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天体与地体,请提意见!
深度撞击"承载科学使命4日开始追星之旅(组图) 参与讨论 推荐
作者:红旗卫士长 于 2005-07-03 17:07:39.0 发表 来自: 发送短消息
编辑: 何涛 2005-07-03 10:02:28 稿源: 国际在线
月4日,美国独立日的夜空将被无数美丽的焰火点缀,但最引人注目的一朵焰火将绽放在距地球1.32亿公里处的太空中:美国宇航局的“深度撞击”号宇宙探测器将发出撞击舱,以10.2千米/秒的宇宙速度撞击坦普尔一号彗星。4日凌晨,人们甚至用肉眼都能看到这朵熠熠生辉的太空焰火。
耗资3.33亿美元的“深度撞击”号宇宙探测器所肩负的任务不仅仅是制造一次绚丽的人造天象,它要解答的是长久以来人类对于彗星本身、太阳系的形成、甚至生命起源的诸多疑问。
科幻成真
“朝彗星扔一个铜球。有人可能会说:这是穷人的探测器,但是,这确实也是很聪明的办法。”“弥赛亚”号的船员们望着太空中美丽的蔚蓝色星球,毅然发动飞船向彗星撞去,用最后的四颗核弹与它同归于尽。就在进入大气层前,彗星被炸得粉碎。碎片化作无数金色流星划过天空,就像美丽的精灵保护着人类家园。这是1998年好莱坞科幻灾难影片“DeepIm鄄pact”(中文译名《彗星撞地球》)中的感人一幕。
由于“深度撞击(DeepIm鄄pact)”宇宙探测器与这部电影同名,场景也“似曾相识”,于是7月4日的“亲密接触”难免让人浮想联翩。在《彗星撞地球》中,人类的生存受到了一颗迎面而来的重约500兆吨彗星的威胁。眼看浩劫即将降临,美国政府发射了一艘名为“弥赛亚”的宇宙探测器,试图登陆彗星,用核弹将其炸碎,或使其偏离原来的轨道。但是因为对彗星结构了解不足,核弹虽然顺利引爆,彗星却没有被炸碎,而是分成大小两块继续向地球撞去。为了保全人类,和地球失去联系的“弥赛亚”号最终选择牺牲自己,进行了一次悲壮的“深度撞击”。
彗星是主要由冰石混合体构成的小天体,把它比喻成宇宙中的冰山并不是形容它的体积庞大,而是因为这些拖着尾巴的古老冰块背后,可能隐藏着太阳系形成,甚至地球上生命诞生的巨大奥秘。由于我们对于这些天外来客知之甚少,对于其原始内核更不了解。因此,科学家们希望此次撞击能足够使内核暴露。
根据目前被普遍接受的太阳系起源“星云说”,太阳系内所有天体都是由原始太阳星云聚集而生的。太阳系内的其他天体构成物质经过四十几亿年的演化,与形成初期有了很大的变化,惟独彗星所包含的物质结构和成分基本还保持在形成初期的原始状态。美国天文学家惠普尔等在1964年提出了彗核是脏雪球的理论。他们认为彗核是由冰冻的固态气体分子(H2O、HCN、CH3、CO2、CN等)夹杂着宇宙尘埃组成,组织疏松。后来,前苏联天文学家威斯萨斯基和莱文对他的理论再进一步发展,提出彗核是不良导热体。当彗星沿椭圆形轨迹飞行靠近太阳时,仅彗核表层受热被蒸发在太阳辐射和太阳风的作用下就会出现长长的彗尾;而内部则受热很慢,仍保持冰冻状态。再加上彗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远离太阳的温度空间。因此探索彗核的物质构成,就像得到45亿年前的太阳系化石,对研究早期太阳系形成有重要意义。
球上的人们目睹绚丽的太空焰火的同时,科学家们能进一步揭开彗星的神秘面纱,长久以来被人类视为“煞星”的太阳系流浪者彗星将对我们讲述亿万年前万物起源的故事。(谢来)
来源:新京报
(转帖)3.7秒,太空“深度撞击”成功 (一)
转自新民晚报 2005.07.05 版次:32
作者:董纯蕾;洁琳;马丹
3.7秒,太空“深度撞击”成功
北京时间昨天下午1时50分,本报驻美记者在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现场目击“铜炮弹”准确撞击坦普尔1号彗星——
北京时间今天上午,本报驻美记者杨扬从位于洛杉矶的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JPL)发回现场报道——
美国东部时间4日凌晨1时50分(北京时间7月4日下午1时50分),美国宇航局“深度撞击”号飞船携带的探测器准确撞击了坦普尔1号彗星的正面,为人类研究太空翻开了新的一页。
