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一吐了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略论“中医理论体系中的精、元气、阴阳、命门、脏腑之间的关系”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 21:49:33 | 只看该作者
董建军  胖小伙,这哪跟哪?
--------------------------------------------
老乡好。他是不懂中医,还想靠中医发家。
32
发表于 2014-11-1 21:55:28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33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 22:35:37 | 只看该作者
王锡民 发表于 2014-11-1 19:41
1、  命门究竟在哪里?命门在肾中,肾在足少阴肾经之上。——————————————————竟然不知内 ...

我们来讲,你听不懂。死要面子,胡批瞎说。
34
发表于 2014-11-3 06:04: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11-3 06:09 编辑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4-11-2 22:35
我们来讲,你听不懂。死要面子,胡批瞎说。


       此言大错特错。
       中医理论的现状我比你清楚得多。
       做为一个理论体系,其中的精、气、阴阳、命门、脏腑、经络,六气、证、阴阳平衡、辨证施治等等这些概念都是这个理论体系中的元素,而中医理论就是由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的。如果各概念之间不能相互联系,各自孤立的话,那么中医理论中的辨证法也就不存在了。
      内经、难经只是初始奠定中医理论的基础,而关于各概念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将它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为什么?因为那时对于人体的认识,还处于初步和片段性的认识。它是内经成书之前的医家,自商代至两汉之间的医家陆续写得论文集和心得体会,非一时一地一人所写,虽然都谈阴阳五行,但内容仍然连不起来。
      对此,后世医家如李东垣、张景岳、孙一奎、赵献可、徐大椿、王清任、叶天士等等许多名家都有新的发现,并对于内经、伤寒有补充,才使中医理论逐渐饱满起来。尽管如此,但到今天为止,精、阴阳、元气、卫气、营气、经气、真气、六气、脏腑等等概念,仍无有人将它们之间的关系揭示出来。所以,中医理论还不是一个系统的理论,因为一个系统理论之间的概念都是必须有内在联系的。
      这个问题,我在1980年开始探索中医理论中的这些关系时就发现了,当时怎么也找不到他们的关系。我费很大力气来找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找不到。于是我决定梳理中医理论,找到其源头。后来,逐步发现了各概念之间相互联系的奥秘,直到2003年,整整花了23年时间,才算将这些问题搞明白,其中的艰难,你是难以体会到的。可以说,你根本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
      好好地学习吧,别以耍嘴皮子为快了。那样有害论坛,也扯我的后腿,对你自己而言,更是学不了东西。

点评

王教授真能说呀,就是不敢接触中医实质,说一些空话。【整整花了23年时间,才算将这些问题搞明白,其中的艰难,你是难以体会到的。可以说,你根本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我不相信,内经写得清请楚楚,明明白白,有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1-3 21:14
35
发表于 2014-11-3 06:11: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11-3 06:26 编辑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4-11-2 22:35
我们来讲,你听不懂。死要面子,胡批瞎说。


我们来讲,你听不懂。死要面子,胡批瞎说。
————————————————
       我让你讲的,你一点也没讲出来,你发的贴子在那里放着呢?大家都能看得见。

       你回答不了我提的问题,躲着走,证明你不懂,还强辨什么?
       有本事你就详细地说清楚。能说明白,自然没有人说你不懂,也没有人批你。
        批你,是因为你明明不懂,偏要说别人不懂。

点评

竟然不知内经中首次出现“命门”的说法。 --------------------------------------------- 教授呀,你问的是关系,可不是出处和名词解实。【内经中首次出现“命门”的说法】是关系吗? 精怎样才能化为气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1-3 23:34
36
发表于 2014-11-3 08:16:55 | 只看该作者
         【 我让你讲的,你一点也没讲出来,】
      回复:
      你凭什么?让我讲,凭什么要我按照你的思路讲?你是谁?您有这个权利吗?!
      你怎么不讲?!你一句学术语言都没有?

