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5-1-27 23:28 编辑
四、欲望的发生发展
(一)抽象思维与语言的产生
原始人劳动经验和劳动技能的相互传递过程,不仅是促使生产技术进步的过程,也是人类的思维产生与发展过程,是人类语言的产生和运用过程。并在生产劳动中根据社会交际的需要逐渐地加以完善的。欲望需要用语言表达,有了抽象思维才可能产生欲望,这是人类欲望与动物本能的根本区别。 人本来就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人类思维和动物思维虽有本质的不同,但并非具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存在于人和动物思维中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在人的思维中也许并不明显,但在低等动物思维中,如果说存在这样一个最终目标的话,那最可能就是求生本能。这样,可以把动物的一切行为解释为:接收到刺激后,分析怎样做对生存最为有利,并据此作出反应。从猿脑到人脑的质变是抽象思维能力的产生,也是人类脱离动物界的一个重要标志。 语言是怎样产生的? 一位意大利学者日前宣布破译了有3万年历史的史前岩石壁画的秘密,并据之得出结论:全球人类最原始的交流使用相同的比喻、逻辑关联和规则,而这种最早的通用语言产生于人类的三大基本关注:食物、性和领土。世界岩石艺术档案创始人之一,意大利人埃曼纽·阿纳迪在他最新出版的三部史前研究系列著作中提出,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史前岩石艺术存在如此多的相似之处,他说:“比较分析显示,分布全球的早期艺术有相同的起源,表现出相同的逻辑结构、联想和象征意义。它是智人思想的镜像。”①色彩:红色主宰五大洲。早期非洲、欧洲、亚洲、大洋洲和美洲的岩石艺术采用相同的基本色彩,其中又以红色最为普遍。②主题:围绕性、食物和领土相同的主题反复出现。反映植物和风景的题材则非常少见。③象征:同一个“太阳”。“在世界各地,人的思想在将特定价值与符号联系起来时似乎具有某种共性:三角形和方形,在欧亚和美洲地区通常表示‘领土’。至少4个大洲的岩画都出现连续的曲线代表水或者液体的例子。而几乎所有大陆的岩石艺术都用带辐射状线条的圆盘表示太阳。”④反证:语言比岩石画更古老。他的原始语言模式立即引起学术界的争论,曾经发现南美洲最早的史前壁画的克里斯托弗·亨谢尔伍德说:“我认为艺术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方式发展。普遍运用红色也许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全球艺术的联系,但不要忘记红色是血液、富饶和繁殖的色彩,是生命的色彩。”国际岩石艺术基金会负责人罗伯特·博得纳里克认为,阿纳迪的观点里即使存在真相,也纯粹是巧合。他指出,相对复杂的语言出现在超过100万年前,比岩石艺术的出现要早得多。 语言的起源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问题。几千年来,,人们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最早的语言起源理论是一些优美动听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反映了人们对语言起源的看法。神造语言说是这些神话传说的主要观点。 十九世纪以来,一些科学家、语言学家对语言起源问题作了科学的探索。这些探索主要有用历史比较法构拟原始语言,对原始民族的语言进行研究对比,从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进行比较分析,试图教黑猩猩说话等。这些探索对语言的研究是有益的,但离真正解决语言的起源问题还相差很远。 最古老的猿人刚刚脱离动物界,面对无情的大自然及凶禽猛兽,必须集体合作才能生存。当猿人用石片切割动物时,用石块打击动物时,集体追赶捕杀动物时,相互之间使用声音、手势、动作、表情传递消息,而只有声音能够远距离传递足以引起注意的信息(传递信息的行为发生了变化),根据“用进废退”的原则,与发音及气流通过的器官得到更多的刺激,猿人的喉、咽、口腔、鼻腔、舌与唇的功能与动物相同器官相比发生了变化,功能的变化导致器官结构、形态的变化,最终引起基因的改变,出现新的物种——人。 