangweiheng2009/08/03 04:41pm 发表的内容:
《画说中医》《画说百病自测》《中医诊治100病》请按所提供网址点击查看电子版
关于《画说中医》
这些年,用图画的方式说什么什么的书实在很多。那么,图画如何说中医呢?——我们通常想到这个问题,脑子里框定的首先肯定就是这么一些思维领域,比如说“中医史”的角度:从黄帝、岐伯,到张仲景、华佗,再到孙思邈、李时珍什么的,搞一堆古人头像上去——这是一种图说;或者是“经络穴位”的角度:线勾一组人体,然后像描交通地图似的,在那人体上将经穴路径画出来——这也是一种图说;再或者是“药物方剂”的角度:这可配的图就多了,你就可以配它个几百幅百草图,乍一看,甚至还会从中嗅出点儿田园气息……但是,这种种图说的办法,似乎都难免于一桩宿命,那就是:点缀。
《画说中医》的最大亮点就是走出了单纯用图画“点缀”的窠臼,而是用直观生动的插图来解读博大精深的中医理念,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阐释中医的特色精华。全书图文并茂,集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于一体。画里寓深意,趣味盎然,一点就通;画外有解说,简明通俗,一读就懂。在这本书里,你几乎看不到专事点缀的画面,你几乎找不到自己读起来费劲的文字,呈现在你面前的不再是文辞古奥的中医学,你再也不必为读懂中医而劳神,而是在轻松愉快的读书中领略中医的智慧和精华。
近代,虽然科技的发展大大推动了医学的进步,但现代医学的许多先进的医疗手段却无法满足人们自我保健的需求。因此,人们更迫切地希望运用中医药知识和传统的自然疗法来弥补现代医学的不足,从中寻求更实用、更有效的养生保健和医疗康复知识。
中医与西医有很大差异,著名中医大师邓铁涛先生说:“中医药的理论来源于‘宏观’的研究,西方医学的根本在于‘微观’的研究。科学发展到21世纪,将是‘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世纪。”中医药学独特的理论体系,集中体现了“宏观”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为基础理论的“辨证论治”的传统医学特色,这个理论是中华民族最为耀眼的瑰宝。中医不仅能从宏观上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更重要的是它还有丰富的养生思想。2000多年前的《内经》就提倡“治未病”,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其中,被认为是中医至高境界的“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健康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在预防疾病和增进健康方面效果更为突出。《画说中医》的作者正是试图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期望将中医的特色精华部分奉献给广大读者。
本书分别介绍了中医在养生保健、防治疾病方面的优势、中医对人体的认识、对疾病的认识和独特的诊治方法,同时还穿插介绍了脏腑调理的养生保健知识;介绍了传统的中药、按摩、点穴、艾灸、拔罐、捏脊、食疗与四季食养等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的养生保健方法;本书第6章介绍了多种常见病,以及妇科、男科和儿科较为常见的病证的中医诊疗和康复养生知识,其中的处方选择、食疗、外治、按摩等方法非常实用,易学易通,一册通晓。我们相信,这本书将会成为你轻松快乐学中医的良师益友,成为你走进中医殿堂的入门向导,成为你防病治病、康复养生的贴身保健医生。
王惟恒

关于《画说百病自测》
刚进学校学中医时,听老师讲先贤扁鹊望齐侯之色、仲景断仲宣四十而眉落,每每为中医望诊的神奇惊叹不已。像神医扁鹊的故事,并不是凭空的杜撰,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可见其述:名医扁鹊用长桑君授予的独门药方,配以上池之水,服了三十天后,竟能“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癥结。”那扁鹊的望诊功夫简直达到了类似X 射线般的透视能力,患者所有的问题毛病皆能一目了然。史学家司马迁还以事实为证——扁鹊通过望诊就判断出了齐桓侯的病位分别在肤里、血脉、肠胃、骨髓的不同病理过程,神乎其技的望诊功力怎能不令人拍案叫绝!怪不得《内经》有“望而知之谓之神”之说。
