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王不留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重新认识辨证论治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05-12-15 14:47:46 | 只看该作者

[转帖]重新认识辨证论治

治疗病人有效, 除了病人陈述的症状改善之外, 实话还包括检查结果, 如果你用西医诊断, 要求诊断确切, 治疗方法不同, 但是疗效评价的时候标准应该是一样的,实话并不都要数据, 但是在治疗病人的时候, 实话是有数据的, 是要凭数据的!
=======================================================================
1、西医检查结果无病,没几天死了的,多的是。
2、西医检查有病,结果活到八九十岁的人,也不乏其人。
3、西医有西医的数据体系,中医有中医的数据体系。中医认为脉阴阳和调有根,人有神,就是无病。比较比较两个数据体系的成功率,我觉得各有所长。
要之,数据,有广义的数据与狭义的数据。狭义的数据,随人定义不同而不同;广义的数据,有定性的和定量的。用一个含混的概念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有狡辩之嫌。
32
发表于 2005-12-15 19:17:08 | 只看该作者

[转帖]重新认识辨证论治

下面引用由boxing2005/12/15 02:30pm 发表的内容:
我不反对用西医的观点去探寻这种价值,但我主张在用西医的观点去探寻之前,首先用中医的观点认识清问题。比如说,阳虚证候,中医究竟是怎么认识的……
中医认识完之后呢?下一步做什么?怎么去做?
33
发表于 2005-12-15 20:05:29 | 只看该作者

[转帖]重新认识辨证论治

下面引用由南京陈斌2005/12/15 07:17pm 发表的内容:

中医认识完之后呢?下一步做什么?怎么去做?
作应该作的事。
34
发表于 2005-12-15 20:06:08 | 只看该作者

[转帖]重新认识辨证论治

中医认识完之后呢?下一步做什么?怎么去做?
-----------------------------------------------------------
共产主义是美好的,但是太遥远,只能是一个粗线条的构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矛盾重重,但是关系到我们的切身利益,所以得以百倍的努力,步步为营。
就中医而言,现在是如何在经过一百多年的沉重打击下,得以传承问题。这种打击,并不单纯是中西医本身的较量,而是涉及到两种文化、两种思想的较量,局部的优势根本无法左右大局。面对这样续绝存亡的重大时刻,有志之士首先应当做的是让人类这一份空前绝后的文化遗产不象很多灭绝动物一样灭亡。为一已虚名,妄自尊大,假中医之名,实自己挣几个稿费之蝇头小利,实在不可取。
我并非爱管事之人。但反复在某些问题上坚持一定的原则,是有原因的。要知道,这个网站由于挂着中国两个字,吸引了很多有志青年。如果做为一个爱好者,对中医缺乏足够的了解,在某些问题上受到误导,那样的结局是极端危险的。他们并无辨别是非的能力,如果误传给他们这样一个信息,就是中医是旧文化,只有在西医的解剖的支持下才能生存,那对中医而言,将是一场悲剧。事实上,中医有着它自己认识解决问题的认识论与方法论,而且时间越来越证明了它的大部分认识与方法是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的。但是,由于当代主流社会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排斥,以当代很多青年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越来越难懂得中医了。这个时候,我们不是去想方设法去解决这种人为的鸿沟,而是去深挖这道鸿沟,这样的结局,轻则使中医成为继火药之后又一个发于中用于西的第五大发明,重则将会使中医成为灭绝物种。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因为我在这个论坛上看到太多的自称的中医,但对中医的了解不过是中医学校那种杂交理论的水平。说大话有余,治病不足,还何谈发展中医?
换言之,尽管我说过中西医结合叫骡子,但我并不反对中西医结合,有人愿意冒付出生命的代价去探索一条新路,尽管我不理解,但为什么要反对呢?我只是认为你想探索你就去探索,但不要拿别人当垫背的。也就是说,不要以偏概全,反客为主,要给中国真正中医的生存与发展留下一定的空间。
35
发表于 2005-12-15 20:20:3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重新认识辨证论治

boxing先生说[[ 这个时候,我们不是去想方设法去解决这种人为的鸿沟,而是去深挖这道鸿沟,这样的结局]]是对的,但我仅看到了先生在批评别人,没有看到先生为沟通提供有效途径和具体方法.
36
发表于 2005-12-15 20:23:0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重新认识辨证论治

