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到底是甚么?我们该怎样认识中医?正确认识中医大讨论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13-7-31 08:08:18 | 只看该作者
      对于西医而言,中医是个无理数,西医是有理数,无理数是什么争论了2000多年,当无理数的概念搞清楚的时候,出现了实数概念,只有实数概念的确立,无理数的概念才能够大白于天下。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完美融合,直线才是既连续、又可以分割的完整的线,直线是包括有理数与无理数的实数。数学在解决无理数这个难题之后,发生了一场革命,升上了一个新台阶。
     恐怕只有在理论上实现了中西医融合,中医是什么?才能够真正说明白。
     请参看2006年陕西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中西医融合观》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13-7-31 13:27:24 | 只看该作者
jyds123 发表于 2013-7-30 13:49
我的观点和现在的大多数医学界,特别是中医界人士的观点是不相合的,这也正是我想在一个比较合适的网站发 ...

做学问需要质疑,你是观点占少数不一定就代表正确。当然学术问题不争不明。

点评

其实我不怎么喜欢对别人的观点指手画脚,只是希望和朋友们交流,没办法的。我倒是希望我的话题有人来关注,如果有人来辩论的话,我才能知道人家的想法,您说对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7-31 20:23
33
发表于 2013-7-31 19:07:49 | 只看该作者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要真正认识中医,一定要跳出中医的圈子,把中医以及中医的发展放到世界医学历史发展中,世界历史发展中,中国历史发展中去认识。还需要一点哲学发展史与哲学知识。医学科学院院士们至今不知道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经络理论为什么发生在中国古代而没有发生在欧洲古代?西医为什么没有发生在中国而发生在欧洲近代?光辉灿烂的中医为什么产生不出来近代实验医学(西医)?中医到底是什么?
34
发表于 2013-7-31 20:23:38 | 只看该作者
铁骨铮铮2002 发表于 2013-7-31 13:27
做学问需要质疑,你是观点占少数不一定就代表正确。当然学术问题不争不明。

其实我不怎么喜欢对别人的观点指手画脚,只是希望和朋友们交流,没办法的。我倒是希望我的话题有人来关注,如果有人来辩论的话,我才能知道人家的想法,您说对吗
35
 楼主| 发表于 2013-7-31 20:52:30 | 只看该作者
jyds123 发表于 2013-7-31 12:23
其实我不怎么喜欢对别人的观点指手画脚,只是希望和朋友们交流,没办法的。我倒是希望我的话题有人来关注 ...

我也是这种想法,希望多交流,活跃网站中医学术气氛。
36
发表于 2013-7-31 22:54:48 | 只看该作者
zhxyrhg 发表于 2013-7-31 00:08
对于西医而言,中医是个无理数,西医是有理数,无理数是什么争论了2000多年,当无理数的概念搞清楚的 ...

恐怕只有在理论上实现了中西医融合,中医是什么?才能够真正说明白一一说的好。理解一个事物或概念,往往需要一个参照物,在相互比较中可以更好地显示出其存在的地位、价值、意义。中医的最佳参照系,正是西医现代医学体系。
37
发表于 2013-7-31 22:56:16 | 只看该作者
中医与西医的根本区别,不是传统和现代的区别,中医也有现代中医;不是古汉语与现代科学语言的区别,语言是表象,概念才是本质;不是具体诊疗方法与手段的区别,诊疗方法与手段是技术层面的内容;疾病本质观与病症诊治思维模式的不同,是二者的根本区别。
38
发表于 2013-7-31 22:57:15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关系,更多的类似于经典力学与现代力学的关系。经典力学适用于宏观低速运动领域,而一旦进入宏观高速或微观领域,经典力学理论与方法就不适用了,必须应用现代力学理论与方法。
39
发表于 2013-7-31 22:59:42 | 只看该作者
西医辨病论治模式,认为疾病的本质是病因,疾病是病因作用下病理过程的集合,诊治核心在于病因。这一诊治规律,适用于传染流行性疾病领域,在该领域,病因单一而特异,原因与结果之间是线性正相关关系,原因决定结果,解决了因即改变了果。

而一旦进入内伤杂病领域,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在内伤杂病领域,多因多果,病因多发而非特异,因与果是非线性非正相关关系,原因可以产生结果,结果一旦产生可脱离原因而独立存在发展,治病因未必改变果。

