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llyyjj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请大家批判”日出北方“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10:15:59 | 只看该作者
一吐了之 发表于 2014-12-16 01:08
老师果然是老师,思维活跃。但何为东西南北?是八卦定的。可惜先生还没成圣,若为圣,定“日出西方”,大家 ...

不管定位何方,我都没有意见。不管用什么方法,都比我本事大。八卦是复杂一点,四方是简单一点,我只要知道日出的方向是固定的就行了。
如果日出今天东方明天西方,估计地球上的人都要疯了,呵呵。
32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10:22:02 | 只看该作者
大光明云 发表于 2014-12-16 06:28
李医生,五行本意已经出来了,那么黄帝内经的论述五行的这个部分,不就清楚了吗? 在素问部分有三分之一 ...

五行配属的五味都是用于控制其五行的过亢的作用。
酸------制约升发的过亢; 苦------制约宣通的过亢; 甘------制约运化的过亢; 辛-------制约收敛的过亢; 咸------制约闭藏的过亢。
--------------------------------------------------------------------
这一段及此前的内容理解了,谢谢!


由五味产生药的味,以酸入肝经,苦入心经,甘入脾经,辛入肺经,咸入肾经,来确立最初的归经“法则”, 此法则称之为--赭鞭--; 《史记·补三皇本纪》谓:神农氏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尝百草,始有医药。翻译过来就是神农氏以五味规律来尝百草而发明医药。

五味在中药中的应用比比皆是,如酸甘化阴,辛开苦降,咸软散结。


-------------------------------------------------------
这一段就是讲五行衍生出来的五味,用来认识药性和指导药物使用,指导治法的制定,问题就是,这些内容能够指导中药的应用不?
中医的宝库,藏得东西,最大量的部分就是中药的使用,这部分内容几乎永远挖掘不完,五行五味能够驾驭得了?

点评

五行当然能够指导中药的应用,因为它是产生中药的根源,为什么叫中药,而不叫草药呢,因为中药产生的根基源于中医的基础理论,阴阳五行,所以才叫它为中药; 草药则不是,世界范围的学习草药的多了,但它们大多是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16 11:54
33
发表于 2014-12-16 11:54:27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4-12-16 10:22
五行配属的五味都是用于控制其五行的过亢的作用。
酸------制约升发的过亢; 苦------制约宣通的过亢;  ...

五行当然能够指导中药的应用,因为它是产生中药的根源,为什么叫中药,而不叫草药呢,因为中药产生的根基源于中医的基础理论,阴阳五行,所以才叫它为中药; 草药则不是,世界范围的学习草药的多了,但它们大多是基于西医的那套理论来学习,掌握药物的基本元素,分子式,因此它不是中药。

我们的中药在描述它的作用之前,先要归类,怎么归类呢,那就是 性味归经,以及作用。

1 性---------就是寒凉温热属性
2 味---------就是五味,
3 归经------就是这药主要作用在人体的部位。
4 作用------由上述3点得出这个中药的具体作用。这环环相扣的联系,层次非常的清楚。

这种性味归经的药物的多重排列组合,构成了千变万化的中草药的功能,因为一种中药它的味可以是单,也可以是多重组合, 所有这些正是指导药物使用的根基。

随便举例就可以说明:

麻黄:性温。味辛微苦。入肺,膀胱经。作用:解表散寒,宣肺止喘,利尿消肿。
味辛---发散,散发的意思;微苦---泄的意思;走肺的发散,就是宣肺; 走膀胱经的发散就是解表,走膀胱腑的发散,泄泻就是利尿。性温就是散寒。
那么您可能会问,为何味苦不入心经,五行指导五味的运用是个普遍性的原则,特殊性的药物总有,因此作为中医师要知道那就是药的“异能”。 比如说酸主收摄,但山萸肉则善于开通,此为酸味中具有开通之异能。又比如五味子以酸为主,为收敛之品,而将其籽捣碎,则辛味明显,就会产生酸收而不留淤滞。

即使是当今,我们的中药药典上,都是以性--味---归经---作用来描述我们的中药的,它的根基就是阴阳,五行。可以这么说吧,没有了五味,中药都不知道如何去描述它的作用了。 你不说五味,则在所归经那个脏腑上的作用就说不出来; 不说阴阳,则寒凉温热没有,那么如何能产生相对应的温热,散寒作用。

前面说的五味入五脏的问题,比如说酸入肝,不代表其它气味就不入肝。兹列出以下供您参考。

酸入肝---------其收敛肃降作用。
苦入肝---------起泄肝作用。
甜入肝---------起缓急肝气的升发作用。
辛入肝---------起升发肝气的作用。
咸入肝---------起软坚散结肝区的作用。

比如说,荆芥:性微温。味辛香。入经:肺,肝经。
这辛味入肝经什么作用呢,就是疏通风疹,止皮痛的作用。它的入肺经的作用,则体现在解表作用。

这种性-气味-归经-作用要仔细的研究,而不能断然否定五行---五味的作用。
34
发表于 2014-12-16 12:03:33 | 只看该作者
现在您是主攻,我为先生摇旗呐喊。
35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20:55:46 | 只看该作者
大光明云 发表于 2014-12-16 06:28
李医生,五行本意已经出来了,那么黄帝内经的论述五行的这个部分,不就清楚了吗? 在素问部分有三分之一 ...

