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abcdef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当代科学数学模型的局限性与传统文化中的数学模型的意义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7-2-1 22:16:50 | 只看该作者

当代科学数学模型的局限性与传统文化中的数学模型的意义

真诚感谢9981先生的参与,其实,我发的这个东西,连提纲都是三分之一也没完成。我本来是想就着这个话题系统的往下谈的,但是,一些实际情况把我搞得实在失去了最基本的耐心。你谈到的维与元变化的实质问题,我们的理解确实有不少共通的地方,但在这种气氛下,没法谈。这样吧,有机会的话,我们在这个论坛的uc聊天室谈吧。
至于争论的方程问题,其实是个常识问题。芝麻不是不明白,因为我注意到他咨询到了相当层次的水平,他不可能不明白。但他为什么还要搅混水呢?他是在发泄,他生存的目的,就是要毁灭中医,所以,论坛会员才会把他推翻。由于这个论坛相当一部分人是职业医生,对这个问题不太了解,为了让大家认清他的真面目,所以,我只能见招拆招,做起码的解释。
32
发表于 2007-2-2 06:54:52 | 只看该作者

当代科学数学模型的局限性与传统文化中的数学模型的意义

中医药核心(0,1)模型 印东杰
中医西医作为两种并存于世的医学,各有所长,以后的发展不是笼统地说谁比谁好,而是谁发展得更快一些,发展的过程是个互相吸收的过程,而未来医学则是中医西医发展的共同归宿。
有人说“中医理论是粗象、基于宏观、难于被理解”,宏观的东西要用宏观的方法,整体层次的表现很多在人的正常感觉范围以内就可以识别,这时就不要过分强求显微镜这些“科学”的东西,在显微镜底下,反而看不见整体的表现了。
周东浩指出:中医对宏观整体的观察还是很细致的,所谓“粗象”不过是某种歧义的结果,在整体层次上中医的观察并不粗,至于中医难于被理解,在我看来,主要原因一是没有选用合适的方法论,二是没有选择适当的层次,再一个就是中医自己的发展的失误,中医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忽视掉了它最重要的基础,那就是营卫学说,这样中医理论就浮起来了,成了类似于空中楼阁的半玄学的东西。
中医界的一些开明人士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改良主义思潮和变法维新思想影响下,以“吾人在古人之后,当竟古人未竟之业。若不能与古为新,俾吾中华医学大放光明于全球之上,是吾之罪也(张锡纯)的历史责任感,试图通过“损益乎古今”、“参酌乎中外”,“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衷归于一是”(唐容川),即以“通其可通,而并存其互异”(朱沛文)的方式获得社会认同,开始了以近代科学解释中医,用近代研究手段研究,力求“中西汇通”以发展中医的艰难探索。
黎鸣先生指出:中医药学的进步相当缓慢,甚或早就已经停滞,早已停滞固化于学完没了的类比、归纳、想象,混沌、整体的深沼之中,完全不能自拔。仍在崇拜古乃复古的酣梦中不得醒悟。这些人谈起“传统”来,永远是眉飞色舞,引经据典,顾盼自雄,实际上空空洞洞,不知所云。
中医药对疾病的诊治的量化方法,很多体现出综合性模糊处理的物点。如“素问•玉机真济脏论》讲了脉证太过、不及和证死脉的量度,以及《内经》根据证候表里、寒热、虚实所表达的病变深浅,机能状态,邪正盛衰和方制大小的量化方法,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已应用于诸多领域。从数学角度看,其非线性变量是非常复杂的,辩证论治中的证变治变,随证方法,据法组方遣楷与数学中的非线性观点是一致的。这一思维可能人为我们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
孟庆刚等指:中国工把数学标识的易图(河图、洛书等视为宇宙原型,视为各种学术的起始点,甚至是终极真理。中医学也同样坚信“数”和易图的价值,这些理论,都是以一定的非线性的经验为依据,许多模型缺乏精确性和普遍性……
周鸿飞指出:天地人具有紧密的类属关联,天地有阴阳分界和归类,人体当然也有。“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人以天道为颖极依据,脏腑肢节与天地同构,人体机能当然也与天地的运行变化具有同样的机理,保持着同样的节奏。
周东浩指出,从系统论的角度讲:天人相应的原理很简单,无非是强调了人所处的环境这个上一级系统对人本身这个下一级系统的支配和调节作用,这种相应既非是一种结构的对应,也并非功能上的适应,而是一种状态上的感应,但这种感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一个待续不断的系统自主调整过程,从而表现出适应的某些特点,这和单纯被动动的感应又有所不同,还是直接叫做“相应”更准确一些。天人相应观为中医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模型。