此时病症诊治核心在于病理状态上,定病位,定病性,定彼此轻重缓急标本转化关系,全方位、动态的判断判断机体状态,治疗上不是针对病因,而是针对病理状态进行直接的调节干预,中医辨证论治模式即是这样的一种诊治模式。


从医学理念层面谈中西医结合
http://bayuelang.blog.163.com/blog/static/1888520812012119037677/

40
发表于 2013-8-1 08:57:59 | 只看该作者
第四届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特邀讲演

中西医融合观
李同宪  李月彩
摘要:中西医融合指的是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融合,理论由概念与理论构架组成,概念在理论构架内流易才能够成为具有活力的理论。中、西医理论之所以没有融合,是因为在研究同一个客体(疾病)时使用的参考系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只有找到二者的共同参考系,就能够实现中西医理论的融合。中西医融合的原基概念是“象态”,“象”是中医藏象的象,即现象;“态”是系统论中的状态。在医学范畴内系统的稳态就是生理状态,系统的稳态失衡就是病理状态。为了区别生理与病理的不同,把病理条件下的象态称之为“证态”,生理条件下称之为“象态”。中西医融合已经成为理论界、医学界的共识,只是没有找到路径与方法。象态与证态理论体系是中、西医的共同参考系,是实现中西医融合的正确路径与方法。

一、中西医融合与证态
患者就诊时呈现出的一组症状与体征,是中、西医诊断的基本素材,中医根据中医的理论,参照脉象与舌象得出“证”的诊断;西医根据西医的理论参照各种实验检查得出“病理状态”的诊断,除了极其简单的疾病外,一般而言在初诊时疾病的诊断是得不出来的。病理状态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状况,而不是疾病的全过程,所以,患者在就诊时以及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不同时期的证与病理状态是同一的。证与病理状态的融合称之为证态,由此形成新的理论,西医根据病理状态的诊断通过相应的证态可以获得正确的中药方剂,中医可以借助证态体系使得“证”得到相应病理状态的客观指标以及详尽的治疗方案。
证与病理状态是等值的,但是,与西医疾病不等值。
我们在“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可相融性探讨”的研究中发现,中医外感热病中的所有证在西医感染病中都能找到相应的病理状态,反之亦然,由此而产生的《外感染热病证态学》涵盖了西医的感染病与中医外感热病,并在诊断与治疗方面实现了二者的融合如下表1。
表1 西医的感染病与中医外感热病的融合
西医感染病          前驱期   急性典型期            SIRS                       MODS         MOF          死亡
伤寒论        太阳表证         阳明病、少阳病                         内闭外脱   死亡
温病        卫分证       脏腑气分证 气分证(白虎汤证) 营血分证     内闭外脱   死亡
    前驱期与太阳表证、卫分证是一个证态;阳明病、少阳病、脏腑气分证与急性典型期是一个证态;气分白虎汤证与SIRS是一个证态;营血分证与MODS是一个证态;内闭外脱与MOF是一个证态。这些证态的论证参看《伤寒论现代解读》与《中西医融合观》。
表2  中、西医概念体系举例
一、气分证                                  SIRS
二、营分证                                  MODS
1、热灼营阴                               MODS早期
2、热入心包                              中毒性脑病昏迷
三、血分证
1、热盛迫血                              MODS合并 DIC  
2、血热动风                              MODS 中毒性脑病痉挛
3、气营(血)两燔                        MODS合并颅内高压
4、热结肠腑                              MODS合并麻痹性肠梗阻
5、热耗真阴                               异常消耗  
概念流易:“易”指变化与关系。流易就是运动与变化;也是概念之间的关系。
1  演变关系:是由什么病理状态(证)引起的;可能引起什么结果
2  鉴别关系:需要与那些病理状态(证)鉴别
一般而言,概念只能在自己所属的理论体系内流易。
表3  中、西医概念分别在自己的理论体系内流易
西医的概念流易        中医的概念流易
SIRS与感冒的鉴别        气分证与太阳表证、卫分证的鉴别
SIRS与MODS的鉴别        气分证与营分证的鉴别
MODS与MODS合并DIC的鉴别        营分证与血分证的鉴别
SIRS、MODS、MODS合并DIC之间的演变关系。        气、营、血的演变关系。
这是两个具有不可通约性的系统,指的是:气分证与SIRS、MODS、MOF、DIC没有任何关系,即气分证不能在西医系统内流易;DIC在中医系统内也不能流易,即DIC与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之间没有任何关系,没有演变关系,不可能进行鉴别,DIC的诊断指标在中医系统内没有任何意义。
表4   证态概念体系
一 气分白虎汤证-SIRS证态                           白虎汤
二  营血分-MODS证态                              
1 热灼营阴-早期MODS证态                          清营汤
2热入心包-中毒性脑病昏迷证态                      清营汤合三宝
3热盛迫血-MODS合并 DIC 证态                       犀角地黄汤
4血热动风-中毒性脑病痉挛证态                      羚角钩藤汤           
5气营(血)两燔证-重度中毒性脑病颅内高压证态       清温败毒饮   
6热结肠腑-中毒脑病肠梗阻证态                       大承气汤
7  热耗真阴-异常消耗证态                           加减复脉汤                               