,尽管我说过中西医结合叫骡子,好典故。
37
发表于 2006-9-6 17:08:51 | 只看该作者

[转帖]重新认识辨证论治

我过去很少上网,今天读到网友的热烈讨论,很受感动。
有先生说到中医与西医的关系,今天补充几篇有关论文,聊做解答。
清醒地看待中医的现在与未来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石家庄  邮编:050031)
曹东义 (电话:0311-86738352)
目   录
如何看待中医未来是关战略1
辨证地认识中医的现在与未来2
中西医的疾病观不同3
应当体系完整地发展中医4
2005年3月28日,《中国中医药报》刊登了“中医发展应走中西医结合之路”的文章,说中医有三大痼疾:复古、信老、抱残守缺。认为“中医西化”是实现生存的必然选择,是中医的“重要出路”。该报12月7日又发表了某中医专家“思考中医现代化”的文章,认为西医发展迅猛异常,临床覆盖面不断扩大,中医临床则处于弱势,如一味属意于特色而忽视时代性,在医疗市场的竞争中,势必还要退缩。并说“从近年媒体的舆论看,中医忽尔说‘未来的医学是中医’,甚至美妙无瑕,忽而又说‘中医即将消亡’,自相矛盾,又很少自醒,总是问道于其他学人,以求得一句‘中医是科学的’,这说明自信不足”。并呼吁对于中医自身的体系及特色等方面“做一个全面的清理”,用中医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保持中医特色性与时代性的和谐。某专家也说“有些人不理解中医学的精华,因而对于引进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不免有‘西化’的嫌疑,陷入‘引进——挨打’的思维怪圈”,“有的高谈阔论激情高得离谱,而提倡实干苦干却不足”。
如何看待中医的现状与未来,应当走什么道路、用什么方法发展中医,的确需要我们“全面清理”几十年来所进行的工作,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如何看待中医未来是关战略
30年前,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著《未来的冲击》, 他在序言中说:“沛然而作的变革浪潮,其来势之猛,实已到了足以溃决庙堂,否定价值,毁根拔基的地步。未来冲击已经不再是一种遥远的危险,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时症”。
其实,美国在1970年时所面临的未来冲击,远远没有中医学所经受的现代西方医学的冲击更猛烈、更强大。1970年我们正在干什么?文革的时候我们如何看待未来?当时混乱的局面,曾经困扰过共和国的领导人。1974年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无疑是走出困境的大胆假设。后来虽然有过动摇,但始终未曾让人们遗忘。这一事关共和国未来的设想是那么智慧,它使激烈的论争、人与人的斗争转化为一个共同奋斗的目标。对于未来的憧憬,曾经鼓舞了一代人。当年的改革开放、今天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与“四化”的宏伟目标不无关系。未来学的伟大力量,是不可低估的。
面对冲击,阿尔文·托夫勒说:“使我吃惊不已的是,我们大家对于应变的问题所知如此之少。”那么,中医界在面对西方医学冲击的时候,是否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有了自如应对的良策?是否已经“严阵以待”、“我自岿然不动”?“衷中参西”、“中西汇通”并没有使中医达到免受冲击的作用,也没有形成溶解西医、同化现代医学、发展中医学的理想境界。紧接着而来的“中医科学化”,其潜台词就是余云岫的“中医理论陈腐玄虚,中医经验偶合幸中”!更大的伤害是有人说中医是“封建医”、“旧医”,必将随着封建社会的消失、学习苏联经验的深入而不复存在。在这样的认识的背景下,中医的未来能是什么呢?
还有一个善意的误解,说中医是“伟大宝库”、是“祖国医学遗产”。宝库可以被利用,也可以被盗窃,只有逐渐消失的前景,而不会有充满生机的未来;“遗产”也是满带着陈腐气息的旧东西,很难让人有时代的感觉。“中医现代化”的前提,就是中医不够“现代”,而是处于“过去”的、“朴素”、“原始”的状态的代名词,这样的医学,能是富有生机的医学吗?能够唤起从业的青年的热情吗?不“自我从属”才怪!一个满是陈腐气息的学科,能有光辉灿烂的未来吗?难道我们是“第二个”考古学专业?
辨证地认识中医的现在与未来
