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完这个,关于辩证真是无话可说了
[这个贴子最后由医林春风在 2008/08/20 03:36pm 第 1 次编辑]
“临床医生的经验值得重视,也是中医发展的根基,但是对内经理论的联系有嫌缺失?”
这个你不用担心,三元医学理论的根基还在于中医基础理论,不是无根之木,而是对中医学的高度概括。
“人体对病毒清除能力越强,发生感染后症状就越重。如有人感染乙肝病毒会出现急性肝坏死,而大多数人只是慢性化”。
不就是[郁极而发,待时而作也。太过不及,其发异也……太过者暴,不及着徐,暴者为病甚,徐者为病持。]?
正气越旺,受病毒细菌入侵,阻断经气,其暴发越强烈。但是这也是从始生阳气而言,肝阳气盛而使道不长,脾气不濡,心气不长。是感染病毒细菌的先决条件,
:“五疫之至,皆相染宜”,就拿非典来说在年轻人为多,但大多数人并未感染?
“体不壮”并不是特指形体瘦弱?肥胖者,中医谓之气虚?
“免疫性疾病对器官的改变坏死最速,并不是因为人体正气不密”。
先生似乎把“正气不密”的“密”字与“强”疑误?免疫系统与脾脏功能关系密切,“器官的改变坏死最速”正体现了“阳强不密,阴气乃绝”。是脾家主化谷气功能本源匮乏?
[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正气越旺,象非典的病人死亡的越快,并不是“阳强不密,阴气乃绝”。而是仗打的越大,伤的越快。
阴气、阳气的本质是气,由水饮所化,所以水源是根本,阳、火是首辅,经脉的运行能力是其次,而经气是经脉运行能力的能源。一切基于气化,药物只是临时代替气动力激发经脉运行能力,也是强行耗气的1行为。辩证论治的目标是证,证是气之积;调气前行可以散积,泻气也可以散积,在辩证论治的过程中,做到布气到虚位吗?
因为现代认识对气的缺失。对《内经》诸多“气”字,视而不见。有谁在辩证开方时思考药后气行何处吗?体温体液并存,气是必然产物,气的盈亏刚柔顺逆,是生理病理的枢纽。有人认真思辨吗?
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犹如金子,是至精至微的行而上的理论;西医的形体结构的研究是形而下的唯物理性质,犹如黄沙,而当人们把金子混于黄沙,搅拌混凝土,金子反而成为杂质,远不如黄沙。可叹的中医人不去思辨中医根本理论,却用西医的理论、方法嫁接中医。满腹经纶化为乌用。
[按]气血精津,在体内的生成、运行敷布,依赖于气化,而毒、郁、虚理论,在于人体气化的生理失调,出现的各种病理状态。本身并不因为有了毒郁虚的认识,就抛却了中医理论。它来源于中医理论,是对中医学理论的高度总结,是对中医理论的补充。
首先,它解决了几个问题:
1 三元医学理论使中医理论犹入高堂明室,豁然开朗,三个字使中医的理论体系一目了然,就是有毒了,不通了,有虚了,没有别的病。
2 辩证思路明晰,不再“读书万卷,临证茫然”,洋洋千万言,真传三个字。
3 使中医理论现代化,不再是玄学,能让病人接受。
但三元医学理论,是中医学的提高课,它必须在学好中医学的基础上。
对毒,郁,虚都有详细的认识,不再是原先那种简单的毒,郁,虚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