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孙殿文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揭秘“医易同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原理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08-4-22 01:35:2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揭秘“医易同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原理

无任何反感、反对孙先生发表高论的想法,只是与先生在文中的一些提法有相左看法。相信通过辨难,会对先生学术的完善会有帮助的,会更严谨的。
32
 楼主| 发表于 2008-4-23 21:36:1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揭秘“医易同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原理

含灵普度先生:
你我同是山东人,怎能无缘?只是你的性子太急,不让人把话说完,而显得叫板太早。理论回归实践是个过程,在你我暂时还处于“道不同,志不同合”的状态下,开展个案病例讨论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周易》说:“唯君子之为能通天下之志”。希望继续关注。
33
 楼主| 发表于 2008-4-24 18:31:3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揭秘“医易同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原理

首发原创      对中医未来发展之瞻望
却波渔翁先生:
    高谈阔论不敢,只是实话实说而已。知先生善为,而能站在“历史是谁创造的”高度向本人质疑,故愿与先生开展深入的讨论。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历史,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变更与发展是其最根本最具体的表现形式。由于有什么样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则会有相应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消费的新理念。因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变更与发展,不仅是改变社会形态变化与发展的根本力量,而且也是影响人类机体发生形态变化的重要因素。为此,中国汉字“胃”,作为形而上者道的部分从“田”,作为形而下者器的部分从“肉”。“田”,是古人对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之意象。人类盲肠退化为阑尾,以及今人众多与饮食有关的病症,无不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变更与发展而存在着千丝万缕之关联。
    医生不是圣人,即是圣人之所以能够成能,无论是鬼谋唯心论的东西,还是人谋唯物论的东西,它们之所以能够存在与发展,无不是百姓赞许给予的能力。为此,《周易》的《系辞》说“天地定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
    在人类已是信息革命时代的今天,中医理论、技术不不能与现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变更与发展相适应,仅用老祖宗在以农业为主要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理论和技术,来为现代人服务,让病人继续吃汤药,喝苦水,贴膏药,而讲着如同《系辞》所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成之者性也”,连中医内部均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生理、病理道理,常此如此下去,一旦失去了人民赞许给予中医存在与发展的能力,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还能漂泊游荡多久?
    由于中医是以阴阳哲学为基础来指导自己开展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理论体系,而哲学属于上层建筑领域,中医理论不与现代文明接轨,所造成“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消极反作用,将是不被后人接受之根源。至于,开拓中医理论创新,进行技术革命,而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决非任何个人所能完成的事情,只能由上层建筑决定。中医失去了自身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人民大市场,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下,又会如何?
    上述三方面笑言哑哑幼稚认识,是我瞻望中医未来发展得出个人结论的依据,也是我们开展“揭秘医易同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社会、历史价值之所在。
欢迎交流沟通,批评指正。
   
34
发表于 2008-4-24 18:49:1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揭秘“医易同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原理

医易本有相通的地方,只是被人们的我执所障,中医是历史的,也是发展的,开拓中医,心要大,广.......揭秘“医易同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原理是发展的眼光看中医.
35
 楼主| 发表于 2008-4-26 17:52:3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揭秘“医易同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原理

第一篇 《周易》意象思维与汉字结构的抽象内涵和外延  6
孙殿文
六\以《周易》意象思维的具体来指导汉字继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了解了古人造字的用心良苦,以及中国汉字结构的抽象内涵和外延,是创建与发展中国意象逻辑思维科学方法的结晶,知道了《周易》意象思维与汉字结构的抽象内涵和外延的统一原则,则自然会知道以《周易》意象思维具体来指导汉字继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及方法。例如,将繁体“義”字简化为“义”,则会失去了从自我做起,而以智力来发展与变更生产方式为义的概念。又如将“粪”字在简化过程中去掉了“田”字部分,则失去了强调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与自然类赖以生存重要转换环节的旨意。然而将“奮”简化为“奋”,则仍然保持了人们欲想壮大和发展自己,则必须依赖以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为器的旨意。
由于我不是汉字研究者,上述管见只不过是本人在破译了《周易》经文后,而对汉字结构的抽象内涵和外延所产生的一点新认识。为此,错误见解肯定存在,因而,恳请方家批评指正,让我们为了中国传统文化能够服务于现代化文明而努力!
(待续)
36
发表于 2008-4-26 18:28:5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揭秘“医易同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原理

愿意看到孙先生的“破译周易经文”成果。但愿不是二十一世纪了,发现“牛顿定律”。
37
 楼主| 发表于 2008-4-29 06:05:1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揭秘“医易同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原理