邓铁涛教授对中医学有深厚的感情,几次上书中央领导,对于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于确立中医药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地位,对中医药的发展倾注了满腔的热情。他看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之后,中医事业在组织上有了较快的发展与恢复。但是毋庸讳言,在表面繁荣的背后,隐含着深刻的学术危机。博士生复试的时候,竟然写不出十个中医处方;众多的中医毕业生都不学习中医原著了,从经典到历代医家的著作都被冷落在一边,却去盲目地追求现代化,学西医、学外语,传统的系统理论被当作摆设,或者认为是即将被取代的陈腐说教,中医理法方药体系的完整性正在逐步被肢解、被改造,长此以往“大厦将倾,中医危矣”!现代医学对于中医学的“不尊重”,对于改造中医的热衷,引起了邓老深深的忧虑,他一次次不顾年事已高,站出来大声呼喊:《正确认识中医》《为中医发展架设高速路》《中医与未来医学》《21世纪中医必将腾飞》《再论中医药必须深化改革》,他为我们清醒地认识中医投去智慧的一瞥。
邓铁涛教授对中医的现在与未来曾经有过很形象的说法:“自我从属”, 用西医的标准评价、改造中医;“泡沫中医”, 职称系列齐全、中医味越来越淡、中医院不姓中、不能姓中;“回归中医”, 坚持传统、重温经典、早上临床、早跟师学习、提高临床疗效;“做铁杆中医”, 能中不西、先中后西、坚持唯物辩证法、用最先进的科技发展中医;“中医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 中医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医药学是正在走向世界的中国第五大发明、中医学的先进理论部分是未来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是以人为本的医学”、“仁心仁术”是未来医学的最高精神境界。这充分体现了他对中医现状清醒的认识、忧虑与期待。
邓铁涛教授在《中医与未来医学》中说:西医“不少治疗手段,看来对某一个病已经解除了,但会落下另一个终身遗憾。例如小孩发热,用抗菌素治疗,热退了,但耳朵却聋了!据报导,中国每年制造3万聋哑儿童;又如胃溃疡潜出血,血止不了便把胃大部分切除。又如‘糖尿病足’,病在脚趾上,治疗方却把脚切掉,未能治愈又把腿切去了!这样的技术,就不能称为‘仁术’。不论现代手术已发展到如何高明的程度,但大方向肯定是错了。中医学对不少急腹症,可以用‘非手术治疗’治好。用‘仁术’来考量,这才是未来医学的方向。”一个学科的振兴,离不开理论的进步。邓老未来医学的思想,为中医树立了一面前进的旗帜。
在《正确认识中医》里,邓教授说:“站在世界的角度看,举凡中医处理疾病卓有成效的方法,在外国专家眼中,都是新鲜事物,是创新。举例如‘针刺四缝’治疗急腹症的蛔虫团梗阻,既简单又速效,又省钱。在外国医家看来却多么神奇!把这一疗法放到世界医学中去,就是现代化的成果。什么叫现代化?就医学而言,不应只追求形式,不应以时间定位,应该用最少的支出,以最短的时间,达到最佳的效果,这才是世界人民对现代化医学的要求。病人住院从头到脚,做各种仪器检查,出院交费几十万,这就是现代化吗?”“但可惜的是,我们当前的医、教、研,都努力引进西医的东西以图说明中医之理论,或以西医的理论改造中医的精华,以为是在创新。这种错误的倾向,影响中医的发展已数十年了,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省。”
邓教授为我们“正确认识中医”,指出了一个正确的立场,即应当站在全世界科技发展的立场上看问题,而不是用王清任解剖实证的观点为中医改错。凡是现代医学所不能认识,而中医确有实效的东西都是精华。比如中医药运用独特的思维方法,驾轻就熟地依靠四诊就能认识病人的状态(证候),深刻地阐明西医看不见、还没有形成病灶的疾病(如占人群70%的亚健康),并出神入化地运用含有复杂化学成分的中药(中药在吸收的时候已经属于分子水平,而不再是草根树皮),安全有效地治愈了很多常见病与疑难病。尽管医疗市场排斥中医特色,简便廉验的中医药的确优秀。
邓教授说:“中医药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但真正认识中医药学的真正价值,对于世人来说,对于医学界,甚至对一些中医来说,却不容易!20多年前,在一次中医学术会议上,有位西学中专家说:‘抗生素发明之后,中医治疗肺炎便落后了;速尿发明之后,中医治疗水肿便落后了。’前几年有青年中医写文章认为:‘中医变也得变,不变也得变’。往哪变呢,朝西医方向变。去年又有资深的中医专家写调查文章,认为中医的临床优势病种越来越少了。如此之类的文章还不少,多立足于批判中医理论之错误或不足,或对某些理论抽象的肯定、具体的否定。这都反映一部分学者对中医药学的信心不足,一种信任危机在滋长蔓延,这是一种危险的思潮。”
中西医的疾病观不同
邓铁涛教授说:“许多人看待中医,首先认定中医药学是古老的东西,古老的科学必然落后,认为中医虽能治好病,但没有实验做依据,与现代科学脱节,就不能算是科学。而西医的发展与其他科学同步,因而是先进的。难怪有资深的中医学者说‘如今西医已能洞察细微,无所不至;在治疗上则可换心换肝,无所不能’。在中西医比较中就把中医药学放在‘三等公民’的地位上了”。
