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王叔文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阳气就是津液吗?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9-9-21 18:16:2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阳气就是津液吗?

阳气即津液论”质疑
14、“阳气重”可发汗是对条文的曲解:
   “阳气为经方独特概念”一文,第一个标题是:从“阳气重”可发汗看。这一提法是对46条条文的曲解。“阳气重”本是张仲景对服麻黄汤发汗后,出现“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等症状的原因进行的解释。并非是“阳气重”可发汗。原文俱在,明眼人一看便知。冯教授也不是不知,但是出于“阳气即津液”理论的需要,硬把倒装句改为正装句。
32
发表于 2009-9-21 21:38:5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阳气就是津液吗?

各位老师的争论,似乎均忽略了“大肠手阳明之脉……是主津所生病者,”
脾胃是肺之母,补脾胃之阳,也即是补生津之源。
33
发表于 2009-9-21 21:50:3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阳气就是津液吗?



请王叔文老师看看,是否可以这样解释《伤寒论》第46条?
原文说:“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思:“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本来此症应该直接用麻黄汤。因为伤寒已“八九日不解”,营气怠倦,故必须先发其汗,省略桂枝汤也;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表示温阳发汗可能出现的阳气重的症状,可以通过“衄乃解”;
见“其人发烦目瞑”,为防止“剧者必衄”,以麻黄汤解除“阳气重”。
“阳气重”并非“阳性质的气”重,而应该理解为阳性质的气之“阳”重?
34
 楼主| 发表于 2009-9-21 22:31:0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阳气就是津液吗?

谢谢回贴!
不知先生言“大肠手阳明之脉……是主津所生病者,”与“脾胃是肺之母,补脾胃之阳,也即是补生津之源”,有什么关系?
35
 楼主| 发表于 2009-9-21 22:36:1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阳气就是津液吗?

下面引用由zhengyou2009/09/21 09:50pm 发表的内容:
请王叔文老师看看,是否可以这样解释《伤寒论》第46条?
原文说:“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
我对46条的看法已见于上面的帖子中。
36
发表于 2009-9-22 08:40:1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阳气就是津液吗?

下面引用由王叔文2009/09/21 10:31pm 发表的内容:
谢谢回贴!
不知先生言“大肠手阳明之脉……是主津所生病者,”与“脾胃是肺之母,补脾胃之阳,也即是补生津之源”,有什么关系?
窃以为“血之与气、异名而同类”,乃因水谷气之敷布,津液是大肠手阳明职责所系,也必依赖水谷
胃气;即津液是大肠手阳明经工作成果,水谷胃气是大肠手阳明经工作动力能源。动力能源充沛,工作成果自会丰硕。
现在的中医们习惯对症用方,且受现代医学的影响极深,潜意识中,似乎药物与目标直接发挥作用,忽略五脏生化?
实际上,津液是人体自生,根本无法外源性补充。唯有温阳化气,给机体补充生理必须的气源,无阳无以气化,脱离水谷也无生气之本。
“阳气即津液”——窃以为这句话应该补充完善。
阳气即等于津液,不是阳气即是津液;就好比有了钱就等于有一切物质东西,但是钱并不是其他任何物质东西。
而且别忽略“阳气”之“气”。不独是“阳”。也就是别以为凡温阳可以了事,还得注意温阳恰当其处。
37
发表于 2009-9-22 13:50:5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阳气就是津液吗?

这个认识需要多宣传。不少人认为身体虚弱多吃补药就好了。确实是对补药的误解,因为离开人体对于饮食物的吸收,就没有基本营养可谈,虽然药物也有一定的补益性,但其基本作用,是促进人的脏腑功能对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使饮食物转化为津液及血液,才能营养全身。
“张维波认为,气就是组织液(液晶状)。认为毛细血管动脉端与静脉端存在压力差,这种压力差是内压驱动力,根据流体力学的达西定律,组织液在内压驱动力的作用下,会自发地在组织间质中流动,”
此说来源于: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18&topic=11799&start=0&show=0
38
 楼主| 发表于 2009-9-22 19:25:3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阳气就是津液吗?

“不少人认为身体虚弱多吃补药就好了。确实是对补药的误解,因为离开人体对于饮食物的吸收,就没有基本营养可谈,虽然药物也有一定的补益性,但其基本作用,是促进人的脏腑功能对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使饮食物转化为津液及血液,才能营养全身”。完全赞成先生上述观点!
39
 楼主| 发表于 2009-9-24 19:05:0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阳气就是津液吗?

“阳气即津液论”质疑
15、冯先生说:“第29条过于发汗使津液大伤,出现厥逆,咽干,烦躁吐逆,用甘草干姜汤温中健胃生津,以复其阳即恢复胃中、人体津液”。这与传统中医理论不符,若是真的亡津液,则不应该用干姜温中回阳,用芍药甘草汤更为对证。因此,用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肯定是传统意义上的、与阴相对应的阳气,而不是津液。如果甘草干姜汤所复之“阳”成了津液,则不惟阴阳、气血、津液之定义要改,就连中药功效也要因冯先生的“独特概念”而修改。但中药功效是从实践中产生的,不是才独特概念推导出来的。
40
 楼主| 发表于 2009-9-24 19:18:2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阳气就是津液吗?

“阳气即津液论”质疑
16、《伤寒论》第30条的条文含混不清,后世多疑是后人所加或有脱简,故五版教材略而不释。冯先生以其中“附子温经,亡阳故也”一句,认定亡阳是指亡津液。细读第30条原文,知其是对29条的解释。29条共涉及4个方剂,而30条仅论述3个其中四逆汤缺如。故“附子温经,亡阳故也”一句,当是对四逆汤的论述而文中有脱简,所以难解。以这样文意不清的论述作为“亡阳是指亡津液”的依据,显属牵强附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9 11:23 , Processed in 0.121629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