自然界各种矛盾运动形态是低级向高级发展转化的,它们都是在吸引和排斥的对立统一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们的基本过程都是接近和分离。另外,科学已经证明,质量和能量是两种性质相反的物质实体,质量的本质特征是吸引,质量越大吸引力越大,克制运动的能力栾越大,所以质量属于矛盾的制动方面;能量的本质特征是排斥,能量越大排斥力越大,促进运动的能力亦越大,所以能量属于矛盾的促动方面。
在还原论的视野里,天人相应是没办法研究的,因为这种状态的调整是整体的,是动态的,而不是只涉及某几个细胞或者分子。在整体论看来,天人相应则是不需要研究的,“阴阳”或者“气”早已把它说清楚了,天人相应只能永远保持笼统,模糊的形态,需要人高明的悟性才能隐约的理解。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寻找一种成熟的框架来承载五行体系。五行体系的真实解存在于三维空间,它超出了平面之外,故而我们长期得不到其真实面目。魏红星“构造出模型,出于对理论的追求,如同对问题的求解一般,得不到解就永远不能证明,也不能证伪。我们最得使用数学解决。构造了这样一个解,将三个侧面整合起来:无素为一维的环;生体系为二维的; 克体系为二维的面集;任意两个元素的关系介于一维与二维之间,整个体系处于三维空间,元素与元素间相互交错,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如木连通(生)火,被金包围(克)依次类推。
中国人的阴阳五行与西方人的(0,1)二元论形式逻辑的差异,事实上即构成了中医药学与西医的药学(也包括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源头的差异……
我对中医药提出的理论是,既与古人接轨,又与洋人接轨,更与今人接轨,或简言之,三轨之道,其核心则在“阴阳三行”的逻辑规律,和“六爻轮回”的思维方法。《伤寒论》的辩证论治理论体系是以三阴三阳为基础进行构建的,而三阴三阳又是《周易》的“一阴一阳为之道”和“三极之道”相结合的产物。一分为二与一分为三是两个哲学命题,讨论的不是一个范畴的内容。一分为三是宇宙的生成论,研究的是事物的窨结构和时间秩序;一分为二是事物的属性论,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三阴三阳是中医的结构观和属性论,是《周易》的“六爻之动,三极之道”在中医领域的继承和发展。
与古人接轨,即与中国古代圣人的思维接轨,具体而言,即以“阴阳三行”取代“阴阳五行”,黎明先生计算过:一个“五行”的模型可简化为十个“三行”的模型,而一个“三行”的模型可以简化为三个“阴阳”模型,而“阴阳”模型即(0,1)模型,迄今为止,人类只能对(0,1)模型进行最精确的处理,这样一来,一个“阴阳五行”的模型将可以最后简化为三十个(0,1)模型,而对(0,1)模型,我们奖可以很方便地运用电子计算机来进行处理。提示的是世界上一般本质和规律,无疑具有最广泛的普遍性,贯穿于一切领域,它是世界上最复杂,最精微系统性最强的,最能体现唯物主义辩证法,把握其他事物的规律;李政道先生在《中国科学报》1997年9月3日提出:“在东方大地上,两千多年之前就已经存在着体系独特的科学形成。如时空统一的模型科学(太极符号模型),有中国特色的生命科学(中医药学)、二进位制数学(八卦)等等。”
中国古代数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算法为中心,以实用为目的,为归纳为主要方法,以问题集为主要模式的独特风格和体系。二进位制数学的0与1之数则与一般的数不同,它没有单位,没有大小可比性,也没有精确计算之性,更是只有整数没有小数,因而其义随意而宽阔,它更多地反映了客观世界本质的而非量的特征,主要并不是用来计算,而是“阴阳”象征,也就是中医药的核心(0,1)模型。
[注]
各界朋友:最近我在bbs.yidir.cn网发表了几篇有关中医药的文章,我坚信中西医一定能结合,其理论与临床完全可以结合,过去的几十年里的苦读;诸多学者的指导与教导,立立在目……
希望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前沿学科的带头人与我们中医携手共创未来医学
电话86-0311-88809112。邮箱yindongjie888@yahoo.com.cn

--------------------------------------------------------------------------------
33
发表于 2007-2-2 09:29:43 | 只看该作者