劳动不仅促进了人类发音器官的改进,而且加速了人类祖先的手脚分工,使他们能够直立行走。由于直立行走,他们可以自由地运用肺部和声带能够自由地发出声音。由于直立行走,他们的发音器官也发生了变化。声带下移,形成了口腔、鼻腔两个共鸣腔,发音器官的气流通道形成了直角,这些都使得发音器官特别是口腔有了更大的活动余地,在发音时就能构成多种节制,形成多种共鸣,从而能发出复杂多样而清晰响亮的声音。 人类是由动物进化来的,人类的思维也是由动物的思维进化而来的。哺乳动物进化到灵长类,尤其是类人猿,他们的心理发展到很高水平,不仅有多种感知觉,还有各种情绪反应,能够解决一些复杂问题而进入思维的萌芽阶段。黑猩猩具有某种智力,例如,它能够把一根小树枝套在另一根有空洞的树枝上,接成一根长树枝去打果子,还能用画笔蘸颜料作画(尽管这种“画”缺乏形象,还不算是真正的画),这表明黑猩猩已具有使用简单工具去解决问题的低级能力。而这种智力和有声语言毫无关系,因为众所周知,黑猩猩并不能说话,这表明黑猩猩无需借助语言来进行思维。另外,黑猩猩也有自己的“语言”,例如,它们能使用面部表情、手势、声音来进行交际,它们能了解彼此的表情、手势、声音。问题是这些表情、手势总是和具体的动作相联系;而语言则是表达欲望、感情的一种方式,并不是客观事物的符号表征,黑猩猩虽能发出声音,但并不是有声语言,它和思维没有联系。所以思维与语言不是同源的,思维在动物界早就具备了。 但是人类的思维与动物的思维不同,人类的抽象思维即逻辑思维比动物的要复杂的多,因为逻辑思维是与语言密切相关而且同时发生的。语言大大推动了抽象思维即逻辑思维的发展。 语言的发生,不仅促进了思维的发展,而且大大促进了脑神经的发展,动物和人原来具有的实物-生理反应,现在必须和语言联系起来,形成新的条件反射,首先形成语言-实物-生理反应条件反射,而后形成语言-生理条件反射。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词,词对于人来说,乃是一种现实的条件刺激物,可是词又是如此的广阔丰富,这是任何其他条件刺激物所不及的。就这一点来说,动物的条件刺激物无论在量上或在质上都是不能与之比拟的。词与词构成句子,句子与句子构成更复杂的思维形式,这需要大脑神经细胞之间具有更多的联系,大脑的容量必须增加才能满足信息传递的需要。 言语运动的生理器官同其他活动的生理器官一样,也是由三个相互紧密联系着的部分组成的:(1)它的感受器官(外周神经末稍)分布在发音器官的肌肉、韧带中;(2)它的相应的传入神经纤维;(3)它的中枢神经终末,在一般情况下,主要集中在大脑左半球皮质的额中回和额下回区域。此外,还有两种用来感知言语的器官──言语听觉器官和言语视觉器官。言语听觉器官感知可听到的词,而言语视觉器官则感知书面的词。言语运动器官、言语听觉器官、言语视觉器官,都与其他活动的生理器官相互联系着的。这些器官与语言形成新的条件反射,又大大增加了脑的容量。传递信息的行为由多种形式转变为以语言为主,行为的改变引发了器官功能的变化,最终导致器官结构形态的变化,不仅是发音器官的变化,而且包括相应的传出、传入神经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改变。 苏联心理学家巴甫洛夫(1849-1936)创造的两种信号系统的学说,证明了语言符号系统是人类特有的。动物只有第一信号系统,即只能对颜色、声音、气味、形状等具体形象作出反应(人当然也有这种能力),不能离开个别的具体的形象。而人类还具有第二信号系统,即可以抛开具体的形象,利用词语代替现实现象中的色彩、声音、形状、气味等,一样也能作出反应。比如“凳子”,并不用搬出具体的凳子来,人们就能作出正确反应。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特有的,动物并不具有。鹦鹉能对话,能背诗歌,其实只是一种机械的条件反射,它永远也不可能理解诗歌中的哪怕一丁点含义。同样,有些狗能够做算术题,但它永远也无法理解3+2=5的真正意义,稍微变换一下,它可能就一筹莫展,不知所措了。正是人类由于有了第二信号系统,才能够从地球上众多动物中脱颖而出,成为万物中的精灵,获得了巨大的进步。