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铁骨铮铮2002 于 2013-10-10 05:16 编辑
此,根据这段经文,可以弄清“经络”最初是不是在人身体上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在此基础上,足以说明“经络”是什么。
若对这段经文进行深入研究,可以证实,“经络”的分布和循行,不是在母腹内生长发育而成的。因为,这段经文表明,人在母腹内没生成“经络”,人出生时也没“经络”。所以,由这段经文可知,《内经》在解释“经脉之始生”时,根本没说“经脉”是人体内生成的。比如:雷公曰:“愿尽闻其道”,译成现代语言是说,想全面了解经络学说。黄帝的回答,是从胚胎发育开始,即:“人生始,先成精”。接下来,黄帝介绍人在母腹内生成的脏腑组织器官,即:脑、骨、髓、筋、脉、肉、血、皮肤、毛发、胃等。其中,“脉”是血脉,“肉”是肌肉,“骨”是骨骼,“髓”是骨髓或脊髓,这都是人在母腹内生成的各种组织结构。所谓“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是胎儿出生后不再由胎盘提供营养,开始依赖于“谷入于胃”的后天营养。很明显,黄帝的介绍表明,人在母腹内和人出生时都没“经脉”。于是,雷公才接着又问:“愿卒闻经脉之始生”,意思是说,想尽快知道“经脉”是怎样生成的。针对这个问题,黄帝的回答是:“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种回答,似乎文不对意,似乎答非所问。其实,这是古代的一种表达方式。如果破解了这种表达方式,足以说明,人出生时没“经络”。并能说明,“经脉”是“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的论理工具。
根据雷公与黄帝的两次问答,可以说明两个最基本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已说明人在母腹内和人出生时,没有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叫“经脉”。因为,雷公接着又问“愿卒闻经脉之始生”。假如出生时有经脉,雷公就不用再问了。第二个问题:雷公问“愿卒闻经脉之始生”,黄帝的回答是:“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种回答,表面看答非所问,实际是介绍“经脉”的作用。通过“经脉”的作用,来说明“经脉”是什么。这是古汉语的一种固定句式。即:“……者,所以……”。把这种句式翻译成现代汉语,通译为“……,是用于……的”。所谓“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意思是说:所谓“经脉”,是用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的,不可不知。这是介绍“经脉”的作用。根据“经脉”的作用,就应该知道“经脉”是什么了。这是因为,所谓“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是综合性很强的作用,决不是人的脏腑组织器官或某种结构可以具备的作用,而是方法论或论理工具才能具备的作用。在医学领域,除系统理论、方法论、论理工具外,人身体上的任何脏腑、任何组织器官,都不具备”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的综合性作用。这是毫无疑义的。所谓“通”,应作“通晓”解,不能理解为“通畅”。所谓“不可不通”,是“不可不晓”或“不可不知”的意思。
若仔细分析可知,这段经文的表达方式,还有另一种寓意,即:把“经脉”和“血脉”区别开了。意在表明,“经脉”和“血脉”不是同一个的概念,不能相混。因为,黄帝所说“脉为营”的“脉”是“血脉”,不是“经脉”。否则,雷公就不用接着再问了。并且,“血脉”是血管,其作用是“营”,即运行血液。“经脉”代表整个经络系统,其作用是“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由此可以看出,这段经文所说的“经脉”,根本不是解剖学概念,不是人身体上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其作用,是用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的。这种作用,显然是论理工具的作用。
当然,凭这一段经文把“经络”界定为论理工具,似有牵强之嫌。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经文,还有更确凿的证据和史实,都可说明,所谓“经络”,确实不是人身体上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而是古代医家在人的身体上创建的,是“论理人形”的工具。按现代语言说,相当于论理工具。在《内经》和古文献中有很多记载都可证实这一点。
