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三节《内经》讲些什么?----《内经时代》补注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21:18:15 | 只看该作者
⑻六节藏象论(篇):今本《素问》第九篇篇名。全元起《素问》注本(已佚)在第三卷。篇名含义是:论述天以六为节和藏象。如《素问注证发微》说:“篇内首问六六之节,后又问藏象何如,故名篇。”
六节,《素问直解》说:“六节者,天以六为节。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六十日而甲子周,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
藏,藏也。指藏于体内的脏腑。象,征象、形象之意。王冰注:“象,谓气象也。言五藏虽隐而不见,然其气象性用,犹可以物类推之。”《类经三卷·藏象类二》说:“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
本篇论述人与自然的主要经文如下:
“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
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
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藏,故形藏四,神藏五,合为九藏,以应之也。
帝曰:余已闻六六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闰,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帝曰:请遂闻之。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朞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金栋按:九藏,九窍,三百六十五节等均从天人相应推演而来。
“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金栋按:五脏应阴阳、五行、四时,显系天人相应之推演。又,阳中之太阴,当为“阳中之少阴”;阴中之少阴,当为“阴中之太阴”,见第四节补注。
32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21:19:14 | 只看该作者
⑼异法方宜论(篇):今本《素问》第十二篇篇名。全元起《素问》注本(已佚)在第九卷。篇名含义是:论述不同的治法针对不同的地理环境。如《素问直解》说:“异法者,一病而治各不同,有砭石、毒药、灸焫、微针、导引诸法也。方宜者,东方砭石,西方毒药,北方灸焫,南方微针,中央导引也。圣人杂合以治,用各不同,五方之药,皆得其宜,故曰异法方宜。”
本篇论述人与自然的主要经文如下:
“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
金栋按:因地制宜,也属于广义的天人相应。
33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21:19:52 | 只看该作者
⑽诊要经终论(篇):今本《素问》第十六篇篇名。全元起《素问》注本(已佚)在第二卷。篇名含义是:论述诊察要道与十二经脉终绝的情况。如《素问直解》说:“诊视之要,在于经脉。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所以治其经脉也。不知者反之,所以伤其经脉也;十二经脉之败,乃经脉之终也,故曰诊要经终也。”
本篇论述人与自然的主要经文如下:
“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金栋按:人气与十二月相配,以顺应季节气候的变化,乃天人相应、比类取象之推演。
34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21:20:33 | 只看该作者
⑾阴阳系日月:今本《灵枢经》第四十一篇篇名。篇名含义是:论述日月相对转移的现象,说明阴阳盛衰消长并与手足阴阳经的联系。如《灵枢注证发微》说:“日者,即历书之十日也;月者,即历书之一月也。天与人之阴阳相合,而足经应月,手经应日,故名篇。”
本篇论述人与自然的主要经文如下:
“黄帝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其合之于人奈何?岐伯曰: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天为阳,地为阴。足之十二(经)脉,以应十二月,月生于水,故在下者为阴。手之十指,以应十日,日生于火,故在上者为阳。
黄帝曰:合之于脉奈何?岐伯曰:寅者正月,生阳也,主左足之少阳;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阳。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阳;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阳。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阳明;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阳明。此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申者七月,生阴也,主右足之少阴;丑者十二月,主左足之少阴。酉者八月,主右足之太阴;子者十一月,主左足之太阴。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阴;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阴。此两阴交尽,故曰厥阴。”