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JPL)发言人透露,地面控制中心于撞击发生的5分钟后,收到了“深度撞击”号在距离彗核8000多公里外拍摄并发回的第一幅照片,可以清晰地看到撞击使得彗星下部冰雪四溅,一片雪亮,证实撞击成功,整个撞击过程历时3.7秒。
从昨天晚上到今天凌晨(文中均为美国东部时间),本报驻美记者在位于洛杉矶帕萨迪纳的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现场,见证了太空大撞击这历史性的时刻。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731 个阅览者 关闭窗口
北京时间今天上午,本报驻美记者徐逸鹏从位于洛杉矶的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发回现场报道——
在“深度撞击”成功12小时后,美国宇航局科学家给出了一些撞击带来的新发现。
表面密布环形坑
虽然撞击点处于太阳的光照面,因而从图像上看,“坦普尔一号”彗星表面呈白色,但实际上“坦普尔一号”是一个深黑色的球体,这与科学家以前的观察相一致。但“坦普尔一号”的外形并不像科学家原先认为的那样是个不规则体,而更多地像一个长条土豆。
“深度撞击”传来的高清照片显示,“坦普尔一号”彗星表面与以前观测到的彗星表面很不一样。“坦普尔一号”表面有许多亮斑,科学家推测,可能是彗星起伏不平的表面形成陡峭的山坡,其中向阳的一面反射太阳光所致。彗星表面密布许多看来是撞击留下的环形坑,据“深度撞击”项目首席科学家赫恩教授说,这还是在彗星上首次发现。
“坦普尔一号”彗核上还有一块很大的平坦区域,这种平原似的地形以前在“包瑞利”彗星上也曾发现过。赫恩教授说:“我们不知道形成这种平原的物理原因,‘坦普尔一号’的轨道运行历史与‘包瑞利’相似,但表面特征相差很大。”
撞击之强没料到
科学家承认,撞击的强度之大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从照片来看,撞击时首先产生一道小的闪光,紧接着产生一道巨大的白光。彗星表面看起来覆盖了一层粉末状的物质,像是地球上的沙漠,但浅层的粉末状的地表下面是坚硬的由冰、尘混合而成的岩石结构。这从撞击的图像上可以看到,美国宇航局卫星的紫外线观察仪也证实了这一观察。
科学家现在还没有从光谱分析中得到更多结论。赫恩教授说,由于撞击的强度很大,激起了太多的尘埃与气体,给图像和光谱分析带来了许多不便。初步分析认为,撞击后,来自彗核的尘砾溅起,彗星的光环物质构成发生了剧烈变化。其中有几样不明物质,证明彗核内的物质构成与表面不同。地球上的天文望远镜观察到,撞击发生时,彗星光环中气体尤其是水蒸气的含量剧增,证明彗星地层内冻结了许多冰。
第48条回复: 参与讨论 推荐
作者:小弩 于 2005-09-04 20:24:27.0 发表 来自: 发送短消息
根据目前被普遍接受的太阳系起源“星云说”,太阳系内所有天体都是由原始太阳星云聚集而生的。太阳系内的其他天体构成物质经过四十几亿年的演化,与形成初期有了很大的变化,惟独彗星所包含的物质结构和成分基本还保持在形成初期的原始状态。美国天文学家惠普尔等在1964年提出了彗核是脏雪球的理论。他们认为彗核是由冰冻的固态气体分子(H2O、HCN、CH3、CO2、CN等)夹杂着宇宙尘埃组成,组织疏松。后来,前苏联天文学家威斯萨斯基和莱文对他的理论再进一步发展,提出彗核是不良导热体。当彗星沿椭圆形轨迹飞行靠近太阳时,仅彗核表层受热被蒸发在太阳辐射和太阳风的作用下就会出现长长的彗尾;而内部则受热很慢,仍保持冰冻状态。再加上彗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远离太阳的温度空间。因此探索彗核的物质构成,就像得到45亿年前的太阳系化石,对研究早期太阳系形成有重要意义。
又是一败涂地,如此官科学!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731 个阅览者 关闭窗口
第49条回复: 参与讨论 推荐
作者:小弩 于 2005-09-05 08:56:18.0 发表 来自: 发送短消息
中国人离诺贝尔大奖,还有多远?
——“惊天一撞”为哪般? 科学就是事实,事实总是无情的,历史总是公正的!
2005年7月4日的惊天一撞,就彻底地把世界官科与中国民科的真.伪.正.错,非常严格非常科学地区别开来了.
彗星,彗星是什么,彗星是由那些物质构成的?