人用语言进行思维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在大脑皮层中具体的条件刺激所形成的信号系统与概括的语词的条件刺激所形成的信号系统协同活动,进行多阶段的、多种水平的分析综合的过程。 由此可见,在说出和听到每一个词时,皮层内所产生的兴奋中心,与由这个词所标明的物体的直接作用所产生的兴奋中心相结合形成复合条件反射,词便成为它所标志的物体的信号刺激物,它对人能引起为那些物体所能引起的反应来。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动物没有人类那样发达的大脑,没有抽象思维能力,而且生理上,动物的喉头结构和人类也不一样。语言的产生,使人类获得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载体”。我们的生活经验、生产经验,各种知识可以通过语言一代代的传续下去,可以汇集与总结。 儿童的言语是在成人的言语刺激物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例如,在妈妈对婴儿发出“妈妈”这一词音的影响下,婴儿自己也发出“妈妈”这一词音,并同时看到妈妈这一具体人的熟悉的面孔及形体(参考系)。在婴儿的大脑皮层上就同时产生了三个兴奋中心,即在言语运动器官、听觉器官、视觉器官的大脑皮层的投射区各自产生一个兴奋中心。这三个兴奋中心接通起来,在它们之间就形成了较复杂的暂时神经联系,这暂时神经联系由于多次重复而日益巩固起来。“妈妈”这一词音的动觉、视觉和听觉刺激就成为妈妈这一具体的人在婴儿大脑中直观的、视觉的映象信号。但是,儿童在其生活过程中不断地跟妈妈交往接触,儿童对妈妈不但有其视觉的印迹保持在大脑中,而且还有一系列的触觉、嗅觉、听觉、吃奶、温暖、爱抚、运动感觉……的印迹保持在大脑中,“妈妈”一词对儿童也就具有妈妈这一具体人相应的意义和作用。“妈妈”是婴儿建立起来的第一原始参考系,以后学习的每一个词语都是建立一个新的参考系。当建立爸爸这一参考系时,就会与妈妈进行比较;当建立爷爷这一参考系时,同样与爸爸妈妈进行比较,依次类推。每一个词代表一个概念,也就是一个参考系。思维是人们用内部语言进行自我交际的行为,这是人类脑神经系统的一种复杂的活动过程;伴随这一过程而出现的应该是一种“概念流”,这种“概念流”就是由被组织、被传输中的概念编码的有序组合。现代心理学试验表明,儿童的语言形成有一个关键的时间段,在四岁以前如果没有在正确的引导下产生语言系统,以后就很难“激活”语言机制——虽然思维可以不受影响地发展。在十二至十四岁之间,是人的逻辑思维的形成阶段。逻辑思维的形成有语言交流作基础,即使不经过严格的逻辑训练,人也可以从语言交流中学习到逻辑的东西。 由单词所组成的句子(词与词按照语法结构的联合)则是一个更复杂的过程。起初,词是靠着它与具体事物的直接作用的结合来获得自己的意义的。但是后来,大量新的词却是靠着它们与已熟知的词(作为参考系)进行比对、结合而获得自己的意义。这样一个熟知的词就成为理解一个新的词的工具(参考系)。人在实践中,在巩固的言语系统的基础上又可以建立起新的言语系统,一级一级地建立上去,乃至终身。正是依靠着这种多级的言语系统,我们在实践中运用言语进行思维,在头脑中把事物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又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联合成整体,对事物各个方面进行多阶段的分析和综合,这样我们就能对事物有所认识,就能知道我们未能亲身经历的东西,就能接受人类过去的经验,就能预见未来的结果,并运用语言将思维的成果记录下来,进行交流。正常人的思维与语言是紧密联系着的。 由此可见,在说出和听到每一个词时,皮层内所产生的兴奋中心,与由这个词所标明的物体的直接作用所产生的兴奋中心相结合形成复合条件反射,词便成为它所标志的物体的信号刺激物,它对人能引起为那些物体所能引起的反应来。例如“望梅止渴”,“一语惊人”,“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都是通过语言引起相应实物引起的反应。文字、书信、电报、电话、电视、电脑、网络通过听觉与视觉传输的信号也会引起相应实物引起的反应,例如“死亡”相关的语言、文字、画面都会引起恐惧的心理活动。文艺作品、文化活动就是这样影响心理活动的。 动物语言与人类的自然语言有着本质的区别,动物语言中概念的数目是极其有限的,而且动物对概念的组合能力也是有限的。