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阜新汪海升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比类取象是科学研究上广为使用的思维方式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08-8-5 17:17:21 | 只看该作者

比类取象是科学研究上广为使用的思维方式

取象比类 和 比类取象的 是含义相反的!!
一个是象生义,另外一个是义生象,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两大流派。
---------------------------------------------------------------------------
    愿闻其祥.
    请赐教,谢谢!
32
发表于 2008-8-5 17:25:31 | 只看该作者

比类取象是科学研究上广为使用的思维方式

浅谈比类取象法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李光亚

--------------------------------------------------------------------------------
  关键词  比类取象法 比较 分类 中医应用
    方法学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医学的发展也不例外,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思想指导下,形成了一整套认识和研究人体疾病的方法。这些被人们总结出来的方法,又促进和推动了中医学的发展,而且至今仍有效指导着临床实践。比类取象法就是其中之一,它是把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事物和现象,与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进行比较,以此来认识疾病的一种方法。
  1 比类取象法
    比类即比较和分类。比较是用以区分事物之间相同和不同点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宇宙间的事物表现千差万别,各自具有不同的特性。但是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和特定的环境中,又存在着某些共同的属性。将这些特定时期与环境中的两种和两种以上的事物进行比较,即可揭示出事物间的本质不同。在对两种事物与现象进行比较时,必然要先掌握一种事物与现象的本质,然后与另一种事物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未知事物和现象本质的结论。 如《伤寒论》将“听而闻”与“不闻”进行比较,就是根据正常人应当是听而有所闻,闻而有所动,因此得出“听而不闻”的反常现象是因重发汗而引起心阳虚导致的。
    分类是将宇宙间事物相同点与不同点区分为不同类型的一种逻辑方法。分类是建立在比较基础上的,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根据事物之间的共同点综合为较大的类,根据事物之间的不同点划分为较小的类,从而将事物划分为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层次的系统。分类应有客观标准,否则就会出现分类重叠和分类过宽的逻辑错误。其次,分类要相称和逐级进行,否则就会出现层次不清。如中医学中的阴阳分类标准, 大体就是向上的、亢奋的、活动的属阳;相反,向下的、静止的、衰弱的属阴;但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一定条件下,阴阳还可以相互转化。
  2 比类取象法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 1 在生理方面:中医广泛地运用了宇宙间的事物特征, 与人体的生理特征进行类比。如在“天人相应”理论指导下,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认为“东方生风,风生木, 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 其对心、脾、肺、肾也有类似的论述。这一连串的类比均是以宇宙间的事物特征为依据,联系到人体的内脏、组织器官及其功能进行的。
  2. 2 在病因病机方面:中医认为人体内部各组织器官之间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并以此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动态平衡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病机则是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所引起的病变机理。比类取象法是中医用来说明病因病机的主要方法之一。如《素问 .调经论》说“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湿。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将病因分为二类以后又有三因学说、六淫七情学说,都以比类取象方法而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素问 .风论》说:“风者,百病之长。”这是把自然界的风比喻为致病因素。因狂风骤起可飞砂走石,树拔屋倒,来去迅速。反之,春风和缓,又轻微又柔和,水波不兴,这才有风为百病之长之说。 《素问 .生气通天论》说:“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渴,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 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又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阳气象向外开合的门户一样,抵御邪气的侵袭。感受暑热之邪,发热象炭火烧灼一样。把阳气比作阳光,一旦失去卫外的作用,随时可遭到病邪的侵袭,这些都形象地说明了疾病的病因病机。
  2. 3 在诊断与治疗方面:古代中医学根据疾病反映于外的现象来诊断疾病时,就采用了比类取象法。 如《灵枢 .五色》说:“以五色命藏, 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进一步诊察到“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这是从自然界中的五色来比喻五脏的病色。因而古代有望齐侯之色便知病之深浅的著名医家。这并非他们的才智超越凡人,而是应用取类比象法,结合个人实践经验得出的结论。
  2. 4 在方剂与药物方面:中医在研究方剂与药物时,大多也采用了取类比象法。在一个方中药物的主次都有明确的规定,并将它们在方中的作用比作君、臣、佐、使。如《伤寒论》中麻黄汤,就是以麻黄为君,桂枝为臣,杏仁为佐,甘草为使, 四药结合治疗太阳表证。中医学还用比类取象的方法来为方剂命名。如白虎汤,就是因白虎属西方之金神,有呼啸冷风,恰合本方能治阳明气分实热证,故以此命名。另外,具有通利水湿作用的木通、通草、滑石等;能祛风解表的防风;治疗跌打损伤的续断等等都是根据类比来命名的。
    比类取象逻辑思维方法,将收集起来的感性材料加以整理,把其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加以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然后用已知事物和现象的结论去推论未知事物和现象的结论。这种形成于两千年前的认识事物的方法,是逻辑学上的一大成就,应用于中医学中使中医变得易于理解,为中医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作者简介:李光亚,男,38岁,主治中医师,大同市第二医院(山西037005)。
33
发表于 2008-8-5 17:29:42 | 只看该作者