以气分白虎汤证-SIRS证态为例,证明证与病理状态是等值的。
中医气分证中白虎汤证的特点是“四大”即身大热、汗大出、大烦渴、脉洪大,中医的高热一般是指39℃以上,脉数是指脉搏100次/分以上。从在病程中的位置来看,白虎汤证已是气分热证,说明病邪比较强大,已经入里,还伴有许多里证的表现,这与太阳表证、卫分证发热有着本质区别。
西医SIRS诊断标准(符合其中二项或二项以上)
体温>38℃或<36℃
心率>90次/分
呼吸>20次/分或PaCO2<4.3kPa(32mmHg)
血象:白细胞>12×109/L或<4×109/L,或不成熟白细胞>10%
气分证中的阳明热证(白虎汤证)的临床表现至少有两项:壮热(高热)、脉滑数(每分钟100次以上)符合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SIRS的前提是:重大打击、严重感染等之后72小时后发生的病理状态,所以,它与普通感冒的发热不同,应当鉴别。《伤寒论》186条“伤寒三日,阳明脉大。”即太阳表证之后72小时,出现脉大者是阳明白虎汤证。《伤寒论》特别强调阳明气分白虎汤证与太阳表证的鉴别。
基于以上三点:1  临床表现吻合;2  病理过程中的位置吻合;3  鉴别诊断吻合。这是临床诊断的基本原则,所以,SIRS与气分白虎汤证是一个证态。而且临床上证实白虎汤可以治疗SIRS,最终确定气分白虎汤证- SIRS证态,我们对于每一个证态均进行了类似的论证。
白虎汤
组成:生石膏30克、知母9克、甘草3克、粳米9克。
主治:用于外感热病之气分热证,如高热、烦渴、大汗出、面赤,舌干苔黄,脉洪大或滑数及胃火引起的头痛、身痛、鼻衄等症。用本方加减,可治疗流脑、乙脑、肺炎、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肿瘤、口腔炎症等而见有上述证候者。这是因为这些疾病的某一个时段具有炎症介质异常释放的病理状态,而且这些疾病只有在具备炎症介质异常释放的病理状态时(即见有上述证候者)使用白虎汤类才能够取得治疗效果,而不是说白虎汤能够治疗这些“疾病”。西医的疾病与中医的证不在一个层次上,证与西医的病理状态是等值的。
     在这个理论体系内,中医的证可以通过相应的证态在西医的理论框架内流易,西医的病理状态也可以在中医的理论框架内流易。例如:
在感染病体系内凡是SIRS,均可由白虎汤证替换;在中医外感热病体系内凡是白虎汤证均可由SIRS替换。
气分白虎汤证等同于SIRS,二者的诊断指标是同一的,白虎汤可以治疗SIRS。
营分证与SIRS的鉴别,就是气分证与营分证的鉴别。
SIRS可以演变为营分证,营分证可以演变为MODS合并DIC。MODS可以演变为热耗真阴,MODS的异常消耗状态可以使用加减复脉汤治疗。

