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丁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桂枝本为解肌]之我见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08-10-7 20:07:38 | 只看该作者

[桂枝本为解肌]之我见

下面引用由丁和2008/10/07 06:42pm 发表的内容:
《灵枢·百病始生》[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热,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
喜怒不节,则伤藏,伤藏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 ...
先生理解的很好,只是还没有深入进去,没有明白真正的病理机制,好好继续学习,会有深刻体会的.
"寒象严重的,实际是寒伤气,内有火。"不是内有火,是阳气郁束于内所致,你的理解是对的,但是还差一点点就结合起来了.风再结合风的特点,他两个正相反.
32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08:16:50 | 只看该作者

[桂枝本为解肌]之我见

下面引用由中医振兴者2008/10/07 08:07pm 发表的内容:
先生理解的很好,只是还没有深入进去,没有明白真正的病理机制,好好继续学习,会有深刻体会的.
"寒象严重的,实际是寒伤气,内有火。"不是内有火,是阳气郁束于内所致,你的理解是对的,但是还差一点点就结 ...
现在的教授专家,在对于热和火,没有正确的概念区分,
先生说:“不是内有火,是阳气郁束于内所致”
阳气郁束于内大概属于温病范围?用辛凉发散之类?
而寒象严重的,内有火,用方是如四逆汤,真武汤之类温阳,
而现在诊断认为热像有火的,实际是君火主脉范围,
《内经》说的明白,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少阳之上,火气主之,
我这一认识出于自身经历,那一次,是一位教授,在专家门诊,我说背脊热辣辣的,不能晒太阳,否则晚上会剧烈腹痛,,那位专家反复诊脉看舌苔,然后说,没有热,用药大体是养阴类,并牵涉少阳经之味,如果是辛燥温阳的方,那种状态下我不会接受,因为是养阴为主,就大意,服后才发现不对,掌心大量热气,掌皮发皱,结果引发腹痛,比以往厉害得多。此为伏火得阴气而爆发。当时确实没有热。发作后才体现发热。
当时脉象是沉细略紧数。
33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08:41:00 | 只看该作者

[桂枝本为解肌]之我见

下面引用由丁和2008/10/08 08:16am 发表的内容:
现在的教授专家,在对于热和火,没有正确的概念区分,
先生说:“不是内有火,是阳气郁束于内所致”
阳气郁束于内大概属于温病范围?用辛凉发散之类?
而寒象严重的,内有火,用方是如四逆汤,真武汤之类温阳,
...
在经典里,发现一种奇特的存在,就是每一个名词的设立,在初时感觉似乎含糊,缺少区分说明,而当真的有所体会理解,却发现一个名词包含了可能的分歧在内。
《玉版论要篇》“脉孤为消气,虚泄为夺血,孤为逆,虚为从”,
我的理解是:从“壮火食气”的角度,阳盛伤气,若从“和本曰和”的角度,脉象太过,如弦甚、浮甚、盛甚,一脏之象孤独无裨,皆可谓“孤”?看似气盛,实质真气已在减退,若出现泄泻,则阳虚,水谷精气不能补充,血液也在损伤。
诊脉断病处方,实际就是补充六气中不足的一方,使六气之本和调。从而使经气通行,深入脏腑,促使脏腑功能正常。
由于张仲景著书《伤寒论》简便易行,有是证用是方,就象乳糜喂婴儿,使复杂的理论过程丢失。
34
发表于 2008-10-8 12:18:34 | 只看该作者

[桂枝本为解肌]之我见

下面引用由丁和2008/10/08 08:16am 发表的内容:
现在的教授专家,在对于热和火,没有正确的概念区分,
先生说:“不是内有火,是阳气郁束于内所致”
阳气郁束于内大概属于温病范围?用辛凉发散之类?
而寒象严重的,内有火,用方是如四逆汤,真武汤之类温阳,
...
其实阳与热。火在正常情况下是一个道理,只是说法不一样而已,而在于病理情况下,则有内外之别,
阳气郁束在脉内,不是温病范围,温病的进入是从口鼻而入,而风寒之邪则是从皮毛而入,所以郁束阳气为外感寒邪在而致,阳气不能外透则恶寒,大青龙汤是郁束太甚,不能透散而烦躁.麻黄汤为轻者,若大青龙证未治疗,则病邪有外入里(脏),热灼于肺内,成麻杏石甘汤.
35
 楼主| 发表于 2008-10-8 12:48:19 | 只看该作者

[桂枝本为解肌]之我见

阳气郁束在脉内,不是温病范围,温病的进入是从口鼻而入,而风寒之邪则是从皮毛而入,所以郁束阳气为外感寒邪在而致,阳气不能外透则恶寒,大青龙汤是郁束太甚,不能透散而烦躁.麻黄汤为轻者,若大青龙证未治疗,则病邪有外入里(脏),热灼于肺内,成麻杏石甘汤.
——————————-——————————————-----
呵呵 谢啦,老师。
36
发表于 2008-10-9 21:18:15 | 只看该作者

[桂枝本为解肌]之我见

桂枝升冲气,降逆气。奔豚者,桂枝加桂汤主之,就是例证。
  至于桂枝为什么能升能降,可能与桂皮降,桂心升有关。
  
37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0 07:20:30 | 只看该作者

[桂枝本为解肌]之我见

下面引用由版纳福龄堂2008/10/09 09:18pm 发表的内容:
桂枝升冲气,降逆气。奔豚者,桂枝加桂汤主之,就是例证。
  至于桂枝为什么能升能降,可能与桂皮降,桂心升有关。
版纳福龄堂先生好:
让我们众人拾柴,表述明白中医的内涵吧。

至于桂枝为什么能升能降,个人认为,外因还是通过内因实现其功效。桂枝味轻入心,心主脉,行血,属阴,是属阴的血气迫降了盛阳;桂心味厚,入肾,强化肾主水的功能,升地气,间接降阳,桂心可以引火归元,平息他药无效的发热,是明证。
38
发表于 2008-10-10 10:42:08 | 只看该作者

[桂枝本为解肌]之我见

至于桂枝为什么能升能降,可能与桂皮降,桂心升有关。
或许:
桂皮应肺金(降)
桂心应脾土(升)
39
发表于 2008-10-10 11:21:52 | 只看该作者

[桂枝本为解肌]之我见

桂枝汤方的主治内在气水不足导致之表病!
麻黄汤方的主治内在气水过甚导致之表病!
40
 楼主| 发表于 2008-10-10 17:50:15 | 只看该作者

[桂枝本为解肌]之我见

城里娃脑先生好:
先生说:“桂枝汤方的主治内在气水不足导致之表病!”简言之可以这么说,气水!
“麻黄汤方的主治内在气水过甚导致之表病!”这一句值得商榷,现代药理发现,麻黄有温和持久的收缩血管的作用,如何会主治内在气水过甚导致之表病?
这么问,并不是怀疑先生的经验,《内经》有“阳独胜则止”,当然这一句是去其头尾的,只是觉得这五个字可以说明一种现象,阳胜可以化气,而过胜引起紧张,则运行必然不便,气滞留为水,在先生的经验中,就发现“麻黄汤方的主治内在气水过甚导致之表病!”实际是收缩血管,保留血气,和解内在阳胜引起的紧张,麻黄汤方证也是:恶寒、发热,脉紧。
紧张性解除,血气自然发散外行,即解表。
可以这么说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26 08:42 , Processed in 0.26516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