比类取象是科学研究上广为使用的思维方式

杜延江 2008-1-2 09:26
什么是比类取象
什么是比类取象     2007-03-22 00:02:05
大 中 小

   
    中医善于比类取象,什么是比类取象,为什么要比类取象,实际上比类取象就是举例说明,是类比,是比如,例如,辟如,墨子说:辟也者举他物以明之,不率遂同。就是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仅此而已,所举的例子也仅仅是为了说明道理,而且所举的例子和要说明的事物并不是同一物,要说明的是此物,所举的是他物,他物毕竟不是此物,所以不率遂同,率遂同是百分之百的相同,率是百分比,百分率,不率遂同是不可能百分之百的相同。所以类比的东西只是相似和相近,也叫相类。
    完全相同的东西不用比,完全不同的东西不可比,只有相类似的东西才容易比较,为什么要比较呢?就是为了用已知的例子来说明未知的事物,以简单的事物来说明复杂的道理。
    那么什么是比类取象呢?比类取象取的是形象,就是以貌取人,取的是外表特征,以两个外型相似的东西把来比较,观其差异,从而来确定或者否定,这就是比类取象。
    比类取象是不是抽象呢?有一部分人认为是一个意思,其实不同,比类取象和抽象的意思正好相反,抽象是把形象抽走,不要形象,而只要内涵,内质,是一个只有内涵,只有本质,而没有形象的概念,马克思对抽象有明确的解释,他说:“什么是抽象,一座宫殿的抽象就是一堆建筑材料,一堆建筑材料的抽象就只剩下一组数字。”所以取象和抽象相反,取象是取用,抽象是抽掉。不是有抽象派画师吗?你看他们画的画,根本就不象,可见取的不是形象,而是一种意境,一种内涵。
    中医常用的比类取象,实际上有时是比类取象,有时是抽象,只是人们没有认识到,没有弄清楚,当用形象的时候叫取象,当用本质的时候叫抽象,所以,作为一个中医,尤其是在理论研究的时候,什么是取象,什么是抽象,一定要分清。
           崇州中医院          杜延江
34
发表于 2008-8-5 17:35:26 | 只看该作者

比类取象是科学研究上广为使用的思维方式

取象比类:中医现代化的解决之道(草稿)
[张其成国学论坛] [回复] [引用回复] [表格型] [跟帖 ] [转发到Blog] [关闭] [浏览125次]  
--------------------------------------------------------------------------------

