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六节 《内经》与古代天文学——《<内经时代>补注》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6-6-22 00:26:47 | 只看该作者
⒇阳货:亦作“阳虎”。春秋后期鲁国季孙氏家臣。鲁定公五年(公元前505年)挟持季桓子,据阳关(今山东泰安市东南),掌握鲁国国政。八年,他谋废除三桓势力,被击败,出奔阳关。次年到齐。后又经宋奔晋,为赵鞅谋臣。(《辞海》)阳货想拉拢孔子,孔子却不喜欢阳货,但还是出于礼节和他应酬。事见《论语•阳货》。
32
 楼主| 发表于 2016-6-22 00:27:19 | 只看该作者
[2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北辰,北极星。共,同拱,环绕之意。
《论语正义》:“[注]包曰:‘德者无为,犹北辰之不移,而众星共之。’《正义》曰:……郑注曰:‘北极谓之北辰。’此本《尔雅·释天》文。”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百度百科)
[22]为政:《论语》篇名。本篇包括24章。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百度百科)
33
 楼主| 发表于 2016-6-22 00:28:14 | 只看该作者
[23]法北斗以齐七政:北斗,指北斗七星。由七颗星组成。常被用作指示方向和识别星座的标志。齐,排列。七政,日、月、五星。
《尚书·舜典》作“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
孔《传》:“在,察也。璇,美玉。玑、衡,王者正天文之器,可转运者。七政,日、月、五星各异政。舜察天文,齐七政,以审己当天心与否。”
孔《疏》:“日、月、星宿运行于天,是为天之文也。玑、衡者,玑为转运,衡为横萧,运玑使动,于下以衡望之,是王者正天文之器。汉世以来,谓之浑天仪者是也。……七政,其政有七,于玑衡察之,必在天者。知七政谓日、月与五星也。”
金栋按:“璇玑玉衡”,《天官书》指北斗七星。七政,一说指《舜典》文中七项政事,即祭祀、班瑞、东巡、南巡、西巡、北巡、归格艺祖。
《史记·天官书》作“北斗七星,所谓‘旋玑玉衡以齐七政’”。
《史记索隐》:“案:《春秋运斗枢》云:‘斗,第一天枢,第二旋,第三玑,第四权,第五衡,第六开阳,第七摇光。第一至第四为魁,第五至第七为标,合而为斗。’《文耀钩》云:‘斗者,天之喉舌。玉衡属杓,魁为璇玑。’”
北斗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的。古代汉族人民把这七星联系起来想象成为古代舀酒的斗形。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组成为斗身,古曰魁;玉衡、开阳、摇光组成为斗柄,古曰杓。(百度百科)
34
 楼主| 发表于 2016-6-22 00:28:59 | 只看该作者
[24]瞎附会:孔子没有“斗”之说,《论语》只言“北辰”,故先生说汉儒“瞎附会”。孔子也没有法北斗以齐七政之说,更没有说七政指《尚书•舜典》中的七项政事,故先生说汉儒瞎附会。
35
 楼主| 发表于 2016-6-22 00:29:28 | 只看该作者
[25]天之高也……可坐而致之:天虽高,星辰虽远,如果懂得了日月的运行规律,就是一千年之后的冬至日和夏至日,坐在家里就可以推算出来。
赵岐注《孟子》云:“天虽高,星辰虽远,诚能推求其故常之行,千岁日至之日可坐知也。星辰日月之会,致,至也。知其日至在何日也。”
焦循《孟子正义》:“《礼记·中庸》篇云:‘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素问》云:‘黄帝曰:地之为下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也。曰:凭乎?曰:大气举之也。’盖地居中,天周其外。而地之去天,《楚辞·天问》虽云‘圜则九重’,而其里度实不可知。其高之无穷也。所可测者日月星辰而已。星者,二十八宿也。辰者,十二次也。分天为十二次,依于星象。天本无度,以星辰为度;星辰本无度,以日行为度。故测天者先测星辰,测星辰者先求日至。”
36
 楼主| 发表于 2016-6-22 00:30:15 | 只看该作者
[26]离娄:《孟子》篇名。离娄是黄帝时代视力极强的人。