人类语言的无限创造性体现在概念的流易上——从已有概念通过某些组合(流易)就能得到一个新的概念,动物没有这种反思能力。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还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人类社会以外没有语言。人类社会以外的动物,有的可以利用身体动作、颜色、气味等传递信息,例如西班牙有一种鹿用尾巴的摆动作为信号,尾巴下垂不动表示平安无事,尾巴抬起一半表示提高警惕,尾巴完全竖直表示危险来临。母鸡可用咕咕声召唤小鸡,蜜蜂用飞舞的路线表示蜜源的位置。但动物的所谓语言同人类的语言有着天壤之别。第一,动物用作传递信息的声音、动作是先天的,是本能的。第二,动物用作交际工具的声音是不可分解的,分解不出音节、音素等单位,更没有词汇和语法,而且他们的声音是一成不变的,谈不上社会性。第三,动物的声音和动作所能传递的信息内容是非常有限的,无法和人的语言相比。 社会以外不但没有语言,即使是人,只要离开了社会,也会失去语言能力。 例一:1921能印度加尔各答发现了两个狼孩子,都是女的,小的1岁半叫阿马拉,不久死去,大的叫卡马拉,约8岁,在保育院住了9年死去。在人们发现她们的时候,她们都不会说话,怕光,咬人,爬行,吃生食,8岁的卡马拉连一句简单的话都不会说,到死也仅学会了六句话。而在人类社会中生长的孩子,都是学说话的专家,1岁半就能说一些简单的话语了,到六七岁时就可以比较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7岁以前换一个环境,不出两年,小孩就可以学会一种新的语言。例二:1930年,美国有一对夫妇,将一只刚生下来的小猩猩同自己的孩子放在一起来喂养,在最初的9个月,黑猩猩显得比婴儿聪明,能听懂大人的话比婴儿还多,9个月以后,黑猩猩就不行了,婴儿不但听得懂的话比黑猩猩多得多,而且能够开口说话,而黑猩猩无论怎样训练,始终都说不出一句话来。黑猩猩是动物中最聪明最接近人类的,但美国、苏联等国的科学家做过多次试验,都没有找到动物可以说话的证据。美国的自然科学家海涅尔以毕生精力研究猿类表意方式著有《猿类语言》一书,结果证明动物是不会说话的。 人的欲望之所以与动物的本能不同,关键是人的一切欲望都与意识、语言、逻辑思维有关,性欲、食欲、权欲、钱欲、求知欲、功名欲……都是有意识的行为活动,都可以用语言(第二信号系统)表示出来。 动物思维是实体思维,人类的逻辑思维是抽象思维,它把许多实象经过分析、综合抽象出共性并进行创造。当猿人寻找尖锐的石块切割动物时,是经过无数次实践,在无数石块中抽象出“尖锐的”形象——具有切割的功能。这个抽象过程不知经过多少万年才形成,一旦形成,通过语言传给后代。当我们的祖先拿起石块敲击另一石块使之形成“尖锐的”形状时,这个抽象过程又不知经过多少年才形成。而这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食物,当制造工具与获得食物相联系的时候,动物“食的本能”开始向人类的“食的欲望”进化。当食物有了剩余时,占有食物的欲望才能发生,所以,动物的本能与抽象思维的融合才能进化为欲望。 人类的行为受欲望的支配,人类的心理活动与欲望密切相关,前已述及动物的行为与情绪的关联以及如何遗传给人类的,可以看出语言、抽象思维所起的作用。 由此可见,在说出和听到每一个词时,皮层内所产生的兴奋中心,与由这个词所标明的物体的直接作用所产生的兴奋中心相结合形成复合条件反射,词便成为它所标志的物体的信号刺激物,它对人能引起为那些物体所能引起的反应来。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动物没有人类那样发达的大脑,没有抽象思维能力,而且生理上,动物的喉头结构和人类也不一样。语言的产生,使人类获得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载体”。我们的生活经验、生产经验,各种知识可以通过语言一代代的传续下去,可以汇集与总结。 人的欲望之所以与动物的本能不同,关键是人的一切欲望都与意识、语言、逻辑思维有关,性欲、食欲、权欲、钱欲、求知欲、功名欲……都是有意识的行为活动,都可以用语言(第二信号系统)表示出来。 (二)欲望的形成历史(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