用户名: jlzhhj  
  取象比类:中医现代化的解决之道(草稿)
                   赵宏杰 张笑波(吉林市中医院132011)
1.    什么是取象比类?
" 取象比类方法
   取象比类方法是整体观方法论在形象整体思维中的具体应用和落实。作为整体观方法论,它只是在原则上告诉人们认识事物要从宏观上把握,具体如何把握,则是形象整体思维的内涵,取象比类方法是其最重要的方法。
   先将取象比类分解。取:意为拿、选择、寻求、获得;象:除了哺乳动物象外,主要指形状,某一事物的状态,在此还有四象的涵义,即“四象既分,五行以出”,隐喻着四象含有时空和五行;比:意为比较、比喻、较量,还涵有察寻之义;类:现今一般词典对类解释为:相同或相属的事物、相像、大概。但类字的古义却不为今人所知,尚秉和先生在其《周易尚氏学》一书中对类作了训诂,他认为“类,阴阳和(遇)谓之类。”庄子谓“类自为雌雄”,通观古人对类的用法,这个训诂是符合原意的。故类在此意指阴阳。然后对取象比类综合起来认识,取象比类不是取各病症或事物的表象进行比较归类之意。而是对万物的认识要取其象数(时空)变化,察明其阴阳五行属性。由于阴阳五行是地球万物的宏观,它是由地球的旋转--自转和公转--得来的,在它的影响下,地球万物均蕴含有由这个宏观所带来的属性。所以,取象比类方法是让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先要从宏观入手去察它们的阴阳五行属性,即每一具体事物蕴含着的宏观因素,一粒沙中可见宇宙就是这个意思。"(中国文化复兴与中国哲学方法作者:吕嘉戈. 第四章:由易而出的中国哲学之形象整体思维)
取象比类就是取自然界的一些现象、生物的动象和社会现象以类比于人体,从而解释生理、病理、药理等的一种思维,运用方法。这种取象比类法一直在中医学中运用。(董襄国)
所谓取象比类,即从事物的形象中找出能反映其本质的特征,直接与五行各自的特性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属性的方法。(《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作者: 王新华 )
现代功能模拟方法是模拟生物系统以制造成技术系统,而中医功能模拟方法即比类取象则是模拟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以认识人体生物系统。 (中医现代方法论体系 高   德     高  亮)
取象比类,是象数思维的基本特征,从思维借助于“象”这一点看来,它富有形象思维的特点;从取象的目的在于“比类”而言,它有着逻辑思维的特性,因此,取象比类是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互诱导的特殊思维方法。(《周易》的文化价值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唐明邦)
2.取象
2.    1为什么要取象?
随着系统科学和系统复杂性的研究进展,中医中药领域以及系统复杂性领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两者的内在联系。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中医和复杂性科学结合的可能性。(从系统科学和系统复杂性的角度看中医理论-董向辉 戴汝为)
包含飞、朱清时都阐述过中医是复杂性科学 。李梢写有《中医药研究与生物信息学、复杂性科学的几点思考.》
由于非线性的系统的复杂性科学与中医学原有的方法论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中医学与复杂性科学的研究已经得到提倡。传统的中医学将给现代的复杂性科学提供养料,现代复杂性科学也将给中医学开辟了一条新路。非线性的复杂性科学为中医的现代研究提供了新思维、新理念,带来了新曙光。(浅议中医药学名词术语的规范与审定朱建平)
"取象比类"是中国古代认识复杂性的事物的一种基本思路和方法,为古代中国文明的繁荣和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当前学术界越来越多人认为,当代科学潮流正由分析型向综合型过渡,复杂性研究正迅速崛起。在新世纪、新千年,科学技术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和更大的机遇,科学研究方法的扩充和方法论的创新已势所必然。这种扩充和创新需要全方位吸收营养,其中也应考虑来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宝库。当前,取象比类方法已开始得到学术界的重视,一些专家学者更强调它在当代复杂性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论意义。"天地生人学术讲座"为此专门组织了"';取象比类';在21世纪科学探索中能否上升为基本研究方法"的系列讨论,不少专家学者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本报现发表部分学者的笔谈,供读者共同研究探讨。笔谈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1)取象比类的正确含义;(2)取象比类在复杂性研究中的方法论;(3)取象比类在当前复杂性研究中已发挥较大作用的实例。 ――《科学时报》编者
取象比类"有可能成为一种重要科研方法 (徐道一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象数(类推)法是一种最基本的科学方法(陈传康 原北京大学地理系教授)
取象比类应是研究复杂性事物的主要方法  陈必忠航天工业总公司511所副研究员
中医学理论的科学性与现代化 杨玉辉:“1.中医学现代化应坚持的基本原则①必须以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②必须借鉴和吸收当代自然科学的成果,但又必须超越当代自然科学。③必须以中医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为根本方法。要真正实现中医学的现代化而不是中医学的现代科学化,唯一正确的方法是中医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这种方法就是首先在传统的中医学理论和方法中寻找其现代的生长点——即传统中医学理论和方法中与现代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更接近、更能联系起来的因素,并以此为根,让它在现代的条件下发芽结果、茁壮成长,这样以点带面,并最终带动整个中医学的现代发展。