金栋按:天地日月阴阳与人体上下相配,地支、十二月与足十二经相配,天干、十日与十手经相配,乃天人相应之推演。三阴三阳之阳明与厥阴之义,见于此篇。即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两阴交尽,故曰厥阴。
35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21:21:34 | 只看该作者
⑿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今本《灵枢经》第四十四篇篇名。篇名含义是:论述一日分为四时,即人体阳气的消长盛衰依照自然界一日中的阴阳消长,一昼夜分成四个阶段。如《灵枢注证发微》说:“内有一日分为四时,故名篇。”顺,按照、依照。气,阳气。
本篇论述人与自然的主要经文如下: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一夜)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金栋按:本篇据天人相应解释疾病的旦慧、午安、夕加、夜甚。
36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21:22:14 | 只看该作者
⒀五变:今本《灵枢经》第四十六篇篇名。篇名含义是:论述风厥、消瘅、寒热、留痹、积聚等五种病变。如《灵枢集注》说:“此章论因形而生病,乃感六气之化,有五变之纪也。故名《五变》。”
本篇论述人与自然的主要经文如下:
“黄帝曰:余闻病形,已知之矣,愿闻其时。少俞答曰:先立其年,以知其时,时高则起,时下则殆,虽不陷下,当年有冲通,其病必起,是谓因形而生病,五变之纪也。”
金栋按:疾病有季节性的发病规律,乃天人相应的结果。
37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21:22:42 | 只看该作者
⒁天年:今本《灵枢经》第五十四篇篇名。篇名含义是:论述人的自然寿命。如《灵枢注证发微》说:“内以百岁为论,故名篇。”
天,指自然。年,即年龄,此指寿命。
本篇论述养生之道的主要经文如下:
“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
38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21:24:28 | 只看该作者
【原文】2.生理常识:见《素问》“上古天真论”、“灵兰秘典论”、“五藏生成”、“五脏别论”、“解精微论”,《灵枢》“五十营”、“口问”、“决气”、“肠胃”、“海论、“淫邪发梦”、“天年”、“五味论”、“阴阳二十五人”、“通天”、“卫气行”、“大惑论”等篇。
39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21:25:20 | 只看该作者
【补注】
⑴上古天真论(篇):篇名含义见前文。
本篇论述生理常识的主要经文如下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金栋按:经文有错简,已遵《素问绍识》改。即将丈夫“八八”放在“天癸竭”前。
关于天癸,历代注家解释如下:
《太素·卷第二·寿限》:“天癸,精气也。”
王冰注:“癸,谓壬癸,北方水干名也……所以谓之月事者。”“男女有阴阳之质不同,天癸则精血之形亦异。阴静海满而去血,阳动应合而泄精,二者通和,故能有子。《易·系辞》: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此之谓也。”
《素问注证发微》:“天癸者,阴精也。盖肾属水,癸亦属水,由先天之气蓄极而生,故谓阴精为天癸也。按:王冰谓‘天癸为月事’者,非。盖男女之精,皆可以天癸称,今王注以女子之天癸为血,则男子之天癸亦为血耶?”
《素问吴注》:“癸,肾水也。是为男精女血,天真所降也,故曰天癸。”
《类经三卷·藏象类十三》注云:“天癸者,天一之气也……愚按:天癸之义,诸家俱即以‘精血’为解,然详玩本篇谓‘女子二七天癸至,月事以时下’,‘男子二八天癸至,精气溢写’,是皆天癸在先,而后精血继之,分明先至后至,各有其义,焉得谓天癸即精血、精血即天癸?本末混淆,殊失之矣。夫癸者,天之水,干名也。干者支之阳,阳所以言气;癸者壬之偶,偶所以言阴。故天癸者,言天一之阴气耳,气化为水,因名天癸,此先贤命名之精而诸贤所未察者。其在人身,是为元阴,亦曰元气。人之未生,则此气蕴于父母,是为先天之元气;人之既生,则此气化于吾身,是为后天之元气。第气之出生,真阴甚微,及其既盛,精血乃王,故女必二七,男必二八而后天癸至。天癸既至,在女子则月事以时下,在男子则精气溢写,盖必阴气足而后精血化耳。阴气阴精,譬之云雨,云者阴精之气也,雨者阴气之精也,未有云雾不布而雨雪至者,亦未有云雾不浓而雨雪足者。然则精生于气,而天癸者,其即天一之气乎,可无疑矣。列子曰:有生者,有生生者,有形者,有形形者。其斯之谓。”
张介宾《质疑录·论天癸非精血》:“天癸非精血明矣。”
《素问直解》:“天癸者,男精女血,天一所生之癸水也。”