点评

你那水平,快闭嘴吧。  发表于 2014-11-3 22:15
不可理喻的人!论坛奇芭。  发表于 2014-11-3 17:24
37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 21:14:44 | 只看该作者
王锡民 发表于 2014-11-3 06:04
此言大错特错。
       中医理论的现状我比你清楚得多。
       做为一个理论体系,其中的精 ...

  王教授真能说呀,就是不敢接触中医实质,说一些空话。【整整花了23年时间,才算将这些问题搞明白,其中的艰难,你是难以体会到的。可以说,你根本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我不相信,内经写得清请楚楚,明明白白,有什么难的?你是被西学蒙住了双眼,当然难窥其真旨。
  比如:【精、气、阴阳、命门、脏腑、经络,六气、证、阴阳平衡、辨证施治等等这些概念都是这个理论体系中的元素,而中医理论就是由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的。】先生搞颠倒了。中医是气化学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由宏观到微关,一级一级地生化。你倒好,硬是从细胞査起,把气收归细胞,把精收归细胞,把阴阳收归细胞,把中医理论通通缴诫。这就是先生的辩证法吧?
  【后世医家如李东垣、张景岳、孙一奎、赵献可、徐大椿、王清任、叶天士等等许多名家都有新的发现,并对于内经、伤寒有补充】,他们补充的是什么?是阴阳?是六经?
  比如:清朝名医王清任于1830年著成《医林改错》一书,其一是“改错”,王清任认为,我国古代医书中对人体脏腑的位置、大小和重量的描述并不确切,讲法不正确,须改正,故书名便为《医林改错》;另一主要内容表明,他认为气与血皆为人体生命的源泉,但同时也是致病因素。不论外感内伤,对于人体的损伤,皆伤于气血而非脏腑。气有虚实:实为邪实,虚为正虚;血有亏瘀,亏为失血,瘀为阻滞。他认为瘀血是由于正气虚,推动无力造成的,故血瘀证皆属虚中夹实。故而他倡导“补气活血”和“逐瘀活血”两大法则,这就是他的著名的“瘀血说”。
  王清任充其量是改错,是对中医实践的深化和充实。是循着《黄帝内经》、《伤寒论》指引的医道,在前进中求得创新的探索,是中医自身的发展,是中医道与术的关系。怎说是对內经伤寒的补充呀。
  
38
发表于 2014-11-3 22:12: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4-11-3 22:17 编辑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4-11-3 21:14
王教授真能说呀,就是不敢接触中医实质,说一些空话。【整整花了23年时间,才算将这些问题搞明白,其中 ...


我不相信,内经写得清请楚楚,明明白白,有什么难的?你是被西学蒙住了双眼,当然难窥其真旨。
————————————————————————————
不难,内经为什么说不明白,你为什么答不出来?


先生搞颠倒了。中医是气化学说,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由宏观到微关,一级一级地生化。你倒好,硬是从细胞査起,把气收归细胞,把精收归细胞,把阴阳收归细胞,把中医理论通通缴诫。这就是先生的辩证法吧?
————————————————————————
    气化学说还用你说?太极生两仪,并不能说清精、气、阴阳的关系。你不是也说不清吗?


  【后世医家如李东垣、张景岳、孙一奎、赵献可、徐大椿、王清任、叶天士等等许多名家都有新的发现,并对于内经、伤寒有补充】,他们补充的是什么?是阴阳?是六经?
  比如:清朝名医王清任于1830年著成《医林改错》一书,其一是“改错”,王清任认为,我国古代医书中对人体脏腑的位置、大小和重量的描述并不确切,讲法不正确,须改正,故书名便为《医林改错》;另一主要内容表明,他认为气与血皆为人体生命的源泉,但同时也是致病因素。不论外感内伤,对于人体的损伤,皆伤于气血而非脏腑。气有虚实:实为邪实,虚为正虚;血有亏瘀,亏为失血,瘀为阻滞。他认为瘀血是由于正气虚,推动无力造成的,故血瘀证皆属虚中夹实。故而他倡导“补气活血”和“逐瘀活血”两大法则,这就是他的著名的“瘀血说”。
  王清任充其量是改错,是对中医实践的深化和充实。是循着《黄帝内经》、《伤寒论》指引的医道,在前进中求得创新的探索,是中医自身的发展,是中医道与术的关系。怎说是对內经伤寒的补充呀。
——————————————————————————
     后世对中医理论的发展,难道不是对内经、伤寒的补充吗?为什么要改错,要补充,是因为原来先天不足。
     连精与气的关系都说不明白,糊里糊涂,还好意思说自己明白。请问,交白卷的人,怎么能说是明白呢?
    连这个简单道理都瓣不开,还谈什么中医理论。强词夺理,不可取。
  