【原创首发】第二篇 “医易同源”与汉字结构的抽象内涵和外延(1)
孙殿文
一、汉字结构的抽象内涵和外延与中医理论的统一
由于医易同源,所以在汉字的创造传承与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有许多汉字结构是来自中医理论的抽象内涵和外延,并保持着与中医意象思维具体的统一。例如,前面所谈到的“精”与“气”,以及大凡与感情、神志、思维有关联的汉字,作为形而下者器的部分皆从“心”等。
二、以汉字结构的抽象内涵和外延来认识中医理论
以汉字结构的抽象内涵和外延来认识中医理论,则会为深化挖掘中医经典著作原理而开拓理论创新思维。下面以“心”字为例,谈谈个人的抛砖引玉之心得:
在中国汉字结构中,大凡反映西医结缔组织感性的具体,在上升到思维的具体之意象中皆从(肉)“月”,而为什么唯独“心”字不是从“月”,并且大凡与感情、神志、思维有关联的汉字,作为形而下者器的部分多从“心”呢?因为,心字在汉字结构的抽象内涵和外延中,是来自中医理论“心主神志”之意象,为《内经藏象大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逻辑思维的具体。
在现代人的理念中,对于中医理论“心为君主之官”、“心主血脉”宜接受,而对“心主神志”则多数不被理解。因为,在人们的普遍反映感性的具体中,主神志的应该是脑而不是心,于是则认为中医不科学,甚至是伪科学。
从《内经五藏别论》“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或以为府,敢问更相反,皆自为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我们可知,自古以来人们对于中医藏象学说则存在着争议,并且有了对于“脑髓为藏”反映。在《周易》的五行概念中,是“天一生水”反映;在中医的藏象中,肾主水、主骨、生髓、主伎巧、肾藏志等。那么古人为什么将“神志”归纳于“心主”,而不归纳于肾,“脑髓为藏”呢?因为,此是本于人之“生之本”,对于“心”、“脑”何为生命存在主宰生理指标者反映。
由于,在人之生命存在生理指标反映中,心脏死亡必然脑死亡,而脑死亡则不一定心脏死亡;所以,中医基础理论对于人之“生之本”反映,而是确定以心为主宰生命存在生理指标者的思维的具体。它是以“心为君主之官”意象为逻辑进程之起点,所上升到“心主神志”之中介,而再至“心主血脉”逻辑思维的具体。此是古人对于人之生命存在,而以气血脉络运行存在为“生之本”存在,而确定生命存在生理指标的科学的逻辑思维的具体。如果我们将其各方面之间内在联系的客观规律和客观内容,从整体上加以认识和把握,而进行定性、定量研究,并标准其数,则可与西医心脑血管系统相吻合,于是就可架起中西医交流、沟通、整合之平台,从而创建中国新医学。
38
发表于 2008-4-30 08:36:2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揭秘“医易同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原理

“心主神明”不等于“心主神志”!
39
发表于 2008-4-30 10:11:0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揭秘“医易同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原理

下面引用由却波渔翁2008/04/26 06:28pm 发表的内容:
愿意看到孙先生的“破译周易经文”成果。但愿不是二十一世纪了,发现“牛顿定律”。
文王、伏羲泉下有知,当握手含笑矣!
40
发表于 2008-4-30 11:15:5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揭秘“医易同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原理

物茂仰曰:三阳三阴,阳明厥阴之说,与“易”之老阳老阴有别,盖医家一家言也。
    贺屋恭曰:史迁所记,既有六经之目,而与本书所设三阴三阳自别,所谓三阴三阳,因非经名也。《扁鹊传》好言脏腑,而是书不言之,其立论之意,大有径庭也。太阳少阳太阴少阴之言,始见于《子华子》,《易言》四象,而不分太少阴阳。三阴三阳,他书无所见,是必医家之所立,设以辨病体者也。
    藤本廉曰:三阴三阳之目,何谓而设?凡疾病有六等之差,而地位脉证不相同也。
    吉益猷曰:三阴三阳,皆因形状所名之病名,而非六经之谓也,故终篇称某病,而无称某经者可以知矣。
    雉间焕曰:抑古人言称六经,动及阴阳,其志盖始于取譬,则区别其证之目耳。
    浅也徽曰:伤寒所称三阴三阳者,即仲景所以标病位而分阴阳,故也单称为六部也,后人以为经络,其意不通。朱肱,王好古,陶华辈,凿凿费解,多见其违道矣。夫以六经为经络,则《素问》之义。与标病位而分阴阳者,因别也。
    雪按:浅田粟原翁曰:三阴三阳,诸家皆主经络脏腑,而各有异同,毕竟穿凿拘泥,无效实用。上所录者,即其所箸六经考中征引东国诸家所论也。大旨都谓六经是借标病位,不做脏腑经络解。复有中西唯中,山田正珍二家,意也差同,其说已另录,兹不赘。其大旨均为伤寒六经与《素问》不同,《素问》是言经络,伤寒不本素问,但假此以分表里之部位,配脉证以为之统名也。山田又曰:以六经立名,犹数家者流,以甲乙为记号耳。东国诸家所言如此,几若一说,余意不然,六经病证表现与素问脏腑经络主病,合者十九,偶有一二未合耳,谓不必拘于脏腑经络之说则尚可,谓必尽指脏腑经络之说则娇枉过正矣。余以为言六经诸家说中,只程应旄《后条辨》赘余数语为最合,最得真理,盖学识经验并到之警语也。其言曰:“素问六经是一病共具之六经(谓一病传移于六经时,所各具之状态也),仲景之六经,是异病分部之六经(谓六经各自为病也),素问是因热病而原及六经,仲景是设六经以尽赅众病。”数语字字金玉,为诸家所远不及。明乎此,则素问与伤寒之同异处,(素问热论所言六经病证,与伤寒同者甚多也)可以了然无碍,一以贯之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0 03:45 , Processed in 0.06724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