当代科学数学模型的局限性与传统文化中的数学模型的意义


呵呵,看了大家的讨论,有那么一点点振奋,可是感觉不过瘾!!!
关于中医的模型维与元,这个问题很值得进一步探讨下去,现代采用复杂性科学来研究中医的,说什么降维升阶,却忽视了元的分析,没有元,你降的哪门子维啊
大家还是站在实地上讨论好,楼主也不要为芝麻生气,论坛上误解和争论是正常的,交流和提高才是目的
34
发表于 2007-2-2 10:31:16 | 只看该作者

当代科学数学模型的局限性与传统文化中的数学模型的意义

转贴学习:
数学模型是人们为了了解周围的世界,把自己的观察及思想组织成概念体系。我们把这些概念体系称为模型。把逻辑应用与模型的概念而得到的见解称为理论。数学模型是各种模型中最严密的模型。其正确性是通过逻辑和实践来检验。20世纪数学模型有了很大的发展。其原因有三:一,数学理论的系统化,二,计算机的诞生,三,应用数学的大发展。
因此,数学模型的作用是可以预见未来。预见未来或许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也不能盲目地向前走。分析发展趋势可以帮助我们对未来作出一些有益的猜想,甚至使我们对未来有所控制。数学就是一个对未来作出预见的重要工具,它常常能以足够的精确度对未来作出预见,告诉我们未来的发展趋势。数学模型就像一张指示方向的交通图,也像建筑的设计图,虽然简单却切中要害。
数学模型在各方面影响着我们。从大的方面讲,财政预算,人口控制;从个人角度讲,以购房为例,除去交预付款外,还要每月扣除。这都需要数学模型的帮助。
数学模型可以分为连续型模型、离散型模型、随机型模型等。数学模型建立一般分为五个阶段:
1)科学地识别与剖析实际问题;
2)形成数学模型;
3)求解数学问题;
4)研究算法,并尽量使用计算机;
5)回到实际中去,解释结果。
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
1、预备知识。这里需要的知识主要是微积分。要熟悉微分法和基本积分法,对简单的微分方程及其解法要有一些经验。
2、好的模型需要满足两个条件:(1)用到的假设要尽量地少,用到的数学要尽量地简单;(2)它不仅对过去的观察现象作出精确的描述,而且要对未来作出预测。
3、构造数学模型在整个建模过程中扮演了主角。典型的建模过程包括将实际问题理想化、近似化。这就是用一个更简单的,但却保持了原问题本质特征的问题去代替原问题。建模的要点就是选择一种合适的数学结构,使实际问题中的概念和关系与数学系统中的概念和关系有效地对应起来。
开始建模时,常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研究问题。其好处是,简单模型易于作数学处理。然后在此基础上,每次增加一个或几个新的假设,使模型逐步完备起来。在人口问题中,我们选取的第一个模型是
   (1)
这个模型与过去的观测值有很好的近似,是一个相当好的模型。这个模型的缺点是,它不能解决人口数量的长期预测。
事实上,根据公式,到2515年世界人口将是2000000亿,到2625年将是18000000亿,到2660年将是36000000亿。这些天文数字的意义很难理解。整个地球面大约18600000亿平方英尺,其中80%为水所覆盖。假定我们也愿意在船上生活,那么到2515年每个人将仅有0.87平方米;到2625年每个人将仅有0.09平方米;到2660年,每个人肩上还得站两个人。
这说明,当人口数量变得很大时,这一方程的精确程度就降低了。因为这时人口数量将受到环境因素的很大影响。这些环境因素包括自然资源、食物、居住条件以及战争、瘟疫等,特别地,也包括人口的自我控制。这样一来,我们的方程里应该有一项反映这一环境因素。统计结果告诉我们,在方程中应当加一项 ,这里 是一个常数。因此,我们考虑修改后的方程
   (2)
这个方程叫人口增长率。 叫做生命系数。它是1837年首先由荷兰的数学—生物学家弗尔哈斯特(Verhulst)引进的。常数 相对于 而言是一个很小的数,所以当 不很大的时候, 这一项与 相比可以忽略。但是当y很大时, 这一项就不容忽略了,它降低了人口增长的速度。
现在我们应用这一方程去预测人口的增长。设 时的人口数量是 ,时刻 的人口数量是 。于是我们有初值问题
   (3)
它的解是
第二个模型满足`了世界人口的数量不能无限增长的事实,比第一个模型更加合理。所以建模过程是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又是一个逐渐优化的过程。一般说来,任何模型都不可能包罗万象。所以有时有几个模型,每个模型说明问题的某些方面。
4、建立模型的具体过程。一个实际问题常常涉及到一个量 ,它是时间 的函数。要求建立一个联系 和时间 的方程,它在任何时刻都成立。对这个方程积分就得到一个只含有 和 ,而不含 的新方程,这个新方程中含有任意常数,并且对任意特定的 仍然成立。这就是方程的通解。实际问题中给出了在特定时刻成立的信息,这个信息用来计算积分常数,或其它参数。最后,我们得到函数 。
5、留心事项:
(1)转化。在实际问题中有许多表示“导数”的常用词,如速率、速度、衰变等。当实际问题中出现改变、变化、增加、减少时,就是可能出现导数的信号。所以,转化的第一步是把实际问题中的概念变为数学概念。转化的第二步是实际问题中的规律,如物理定律,生物定律,经济规律等转化为数学方程,这种方程常常是微分方程。
(2)微分方程。微分方程是一个在任何时刻都必须正确的瞬时表达式。这是数学问题的核心。下面的模式是常常用到的:
纯变化率=输入率-输出率
(3)单位。一旦确定了哪些项进入微分方程中,你必须确保每一项都采用相同的单位。这样才能保证最后的工作是可用的。
(4)给定的条件。这是系统在某一个特定时刻的信息。它们独立于微分方程。在微分方程解出后,利用它们去确定有关的常数,其中包括比例常数,积分常数,以及微分方程中的其它参数。
(5)框架。把你解题的总框架写下来,这能帮助你抓住整个解题过程中的主要步骤 。并且,别人也能看懂你的工作。主要步骤是:
转化实际概念为数学概念;有关定律转化为数学方程。
建立微分方程。
选好单位。
写出给定的条件。
解数学问题。
回到实际问题中去。
35
 楼主| 发表于 2007-2-3 01:02:45 | 只看该作者