  3.中医学现代化的基本程序②寻找传统中医学中具有现代意义和价值的理论和方法。 在全面系统地继承传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中医学现代化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寻找传统中医学中具有现代意义和价值的理论和方法。而且这种寻找也应该根据传统中医学自身的体系结构进行。
  在这里也可以看出,通过对传统中医学的创造性转化来使中医学现代化是强调传统中医学理论和方法的逻辑的、自然的发展,而不是它们被新的理论和方法所取代。”
笔者认为取象比类是中医学的构建方法、是中医学的本质特征之一,也必须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本质特征之一。中医现代化研究的任务就是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实现中医学的取象比类,实现中医学的现代化。
2.2如何取象?
2.2.1象的特点   “用现代人都懂的话来说,可以把象说成是宇宙(事物整体)的一切信息,象思维就是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易经与科学 李印生(中华中医药学会))
“文章进而探讨了“象”思维具有整体性、全息性、功能性、关系性、超形态性、时序性以及重直觉、体悟、程式、循环的特征,指出这一特征正是中医学理论的本质。”(“象”模型:易医会通的交点——兼论中医学的本质及其未来发展  张其成)
2.2.2取象的对象、目标   
中医经典认为脏腑、经络是生命活动的通道和场所,以气血为纽带和载体,把脏腑、经络联为一体以实现正常的生命活动。气血是生命活动最完整的体现,是辨证和施治的物质载体,是生命活动最完整的“象”。是伺外揣内的对象。
现代生理学认为,血液组织液是机体内部各结构之间以及机体内外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关键场所,是体内生命信息最完整的载体。因此,笔者以及其他学者已有文章把中医基础理论的气血,从现代生理学意义上诠释为血液和组织液。
因此,对血液组织液取象是最佳选择。中医学理论视野中人的生命活动有多种多样、层次繁杂的“象”,对血液组织液取象可
以实现目前为止对这些象最充分的客观反映。
2.2.3取象的工具方法  “中药指纹图谱带来了一种崭新的中药新药研究模式,它从药材、成方入手,通过把握其中有效部位或有效组分的理化特性,直接将化学物质基础与药效相结合,既充分吸收中医用药理论精华,又蕴含现代药物活性特征,从整体综合的角度把握住了药物作用的针对性。具体而言,中药指纹图谱是通过寻找有效部位或有效组分的图谱与活性效应之间的组效学特征来指导新药研究和筛选,它不同于西药研究中的药物构效关系,因为中药指纹图谱研究的是一个活性成分群的整体特性,而并不仅仅限于某个或几个成分;另一方面,中药指纹图谱也不同于谱效关系。指纹图谱是直接针对有效成分群而设立的,而不仅仅限于物质成分的理化表征。     中药指纹图谱具有整体、宏观和模糊分析等特点,特别适应于中医药传统理论的需要。——开展中药指纹图谱研究的重要意义”
研究表明,中药的总体效应不能用每一成分单独作用的线性叠加来表示,中药对复杂性疾病可发挥“多因微效”的综合调节作用。中药指纹图谱对此给予了整体性、定量化的记载,并得到了国际学术界和各国药品行政管理机构的一致认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笔者认为对血液组织液取象也应该采用指纹图谱的方法,这样才能获得血液组织液的完整信息。
2.2.4取象的方法  “中医非常重视天人相应即时间、空间和人体的关系,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采取血液其特征不同、其指纹图谱自然不同,在同一时间分十二经脉采血制作指纹图谱,可以反映出十二经脉的关系,在同一时间分皮肉筋脉骨或心肝脾肺肾采血制作指纹图谱,可以反映出五脏的关系,……。依照生长化收藏的规律,五脏应时规律是:(1)应四时四季之变,如“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2)应一日之序变:“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因此应五脏之时采血,制作指纹图谱,可以反映出五脏的关系;应日夜十二时辰或一年十二月采血,制作指纹图谱,可以反映出十二经脉的关系。对于六经辨证,也可以根据疾病形层传变说或者六经分部说,分不同的部位(空间)采血,制作指纹图谱;或者根据六经之气盛衰的时间规律采血,制作指纹图谱,反映六经的关系。”(浅谈应用指纹图谱技术研究证本质 赵宏杰)
“时间维上世界的同源性是空间维整体规律普遍性的基础(例如,生物进化的同源性保证了绝大部分生物的遗传密码是一致的),而空间维上每一局部既遵循整体规律,又作为对整体规律的补充.而这也就是中医有效性的基础. ” (从系统科学和系统复杂性的角度看中医理论-董向辉 戴汝为)
中医的整体观和东方整体观认为时空是一个整体,因此,只有考虑了时间因素才能根据需要取象,才会更完整准确的认识整体即复杂巨系统。时间因素是取象的方法之中的一个关键因素。
3.比类  “取象的目的是比类。象是客观存在的,是以某种事物为象征的一种关系,用象对属于同一类别的关系进行比较。比类则是根据同类关系加以阐述。陈传康教授提出,个例和案例说明即为"取象",而兴一反三,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的相关推导即为"比类"。由于象是反关系,类也是按关系来划分,因此,取象比类与西方科学根据鉴定标志(对象特征)的分类显著不同。”(徐道一)
“类是关于运动方式、状态及其表现的归类。态、势就是关于运动状态的概念,象就是关于运动表现的概念。……我们通过取象比类的方法,可以条分缕析地认识这纷繁复杂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过程。”(中华医道的原理及其应用 傅景华 )
4.结语   中医现代化研究的关键就是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实施中医学的取象比类,中医现代化的取象比类的关键就是以指纹图谱对中医的气血(生理学的血液组织液)取象,取象的关键就是充分重视和利用时间因素。