【3】《灵枢•经别篇》说:“人之合于天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所以应天道。”所谓“阴阳诸经”,指十二经。所谓“建阴阳诸经”,即创建十二经。这说明,十二经确实不是人身体上的某种组织或某种结构,而是古代医家创建的。因此,把这段经文和《灵枢•经脉篇》对“经脉之始生”的解释合起来,就回答了“经络”的来源和出处,能够说明,“十二经”不是在母腹内生长发育成的,而是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创建的。据考证,《灵枢》还有另一种版本,记载的是“六律建阴阳诸经”,在“建阴阳诸经”五个字的前面有“六律”二字,这更说明,十二经是古代医家按“六律”创建的,也就是在阴阳学说指导下创建的。因为,六律的核心是“三阴三阳”。
所谓“六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律制,以“三阴三阳”为核心,可用于多学科。古代的音乐,有十二个音阶,分六律和六吕,合称十二律,也称十二音调,即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每一个名称代表一个音阶。从低音算起,排列成奇数的六个音阶为“六阳律”,称“律”;排列成偶数的六个音阶为“六阴律称”“吕”,合称六律六吕,简称六律。“律”和“吕”的发音,一奇一偶,依次相接,阴阳相生,左右旋转,能发出许多声音周而复始,循环无端,所以,古代医家按六律建十二经,也是阴经和阳经依次相接,阴阳相生,周而复始,循环无端。《律书》开篇说:“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规则,壹禀于六律,六律为万事根本焉”。《索隐》引《释名》说:“律,述也,所以述阳气也”。《尔雅》还把“律”释为“铨”、“法”等。这些记载表明,《灵枢》说“建阴阳诸经”或“六律建阴阳诸经”是有历史依据的,说明古代医家所建的十二经也是以“六律”为“根本”,是“禀于六律”,是“制事立法”和“物度规则”的一种形式,故可用所建的十二经对气脉、腧穴、脏腑、各组织、各器官和各种病证进行系统研究。
《灵枢•经别篇》还说:“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五脏六腑之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亦不等。”所谓“五脏六腑之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是古代的解剖知识。所谓“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时”,是天文历法知识。所谓“十二经水”,是古代的十二条大河流,即:清水、渭水、海水、湖水、汝水、渑水、淮水、江水、河水、济水、漯水、漳水。这是古代地理知识。所谓“外合于十二经水”和“内属于五脏六腑”,是说十二经在外与十二条大河相对应,在内则与脏腑相对应。其对应关系,主要根据古代医家对十二经水的“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和脏腑的“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的系统认识。
以上两段经文,可以说明以下四个问题:
一,脏腑与十二经的来源和出处不同。人的脏腑是在母腹内发育的,出生时就生成了,但十二经不是在母腹内发育成的,不是出生时就有的,而是古代医家创建的,是按“六律”创建的。所以,从根本上说,脏腑和十二经不是同一性质的概念。
二,古代医家开创十二经的目的,是落实“人之合于天道”,或“五脏六腑所以应天道”,这是古代医家对人与天地自然体进行系统研究的整体观。
三,“六律”以“三阴三阳”为核心。在古代,天文、地理、历法、音律、医学等领域,都贯穿着“三阴三阳”的理论形式。“少阴、太阴、厥阴、少阳、太阳、阳明”等哲学概念,可用于多学科。因此,不能把“少阴、太阴、厥阴、少阳、太阳、阳明”诸“经”误解为解剖学概念。
四,古代医家创建十二经,是以“整体观念”为世界观,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方法论,以解剖、生理、病理、天文、历法、地理、音律、以及历代积累的医疗实践经验为基础。其中,古代医家对“气脉”和气血运行规律的系统认识,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详见第五节)所以,经络学说具有非常深厚的底蕴,哲学和医学密切结合、多学科互相交叉,融为一体。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经络学说的学术成就也能证明,经络学说是在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以及天文、地理、历法、音律、解剖、生理、病理、养生等多学科的基础上创建的,具有非常深厚的哲学基础、文化基础和医疗实践经验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医家的伟大创造,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生命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