赵岐注《孟子》云:“离娄,古之明目者,黄帝时人也。黄帝亡其玄珠,使离朱索之。离朱即离娄也。能视于百步之外,见秋毫之末,然必须规矩,乃成方员。犹《论语》‘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故以题篇。”
金栋按:《孟子》本篇首见“离娄之明”四字,故以前二字“离娄”名篇,正如《论语》有“述而”篇名,就是《论语》取该篇开头“述而不作”四字中前二字为篇题。
[27]两种以天象定四时的办法:一种是以北斗柄旋转为依据,一种是以四仲星为依据。
37
 楼主| 发表于 2016-6-22 00:32:06 | 只看该作者
【原文】中国星学体系的奠基应在战国时期。近来史家认为:“中国星座的命名系统是在战国至三国这五、六百年中完备定型的。那正是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后,巩固、发展时期。观看中国的的星座体系,就宛如一个完整的封建社会。”“在剥削阶级社会中,天文学主要控制在统治阶级手里。因此,天文学会受到剥削阶级思想意识的侵袭。”(《中国天文学史》.科学出版社,1981:41)上面说的这个时期,正是阴阳五行说发展完善成为官方哲学的时期。所以,它在古代天文学上留下的印记和《内经》中有关内容是一个模式。只要看看《史记·历书、天官书》,即使完全不懂天文学的医家也能发现这一点。
为了证明封建制度的合理性,象征帝王的天极和它的指挥棒——斗,被说得越来越重要。《夏小正》还不把斗指作为定四时的唯一根据,《淮南子》就完全这样做了。故我看阴阳五行说统帅天文学,也是汉代最为明显。反过来,天文知识促成了五行相生说。
主要天体中,日和月本来是最昭然的,岂知它俩也不能居于北辰之上,只是天之阴阳罢了。其次是斗。再次是金、木、水、火、土五行星,它们是均五行的标志。五行化的五行星名,应不早于战国末出现。粗查《史记·天官书》有“水、火、金、木、填星,此五星者,天之五佐”之说,但《天官书》全文中还常提到这五星的其他名称。另一批较重要的天体叫“二十八宿”,它们是日月运行的中间站,和五行说也有关系。
《史记·天官书》分二十八宿为:
“东宫苍龙
“南宫朱鸟
“西宫咸池”(西方七宿中有“参为白虎。”)
“北宫玄武
分这四方有什么用呢?同书接着说:
“察日月之行,以揆岁星顺逆。”
“东方木,主春,日甲乙”
“南方火,主夏,日丙丁”
“中央土,主季夏,日戊己,黄帝”
“西方,秋,日庚辛,主杀”
“北方水,太阴之精,主冬,日壬癸”
上引的归类法不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五行相生归类法的基础吗?不过,《天官书》中占星术内容,实在更多于科学的星学内容。在反对占星迷信这一点上,《内经》比《天官书》大有进步。《汉书·天文志》的迷信色彩更浓,《后汉书》反而好一些。
关于五行相生说形成的过程,及其与古代天文学的一般关系,略如上述。最后加注一句,即二十八宿在天文史界争论很大,但不影响我们解释相生说的形成过程。下面还要提到它。
38
 楼主| 发表于 2016-6-22 00:32:59 | 只看该作者
【补注】
⑴历书:《史记•历书》是对我国历法简史、当时历法原理和实际历法的记载,乃《史记》八书之一。一般历书指“依一定历法编制的记载年、月、日、时、节、候等的专书。”(《汉典》)天官书:《史记》八书之一,记载天文历法内容。
⑵《夏小正》还不把斗指作为定四时的唯一根据:即还根据其它星宿定四时十二月,见下引《夏小正》。
《大戴礼·夏小正》:“正月……鞠则见。鞠者何也?星名也。鞠则见者,岁再见尔”,“四月,昴则见。初昏,南门正。南门者,星也。岁再见”,“五月,参再见。参也者,伐星也”。
⑶《淮南子》就完全这样做了:只用斗指定四时节气。
《淮南子·天文训》:“斗指子,则冬至……加十五日指癸,则小寒……加十五日指丑,则大寒……加十五日指寅,则雨水”。
⑷北辰:“即北极星。”(《汉典》)
39
 楼主| 发表于 2016-6-22 00:34: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6-6-22 00:51 编辑

⑸填星:“即土星。填,通‘镇’。我国古代认为土星每二十八年运行一周天,岁镇二十八宿中的一宿,故名。”(《汉典》)
《史记索隐》:“晋灼曰:‘常以甲辰之元始建斗,岁镇一宿,二十八岁而周天。’《广雅》曰:‘镇星,一名地候。’《文耀钩》云:‘镇,黄帝含枢纽之精,其体璇玑,中宿之分也。’”
这五星的其他名称:木星又名岁星,火星又名荧惑星,土星即填星,金星又名太白星,水星又名辰星。
《史记·天官书》载:“察日、月之行以揆岁星顺逆,曰东方木,主春,日甲乙”,“察刚气以处荧惑,曰南方火,主夏,日丙丁”,“历斗之会以定填星之位。曰中央土,主季夏,日戊己,黄帝,主德”,“察日行以处位太白,曰西方,秋,日庚辛,主杀”,“察日辰之会,以治辰星之位,曰北方水,太阴之精,主冬,日壬癸”。
