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王勇1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开张邪路 为治病第一要决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08-4-13 14:34:0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开张邪路 为治病第一要决

却波渔翁先生和lufeng 先生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在此谢过了,欢迎朋友们多将好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交流出来,更欢迎学术批判,为了病人,共同提高.
32
发表于 2008-4-23 17:56:0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开张邪路 为治病第一要决

***** 版主模式 *****

该贴子是管理员从<a href=forums.cgi?forum=2>医理探源</a>转移过来的!
33
发表于 2008-4-30 18:01:1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开张邪路 为治病第一要决

无论是外邪伤犯,或是内生毒邪,都应开张邪路,引邪外出,才能邪出正复。用药攻邪,则伤正致虚邪更实,用一般针灸,虽可泻邪扶正,但效力有限。
34
 楼主| 发表于 2008-4-30 22:02:0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开张邪路 为治病第一要决

下面引用由大千世界2008/04/30 06:01pm 发表的内容:
无论是外邪伤犯,或是内生毒邪,都应开张邪路,引邪外出,才能邪出正复。用药攻邪,则伤正致虚邪更实,用一般针灸,虽可泻邪扶正,但效力有限。
正如深研病机 穷究方理的陈潮祖
治实务要开张邪路
“实”指邪气伤犯机体,或机体内生实邪所致的实证及虚实夹杂之证的邪实一面。对于这
类病证的治疗,陈氏强调务要开张邪路。他说:金代攻邪专家张从正所论“天之六气,风、暑、
火、湿、燥、寒;地之六气,雾、露、雨、雹、冰、泥;人之六味,酸、苦、甘、辛、咸、淡。故天邪发病,多
在乎上;地邪发病,多在乎下;人邪发病,多在乎中。此为发病之三也。处之者三,出之者亦三
也。诸风寒之邪,结搏皮肤之间,藏于经络之内,留而不去,或发疼痛走注,麻痹不仁,及四肢肿
痒拘挛,可汗而出之,风痰宿食,在膈或上脘,可涌而出之。寒湿固冷,热客下焦,在下之病,可
泄而出之”。所强调的,也正是治实当以开张邪路为先。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只有邪路畅
通,才能使病邪迅速排出体外。凡邪实之证,也只有邪气迅速排出,才能尽快实现病情的缓解
和机体的康复。倘若邪无出路,则必然导致闭而生变,如湿郁而黄,寒凝而痛,气郁而胀,痰结
而肿,血瘀而坚等等,都是邪机闭阻而生出的种种病状。因此,在治疗邪实之证时,或通大便,
或利小便,或开肌腠,或宣肺气,遣方用药,都应事先考虑到邪气的出路,才是科学有效的治疗
方案。也才能使医生深刻把握病情的后期发展转归和正确作出疗效判断。
35
 楼主| 发表于 2008-4-30 22:23:4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开张邪路 为治病第一要决

《开张邪路  为治病第一要决》的命题在朋友们的批评后我考虑改为《开张邪路  为治病的一个要决》。
36
 楼主| 发表于 2008-5-1 14:34:2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开张邪路 为治病第一要决

使邪有出路
    凡治病,总宜使邪有出路。
——清·周学海《读医随笔·用药须使邪有出路》
    赏析  此语揭示了一条重要治疗原则,足资后人玩味。治病攻邪须使邪有出路,闭门留寇向为医家大忌。吴又可曾论“黄连性寒不泄,只能制热,不能泄实,若内有实邪,必资大黄以泄之。若徒以黄连清之,反将热邪遏住,内伏益深,攻治益难”。周学海也举例称“有患痰饮者,久服附子,化为胕肿,是不用茯苓、猪苓之苦降淡渗以导邪,而专益其阳,阳气充旺,遂鼓激痰水四溢矣,即补而不泄之过也”。以上示例可助理解。总之“宜下出者,不泄之不得下也;宜外出者,不散之不得外也”。治病当视病势所趋,因势利导,表证之用透达,水气病之渗利,阳明里实之攻下,均系使邪有出路之例法。
37
发表于 2008-5-1 14:51:0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开张邪路 为治病第一要决

开张邪路,用药物方法吐之排之解之引之,九窍皮肤经脉均可为;关键是人的思维或药的属性的展现.
38
发表于 2008-5-1 14:59:0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开张邪路 为治病第一要决

讨论精彩,学习。
39
发表于 2008-5-2 13:09:3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开张邪路 为治病第一要决

要知药气入胃,不过借此调和气血,非药入口,即变为气血,所以不在多也。——清•徐灵胎《慎疾刍言•制剂》——“非以药汁入腹即为人血,药气入腹即为人气也。”《景岳新方砭》***凡治病,总宜使邪有出路。宜下出者,不泄之不得下也;宜外出者,不散之不得外也。——清•周学海《读医随笔》卷四•用药须使邪有出路***情志中病,未可全凭药力,务须屏烦颐养,方能除根。
——清•程杏轩《杏轩医案•续录》家芃生兄怔忡治法——常言“无情草木之品,不能胜有情之病”,“心病还须心药医”——“七情之伤人也,亦形受之,而七情之起,则由于心意识,故其为病,有难尽于病石治者”黄承昊《折肱漫录》
40
 楼主| 发表于 2008-5-2 14:37:3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开张邪路 为治病第一要决

下面引用由大千世界2008/05/02 01:09pm 发表的内容:
要知药气入胃,不过借此调和气血,非药入口,即变为气血,所以不在多也。——清•徐灵胎《慎疾刍言•制剂》——“非以药汁入腹即为人血,药气入腹即为人气也。”《景岳新方砭》***凡治病,总宜使邪有 ...
关于情志中病,未可全凭药力,务须屏烦颐养,方能除根。
七情是内源性致病因素(内邪),其变化易致机体免疫功能紊乱,抗御六淫能力下降。

-=-=-=-=- 以下内容由 王勇1232008年05月02日 02:41pm 时添加 -=-=-=-=-
病之来,内邪生之,而外邪侵之,究其根源,实始于心神之间,或因七情之剧,或受邪之累,皆可致病。

-=-=-=-=- 以下内容由 王勇1232008年05月02日 02:51pm 时添加 -=-=-=-=-
七情是内源性致病因素(内邪),关系心理卫生.
在古医家看来,生活条件之变而引起心理异常是构成疾病的两大诱因之一:内伤或内邪(另
一为外邪)。李呆(1180-1251)指出:内伤之病,"皆先由喜怒悲忧恐,为五贼开伤,而后胃
气不行,劳役饮食不节继之,则元气乃伤。"概括也说明了内伤病形成的原因。缪希雍
(1546-1627)也专门论过"七情"致病,并指出:"论病由七情生者,只应养性生神,发舒志气
以解之,不宜全仗药石攻治。""喜怒忧思悲恐惊七者,皆发于情者也。"进而分析了"情"的
机理,得出了"心病还将心药医之"的结论。由于"心动则引起相火妄动",所以医家们主张
在动的基础上"主之以静",即所谓"动而中节"。

-=-=-=-=- 以下内容由 王勇1232008年05月02日 02:54pm 时添加 -=-=-=-=-
医云:“邪去病自愈”,驱内邪以扶正,亦可以用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2 02:13 , Processed in 0.08159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