当代科学数学模型的局限性与传统文化中的数学模型的意义

王不留行先生,你好。首先感谢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与关注。就我个人的理解而言,我认为对于这个问题的进一步探讨,确实有益于中医与当代科学接轨的可能性。但我考虑了半天,还是决定不再就这个问题在这个论坛上再发表意见。这是因为进一步的探讨,可能会涉及很多敏感的问题,这会剌动一些人的神经。我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在这儿吵架。
其实,真正的科学探讨,不应当人为的设置什么禁区;我们要尊重的是事实,而不是权威;人类认识问题的过程,同样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因此,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观念,才是科学发展的源泉。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从技术上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正是因为技术手段的进步,才使我们有可能进一步认识到我们的理论上的不足。因此,很多居于前沿的有识之士,才有了从源头重新认识问题的反思。
可惜,这种观念,一直不能被一些把科学当成宗教的朋友所接受。这些科学教的教徒们,怀着对科学的虔诚,使出吃奶的劲来扼杀科学,直至把观点的不同演化成个人仇恨。从此意义上讲,在这儿开展进一步的讨论,只能引起混乱,而达不到任何目标。
我只能大致给你介绍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路。由于特殊的原因,使我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其实蕴含着很多科学思想,我认为,形成这种情况的道理很容易理解,因为人的思想,在没有桎梏约束时,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部分思想的相当一部分内容,通过易的形式传载下来。历代把易做为群经之首,不是偶然的。有人质疑,既然祖先有这么好的利器,为什么近代中国能够走向衰落。我个人的理解是,验证一种思想的正确与否,相当程度取决于技术条件和环境。而在技术条件相对进步的今天,相当一部分朋友的传统文化功底不够,又不能理解它的真实内涵。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自己对世界的看法,有着自己的认识论与方法论。这部分内容,如果从社会学的角度理解,由于儒家几千年的努力,我们容易接受;但是,从科学的角度来理解,尤其是在西式思想占据主流的今天,很难为人们接受。但是,只要你有翻一下古代治易家的著作,你就会发现,除儒家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从数理的角度来努力,而且取得了相当的成果。我们不能责怪古人没有把这种理论应用到技术层面,因为世界上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相应的条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关于维与元的理解,最早是因为单板机编程问题带来的。运用这种思路的结果,节省了好多内存,解决了相当一部分实际问题。通过早年的实践,我感受到了祖先的智慧。因此,多年来,我把自己研易的的一些心得有意识的应用到我做的项目中,应当说是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并没有得到理解。
维与元的探讨,是很容易引来争议的。正如我一个师侄在贴的一个帖子里介绍的,五次以上的方程,从代数的角度而讲,已经无解。进一步的探讨,则产生了群论。即使是群论这样一个西式思维产生的科学,被科学界认识,也是经历了一个过程,何况是从一部被广泛视为封建迷信的书里出来的东西呢?这是我从来不系统的介绍我的认识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作为个人,我的知识范围、能力、时间是有限的,无法把自己的认识与当代科学全面接轨。因此,只能采取变通的办法,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用能被当代科学接受的方式局部的介绍自己的一些思想。
呵呵,再说又要挨砖了。这样,我实际生活中事比较多,写东西太费时间。如果有机会,我们在论坛的聊天室里交流,好吗?我的一些想法,与9981有共通的地方,但更多的是不同。希望有机会,能进行交流。
此回复纯属与王不留行与9981两位先生吹牛,有不同见解,请予以理解,恕不回复。
36
发表于 2007-2-3 20:32:47 | 只看该作者