当走上实习岗位,亲眼目睹带教老师的望诊功夫后,更让人信服了中医望诊的神妙:病人病情的轻重,病证的寒热虚实,病位的表里上下,那些有经验的中医一眼望过去往往都是八九不离十。继自己临证之时,辨病多验,得心应手,亦多获益于望诊。
“望而知之”,“一望便知道”,有人可能认为这带有迷信色彩,与“相命术”没有什么两样,其实不然。实际上,中医早就认识到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各个器官和体表各部位之间并不是互不相干的。人的内脏器官或躯体产生疾病时,常会在某一体表部位有所反应。诸如观察面部(五官)变化;舌象(舌质、舌苔)变化;手掌的纹路走向变化;指甲的形状、纹理与颜色变化;皮肤之颜色、凸凹、丘疹等变化……等等,都可了解人体内部的病变。诚如《灵枢•本脏篇》所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所以说,通过“司外揣内”的诊察手段完全可以探寻到隐藏在人体内部的疾病。
现代科学也证实,人类获得的信息,90%是依靠视觉获取的,故望诊在收集患者病症信息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内经》就有“面如漆柴者,心先死”,属绝症;《四诊抉微》曾说:“十指如杵,肺有病”;历代还有“胖人多痰,瘦人多火”、“肥人多中风,瘦人多劳嗽”等,皆为一望便知。留意者谁都会确信其实实在在,的的确确,问题是许多人并不都是处处留心者。
中医如是,西医也同样如此。如尿毒症病人面色苍白;心衰、缺氧病人口唇紫绀;风心病二尖瓣狭窄两颧紫红;肝硬化病人出现蜘蛛痣、肝掌、颜面黧黑;还有,甲状腺机能亢进(突眼征)、甲状腺机能减退(黏液性水肿)、伤寒、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等都有特殊的病容,也是一望便知。因此,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与西医“四诊”(视、触、叩、听),无不把用肉眼观察疾病、辨别疾病放在首位。
现代人最大的需求是健康,而保持健康的前提是有病早知道,有病早治疗。因而我们想到了编写一本自测疾病的书,而自测疾病的方法又以望诊最简便、最易学、最易掌握,故而就有了这本以望诊为主要方法的《画说百病自测》——直观的“画”易学,通俗的“说”易懂,一册通晓,一望便知。这本书为你提供了一面认识疾病的宝镜,对着这面镜子照一照自己,可使我们在发病之初就能看到它的存在,及早诊断,及早治疗;这本书又能教会你巧用慧眼识百病,及时发现你周围亲朋好友们存在的健康问题,为他们提示身体方面存在着的潜隐疾患,你的警示一定会给他人带来福音。
  本书共4章,每章按身体的不同分部列小节,每个小节中包括自测疾病的方法和局部相关性疾病的自测自疗两部分内容。自测疾病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观察五官、皮肤、四肢、体态、排泄物等各方面出现的异常(外在表现、症状、体征),来提示患者可能患有哪方面的疾病。局部相关性疾病的自测自疗则是将各种疾病所能出现的典型症状告诉读者,使读者对一些能够自行诊断和处理的小病进行自疗与康复保健,并以中医药保健知识为主。本书条目顺序清晰,自上而下,由表及里,便于读者查阅。
笔者历三十余年从事医学临床、教学和健康教育之体验,将望诊测病和小病自疗的知识娓娓道来。你在这本书里几乎找不到自己读起来十分费劲的文字,为的是在你身体欠佳的时候不必再因读书而劳神,就像面对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一样。本书的一个突出特色还在于:它以图画与文字互参的形式来表述疾病的征象、自疗的方法。画里寓深意,趣味盎然,一看就明;画外有解说,简明通俗,一读就懂。本书集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于一体,内容丰富,易学实用,诚或对众多读者朋友和广大医药爱好者能有所裨益,则余等幸甚!

王惟恒
36
 楼主| 发表于 2009-8-22 15:49:0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让国学中医走进千家万户

下面引用由悉尼张有和2009/07/16 10:37pm 发表的内容:
中医学首先是一门治病救人的科学技术(楼主亦承认是技术);
     第二,中医不是可有可无的技术,也不是简单、价廉,而是能治愈或改善诸多西医不治和难治之病,而永远立足于世界医学之林,它是人类整体和个体医学 ...
