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老山羊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聂版主请进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06-7-4 18:30:04 | 只看该作者

聂版主请进



这等不堪一击的先生,也能充当冠名‘中国’中医药的版主,匪夷所思。
充当个炕头上的版主还许差不离。
32
发表于 2006-7-4 18:55:17 | 只看该作者

聂版主请进

论坛的本质是讨论,而不是互相谩骂!希望诸位能洁身自好。
我对“祝由”的看法是:有效果。
我认为祝由的本义是:祝者,告也;由者,因由也。即告知病人得病的原因,找到疾病的根由,让病人从心里明白是如何得病的,从而利于认清病情并有效预防。有道是“话是开心锁”,病人明白了疾病的原因,从心理上就会感到病情减轻大半,加上药物治疗,病即愈矣。这是我们在临证中应该做的。

我手头有一本《祝由十三科》,我认为其中的符咒应该是道家所添,而非医学固有。其治疗效果也是应当肯定的,但它的原理不能用中医来解释,或许应当用气功或易经来解释。我以前曾经在《气功与科学》杂志上看过用祝由治疗疾病的文章,据云效果非常明显。科学总是无止境的,我们不能盲目否定。
33
发表于 2006-7-4 18:59:05 | 只看该作者

聂版主请进

[这个贴子最后由聂文涛在 2006/07/04 07:10pm 第 1 次编辑]
下面引用由泰然居士2006/07/04 06:55pm 发表的内容:
我手头有一本《祝由十三科》,我认为其中的符咒应该是道家所添,而非医学固有。其治疗效果也是应当肯定的,但它的原理不能用中医来解释,或许应当用气功或易经来解释。
支持这一看法。
也欢迎有人用中医原理解释,
但不要首先确认是中医内容。
中医能解释的问题,
很多都不是医学所要研究的领域。
34
发表于 2006-7-4 19:16:07 | 只看该作者

聂版主请进

如果谁因此发展了中医,
也是一件好事。
但不能在未作学术说明的情况下首先确认为只有自己能懂的中医内容。
这种作学术的风格,
会引发中医界之外人士的非议。
当然只谈结果,并声称理由别人不会懂——因此不说,
这也不是做学术。
做学术的目的在于学术交流,
而自己不说,却来指责别人无知,
——难道这也是中医?
35
发表于 2006-7-4 19:17:50 | 只看该作者

聂版主请进

……
36
发表于 2006-7-4 19:18:22 | 只看该作者

聂版主请进

下面引用由泰然居士2006/07/04 06:55pm 发表的内容:
我认为祝由的本义是:祝者,告也;由者,因由也。即告知病人得病的原因,找到疾病的根由,让病人从心里明白是如何得病的,从而利于认清病情并有效预防。有道是“话是开心锁”,病人明白了疾病的原因,从心理上就会感到病情减轻大半,加上药物治疗,病即愈矣。这是我们在临证中应该做的。

此非中医之祝由。
37
发表于 2006-7-4 19:27:31 | 只看该作者

聂版主请进

我说的“祝由”属于低层次,不借助于符咒,相当于赵本山的“话疗”,谈话的内容是让病人了解疾病的根由而已。
38
发表于 2006-7-4 19:30:24 | 只看该作者

聂版主请进

下面引用由星河2006/07/04 05:55pm 发表的内容:
戳开草包的技术,非我莫属。别人都碍于情面不忍心下死手。
你们这里的几个版主,敢应招嘛?
嘿嘿嘿
乖乖龙地东!老聂,咱们还是快跑吧,别让吹牛皮的人把咱们吹到太平洋里去!
39
发表于 2006-7-4 19:35:00 | 只看该作者