春秋战国以前,木星叫做岁星,火星叫做荧惑,土星叫做镇星,金星叫做太白,水星叫做辰星。对行星的这些命名,反映了古人对五星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认识。木星回到恒星间同一位置所需的时间是11.86年。古人把天赤道分成12等分与12个月相对应,叫十二次或十二辰,使太阳一个月走一个辰次。由于木星的恒星周期接近12年,差不多一年走一个辰次,所以早先曾用木星来纪年,因而叫岁星。火星的颜色偏红,其公转轨道偏心率又较大,运行的形态错综复杂,以致它在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亮度差特别显著,足以惑人,故名荧惑。土星的公转周期为29.46年,但古人认为,土星只需28年就可以转一圈,数字上与二十八宿吻合,即一年坐镇一宿,所以土星叫镇星。金星是五大行星中最亮的一颗,颜色纯白,“太白”正是金星的外貌特征。水星离太阳最近,看上去,它总在太阳左右摆动,摆动角最大时为30度,接近十二辰中一辰所占的度数,故水星叫辰星。春秋战国以后,盛行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之名赋予月亮和太阳,五行赋予行星,这就是行星今名的来历。(管飞《天问之路·第一章:五大行星》)
洪钧按:管氏所说金星的颜色不对,它不是纯白色,而是偏黄。此星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故是黄昏时最先看到的星,也是天亮前最后看不到的星。人人都可以亲自观察它。故完全可以通过自己观察弄清其颜色。又,春秋战国之前,金星也不是只叫太白。《诗•小雅》“东有启明,西有长庚”。启明和长庚,就是那时的金星名称。太白最早出现在《史记·天官书》中,说“察日行以处位太白,曰西方”。太白的意思不是指金星的颜色太白了,而是最明亮的意思。太白就是大白,大白于天下就是大明于天下。故白是明亮的意思。
金栋按:“东有启明,西有长庚”,见于《诗·小雅·大东》。意思是说,早晨在太阳出现前,出现在东方天上的称启明,晚上在太阳落后出现在西方天上的称长庚。古人为此误以为二。启明、长庚,这两个同属一星,因为最明亮,故称明星。先生按语已明示。
郑玄注《诗》云:“日旦出谓明星为启明,日既入谓明星为长庚。”孔颖达《疏》:“今曰太白。然则启明是太白矣,长庚不知是何星也。或一星出在东方而异名,或二者别星未能审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云:“孔《疏》……以明星为太白,又云‘长庚不知是何星’,失之。”
《尔雅·释天》云:“明星谓之启明。”郭璞注:“太白星也。晨见东方为启明,昏见西方为太白。”邢昺《疏》:“‘明星谓之启明’者,孙炎曰:明星,太白也,出东方,高三舍,今曰明星。昏出西方,高三舍,今曰太白。郭云:‘太白星也。晨见东方为启明,昏见西方为太白。’然则启明是太白矣。《诗·小雅》:‘东有启明,西有长庚。’长庚不知是何星也。或以星出在东方而异名,或二者别星,未能审也。”
又,五星名称之与五方、五时等相配,乃五行化之推演,与《阴阳应象大论》同,先生本节下文“关于五星”已有论述,请参看。
洪钧按:略说一下为什么“东有启明,西有长庚”。这是因为金星离太阳很近——比地球离得近。于是它在天空中的位置离太阳不会太远。不过在大白天它会被太阳光淹没,即不可能期望光天化日之下看到金星。有时白天可以看到淡淡的月亮,但不可能看到任何星星——除非发生了日全食。但是在太阳升起之前,它很可能出现在东方天空。前提是它比太阳运行在前。当然,一旦太阳升起、甚至太阳还没有出地平线,阳光就把金星淹没了。这就是为什么“东启明”。“西长庚”大略如此。这时金星跟在太阳后面。太阳落山了,金星必然在西方出现,最高可以有约40度。总之,天黑不久,金星不可能出现在东方。黎明时,金星不会出现在西方。由此要明白,不会在同一天黎明看到启明星,傍晚又看到长庚星。或者说,黎明看到启明星的那一天,傍晚不可能看到长庚星。
40
 楼主| 发表于 2016-6-22 00:41:38 | 只看该作者
金栋又按:同道网友在本论坛发帖子说——“五行源于五星”是《内经》的杰出贡献,对此说不敢苟同!
本节补注不知是否对于理解这个说法有所帮助?正确结论应是——五星附会五行,五行并非源于五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3 03:02 , Processed in 0.056365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