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溪流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西医疗效擂台赛倡议书(转帖)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6-6-16 17:20:2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王先生的支持!
32
发表于 2018-5-5 15:07:03 | 只看该作者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33
发表于 2018-5-5 17:15:46 | 只看该作者
     转载自《中西医融合观》

  三、热盛迫血-DIC证态  犀角地黄汤
【中医别名】温邪入血分证、邪伏血分证、热入血分证、血热动风证、热盛出血证、热盛迫血证、热毒炽盛证。
【临床表现】血热妄行的症状为高热、烦躁,甚或发狂,斑疹显露,或吐血,衄血,便血等,舌绛紫而干,脉数。病因病机为病多由营分未解而传入,或气分邪热直入血分而致。
【证态概念】
我国DIC诊断标准1994年第五届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1)存在易引起DIC的基础疾病:
(2)有下列两项以上临床表现:
①多发性出血倾向;
②不易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
③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症状及早期出现的肾、肺、脑等脏器功能不全;
④抗凝治疗有效。
急性的DIC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大量广泛的出血,出血可随原发病变而不同,皮肤出血呈一处或多处的大片瘀斑或血肿。在手术中发生时,伤口可渗血不止或血不凝固。在局部注射的部位则有针孔持续渗血。严重的病例也可有胃肠道、肺或泌尿道出血。特殊少见的暴发性紫癜多发生于感染,特别是儿童流行性脑膜炎的患者,从皮肤紫癜可发展成界限清楚的紫黑色皮肤坏死及下肢坏疽,出血以两下肢及臀部为主。中医认为瘀斑发黑,提示病情险恶。
中医温病血瘀是指在温邪作用下,体内血液运行不畅或停滞而出现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其血瘀的主要标志是斑疹、出血见症以及舌质的改变。其中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是舌青紫、或深绛、或舌边尖有瘀点、瘀斑。而斑疹是营血分邪热炽盛,热伤血络、外溢肌肤。出血是邪热炽盛耗伤血中阴津,粘滞成瘀,阻于脉道,脉络受损,血溢脉外。另外神志的改变与血行不畅也有一定的关系,如叶天士所说“清窍既为邪蒙,精华气血不肯流行。”故中医宏观辨证认为营血分为血瘀形成的主要阶段。温病血瘀的主要标志是斑疹、出血见症以及舌质的改变,与我国DIC诊断标准是一致的。
可以看出,血分血热妄行证的临床表现:高热、神志障碍、出血见证符合MODS合并DIC诊断标准,所以,血分血热妄行证与MODS合并DIC是一个证态。
【治疗】
犀角地黄汤《千金方》
【组成】犀角1.5-3克 生地30克 芍药12克 丹皮9克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方解】本方为凉血解毒的代表方剂。所治诸症,全系热入血分,热扰心神,迫血妄行所致。方中犀角、地黄凉血解毒,养阴清热为主药;辅以丹皮、赤芍凉血散血。邪入血分往往血热与血瘀相兼,故方中清热凉血和散瘀活血并用,以收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之功。
【主治】热病邪入血分,热甚动血,症见吐血、衄血、便血、溺血及发斑紫黑,神昏谵语,舌绛起刺,脉数等。
【临床运用】本方治热盛动血的各种失血证。可酌情配止血或热药。发斑,加紫草、青黛;吐衄加茅根、柏叶;便血加地榆、槐花;溺血加茅根、小蓟。如热盛神昏者,可配用紫雪丹或牛黄丸以清热开窍。
34
发表于 2018-5-7 18:27:19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8-5-5 13:15
转载自《中西医融合观》

  三、热盛迫血-DIC证态  犀角地黄汤

请问老先生,犀角地黄汤的疗效您试验过了没有?
35
发表于 2018-5-7 20:54:55 | 只看该作者
我妹妹是66屈上海第一医学院大学生,她常对我说,西医用器械诊断明确,用药治病,中西对照,中药胜过西药。有些病西药无效中药有效。妹夫是北京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他不相信中医。当我说到曾治一带状疱疹,后期在县医院无法消除疼痛,我用龙胆泻肝汤加防己,一剂痛减,入夜得眠。。妹妹说:他在北京也得此病(妹夫),疼痛难忍,住院医治。妹夫当时哑口无言。
36
发表于 2018-5-8 09:34: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思考者 于 2018-5-8 09:46 编辑

            从前清的逾越到民国的余云柚,又到当今的方舟子、张功耀之流,为什么百年来反中医的人接连不断?为什么中国其它传统技术类学科如纺织、造纸、冶炼、土木,甚至独轮车,百行百业都没有出现过反对派?
请注意:反对派“既非中医,也非西医”,能否说明,他们是“损人不利己”的第三方。这就更值得疑问了。中医自什么时候起,就招惹了毫不相干的第三方?

还有:
他们这些人怎么就能“以科学的化身自居”?怎么就能“举起科学大棒”打人?

科学既不是他们的专利,又不是他们的独门兵器,
一门引领科学革命的学科---中医学为什么百年来一直只能处在挨打的位置 ?

中医为什么就不能同样“举起科学的大棒”出手打人?












37
发表于 2018-5-8 09:51:44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原本是科学革命的引领者,
不仅不能受到科学界的尊重,
反而被科学界某些人“举起科学大棒”打击,

这里面的问题究竟在哪里?敬请中西贯通的四军大李教授为大家解读。
先感谢了!

38
发表于 2018-5-8 10:07:21 | 只看该作者
呵呵 咋个比法?现在巨大多数{不是绝大多数}中医 ,阴阳不知, 五行不懂, 还不识字,更别提知书达理了,要比说自己去比,别去丢人带献演说是中医。自己有几把刷子自己不知道?论坛上咋呼咋呼,自娱自乐挺好。
39
发表于 2018-5-8 10:16:24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0 反对 1

使用道具 举报

40
发表于 2018-5-8 13:50:23 | 只看该作者
探本寻源 发表于 2018-5-8 10:16
中医学走向全世界的重要标志:一是中医针灸在神经理论指导下融入现代医学的治疗范畴,二是用现代医学科学的 ...

一是中医针灸在神经理论指导下融入现代医学的治疗范畴  长脑子了吗?
二是用现代医学科学的临床诊断代替四诊所作出的诊断,眼瞎 手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9-12 18:24 , Processed in 0.08537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