    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中医养保健的指导思想,是有积极意义的。
关于“治未病”,在《画说中医》开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当年魏方侯问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回答说:“大哥好,二哥次之,我最差。”
    扁鹊说:“我大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声无法传出去,只有自家人才知道”。
    扁鹊接着说:“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于家乡周围。”
     扁鹊最后说:“而我扁鹊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来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以为我的 医术高明,名气因此响遍全国。”
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总结出了人体保健的三个层次,即预防、有病早发现、早期治疗。医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在疾病发生之前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
“治未病”的思想还是应该肯定并加以倡导的。


-=-=-=-=- 以下内容由 wangweiheng2009年08月24日 02:26pm 时添加 -=-=-=-=-
魏文侯问扁鹊的事出自《鹖冠子·世贤》
卓襄王问庞暖曰:「夫君人者,亦有为其国乎?」庞暖曰:「王独不闻俞跗之为医乎?已成必治,鬼神避之。楚王临朝为随兵,故若尧之任人也,不用亲戚,而必使能其治病也;不任所爱,必使旧医。楚王闻传,暮[害咸]在身,必待俞跗。」卓襄王曰:「善。」庞暖曰:「王其忘乎?昔伊尹医殷,太公医周武王,百里医秦,申麃医郢,原季医晋,范蠡医越,管仲医齐,而五国霸。其善一也,然道不同数。」卓襄王曰:「愿闻其数。」暖曰:「王独不闻魏文王之问扁鹊耶?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魏文侯曰:善。使管子行医术以扁鹊之道,曰桓公几能成其霸乎?凡此者不病病,治之无名,使之无形,至功之成其下,谓之自然。故良医化之,拙医败之,虽幸不死,创伸股维。」卓襄王曰:「善。寡人虽不能无创,孰能加秋毫寡人之上哉?」
37
发表于 2009-8-23 04:21:3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让国学中医走进千家万户

     让国学中医走进千家万户,好!
     让中医“治未病”的理法深入人心,是振兴国学中医的最有效的手段。只有让群众在国学的基础上了解中医的道理,才能让人们从现代医学的弊端和迷茫中看到光明。
     杀虫不是上工事,扶正方为医圣谋。“下工,刺其方袭者也,与其形之盛者也,与其病之与脉相逆者也”。庸工见其虫方知其病,从唯物堕落到唯虫。
     圣人治未病、治未乱,是通过调神来合于阴阳四时的,神从阴阳四时则可治未病、治未乱。中国的“晨练”现象是一个特色,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四气调神大论对中国百姓来说并不难理解。
     上工治未病,诸如“肝热病者,左颊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
     “调神”、“未生”、“未盛”只有国学中医才能说明其道理,科学则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只要有了在国学的基础上了解中医道理的群众,中医才有生存的土壤。
     历史事实证明,百姓是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中医道理的,如,许多不识字的家庭主妇都会刮痧、按摩、刺络等,许多人伤筋、落枕、脱臼,去剃头店找剃头匠就解决了,这些事实离我们远去了,但远去的时间并不长,五十岁以上的中国人都有这个记忆。
38
 楼主| 发表于 2009-8-23 09:58:0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让国学中医走进千家万户

“杀虫不是上工事,扶正方为医圣谋。”
“只要有了在国学的基础上了解中医道理的群众,中医才有生存的土壤。”
张先生所论精辟!
39
 楼主| 发表于 2009-8-25 13:05:1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让国学中医走进千家万户

老调重弹:
振兴中医的必由之路
——让国学中医走进千家万户
让国学中医走进千家万户!这是振兴中医的必由之路,也就是说:中医要振兴,普及是关键。
国医大师周仲瑛在《国中医研习丛书•序言》指出:“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与疾病做斗争的有力武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疗效确切,且以简便、廉验特色而著称。历代名医辈出,著书立说,浩如烟海。及至近代,西医为主导,中医药的临床阵地渐次萎缩,中医的人才日渐衰减;关于中医的科性论争纷纭,甚至出现‘取消中医’的可悲言论;部分以‘现代中医’为标榜者实际上把中医作为从属地位,忽视了中医发展自身固有的特点。”这里深刻揭示了中医面临的窘境,发人深思,催人猛醒!