聂版主请进

“祝由”考

作者:若萍子

“祝由”一说,从现存典籍来看,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中的《素问》和《灵枢》。据这两本书的描述和“祝由”一词的本义,“祝”是指“祝祷”,多半是由“巫”来承担的,因为“巫”和“祝”在古代基本上具有同样内涵。“由”则指病因、病由。因此“祝由”就是根据病因之所在,用祝祷去治病的方法。 《素问》说它是一种“古之治病”的方法,是通过“移精变气”的手段来达到其去除病因的目的。由此可知,“祝祷”只是人们可以目睹的表面形式,真正实质性的除病过程是在超越感观以外的“移精变气”中去进行的。“往古”之时,人们没有复杂的心理活动,心志内守,“内无眷慕之累”,身处自然之中,顺应四时变化,在那样的“恬憺之世”,人身正气强固,病“邪不能深入”,因此“移精祝由”就足以把病治好了。到了黄帝、歧伯那个时代,人就已经变得不那样顺应自然了。“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不顺应四时气候变化,逆着寒暑节气行事,使得“贼风”、“虚邪”频频袭人,内伤“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乃至小病变大病、大病则造成死亡。这一来,祝由的方法也就不像过去那样有效了。 《灵枢》,祝由这种治病方法,自来就善治那种突如其来、既无外因又无内因的怪病。这种病一般人都归于鬼神所为,因此由巫来祝祷就是理所当然的了。但歧伯认为,其中也有病邪留在体内“未发”,一旦病者心中情志波动,“血气内乱”、正邪“两气相搏”而成病的。由于这种病的病因(物质结构)极其微细,“视之不见、听而不闻”,因此就像鬼神引起的一样。当黄帝问为甚么可以祝祷而治愈时,歧伯回答说,古代那些巫,由于知道各种疾病的克制方法,又预先看到病是从哪里来的,因此用祝祷来治疗就能奏效。 按《历代职官表》所载,“祝由”治病的方法在周代至唐代以前的官方医疗机构中都没有被提到,但是在唐代的“太医署”中却是四大科之一,只不过名字叫作“咒禁”,更加强调其“祝祷”的内涵以及祷词的“咒语”性质。唐代的“太医署”既是医学教育机构,又是医疗单位,在编制上分为四科: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其中医科又设有体疗、少小、疮肿、耳鼻口齿和角法等不同专业。每一科中设“博士”一人,其余依次设有“医师”、“医工”、“医生”若干人,在医科和针科中还各有“助教”一人,次于“博士”、高于“医师”。在当时的“咒禁科”中设有“咒禁博士”一名、“咒禁师”两名、“咒禁工”八名、“咒禁生”十名。 从唐代以后到明代以前,“祝由”或“咒禁”的名称又不见于官方记载了。明代的最高医疗管理和教育机构是“太医院”。太医院中设有十三科: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口齿、接骨、伤寒、咽喉、金镞、按摩、祝由。一方面,祝由治病的方法又重新得到了官方最高医疗机构的承认和扶持;另一方面,祝由科已经是十三科之末了,因此有“祝由十三科”之称。到了清初,太医院的科别设置减为十一科,祝由科被排斥出了太医院。明代以后,似乎祝由科便再没有回到过官方医疗机构的花名册上。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祝由治病的方法就已经没人用了或者绝传了。在中国大陆的气功高潮时期,还有人把祝由治病的方法当作气功方法来传,或者用它来治病挣钱。因为它和气功治病有某些相同点:都不使用药物;治病机制都不能用通常的医学理论来解释等等,因此也有些人便把它和气功治病混同起来。 如果一种治病方法超越了常人感官所能体验的范围,同时也超越了常人理念所能认识的范围,并且往往不能通过常人自己的努力去学习,更不能大面积的去传授和普及,我们就把它叫做“超常”的治疗方法。比如,中医内科的方法不是超常的,因为多数情况下中医的处方都符合现存中医的基本理论,这些理论人人都能学习和传授;针灸和按摩也不是超常的,他们的治疗过程能被多数病者感觉到或者部份的感觉到,他们的理论已经成为指导临床治疗的准则,其学习和传授也是广为普及的。而“祝由”则是超常的治疗方法,因为迄今为止人们还没有一种通行的、可以为常人理解、接受的理论来指导和解释它的治疗原则。值得注意的是,任何一种非超常的治疗方法中也可能包含某些超常的成份。比如,中医内科的方法不是超常的,但有些中医处方(比如孙思邈《千金要方》中的某些方剂)的结构完全不符合甚至违背现行中医理论,而又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当我们用这些处方治病时,又可以说是用了超常的方法。因此,当我们说一种治疗方法不是超常的,是指用这种方法治病的情形中,绝大多数案例中用的都不是超常的方法。 当一种超常的治疗方法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常人“掌握”,产生出越来越多可以普传的理论和实践方法时,它就逐渐的变成了非超常的方法,也就是变成了常人层次的东西。这一过程就是我们说的“常人化”过程。“常人化”的概念已经被明确的提出来了,但细节性的描述和用这一概念来解释、阐述中医史上的诸多重要现像,则将留待以后的专文去处理。
40
发表于 2006-7-4 19:42:51 | 只看该作者

聂版主请进

下面引用由红莎草2006/07/04 07:30pm 发表的内容:
乖乖龙地东!老聂,咱们还是快跑吧,别让吹牛皮的人把咱们吹到太平洋里去!

干嘛要跑?  他吹他的,我们说我们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5 14:55 , Processed in 0.27563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