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灵·九宫八风》篇首图与洛书一致,二者是否有关?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18:06:08 | 只看该作者
易纬·乾凿度:是对的佐翼,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皆有纬,加上《孝经》共有《七纬》。

《后汉书·方术列传·樊英传》:“又善风角、星算,《河洛》七纬。”李贤注:“七纬者:《易纬》:《稽览图》、《乾凿度》、《坤灵图》、《通卦验》、《是类谋》、《辨终备》也;《书纬》:《璇玑钤》、《考灵耀》、《刑德放》、《帝命验》、《运期授》也;《诗纬》:《推度灾》、《记历枢》、《含神物》也;《礼纬》:《含文嘉》、《稽命徵》、《斗威仪》也;《乐纬》:《动声仪》、《稽耀嘉》、《汁图徵》也;《孝经纬》:《援神契》、《鉤命决》也;《春秋纬》:《演孔图》、《元命包》、《文耀鉤》、《运斗枢》、《感精符》、《合诚图》、《考异邮》、《保乾图》、《汉含孳》、《佐助期》、《握诚图》、《潜潭巴》、《说题辞》也。”

《易经》之纬为《易纬》,成书于西汉,为《易经》疏注的名著,经传之羽翼,对《周易》影响很大。惜已佚。后经东汉郑玄(康成)注释得以保存。

乾凿度之义,《易纬·乾坤凿度卷上》:“乾者,乾天也,又天也”,“凿者,开也。圣人开作度者,度,路,又道。圣人凿开天路,显彰化源”

32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18:10:19 | 只看该作者
金栋按:

谶纬,一种神学迷信。流行于西汉末和东汉时。为当时封建统治者所倡导的官方正统的社会思想。“谶者,验也”(许慎《说文解字》),是一种“诡为隐语,预决吉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宗教预言,又名“符谶”、“符命”,有的有图有字,名“图谶”。“,织横丝也”(《说文解字》),相对“经”而言,是以巫师、方士的迷信方术附会儒家的经义,假托天意圣教来言符箓瑞应。《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纬者经之义流,衍及旁义。”谶纬大体以《易经》中河图、洛书的神话传说和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为理论依据,编造影射性的图谶符命,为巩固统治或改朝换代提供“天命”上的根据。谶与纬作为神学预言,在实质上没有多少区别,但就产生的先后来说,则谶先于纬,《史记》载“亡秦者,胡也”(《秦本纪》),以及“篝火狐鸣”、“鱼腹帛书”(《陈涉世家》)已开用谶之先声。汉初的京房易学、齐诗、公羊传中开始有后世纬书的成分。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经学地位提高,产生了依傍、比附经义的纬书。谶纬在西汉后期开始盛行,王莽“改制”,光武“中兴”都曾利用谶纬作为合法依据。

光武即位,崇信谶纬,中元元年(56)“宣布图谶于天下”,使谶纬在东汉时达到极盛。当时称为“内学”,“士之赴趣时宜者,皆驰骋穿凿争谈之”(《后汉书·方术传》)。经过石渠阁和白虎观两次经学会议,在《白虎通义》中进一步完成谶纬与今文经学的结合,使谶纬神学在意识形态上虽居于统治地位。随着汉末的今古文经学的合流以及魏晋之际玄风的兴起,谶纬逐渐衰落,但在王朝更迭时,一般仍用来作为膺受天命的根据。从南朝刘宋开始禁谶,“及(隋)高祖受禅,禁之逾切,炀帝即位,乃发使四出搜天下书籍,与谶纬相涉者皆禁之”(《隋书·经籍志》)。后谶纬之书遂大部分失传。在《玉函山房辑佚书》中保留有纬书的一些片断。清殷元正《集纬》、清赵在翰《七纬》、清黄奭《汉学堂丛书》都有辑佚多种。1971年以来曰本安居香山、中村璋儿编辑的《纬书集成》陆续出版,搜集较为完备。除去其中迷信部分,也含有某些天文、历法、地理、乐律、医学等方面的科学资料,如《河图》:“地恒动不止”;《河图·开始图》:“阴阳相薄为雷”;《春秋·元命包》:“阴阳激为电”等等。(《中国哲学大辞典·名词术语·秦汉哲学》)

33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18:16:49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经典《灵枢·九宫八风》篇与汉《纬》有关。科学否?迷信否?糟粕还是精华?明智者一眼便知。我辈当”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自己定夺吧!