“中医药的临床阵地渐次萎缩”的原因何在?这当然不是用一二句话所能说得清楚的。但有两点是肯定的:一是从群众的角度看,我们的病患者对中医的了解不像长辈们那样深刻了;中青年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接受的都是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对中医的诸如阴阳五行、四气五味等基础理论不了解甚至抱有偏见,归根结底是中医科普宣传没有深入到千家万户。二是中医本身的因素,标榜为“现代中医”的人,没有真正把中医药疗法放在主导地位,这些人需要重新接受再教育。
由此可见,中医的普及教育势在必行。如何让国学中医走进千家万户?以下是我的浅见,只是为了抛砖引玉:
我提出的方案是:中医普及推行“三三制”
一、政府行为,行政干预
由原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亲自部署,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有关部委共同主办的“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科普宣传活动,实际上就是政府行为。这项活动开展以来,通过在全国范围内举办大规模的中医药科普宣传,集中展示了中医药在维护人民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增进了大众对中医药的了解和认同,使中医药在更好地惠及百姓,为人民健康服务,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中突出显现了她的积极作用。这就是政府行为所起的重大效应。
近读一则喜人的消息:记者谭嘉在《健康报》上报道——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普委员会成立,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亲自担任该委员会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6月25日在京宣布,成立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专家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对中医药文化科普相关作品、产品的质量及社会效果进行评价,并提出必要的监督意见。同时,专家委员会还将负责指导和帮助各地建立中医药文化宣传队伍,培训相关人员。
  该委员会主任由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担任,成员由在全国范围内遴选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管理等相关领域21位专家组成。他们大多长期从事中医药文化科普工作,经验丰富,在行业内和社会上都有较大影响。
王国强在成立大会上强调,各级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中医药文化科普工作的重要意义,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并着力培养本省的科普宣传人才队伍。”
行政干预包括3点:
(一)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中医普及教育规划,把中医防病保健知识宣传、讲座纳入社区健康教育的重要项目。我近来受卫生局委派,到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向群众作专题健康教育讲座,我就专门只讲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效果极佳,群众乐意接受,非常受欢迎。
(二)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把中医科普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立项并投入资金,切实保障中医科普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卫生行政部门要把中医科普教育列入各级医院卫生机构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依据。单位要有宣传制度和具体行动,列入社区健康教育讲座主要内容,专业技术人员要有科普文章。
如果政府把弘扬国学中医这一国粹始终当作大事摆在议事日程,中医振兴,何虑无期。诚然,我们从政府以上两大举措中已然看到了中医振兴的光明前景,中医同道应携手并肩,紧跟时代步伐,共谋大计!
二、普及中医,中医先行
8月2日我注意到我们论坛上的一个贴子,这个贴子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中医人有权宣传自己!”虽然内容与标题大相径庭,但我赞成这个提法——不过,不是单纯宣传自己,而是更多地去宣传中医的人(治病救人的良医)、中医的事(客观实在的好事)、中医的优势!
现在确实有一种倾向:人们生病了一般首选去西医院找西医就诊,很少首选中医看病。看中医的多是一些患有慢性病的老人。不少人特别是年轻人还不太了解中医,在观念上,总认为中医只能调养一些慢性病,或治病起效慢。加之目前中药保健品广告宣传得铺天盖地,给人的印象好像中医药只有保健作用,而无实际的治疗作用。再有一些别有用心的所谓“专家”、“学者”利用互联网等媒体,叫嚣中医是“伪科学”,妄图取消中医,在一定程度上对一些不了解中医的人起到了误导的作用。
实际上,中医在临床治疗上独具优势,不论是外感病、内伤病、慢性疑难病症,还是急危重症,只要辨证准确,用方大胆灵活,特别是善用经方的话,确可以做到出手即效。如何在西医的思维模式和诊疗方法占主导地位的今天,让更多的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医、接受中医呢?——用疗效说话!那就是,除了要注重中医的疗效这个硬道理外,我们中医本身也应当把中医科普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我们的阵地我们不占领,我们的优势我们不宣传,我们何以谈继承和发展呢?