点评

后世对中医理论的发展,难道不是对内经、伤寒的补充吗?为什么要改错,要补充,是因为原来先天不足。 连精与气的关系都说不明白,糊里糊涂,还好意思说自己明白。请问,交白卷的人,怎么能说是明白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1-3 23:45
39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 23:34:13 | 只看该作者
王锡民 发表于 2014-11-3 06:11
我们来讲,你听不懂。死要面子,胡批瞎说。
————————————————
       我让你讲的, ...



竟然不知内经中首次出现“命门”的说法。
---------------------------------------------
  教授呀,你问的是关系,可不是出处和名词解实。【内经中首次出现“命门”的说法】是关系吗?

精怎样才能化为气?气怎样藏为精?应有详细解释。否则等于没说。
这里应包括:
精有先后天之分,气有先后天之分,又有阴气、阳气之别。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关系;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的关系。
精与气又是怎样的关系?
-------------------------------------------
  精用则化气,气余则藏精。经云:“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你不会要我给你翻译吧?


有什么根据证明真气就是元气,需要论据和论证。
元气分阴分阳,等于没说,应细说清楚。
----------------------------------------------------
  先生问的让中医人笑话。圣人说:“夫人禀五常------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经云:“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元气是真气吧?人禀五常,即人的五脏立五方之位,脏腑互为表里,由六经贯通,经为道,是真气运行之道。升为阳,降为阴。命门归五行之肾,藏精之处。

你说表由腑主,肺就不主表了?你说里由脏主,足阳明胃经不主里?自相矛盾。
---------------------------
  经云:“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谷者也。”足太阳膀胱经主表,肺为脏主里。足阳明胃经主什么里呀?

  
  伤寒六经及六病,如何与五脏六腑、十二经络对应?
—————————————————
  问的真怪,六经是六病之位,手足各六经,五脏六腑各主一经,病在六经即是病在脏腑,有经证为经病,有腑证为腑病。


三阳升与三阴降是怎么升降平衡的
-----------------------------
  一呼三阳升,自肾出口;一吸三阴降,自口入肾,距离相等,质量相同,故为平衡。

又一个胡乱解释的。净遇到这类不懂装懂的人。
心开窍于耳,肾开窍于哪,难道肾开窍于耳错了?心开窍于目,难道肝开窍于目错了?
---------------------------------------
  你真笨,别读死书。什么叫开窍?真气流通也。五行之气合之为阴阳之气,真气无窍不通,五行之气互通也。

  

看不出中医理论中的毛病,是因为本身没弄明白。
----------------------------------------
  你明白西医,不明白中医。
40
 楼主| 发表于 2014-11-3 23:45:14 | 只看该作者
王锡民 发表于 2014-11-3 22:12
我不相信,内经写得清请楚楚,明明白白,有什么难的?你是被西学蒙住了双眼,当然难窥其真旨。
——— ...

后世对中医理论的发展,难道不是对内经、伤寒的补充吗?为什么要改错,要补充,是因为原来先天不足。
     连精与气的关系都说不明白,糊里糊涂,还好意思说自己明白。请问,交白卷的人,怎么能说是明白呢?
    连这个简单道理都瓣不开,还谈什么中医理论。强词夺理,不可取。
----------------------------------------
【 后世对中医理论的发展】不出内经之右,是术的范畴。先生道术不分,让中医人笑话。经即是气,气即是精,如水、如冰。中医的一切皆为气化,阴阳之气,五行之气。先生在云里雾中,天如井大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22 08:58 , Processed in 0.05880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