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吴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谈(内经)中的六经辩论与伤寒论的六经提纲证的比较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9-8-16 10:07:23 | 只看该作者

浅谈(内经)中的六经辩论与伤寒论的六经提纲证的比较

    谢谢各位老师的支持。但我觉得老师们还是不能说服我。这可能是我水平低的原故。
    1 针对人体的医学是离不开人体结构的。西医有解剖学,中医一样的有人体结构学,离开人体结构来谈医学,那就不是一门科学了。中医里的六经只是中医所描述的人体结构中的一部分。
    2 内经的内容讲了人体结构,人的生理,人的发病,人的病理,疾病的诊断,疾病的治疗等学科。疾病的治疗主要讲的是以针刺为主。
    3 伤寒是一本以汤液为主的治疗学。在中医学的贡献上是不能与内经同比的。
    4 中医学的发展是一步一步来。不可能一部书就包含了中医所有的问题。中医发站不前的原因之一就是因循守旧。就伤寒而言,仲景写书时的愿意是不是就包含了现在许多专家所说的内容?还是后人加给仲景的?伤寒中错的地方是不是后学者找个理由说它是正确的?
    5 口苦的原因从内,难中是有解释的。五味是脾胃所主,苦入心。心主火。苦味是火邪犯及脾胃,胃经络咽,脾经散舌下。故口苦。并非专指肝胆火犯脾胃,但以木火犯土最多见。
32
发表于 2009-8-16 15:25:17 | 只看该作者

浅谈(内经)中的六经辩论与伤寒论的六经提纲证的比较

"胆病者,善太息,口苦"  "肝气热,则胆泄,口苦。”难道就不是内经上说的吗?口苦难道就只能是心不能是胆。所以说你看问题太单一就是这样。
33
发表于 2009-8-16 20:32:38 | 只看该作者

浅谈(内经)中的六经辩论与伤寒论的六经提纲证的比较

看得出楼主对中医学很用心,也有一定的基础,并有自己鲜明的观点,“针对人体的医学是离不开人体结构的。”这一点我有同感。中医学有独特的对病理和生理的认识,那就是一切围绕气血运行来谈。气血运行不佳,身体状态就不佳,气血运行停止,生病就停止。在这个认识上,伤寒论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中医理论的“因循守旧”,是因为没有发现合适的现代科学名词术语用以说明以往的中医学不太明确的术语。比如说“气”,气在人体是一种什么物质?能看得见吗?千余年来,中医界基本上把“气”,看成是一种功能性的东西,这样就不容易看清楚气的本质。不能看清气的本质,那么益气之说就不能落到实处。因为看不见嘛,看不见的东西怎么能够把握好呢?其实这是我们的失误,是我们没有用心体会气的存在。关于气的的实质,内经和伤寒论都讲的很好,尤其是伤寒论,把气的实质说到家了。仲景说阳气就是津液,我们很多同仁还是不认可,不承认。不把阴阳气血这些本来就在人体内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叫人们看得见和摸得着,中医学就很难有一个飞跃性的发展。
那么我们来看看气,内经是怎么说的。《黄帝内经–灵枢﹒决气篇》曰“上焦开发,宣五谷昧,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此之谓气,是指若雾露之性状的物质。把雾、露分开来解:雾,具轻清升发之性;露,具重浊降敛之性。这样来认识气,就可以得出“气”分阴阳的结论:雾是阳气,露是阴气。引《金匮要略》条文为证:“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此条之阴气即指血气,血气具有收敛之性,属阴。这样辨析,就明确了,人体内的血液属阴气,津液属阳气。
读懂了伤寒论,就会明白,人体内的津液在升发时就是阳气,如卫气、如汗液。在降敛时就是阴气,如荣气、如尿液。这样来说,就确定了“气”由阳气和阴气组成。一切疾病的发生,都是“气”在人体组织、脉络中运行不利、积滞停运变为邪气所致。气在升发时运行受阻,热壅而致积滞不运,就是阳邪。气在降敛时运行受阻,寒凝而致积滞不运,就是阴邪。无论是环境的外部条件因素还是人体的内部条件因素,致使人体内津液热壅而积滞、或寒凝而积滞的情况发生,人就有病痛的感觉,就是患病了。
事实上,六淫诸外邪,均不可能进入人的体内。人体内的邪气,就是津液在组织、脉络中运行受阻而发生停运,即变为邪气。这是伤寒论从临床实践中作出的明确定性。有关于此的条文在伤寒论中比比皆是,就不具体举例了。
我想提示的是:《伤寒论》是“六病辨证”而不是“六经辨证”,弄清楚这个问题并不困难,读伤寒论原文,通篇都是论“辨某某病脉证并治”,而不是“辨某某经脉证并治”。
口苦的原因,楼主能够认识到是火邪犯及脾胃,难能可贵。楼主自称水平低,但凡有成于事业者都认同:“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微薄的知识使人骄傲,丰富的知识让人谦逊”的哲理。愿中医界同仁能够携手共进,把祖国医学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34
发表于 2009-8-18 08:35:41 | 只看该作者