因此,提出3点建议:
(一)健全中医科普宣传机制,壮大中医科普宣传的专业队伍。各级健康教育机构要建立中医健康教育专家组;各级作家协会要建立中医科普专业委员会;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要成立中医科普领导小组。三管齐向,齐头并进,层层落实。目前,中医科普创作专业队伍亟待充实,中医科普专业水平、传播艺术都有待提高。要通过学术研讨、办培训班等方式培养大批专业的、业余的中医科普作家;要建立中医科普教育的专家人才库,以指导各级中医科普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中医科普教育讲座。建立科普专家人才库的入选人员重在有才能,出成果,有贡献,不一定拘泥于职称,不拘一格选人才。
(二)强化管理机制,让中医科普宣传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各类报刊涉及生活、健康的栏目都要规定有一定数量的中医科普作品。各级医药卫生科普读物必须开设1~3个中医专栏。各新闻出版机构要规定出版社有一定数量、有一定质量的中医科普读物;各级组织要定期召开中医科普教育理论研讨会,卫生行政部门要明确规定:参加会议人员的会务费、资料费、差旅费由单位报销,并授予一类继续教育学分。
(三)运用激励机制,繁荣中医科普创作。中医科普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潜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它在人民健康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中医人要学会开发领导层,让我们的领导们真正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并切实地去抓、去管、去实施。人事、卫生部门要把中医科普创作与专业技术考核、职称评定结合起来,如:晋升中医师资格,必须在县以上电台、电视台、报纸发表中医科普作品2~3篇;晋升中级职称,必须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科普作品不少于5篇;晋升高级职称,必须发表累计不少于4万字的中医科普作品。对在中医科普创作上做出优异成绩的,在国家新闻机构出版中医科普书籍2部以上(累计不少于20万字),应予破格晋升。卫生行政部门须建立奖励制度,每年度评选先进个人,评选优秀作品,给予表彰和奖励;对省部级先进个人、出版有较高价值并有积极影响的中医科普书籍要重奖。好处:这既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写作水平和创新思维能力(医生写病历、写论文同样需要培养这种能力),又能激励中医专业人员投身中医科普事业,提高中医科普作品的质量,增强中医科普作品的实用性,推动中医科普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三、普及中医,教育为本
任何科学知识的普及,都离不开教育。教育部门参与和协调合作,是推动中医科普健康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石。小学、中学、大学都应该把中医科普教育纳入基本的教学内容。为此,也有3点建议:
(一)让孩子们从小就了解中医。前几日在报上阅及“山东博兴县博奥小学邀请中医专家走进校园,现场指导小学生学习中医知识”的报道甚为欣喜,这是一个有极具重要意义的尝试,是中医健康教育走进学校的可喜苗头。同时,这个报道引起了强烈反响,山东有位作者的文章很是有说服力:
“笔者真切地感受到祖国中医药发展的美好前景。我市正努力建设中医药名市,作为中医人,笔者有一些粗浅的想法与大家交流。
  “让我们的思绪往回走,50多年前,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农村,中医中药、坐堂先生十分普遍,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更是深信不疑,在当时的教育以及思想体系中阴阳五行、风水八卦是基础理论,就像是今天的自然科学一样不会有人质疑。在让我们走进今天的中小学乃至大学课堂,无论是自然科、生物科还是生理科,无一例外的充斥着分子、原子、细胞、化学反应、粒子通道,而哪一堂课会介绍一下几千年流传下来的阴阳五行呢?
  “崇尚科学,深入学习现代科学,本无可厚非,然而在将现代科学列为正规校园教育必修课的同时,语文课上点滴的诗词歌赋很难满足传统科学教育的需求,对阴阳五行等中医理论更是知之甚少。当他们难以用现代科学去理解或者解释中医理论时,便很难接受中医。试想在这么一批中医基础知识如此贫瘠的现代年轻人身上去推广中医,发展中医是何等艰难。
  “中医给大多数人的感觉是神秘和朦胧。前几日,在给病人做针灸治疗时,病人家属突然问笔者:‘你针灸扎得这么棒,是不是会武功?’,当时笔者含糊答道:‘在学校学过太极拳,不过已经好久不练了’。从病人的话语间感觉到,中医知识对他们来说是如此的匮乏。如果这次诊病效果果真如神,那么他将对中医深信不疑,然而这种信任也是一种朦胧盲目的信任;如果这次诊疗没有预想的效果,甚至延误病情的话,再让他相信中医可能就有相当的难度了。我们会问,难道西医诊病每次都奇效如神?不见得,然而为何没有人怀疑西医的科学性?这种情况,如果出现在百年之前的中国,便截然相反。
  “想来还是在于对中医知识的不了解,人们接受的教育,已经使他们形成了一种现代医学的思维模式,而中医在多数人眼中仅仅是旁门左道,只有在现代医学已经“将其判了死刑”时,才会死马当作活马医,也就自然形成了今天中医啃‘骨头’的尴尬场面。
“试想若中医基础能够像自然科学一样从入学之初开始作为必修课普及,一路开来,人们的思维将不会只定式于仅仅只有实验室、显微镜是科学,木火土金水不是科学的误区。也只有这样,祖国医学才能真正代代传承,发展下去。早日将包括中医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从娃娃抓起,而不仅仅依赖于几所中医药高等学府,传统文化才能在现代中国文化的土壤中将根越扎越深。”
诸位是否也感触良深呢?