五行配属的五味都是用于控制其五行的过亢的作用。
酸------制约升发的过亢; 苦------制约宣通的过亢; 甘------制约运化的过亢; 辛-------制约收敛的过亢; 咸------制约闭藏的过亢。

-------------------------------------------------------
看这一段,五味,也就是五行,五味的关系,也就是五行的生克关系。这一套理论看起来很严密。问题是,理论不管自身如何,要和它所论述的对象相符。落实在具体药物的功用上,这一套理论能够解释中药的药效吗?能够指导中药的使用吗?


西药有系统的药理学,西药设计了严密的实验方法,但西药的具体使用,还主要依赖临床观察,也就是不能依赖药理学理论来直接指导用药。我们随便找个药物说明书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比如,预防青霉素过敏的唯一方法是皮试,任何理论、实验结果都不能代替皮试。


那么。中药的使用可以依赖五味理论吗?举简单例子,性味理论连黄连大黄也区分不开。

点评

李医生不知道您有没有仔细看前面内容,我曾经是这样说的,中药的描述作用是以: 1 性---------就是寒凉温热属性 2 味---------就是五味, 3 归经------就是这药主要作用在人体的部位。 4 作用------由上述3点得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17 05:28
36
发表于 2014-12-16 22:11:13 | 只看该作者
大光明云 发表于 2014-12-15 06:05
五行中的木,就是日出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升发的过程,因此东方为木

那么,五行中的土,是日的什么活动过程呢?
37
发表于 2014-12-16 22:12:07 | 只看该作者
大光明云 发表于 2014-12-15 06:05
五行中的木,就是日出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升发的过程,因此东方为木

那么,五行中的土,是日的什么活动过程呢?
38
发表于 2014-12-16 22:33:27 | 只看该作者
其实,不用费这般力气,就来一个问题:治什么病离开了五行学说不行呢?离不开,那就是五行学说有用处,否则,就是累赘,就该除掉。

点评

我与llyyjj谈论了五行在五味上的运用,中药的起源,中药的作用的描述,除非您选择性的眼盲,看不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17 06:18
39
发表于 2014-12-17 05:28:27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4-12-16 20:55
五行配属的五味都是用于控制其五行的过亢的作用。
酸------制约升发的过亢; 苦------制约宣通的过亢;  ...

李医生不知道您有没有仔细看前面内容,我曾经是这样说的,中药的描述作用是以:
1 性---------就是寒凉温热属性
2 味---------就是五味,
3 归经------就是这药主要作用在人体的部位。
4 作用------由上述3点得出这个中药的具体作用。这环环相扣的联系,层次非常的清楚。
就是说它包含了四个组成部分, 五味在这里只是其中之一,但它是必不可少的。

黄连,大黄,描述它们除了性,味,之外,还有归经,作用啊,这不能成为反五行的根据。 在描述黄连,大黄时,如果你把性味给拿掉了,那么后面的归经,作用的说明成了无根之说了,不是吗?

我们看看药典是怎么说的。

大黄:
性:寒
味:苦
归经:心,大肠,肝,胃
作用:清热导滞,清泄湿热,清除血热,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如果按你说的,把 性--寒给拿掉了,那么它的清热的作用来源是什么? 如果把 味---苦给拿掉了,那么它的清泄作用的来源是什么???

黄连:

性:寒
味:苦
归经:心,大肠,肝,胃
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同样的道理:性寒----是产生清热的根源; 味苦----是产生燥湿的根源。

您可能会问:二者的性寒,味苦是一样的,何以有不同的作用呢? 如果您临床用药,尝药,您一定会知道,黄连的苦味是远远胜过大黄,苦味胜---则燥泄明显,因此黄连的燥湿是强过大黄的;大黄以寒为主,苦味则次之,因此它以通泻为主。

所以不应以二者用了寒 苦二字的描述,就认为它们的作用应该一致。因为中药作用的描述,就是寒-----凉也是有等级的; 从温-----热也是有等级的; 苦中的燥------泄也是有等级的;而这有待中药的作用去被进一步的完善。 

我有个建议:既然您认可我对于五行的五季气机运行的描述,那么为什么不用这种观点反过来去看黄帝内经的有关五行应用的描述呢,因为二者是一致的,所以您该重新审视中医的基石,阴阳五行了,我佩服您就是,认真地要去思考问题,一旦问题的答案出来了,被您所认可,那么是不是应该从新的角度反过来重新去认识传统得中医理论呢。 

点评

光明先生这样才是探讨学问的态度。我回复的迟,是因为要认真思考后才能说。咱们不急着说五行如何,先从黄连大黄具体内容慢慢说。关于药性理论,前段时间这里也聊过。 1 性---------就是寒凉温热属性 2 味-----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19 00:01
40
发表于 2014-12-17 06:18:39 | 只看该作者
仁海中西医 发表于 2014-12-16 22:33
其实,不用费这般力气,就来一个问题:治什么病离开了五行学说不行呢?离不开,那就是五行学说有用处,否则 ...

我与llyyjj谈论了五行在五味上的运用,中药的起源,中药的作用的描述,除非您选择性的眼盲,看不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11-10 16:17 , Processed in 0.06092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