二、象态论
     中医的基础理论(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等)是由临床实践反推形成的,先有临床实践,而后形成基础理论,中西医融合按照这个思路,先形成了证态理论,而后探索、延伸出象态概念。
中西医融合的原基概念是“象态”,“象”是中医藏象的象,即现象;“态”是系统论中的状态。在医学范畴内系统的稳态就是生理状态,系统的稳态失衡就是病理状态。为了区别生理与病理的不同,把病理条件下的象态称之为“证态”,生理条件下称之为“象态”。气血津液之“象”与内环境之“象”在宏观上是吻合的,我们说气血津液与内环境是一个象态;中医的血与西医的血液具有共同之象,血与血液是一个象态;气与内环境调控是一个象态;津与细胞间液是一个象态;液与第三间隙液是一个象态。痰证与炎症是一个证态;瘀血与血液凝固是一个证态;悬饮与胸腔积液是一个证态;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是一个证态等等。通过象态与证态概念体系,中、西医的概念可以在对方的理论构架内流易。中西医融合就是寻求中、西医共同之“象”,升华医学之本质,换言之中西医融合就是寻求中西医的共同之处。中西医之所以具有共同之处是由于他们研究的客体、客观事实是同一的。
表5:脾主运化-物质代谢象态
脾主运化        水谷   胃肠    精微      血       津      液          全身脏腑
物质代谢        水谷   胃肠   营养物质  血液  细胞间液\第三间隙液     全身器官细胞
     在生理范畴内,脾主运化与物质代谢是一个象态。饮食经口腔进入体内,经过胃肠消化变为精微-营养物质,精微-营养物质经过血-血液转化为津液-细胞间液,精微-营养物质经过津液-细胞间液进入脏腑-器官细胞,发挥营养、滋润作用,废物经排泄器官排出。这是正常生理情况,以下为病理情况。
表6:气血津液-内环境失衡(证态)                                            
西医内环境失衡        中医气血津液失衡
水电解质紊乱        津液代谢失衡
低容量状态(失水、失盐)        津液亏损;
高容量状态(水肿)        津液排泄障碍
皮下、粘膜下水肿;        《金匮要略》中的水气病
第三间隙积液        《金匮要略》中的水饮
炎症:
感染性炎症
非感染性炎症             痰
代谢综合征                       从痰论治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             从痰论治
糖尿病、胰岛素抵抗             从痰论治
肥胖、脂肪堆积             从痰论治
肿瘤                        从痰论治
风湿性疾病                        从痰论治
     呼吸系统炎症(分泌物)          狭义的痰
          间质性肺病                     肺痿
          肺脓肿                     肺痈
          阻塞性肺病                     肺胀
     全身器官、系统炎症的产物          广义的痰
          心绞痛                     胸痹心痛
          非典型脑炎、癫痫             痰迷心窍
凝血        瘀血
炎症与凝血交织        痰瘀交错
     急性炎症淤血期(微血管内血栓形成)        蓄血证
         阑尾脓肿前期                             肠痈瘀滞期期
         肺脓肿前期                              肺痈瘀滞期期
         急性盆腔炎                              太阳蓄血证
     MODS合并DIC                                      温病血分证
     纤维化、肿瘤                            癥瘕、积聚、痞块
以上仅仅是举例而已,没有涵盖所有的炎症与痰证。
       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痰饮》云:“痰即人之津液,无非水谷之所化。此痰亦即化之物,而非不化之属也。但化得其正,则形体强,营卫充,而痰涎本皆血气;若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血气即成痰涎。”西医认为:血液中营养物质过剩诸如:高血糖、高血脂、高血钠、血粘度升高等等,均可以引起炎症介质异常释放,引起慢性炎症过程,成为肿瘤、动脉粥样硬化、风湿性疾病、脑梗、心梗的危险因素。而且感染性炎症的渗出性病变也是从血管中渗出到细胞间隙与第三间隙之中,即津液存在的地方。感染生成的脓液就是由血管内渗出物与病原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医谓痰由气血津液生成,与西医炎症产物是由血液与组织间液变化而来,本质上完全一致(参看:《中西医融合观续 气血津液与内环境的融合》 2012,9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出版)。
       这是一个从生理到病理的一个完整过程,形成一个中西医的共同参考系,即中西医融合的新的理论体系。在这个理论体系内,中、西医的概念可以在对方的理论构架内流易,所以“中西医融合指的是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融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8 10:23 , Processed in 0.08974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