(二)中学时代是传播中医知识的最好阶段。中学的历史有李时珍,中学语文有扁鹊见蔡桓公、也有许多与国学中医相关的内容,但这还远远不够。中学有生理卫生常识课,但没有中医健康教育课,其实中医的防病保健知识极其丰富,而且有趣而实用,应该有这样的读本,应该在中学生中发放这类读本。如《图说中医》《画说中医》的形式就很适合初中以上的学生阅读,图文并茂,趣味盎然,读了就能了解中医,就能运用中医知识加强自我保健,读了就能在潜移默化中热爱上中医,这对振兴中医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日本平马直树先生编的《图解中医》、人民军医出版的《画说中医》都是在校园普及中医的好读本。远隔重洋的国外人都知道在民众中普及中医,而且还传播到了中医发源地国人手中,如若我们中国的中医人却漠然置之,那就太不可思议了。
(三)大学是传播中医知识的好课堂。大学的图书室、阅览室要把中医书籍列为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国学中增加国学中医的内容。现在全国大谈国学,电视台有国学讲坛,王小丫《开心辞典》主持的开心国学知识竞赛都非常火爆,我们何不在大学生中的国学讨论与竞赛中多增加一些国学中医的知识内容?我们有何不可为中央台的王小丫献上几个国学中医的题目?那样会更丰富多彩呀!
有一点极其重要:中医药院校应该增设《中医健康教育》教材,作为医学生的必修课。目的有三:一是增强学生对中医科普重要性的认识;二是训练他们从事中医科普的能力(包括创作能力、演讲能力、与病人沟通时进行科普宣传的语言交流能力);三是掌握中医科普的特殊性和研究中医科普的最佳方法。
诚然,中医科普有一定的难度,经典著作生涩难懂,理论玄奥,再加之文中多是动辄之乎者也的古文,常常令人望而却步。中医虽然科学,但人们看不懂,弄不明白,接受不了,这就使得中医的公众认同感打了折扣。所以,中医的科普工作必须加强,中医科普文章从内容和形式上都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注重与现代生活结合。在理论方面,应深入浅出地、从各个角度为大众解读中医,可从中医与传统文化的角度入手,详细而生动地讲解中医与易、儒、道、佛等密不可分的关系,分析中医天人相应的理念,整体平衡的治疗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进而将“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演绎推广为“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医学模式。可围绕“亚健康”状态普及中医“治未病”的预防意识,以求达到培养大众的中医思维方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目的,使老百姓真正明白中医治病的方法和思路,真正了解中医治病、养生保健康的好处和基本方法,让人们看了不仅能懂,而且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切实让老百姓走近真实的中医。
目标:千家万户受教育,科学普及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
最后,我向各位中医同仁呼吁:有一定写作能力且有一定临床经验的中医同道们,抽时间写一点儿中医科普文章吧,让中医走进千家万户就能振兴中医,普及中医才能弘扬中医。
40
 楼主| 发表于 2009-9-1 19:40:1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让国学中医走进千家万户

振兴中医的三股势力:
一是扎实研究中医理论,发掘中医潜能的理论家;
二是踏实钻研中医临床,能以疗效说话的临床家;
三是务实宣传中医优势,让中医走进千家万户的科普作家。
建起“三家村”,中医定振兴!
——供同道斧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5 13:35 , Processed in 0.055559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