现代医学不仅不信任病人的症状,认为疾病的本质在症状后边藏着,病理解剖之后虽然部分病人得到了病灶,然而找不到理想病灶的患者更多;除了认为症状什么也说明不了之外,进而达到了不信任病人的器官组织、细胞,因此主张阻断、颉抗、移植;更进一步,甚至连病人的基因也要进行改造,“转基因人”或许不久将出现在世界上。因此,西医在“微创”的掩护下,将全身的组织器官能切除的切除,能改造的改造,能置换的置换,病人身体之内“人造”的血管、骨骼、关节、肌腱、瓣膜等“无生命的器件”越来越多,移植来的器官也越来越常见。不可“改造”的组织器官,越来越少。“人是机器”的观念,深入到各个科室,“生物、社会、心理”的医学模式,只是某些少数人的言论,真正支配现代医学的思想仍然是“人是机器”的观念。
西医与“以人为本”的中医学不同,即使是重视“社会、心理”因素,也不过是为即将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请一个心理医生,做做心理工作,以便手术顺利开展。好象美国的政治家在谈伊拉克的问题,不是伊拉克人要不要战争,“被拯救者”只能是在精确制导炸弹、外科手术式的战争之后如何重建、如何适应新的政治经济形势。他们不相信伊拉克人民能够发展自己的国家,不尊重他们自己选择的道路。
“以人为本”的中医学认为,病人为本,医生为标,“标本相得,其气乃服”。认为人的气血津液、饮食水液,一有停滞就成为病气或者是致病的邪气。中医学既有破气解郁的方法,也有理气行气的治疗方法;虽有破瘀逐瘀的方法,应用更多的却是活血化瘀; 逐饮、祛痰、攻积虽可一用,但最常用的是化气行水、温阳化饮、淡渗利水、化痰解瘀、消食导滞。
中医治病,不是介入、对抗、切除、移植,而是通过治疗进行转化,化害为利,变废为宝 。使停滞的水饮、痰浊、瘀血、食积流动起来,参加到生命的物质代谢之中,就完成了这种质的转化与质变。
中医的治疗完全是“环保”型的,无论对于环境还是人体,大多不够成污染和危害。所以说,中医学是最善于改变微观的医学。
应当体系完整地发展中医
中医是“理法方药”体系完整的医学,走了与现代医学从解剖探索功能不同的另外一条道路。清朝末年,王清任曾经忧虑“本源一错,万虑皆失”,他用观察尸体的解剖方法试图为中医改错,限于条件只能是越改越错。
当中医遇上西医的初期,关于解剖知识的精粗对比,曾经动摇过许多中医学人的信念,解放初期在“中医科学化”的思潮影响下,某著名中医专家曾经说过:“五脏六腑之分,全无意义,予以废除,亦无碍于中医之发展”。他对中医的呼吸理论、脉搏机制也完全按西医的解剖生理为是非标准进行批判。
阴阳五行学说曾经被当作封建迷信批判,不少人主张将其从中医学之中清除出去,至今仍有人认为中医的理论“玄之又玄”,“客观化”的呼声一直未绝于耳。主张用“脑主神明”代替“心主神明”者,未曾想到因此将会瓦解中医完整的理论体系。
曾经有人把铁路的螺帽拆下来去卖废铁,也有人偷偷地把进口的成套机器的铜把手、零件拆下来换钱,而他们破坏的却是整个系统的运转。退一万步说,中医学即使是暂时掌握着运用中药的初步规律的理论体系,我们也应当尊重它的独立与完整,而不是时时刻刻总想着给它换零件,用科学的符号替代它原有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使它陷于支离破碎。
分析的方法不是不可以借用,多元的发展道路也值得尊重,但是中医学自身理论体系如何发展,却不能不顾其完整的体系。用化学分析的方法了解苹果、梨、桃、枣所含三大营养成分的多少、优劣,固然是不错的方法,但是取代不了依靠形象判断的方法;老鼠对于自然界的适应能力远比人类强,但是我们总不能把老鼠的基因插入到人的基因上,用老鼠的基因改造人。盗墓者只关心攫取文物,而不关心历史文化是否因此而被破坏;材料专家只关心古钱币的金属性质,而不了解其中的文化价值。应当给中医学以尊重,如果中医学没有优秀的特质,它怎么能够创造出令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理论与实践呢!
2005-12-11
38
发表于 2007-7-20 01:02:26 | 只看该作者

[转帖]重新认识辨证论治

39
发表于 2007-7-20 22:27:2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重新认识辨证论治

辨病为纵,辨证为横,纵横结合,不可偏废。就是《伤寒论》也是如此,并非只是辨证。
40
发表于 2007-7-23 16:53:33 | 只看该作者

[转帖]重新认识辨证论治

好文章!
谢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8-8 02:16 , Processed in 0.185155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