35
发表于 2008-8-5 17:41:24 | 只看该作者

比类取象是科学研究上广为使用的思维方式

取象比类思维是中医学理论的主要思维方式。它以形象思维为主导思维,具有形象思维所具有的一切特征,形象性、整体性、知觉性、富有感情色彩,同时也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思维过程中独特的形象逻辑规律。它是通过获取事物的“象”,然后把这种“象”进行“比类”——类比、推理,得出一定结论的思维方法。象,是一类客观事物的共同性的形象信息抽象、概括出来的观念性形象——意象。形象,也称之为“物象”,主要包括:事物的空间形态、性质、结构、运动形态等形象特征及该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之间的各种联系、相互作用等。从客观事物的形象(物象)到事物的象(意象)的抽象、概括的过程就是取象比类思维取象的过程,它是属于人脑潜意识中进行的潜基本推理,我们称之为元类推。取象比类所比的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整体分类所分出的类,而不是我们现代科学对客观世界分割、静止后的种属分类。中国古代的学者们对这种阴阳五行整体分类,进行动态的分析,总结出它们之间的动态性联系规律——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这种动态性联系规律就是取象比类过程中所遵循的逻辑规律,我们称之为形象(阴阳)逻辑。
36
发表于 2008-8-5 20:01:07 | 只看该作者

