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李国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读《伤寒论》辨气的实质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09-9-27 00:22:5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读《伤寒论》辨气的实质

21楼所言“脉细为阴竭”,未必吧?阳气无力鼓动脉道就不能脉细吗?而且这种细大多数都沉细无力。其实脉理是非常简单的,“六个字”就可以概括。慢性功能下降没有脉微细厥逆恶寒就不能用四逆汤吗?四逆汤并不仅仅用于救逆,只要阳虚阴盛就可以用,因虚里气不守也可以用,未必要等到临死才死马当活马医应用四逆汤,它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
32
 楼主| 发表于 2009-9-27 13:22:2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读《伤寒论》辨气的实质

注意过病人输液时,输液管里的气泡现象吗?输液前,护士把气泡全排出了,可是在输液过程中,气泡又慢慢出现了,比粟米还小,逐渐增多,甚至密密麻麻地紧贴输液管壁,这种现象冬季最易发生。能讲出其道理吗?
33
发表于 2009-9-28 11:46:3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读《伤寒论》辨气的实质

“血液为阴,津液为阳,”是以“里为阴,外为阳”寓意,分阴阳,
这样分,在临床上有意义吗?没有,何必那?
《注意过病人输液时,输液管里的气泡现象吗?输液前,护士把气泡全排出了,可是在输液过程中,气泡又慢慢出现了,比粟米还小,逐渐增多,甚至密密麻麻地紧贴输液管壁,这种现象冬季最易发生。能讲出其道理吗?! >》
当你明白放血更多的是放气时,就能知道这个道理。
清气利用,浊气外排,静脉中含的浊气很多,液体进入,但浊气却外出。

34
发表于 2009-9-30 22:43:2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读《伤寒论》辨气的实质

不能用现代医学的方法去给阴阳气血硬套一个直接对应的实体,
就像中医所言之五脏六腑,就不是现代医学里的心肝脾肺肾;
这样去理解中医是有问题的。
35
发表于 2009-10-1 07:17:2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读《伤寒论》辨气的实质

楼上的说的很对
36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 08:25:5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读《伤寒论》辨气的实质

取类比象可以使人借以明白中医的基本道理,也可以使人发生误解,要看各自怎么体会了。比如“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一个水字,可以诱使人把人体之“阴”绝对视为似水状之物,一个火字,可以诱使人把人体之“阳”绝对视为似火燃之物。因此断为津液是水,绝不能属阳。可是想过吗?人体内有火吗?无答案,那么热气就一定是火了。然而热气的源泉在哪里呢?再想一想,凉气也是火吗?
据“阳化气,阴成形”,可以诱使人把人体之“阳”理解为纯属于“无形之气”的概念,把人体之“阴”理解为纯属于“有形之体”的概念。从而忽略人体内最直接的生命运动现象的实质,是津液的运行。“阳化气,阴成形”,不能理解为:属于阳性的物质可以变化为气,属于阴性的物质可以转变成形吗?
阴阳的属性永远是处于互根互化的动态变化之中,而不是静止不变的。因此,对于阴气阳气,气血津液的理解,只能是在适当的条件下去认识和理解,硬性的规定津液在什么条件下都绝对是阴,这样的认识,怕是脱离了辨证之道。
37
发表于 2009-10-1 08:55:3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读《伤寒论》辨气的实质

下面引用由李国栋2009/09/20 10:26am 发表的内容:
谢谢您的批评意见!确实我的这句话“只有津液是周流不息的”不准确,我意思是想说,血液是津液经变化生成的,津血一家。
气为阳,津液和血为阴,是气血津液辩证学说的认识;津液为阳,血液为阴是八纲辨证学说的认识。 ...
先生为随合而复出此错误观点?!
血液固然是“津液”化生而来,但并非所有津液都化生为“血”!正是因为“津液”有生化血液及其它功能的工作内容,才得以具备“阳”之性或气之形。
津等于气等于阳的观点无误!
38
发表于 2009-10-2 08:59:3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读《伤寒论》辨气的实质

楼上的先生,试问,血液难道没有化生津液的功能吗?
还有,临床上的气虚证、阳虚证能用补津液的办法治疗吗?
39
 楼主| 发表于 2009-10-5 21:16:5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读《伤寒论》辨气的实质

《内经》云:“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
阳气就是津液中的热量。津液充足,热量就充足,体现阳气充足;津液不足,热量就不足,体现阳气不足。这就是阳气与津液的关系。
太阳病,脉阴阳俱紧,表部阳气过盛,须发汗泄阳;少阳病脉浮滑或脉弦紧,半表半里部阳气过盛,须清热泄阳;阳明病脉大,里部阳气过盛,须攻下泄阳。厥阴病脉缓,表部津液不足,须发阳益津;太阴病脉弱,里部津液不足,须温阳益津;少阴病脉微细,半表半里部津液亏竭,须通阳益津。
甘草、人参、党参、黄芪等益气药的直接功效就是表现在生津的作用上。
学习中医,应该学个明白,中医人自己不能把“气血津液”解释清楚,只在概念上纠缠,怎么能对外讲清楚中医的道理呢?气,在人体是实实在在看的见摸得着的,把“气”从功能的悬念中解脱出来,还原“气”的实质,是学好、用好、宣传好中医的实际问题。
40
发表于 2009-10-6 09:00:0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读《伤寒论》辨气的实质

气就是气,阳就是阳,阳气,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气虚和阳虚,只有两者都有,才说阳气虚。
哈哈哈,概念都搞不清楚,还谈什么里面的内容物,不觉得可笑吗。
先生谓:“气,在人体是实实在在看的见摸得着的”。此言由差矣。试问,你能看见摸着生理之气,病理之气还是病邪之气?
“甘草、人参、党参、黄芪等益气药的直接功效就是表现在生津的作用上。”哎,我真不知道该说什么。中药的成分复杂,功效很多,不过是这些药物也有生津的作用罢了。大枣也有补气作用,你今天吃三十个,明天就口干长泡,这是伤津。补肝气的药物,伤津更多。
以临床来验证理论,以理论来指导临床,这才是好的。
空谈理论有什么好的。我的同学有7个是博士,硕士就更多了,和他们谈中医,也没觉得和你谈这么累的,不过,工作闲暇,找个乐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9 09:10 , Processed in 0.06435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