浅谈(内经)中的六经辩论与伤寒论的六经提纲证的比较

   1,伤寒六经提纲与《内经》六经受邪无可比性。因为《伤寒论》是“辩太阳病脉证并治······辩厥阴病脉证并治”。一为六病,一为六经,二者如何相比。
   2,仲圣“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幷平脉辩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集汉以前理法方药于临床,楬示人体疾病发生、发展、变化、治疗的规律。标题“六病” ,后人相加“六经”,则不同于《内经》六经。圣人云:“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可知“六病”是以人体脏腑经络,营卫气血的生理病理变化为依据而划分的六个区域或层面。
   3,据《素问·六微旨大论》六经各有标、本、中三气。用于伤寒,气化六经:寒化太阳为寒水之区;燥化阳明为燥金之区;火化少阳为相火之区;湿化太阴为湿土之区;热化少阴为君火之区;风化厥阴为风木之区。六经以六气为本气;三阴三阳为标气。阴阳互为表里,表里相通,彼此互为中气。由六经、六气、八纲的建立而“阴阳会通”。破解万病之因、万病之证、万病之化、万病之治。万病俱在阴阳之中,俱在《伤寒论》三百九十七法之中。
   4,刘渡舟先生论:《内经》云:“火之味苦。”然它经之火,甚少口苦。唯肝胆有火则多见口苦,故口苦反映少阳的邪热。郑钦安先生论:“少阳禀风火之脏,口苦,咽干者,胆有热也······”。即是“以木火犯土为多见”,然少阳之本、中、标三气俱可化邪,少阳之“口苦”、“咽干”又有何疑?
   5,借楼主宝地学而有发,为学而言。非为说服先生也。
                                
                          
35
发表于 2009-8-20 11:32:01 | 只看该作者

浅谈(内经)中的六经辩论与伤寒论的六经提纲证的比较


   楼主五疑伤寒,令人深思。反思五疑,又疑楼主之疑:
   1,楼主既通内、难二经,且明晰伤寒,应知“六经提纲”伤寒并未明示,只是其【六条立法】。为何选来与(内经)六经相对比?究是何意。
   2,楼主评【六条立法】:“经腑(脏)不分。”即《伤寒论》论六经和脏腑。经者,通道也。六经乃气血通道也。人体气血贯穿六经;六经与五脏六腑相连;脏腑各有所主,互为里表,连接营卫筋脉,四肢百骸,五官九窍;气血流通其中,周流不息,输送营养,保证各自的生理功能进行。维护人体生命。这就是“人体结构”、这就是楼主自【六条立法】悟出的“人体结构”,怎能说“离开人体结构来谈医学”?只是伤寒的魅力使楼主“云深不知处”而已。
   3,《伤寒论》是汉以前数千年医学的结晶,算不算“发展是一步一步”。三百九十七法,环环相扣,步步立法,无一言理。而字字句句皆充溢着内、难之理。读懂伤寒,就是读懂内经、难经、阴阳大论、胎胪药录。故历代注家蜂起。然诸家之注仅为阐释,并未改动,何来“后人加给仲景”?何来“找个理由说它是正确的”?至于伤寒“不能与内经同比”之论,乃楼主“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之感概也。
   4,若说“中医发展不前的原因之一就是因循守旧”。哪么,天之日月运行因循守旧吗?人体气血流通因循守旧吗?日月运行未变,气血流通未变,楬示人体与自然相处规律的《伤寒论》如何能变?中医发展不前的原因不是“因循守旧”,而是没有循行伤寒之法。青出于兰,新创于旧。无兰则无青,无旧则无新。伤寒三百九十七法,仅读其六,且意尚未懂,就妄论伤寒,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5,少阳口苦、咽干,既是事实,就无错而言。
                                