高校教参《内经·第九章·养生学说》:“天癸是肾精中具有促进生殖功能作用的一种物质,它源于先天,充盛或曰成熟于后天。至,此处作充盛解。一曰成熟。”
王洪图《王洪图内经讲稿》:“‘天癸’是人与生俱来,和生殖能力密切相关的这么一种物质,它的作用发挥人就具备生殖能力,它枯竭了,没有了,人也就没有生育能力了,而这种物质是和肾气密切相关的。只有肾气旺了,它才开始发挥作用,所以叫做‘天癸’。天者先天,癸者水也。我们在讲十干的时候,说过壬癸属于水,甲乙属木,壬为阳水,癸为阴水。天癸是天一之癸水,看来是和肾关系最为密切了。所以‘天癸’就是这样一种物质,在肾气旺盛的时候它发挥作用,它作用的发挥就表现在人的生殖能力上,所以曾经把它解释成是促生殖能力的物质。”
《中医大辞典》:“天癸:指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所必需的物质。它来源于肾精,受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而逐渐充盈。”
《内经词典》:“天癸:人体发育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一种促进性腺发育成熟的物质。”
洪钧按:就天癸命名而言,即天生之水,因为天一生水,肾属水,壬癸属水。其生理作用在于促进生殖。结合现代医学,宜解作促成男女性腺发育成熟的物质。
40
 楼主| 发表于 2016-6-20 21:31:48 | 只看该作者
⑵灵兰秘典论(篇):今本《素问》第八篇篇名。全元起《素问》注本(已佚)名《十二藏相使》,在第三卷。篇名含义是:论述重要的内容。因本篇之末有“藏灵兰之室,以传宝焉”之语,以强调所论内容的重要性。如《素问注证发微》说:“末有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宝焉,故名篇。”
灵兰,即灵台兰室之简称,相传是古代帝王藏书之所。室之所以名灵兰,如《素问直解》说:“谓神灵相接,其气如兰。”秘典,珍重之辞,即秘藏之典籍。
本篇论述生理常识的主要经文如下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金栋按:先生认为,此篇与阴阳五行说无关。所本当为董仲舒《春秋繁露·通国身》。即如森立之《素问考注》所说“心君,肾小君,肝武官,肺文官,脾货谷官,国家之官僚悉焉”。《王洪图内经讲稿》亦说:“这是以一个封建王朝的官职设置来比喻人体中十二脏腑相互之间的关系,虽然有主有从,但强调的是协调统一的关系。”
洪钧按:至于《素问·灵兰秘典论》的说理方法,就是类比。这也是来自董仲舒的思想。由于人体构造和封建国家的官吏设置,可类比性太小,所以,不能认为《素问·灵兰秘典论》类比出来的脏腑功能,完全合乎实际。比如肺主治节、胆主决断之说不但不能说明肺和胆的功能,反而和心为君主之说相矛盾。
《春秋繁露》中有“通国身”一篇,应该是《素问·灵兰秘典论》所本。第五节有引文如下:
“气之清者为精,人之清者为贤。治身者以积精为宝,治国者以积贤为道。身以心为本,国以君为主。精积于其本,则血气相承受;贤积于其主,则上下相制使。血气相承受,则形体无所苦;上下相制使,则百官各得其所。形体无所苦,然后身可得而安也。百官各得其所,然后国可得而守也。夫欲致精者,必虚静其形;欲致贤者,必卑谦其身。形静志虚者,精气之所趋也;谦卑自身者,仁贤之所事也。故治身者务执虚静以致精,治国者务尽卑谦以致贤。能致精则合明而寿,能致贤则德泽洽而国太平。”
不过,这样类比不始于董仲舒,只是董氏发挥之周到前无古人。
试看《管子》等书中的类似论述:
“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耳目者视听之官也。心而无与视听之事,则官得守其分矣。夫心有欲者,物过耳目不见,声至而而不闻也。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故曰,心术者,无为而制窍者也。”(《管子·心术》)
“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心未尝不臧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两也,然而有所谓壹;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者,同时兼知之;同时兼知之,两也;然而有所谓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心卧则梦,偷则自行,使之则谋;故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不以梦据乱知谓之静……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自禁也,自使也,自行也,自止也。故口可劫而使墨云,形可劫而使诎申,心不可劫而使易意,是之则受,非之则辞。故曰:心容其择也无禁,必自现,其物也杂博,其情之至也不贰。”(《荀子·解蔽》)
“是故神者智之渊也,渊清则明矣;智者心之府也,智公则心平矣。”(《淮南子·俶真训》)
“故心者,形之主也;而神者,心之宝也。”(《淮南子·精神训》)
“心之于九窍四支也,不能一事焉。然而动静听视皆以为主者,不忘于欲利之也。”(《淮南子·主术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4 02:59 , Processed in 0.090642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