当代科学数学模型的局限性与传统文化中的数学模型的意义

[这个贴子最后由9981在 2007/02/03 08:38pm 第 1 次编辑]

真诚的感谢楼主愿意赐教,请楼主安排出时间,一定向楼主请教。
我是从热力学的角度来看待经络穴位,发现了细胞中必然存在状态波,一种非线性的有序。状态波是我对超越系统科学范畴(一般非线性自组织有序活结构)的活结构的定义,它具有中医学阴阳、五行、五脏六腑的属性。虽然表现为能量,但又是物质、能量的复杂交织。
在细胞这样一个超复杂系统中出现的“超级非线性有序”,已经无法将运动、变化、位置等物理属性(物理量)区分开来,只能用状态来表达。这就与祖先们采用的方法是一致的,于是,我发现中医学的内在核心是状态科学。这些在博客里有介绍,只是还非常粗糙,需各位大家斧正。(http://zhtkx.tcmbbs.com)
王先生所提的建模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基本是线性系统的建模方法,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看,无法去应对实际问题,即使能应对也是一般问题。因为用连续、可导的方程来描述的往往是一些简单系统,虽然有一定的复杂程度,但还在线性系统范围内,如流体的层流运动等等就如此。对于非线性系统,比如动态系统还可用偏微分方程去解决;而对于巨复杂系统来说,则只能是数学模型与专家经验的结合。美国圣菲研究所提出的CAS理论,我国以钱学森为代表的系统科学家提出的复杂系统方法等,就是代表。王先生可参考相关复杂理论。
我建议王先生把论文答辩和中医学的深入学习分开来。
为什么面对复杂系统这些方法失效呢?主要是进入了混沌,即楼主阐述的随着维和元的增加,分岔越来越多,超过五次以后分岔基本上呈几何级数倍的增加,系统将进入混沌。如果用数学来描述,就是出现了多次迭代,或者多环闭环。迭代次数增加意味着复杂程度呈几何级数倍增加,典型表现就是分形。只要看一看任何一个分形的图案就知道难其以描述的程度。经络穴位虽然具有传统中医学揭示的十四经络等路线,但本质上是以分形的方式相干,并分布于机体中,即全息医学的本质。
为什么古老的易经用简单的阴爻和阳爻两个符号就能描述如此复杂的问题?我现在对易经还没有深入的研究,许多都还不清楚,需要请教楼主及各位大家。我希望楼主老师能够以帖子的形式赐教,这样有更多的学生可以受益。
对付那些反对者的最好方法就是不去理他,让他们一个巴掌拍不响。
其实在《中医学基础理论有重大突破,现代科学面临严峻挑战》一文中,我就已经提出人自身存在着有别于感官去触摸自然的体悟(状态波对宏观、微观相互作用力的
如影随形),无疑与现代科学和哲学相违背,也是最大的“伪科学”证据。我不知道那些将中医学看成伪科学的学者是否看到该文,也不知道看了以后如何反驳,但我坚信状态波是经络穴位的微观本质,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只是存在于现代科学的B面。
一些学者,本论坛的印东杰等,也从能量的角度发现中医学的这些内涵。这也是有力的证据。
抛开这些数学问题不谈,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出发,中医学正处于黎明前的黑暗时期,光明很快就会来临。新的中医学理论正在孵化之中。许多互不相干的观点就好像攀登珠峰一样,从不同的起点出发,最终会汇集到最后一个大本营,经过修整后将发出最后的冲刺。
新的理论既不违背传统中医学理论,还能够深入到细胞、分子、相互作用力的层次。
确实,中医学本来就非常难以掌握,再加入许多物理、化学、数学、系统科学等等的知识在其中,就更加难掌握。
37
发表于 2007-2-4 20:00:51 | 只看该作者

当代科学数学模型的局限性与传统文化中的数学模型的意义

论人体生物电(经络之气的实质)的多元效应与可逆互补!