                          
36
 楼主| 发表于 2009-8-22 15:03:49 | 只看该作者

浅谈(内经)中的六经辩论与伤寒论的六经提纲证的比较

谢谢老师们的指教
   1  有的书上写的错的就是错的。不要找什么理由硬说它是对的,这样是不利于中医发展的。
   2  现在说伤寒的六经辩证还是六病辩证其实都是仲景以后的人称伤寒里辩证的内容,所说的都是一个东西。
   3  内经的六经证和伤寒的六经提纲证所说都是六经的病证。只不过伤寒经腑脏不分,而且所言的证状有错,不比较怎么知道伤寒的不足?再加以发展。
   4  内经所言肝胆病口苦,是因肝胆热犯及脾胃所致。口苦不一定就是肝胆病所致。肝胆热不一定全都有口苦。
   5  地心说统治地球几千年。日心说几百年。现在呢?中医要发展就不能死抱着那几部经典不放,但更可叹的是现在连中医自身的对错内容都没搞清,还如何发展它?
   6  伤寒只是中医里的一本治疗学。要理顺中医还是只有理顺内经,中医要现代化还是只有从根本上着手,弄清她的具体形成过趁程。别舍本逐末,让中医继续陷入怪圈。
   
   
37
发表于 2009-8-25 17:29:47 | 只看该作者

浅谈(内经)中的六经辩论与伤寒论的六经提纲证的比较

首先欣赏楼主这种扎实、求是的研究精神。
第一,两书的成书时间、社会背景、人们的身体状况、作者的思维方法、对疾病的认识、个体的发病过程、发病速度、抵抗能力等等等等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可以出现不同的结论。如果楼主搞临床,会发现这种现象是司空见惯的。所以,这种比较缺乏可比性。
第二,病邪侵犯机体所出现的征候,与病邪的致病程度、机体的抗病能力、营养状态、周围环境等等都有密切关系。
第三,机体患病,很多不是按照书本的程序发展的,随时会出现变异。试想,一个人高兴与悲哀与愤怒的情绪对疾病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果忽略了影响疾病的诸多因素而单纯考虑有限的几个指标,难免导致疑惑不解。
第四,不管是内经还是伤寒,都是作者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写成的,不可能尽善尽美、无懈可击;古人不一定都是对的,古人的见解也未必都正确,也不可能完全适合于当代人对疾病的调治,所以,“辨证求是”地看待古人的见解是很重要的。
第五,楼主的语文知识较差,错别字很多,也应该注意提高才是。如果需要,我可以逐个指出。
38
发表于 2009-8-26 16:23:09 | 只看该作者

浅谈(内经)中的六经辩论与伤寒论的六经提纲证的比较

楼主说:“要理顺中医还是只有理顺内经,中医要现代化还是只有从根本上着手,弄清她的具体形成过趁程。别舍本逐末,让中医继续陷入怪圈。”哲医同意此说。且深有同感。
39
发表于 2009-8-26 16:51:35 | 只看该作者

浅谈(内经)中的六经辩论与伤寒论的六经提纲证的比较

古书的六经辩证,落后于现代的对因治疗,用经络观念,归纳临床症状,用治疗经验,归纳药品归经,这是落后于时代的思维方式。
                        评说人——林中鸟袁文德
       六经辩证把临床病态,特别是病态感受与12经的气感循行联系在一处,用现象归纳现象,针对现象治疗现象,所进行的经验总结,这样的总结无法针对病因治疗,在科学蒙蔽时代,为病者缓解痛苦有功,但不能根治疾病,鲁迅明知此理,结核病是鲁迅的死因,现在有了抗结核茵药物,针对病原治疗,是时代的进步。
       我们再看(伤寒论)中的提纲:略:
       这里用气感循行线路归纳临床现象,把现象归经,这是典型的主观主义思潮,再结合药物对症治疗效果,转变为药物归经,成为后人中的孤家寡人,莫过于此的崇拜。
       评说六经:(伤寒)的少阳经症是“口苦、咽干、目眩”,少阳经起于目外眦,出现目眩说的过去。但少阳经不循经口及咽部,何来的“口苦、咽干”为主症呢?把“口苦、咽干”列为少阳经提纲症是伤寒论的一个错误吧!如是!请读针灸甲乙经,足少阳之正,绕脾入于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肝,上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颌中,散于面(指气感,由口呈扇子形状扩展左右两侧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也。这里难说谁是谁非,共同的特点是用经络观念,归纳临床症状,用治疗经验归纳药品归经,这是落后于时代的思维方式。就像把苏联的集体农庄转变成人民公社,虽可以一试,但不应打倒纠错者刘少奇,打倒刘少奇,出于私心,凤阳分田到户,是对因治疗,出于公心,、、、有益病者。
         林中鸟的上述评说的核心,古书的经验医学,落后于现代医学的对因治疗,六经辩证是被时代淘汰的产品,用经络观念,归纳临床症状,用治疗经验归纳药品归经,这是落后于时代的思维方式。
40
发表于 2009-8-26 16:59:40 | 只看该作者

浅谈(内经)中的六经辩论与伤寒论的六经提纲证的比较

从福州到北京,可以坐火车,也可以做大巴,期间还有可能经历相同的风景。六经之同异也是如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9 16:24 , Processed in 0.055314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