一,官科著名的“脏雪球”模型
1,李竞介绍,上世纪50年代初,美国天文学家惠普提出著名的“脏雪球”模型,认为彗星起源于太阳系形成之初剩下的那些残片,这些残片保留了太阳系形成之初的物质状态,它们没有构成一个大天体。彗星在太阳系外围受某种扰动跑进太阳系,在离太阳近的时候,受太阳风和太阳辐射的影响,它的一些组成物质就挥发出来,并且反射太阳光,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彗尾。
2,根据目前被普遍接受的太阳系起源“星云说”,太阳系内所有天体都是由原始太阳星云聚集而生的。太阳系内的其他天体构成物质经过四十几亿年的演化,与形成初期有了很大的变化,惟独彗星所包含的物质结构和成分基本还保持在形成初期的原始状态。美国天文学家惠普尔等在1964年提出了彗核是脏雪球的理论。他们认为彗核是由冰冻的固态气体分子(H2O、HCN、CH3、CO2、CN等)夹杂着宇宙尘埃组成,组织疏松。后来,前苏联天文学家威斯萨斯基和莱文对他的理论再进一步发展,提出彗核是不良导热体。当彗星沿椭圆形轨迹飞行靠近太阳时,仅彗核表层受热被蒸发在太阳辐射和太阳风的作用下就会出现长长的彗尾;而内部则受热很慢,仍保持冰冻状态。再加上彗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远离太阳的温度空间。因此探索彗核的物质构成,就像得到45亿年前的太阳系化石,对研究早期太阳系形成有重要意义。
二, 深度撞击的检验结果是什么
1,最令人吃惊的是,彗核表面的尘埃十分厚。当初天文学家预测彗核表层主要是冰物质(水冰及二氧化碳冰、甲烷冰等),是一个冰封的世界,但撞击后在抛射物质中并没有发现明显的水、二氧化碳、甲烷等物质,主要的抛射物质是比面粉还要细的尘埃物质,仿佛是炮弹击中了面粉仓库,看来彗核表面是一个亘古至今的尘封世界。1969年人类登上月球时,发现月面上也有几厘米厚的尘埃,但坦普尔一号彗星彗核表面的尘埃比月球表面要厚得多,王思潮估计可能超过5米厚。
三,中国民科的研究
彗星起源笔者早已说了,现在只想说多一句,彗星也是地体星,但只是次地体与半地体,是整个太阳糸中最年轻的星星,构成彗星的物质是亚地物质,即密度比构成地球的地物质要小,但不是水也不是肮脏的雪球,而是比较接近构成月球的类似[玻璃]物质。
四,对号入座分析
1,官科:当初天文学家预测彗核表层主要是冰物质(水冰及二氧化碳冰、甲烷冰等),是一个冰封的世界,
2,民科:构成彗星的物质是亚地物质,即密度比构成地球的地物质要小,但不是水也不是肮脏的雪球
检验结果:[但撞击后在抛射物质中并没有发现明显的水、二氧化碳、甲烷等物质,]
3,第二个未解之谜是神秘的白色斑状物。这些白色斑状物的长度从20米至500米,宽度从10米至100米,表面光滑,反光能力强。
4,官科:王思潮认为,在阳光的直照下和真空的太空环境中,一般的冰物质容易被升华为气体,难以长期暴露在彗核表面。据此,王思潮推测这些白色斑状物可能是升华温度较高的冰物质。
5,民科:而是比较接近构成月球的类似[玻璃]物质。
检验结果:神秘的白色斑状物。这些白色斑状物的长度从20米至500米,宽度从10米至100米,表面光滑,反光能力强。
注:这些就是比较接近构成月球类似[玻璃]物质的特征.
6,官科:彗核表面的尘埃十分厚。当初天文学家预测彗核表层主要是冰物质(水冰及二氧化碳冰、甲烷冰等),是一个冰封的世界
7,民科:构成彗星的物质是亚地物质,即密度比构成地球的地物质要小,
检验结果:[主要的抛射物质是比面粉还要细的尘埃物质,仿佛是炮弹击中了面粉仓库,看来彗核表面是一个亘古至今的尘封世界]
8,官科:“脏雪球”模型
9,民科:彗星也是地体星,构成彗星的物质是亚地物质,
检验结果:坦普尔一号彗星的彗核形状就像一个马铃薯,长约14公里,宽约4.8公里,与直径1万多公里的地球相比,这个小星球就像一个袖珍的世界,它同样也有山脉、高原、平原、盆地。与地球不同的是,彗核表面散布着大大小小的环形山,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731 个阅览者 关闭窗口
第50条回复: 参与讨论 推荐
作者:小弩 于 2005-09-05 11:20:22.0 发表 来自: 发送短消息
有人说,过份的谦虚也是等于骄傲,
怎么,今天的官科们竟是如此谦虚的么?
谢谢您的阅读, 您是本文第 731 个阅览者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