董仲舒有“天人感应”之说,《内经》理论有“天人相应”之说,有云“牵强附会”否?
34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18:20: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35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18:23: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36
发表于 2015-5-1 18:44: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5-5-2 15:21 编辑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5-5-1 10:44
洛书:“大禹治水,神龟负图之洛,文刊于背。其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于中。禹因 ...


       这个问题,实际上我与金先生两年前已讨论过,仍存在着分岐。

     我的观点是:
     九宫算图是我国西汉早期的数学成就,先有了数学上的这个九宫算图(图1),实际上,不只是九个数,可以是是无限个数,图2就是明证。
     然后有汉代的九宫占盘,将八卦附会于九个数字图上。

     后来,宋人将九个数字换成小黑点,就成了洛书。
     
    《内经》中九宫八风中的九宫,可能来源于九宫占盘,但九宫占盘来源于九宫算图中的算术。

      这样说,才避免本末倒置的问题。
      从发展规律上看,只能是数学在前,借用在后。

      从图中不难看出,八卦是后加进这些数字中去的。也就是说,不是将九个数加在八卦上,而是将八卦硬加进这些数字上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37
发表于 2015-5-1 19:50:29 | 只看该作者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一种科学态度!
      《内经》、《伤寒论》等等中医理论并不是无源之水。
      【”肝左肺右,不是指实质脏器肝和肺的具体解剖位置,而是根据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及天人相应观或“左升右降”之说推演而来。 实际上,中医的藏象(五脏)概念,更多的是指四时、五行、气化的五脏,是“象”思维理论的五脏,天人相应的结果,不单是指血肉解剖的五脏。不明于此,在许多地方便会发生误解,开口动手便错。】论坛中这类人大有人在。

38
 楼主| 发表于 2015-5-2 09:10:04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5-5-1 19:50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一种科学态度!
      《内经》、《伤寒论》等等中医理论并不是无源 ...

解剖一词,《内经》虽有之,但中医不重解剖更重关系(曹东义语),即《内经》的体系是天人相应体系,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最高理论,其方法是比类取象方法,其推演的结果则为或然性,即不准确。目前看来,必须补上现代解剖生理学这一课,以弥补中医基础理论之不足。难道这是西化中医吗?
39
发表于 2015-5-2 09:13: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5-5-2 09:21 编辑
河间金栋 发表于 2015-5-2 09:10
解剖一词,《内经》虽有之,但中医不重解剖更重关系(曹东义语),即《内经》的体系是天人相应体系,以阴 ...


金栋先生此言,完全正确。
解剖生理学知识,中医师应当必备,否则就靠猜。如果认为这就是西化中医,那就说明这种西化中医的方法是正确的。


中医不是不重解剖,是解剖知识不过关,太粗糙。
中医不是不重视解剖,如“心主血脉、肺司呼吸、胃主受纳”等认识都是从解剖上观察来的。
中医不是只重视关系,是因为不懂更细的解剖和具体的生理,只能从外在表象上认识问题,那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想重视也实现不了。如果那时就有今天的解剖和生理水平,古代医学一定会恰如其分的用好的。这完全是时代的原因,不是因为什么有中国传统文化,那是瞎说。
40
 楼主| 发表于 2015-5-2 09:48:42 | 只看该作者
王锡民 发表于 2015-5-2 09:13
金栋先生此言,完全正确。
解剖生理学知识,中医师应当必备,否则就靠猜。如果认为这就是西化中医,那 ...

读读赵洪钧《中西医结合二十讲》《内经时代》及廖育群《重构秦汉医学图像》等当代学者之著作,则会达到溯本求源、知其所以之目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10 02:17 , Processed in 0.05664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