比类取象是科学研究上广为使用的思维方式

摘自:http://jpkc.jnu.edu.cn/zgctwh/html/4T_M/T_jiangyi2.htm
   「象」指的是现象,用来象征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符号也可称之为「象」,如《易》中的卦象。「比类」用词所见甚多,《内经》云:「不知比类,足以自乱」;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说:「或始同而终异,或始异而终同,比类相关,及知此物所以成彼物之利」。「取象比类」又叫「援物比类」,作为一种辩证推理,依现在的话说,指的是“将杂乱无章的事物加以综合归纳,分门别类,用以比较某种规则,目的是为了了解这些事物之间的关系,或是在它们之间建立有规律的联系和秩序”。这种推理的特点是对杂乱无章、千头万绪、表面无关的各种现象进行有机整合。
    因为需要“比类”,因此,推理的第一步就是要寻找可供借鉴和参考的规则、常模。古代中国人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从观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入手,再用了上千年的时间进行积累,最后按照自然规律提供的线索,建立起不同的关系模式。就目前来看,在古代经常被用来“比类”社会和各种关系的常模有:“阴阳”模式(二体结构)、“八卦”模式(多体结构、环形结构)、“月令”模式(三体结构)、“五行”模式(五体结构)等等。甚至有人认为,在古代影响颇大但失传甚早且至今尚未能完全破译的“河图洛书”,在历史上也曾经负有关系研究的使命。
    取象比类的推理方法,在两个领域里应用得最多:① 用“取象比类”的方法,了解未知的事物。在古代人看来,世界上的事物无穷无尽,但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已知”的事物,另一类是“未知”的事物。那么,如何从“已知”去推知“未知”?有一条途径,那就是在“已知”与“未知”之间建立某种关系,比方,导入“阴阳”关系、“月令”关系或其它。只要有了这种关系结构,便可通过信息传递,了解不可知的事物。例如,在军事行为中,利用关系结构将敌我双方联系起来,以便通过“知己”来达到“知彼”的目的。②     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在人群中建立管理秩序。在古代,无论是国家管理、工程管理(古代修筑长城、开挖运河等浩大工程,多由朝廷中的专门机构统筹)还是军事管理,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在行动之前,将乌合之众一样的人群变得井然有序?同样道理,首先将杂乱无章的人群进行分类,再将“五行”的沟通规则和秩序引入群体之中,使几十万乃至上百万人的群体,得以协调一致,统一指挥,如此一来,管理几十万人的群体却能像管理几个人的群体一样:“治众如治寡”。
    无论是「合理外推」还是「取象比类」的推理方法,都是以综合作为基础,综合的材料一般来自形象的属性或规定,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属性或规定;综合的结果可以反映共性,但综合在整体里的各个个体不一定具有本质的共同性,即不一定都是真理性的事物。因此,按照形象思维综合起来的整体意象(意象与概念相对)。往往是具有多种规定性和丰富情感的。如中医的臓系学说,建立了脏腑、经络、脉、色、味、液、体、窍、志、天、地、方、位、季节等的联系,表面上看,各个个体没有本质上的共性,但在中医理论中,它们之间存在按照阴阳五行建立起来的比类关系。中国音乐的内感状态、绘画的构图、文学的比兴等都存在着这种推理特点。
37
发表于 2008-8-6 08:58:16 | 只看该作者

比类取象是科学研究上广为使用的思维方式

「取象比类」的推理方法,现在和未来有什么意义?
38
发表于 2008-8-6 09:33:44 | 只看该作者

比类取象是科学研究上广为使用的思维方式

     动物思维是实体思维,人类的逻辑思维是抽象思维,它把许多实象经过分析、综合抽象出共性并进行创造。当猿人寻找尖锐的石块切割动物时,是经过无数次实践,在无数石块中抽象出“尖锐的”形象——具有切割的功能。这个抽象过程不知经过多少万年才形成,一旦形成,通过语言传给后代。当我们的祖先拿起石块敲击另一石块使之形成“尖锐的”形状时,这个抽象过程又不知经过多少年才形成。
     取象比类这种思维方法在人类脱离动物界时就开始形成了,通过无数次观察,无数次实践,才抽象出“尖锐的”形象——具有切割的功能.按照这个具有切割的功能“尖锐的”形象,再发明出长矛,鱼叉,刀剑,弓箭等.
39
发表于 2008-8-6 11:50:56 | 只看该作者

比类取象是科学研究上广为使用的思维方式

《庄子·山木》:周将处夫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
40
发表于 2008-8-7 20:20:38 | 只看该作者

比类取象是科学研究上广为使用的思维方式

类比推理,取象比类,实际上是一种逻辑思维。不正确的类比是机械类比,是一种错误的思维方式。把现代科学家运用类比推理作出的成绩归之于中国古代取象比类思维是一种不妥说法,也是一种机械类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6 12:33 , Processed in 0.08183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