在机械唯物的层次上,电的多元效应声/光/热/磁/波/等等是纯耗散不可逆的,但在生物层次上这种多元效应是可逆互补的!

我指出:人体的生物电网络系统(经络系统)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并(多)联式耗散结构 .

在这个生物电的耗散过程中,热是可感知的,在大量消耗内部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外部供给 ,如灸法(但在机械层次上是不可以的,只可以加速散热,不可以热量囤积)。_  
波是可感知的,其中包括脉象及穴位的相关气机(或正常的或不正常的),它同样是可逆的,如逸湘所言:有道家修持的人手放患者脏腑的相关穴位会与对方的气机相通并共振,从而感知对方的不正常波动,并调节之,这就是气功治病,并不玄 (同样在机械唯物的层次上无论在过程中还是在终端,这都是不可逆的)。

声在特定条件下同样是可感知的,无体证者可斥为伪科学!

动能可观,可感受,可逆互补表现在推拿按摩调理治病!

光,至生物电的光效应,就会关联到道家的阴阳太极图及佛家的辉光是如何出现的!借助于外加的场 ,当停留在前额印堂处时,会清楚地看到它的出现, 但并不是与道家的静态阴阳图相同,静态阴阳图顺时高速旋转时可与之相符,与佛家的辉光有点相似, 所以我推测,道家的阴阳太极图与佛家的辉光可能就是在聚集超大量的气机通过前额时看到,因为是超亮动态,所以会说开了天目,通了天眼,依我的观察,这种现象可能是在超大量生物电流通过印堂进入眼底视神经在大脑相关区域的成像,没有那么玄,可看,可重复,大脑会相对能量充足.
还有其他一些效应或许未被发现!  
38
发表于 2007-2-4 21:54:58 | 只看该作者

当代科学数学模型的局限性与传统文化中的数学模型的意义

下面引用由孙清连jkzx2007/02/04 08:00pm 发表的内容:
论人体生物电(经络之气的实质)的多元效应与可逆互补!

在机械唯物的层次上,电的多元效应声/光/热/磁/波/等等是纯耗散不可逆的,但在生物层次上这种多元效应是可逆互补的!

我指出:人体的生物电网 ...
什么电光场辉光?什么眼底视神经?  这哪里是中医?这不是中西医结合么?孙清琏也开始大搞中西医结合了?
中医论坛,不讨论中医,讨论什么呢?
39
发表于 2007-2-5 09:51:54 | 只看该作者

当代科学数学模型的局限性与传统文化中的数学模型的意义

呵呵,枯燥的探讨之余,给大家讲个我们这里家喻户晓的笑话博大家一笑:
话说我们的村主任养了一只纯种的中美杂交癞皮狗,个虽不大,极具灵性,善于察言观色,村主任家门前的一亩三分地就是它的势力范围,路过村主任家门前若不进门送礼必遭其咬,有一天我空手路过,这只纯种的中美杂交癞皮狗窜上来就咬了我屁股一口,还好我穿了裤子没咬下一块肉来,然后这只纯种的中美杂交癞皮狗就缩回村主任家大门口,在那上下打量我,心里还直嘀咕:哼,我咬你一口,看你敢不敢咬我?回去看你破不破财,不给我家主人送礼,还不得去打狂犬疫苗花钱呐?这纯种的中美杂交癞皮狗在那嘀咕归嘀咕,我还是拍拍屁股若无其事地走了,回家也没打什么狂犬疫苗.
为什么呢?答案要大家来猜.
呵呵,笑话讲完,有请boxing先生继续指点.
40
发表于 2007-2-5 11:56:45 | 只看该作者

当代科学数学模型的局限性与传统文化中的数学模型的意义

孙清琏,你收了人家的赞助费,还不去支持一下古水流,在这里乱放厥词,建议管理人员封了这个中医的掘墓人-孙清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11-7 03:11 , Processed in 0.24542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