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6-6-22 00:51 编辑
⑸填星:“即土星。填,通‘镇’。我国古代认为土星每二十八年运行一周天,岁镇二十八宿中的一宿,故名。”(《汉典》) 《史记索隐》:“晋灼曰:‘常以甲辰之元始建斗,岁镇一宿,二十八岁而周天。’《广雅》曰:‘镇星,一名地候。’《文耀钩》云:‘镇,黄帝含枢纽之精,其体璇玑,中宿之分也。’” 这五星的其他名称:木星又名岁星,火星又名荧惑星,土星即填星,金星又名太白星,水星又名辰星。 《史记·天官书》载:“察日、月之行以揆岁星顺逆,曰东方木,主春,日甲乙”,“察刚气以处荧惑,曰南方火,主夏,日丙丁”,“历斗之会以定填星之位。曰中央土,主季夏,日戊己,黄帝,主德”,“察日行以处位太白,曰西方,秋,日庚辛,主杀”,“察日辰之会,以治辰星之位,曰北方水,太阴之精,主冬,日壬癸”。 春秋战国以前,木星叫做岁星,火星叫做荧惑,土星叫做镇星,金星叫做太白,水星叫做辰星。对行星的这些命名,反映了古人对五星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认识。木星回到恒星间同一位置所需的时间是11.86年。古人把天赤道分成12等分与12个月相对应,叫十二次或十二辰,使太阳一个月走一个辰次。由于木星的恒星周期接近12年,差不多一年走一个辰次,所以早先曾用木星来纪年,因而叫岁星。火星的颜色偏红,其公转轨道偏心率又较大,运行的形态错综复杂,以致它在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亮度差特别显著,足以惑人,故名荧惑。土星的公转周期为29.46年,但古人认为,土星只需28年就可以转一圈,数字上与二十八宿吻合,即一年坐镇一宿,所以土星叫镇星。金星是五大行星中最亮的一颗,颜色纯白,“太白”正是金星的外貌特征。水星离太阳最近,看上去,它总在太阳左右摆动,摆动角最大时为30度,接近十二辰中一辰所占的度数,故水星叫辰星。春秋战国以后,盛行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之名赋予月亮和太阳,五行赋予行星,这就是行星今名的来历。(管飞《天问之路·第一章:五大行星》) 洪钧按:管氏所说金星的颜色不对,它不是纯白色,而是偏黄。此星是夜空中最亮的星。故是黄昏时最先看到的星,也是天亮前最后看不到的星。人人都可以亲自观察它。故完全可以通过自己观察弄清其颜色。又,春秋战国之前,金星也不是只叫太白。《诗•小雅》“东有启明,西有长庚”。启明和长庚,就是那时的金星名称。太白最早出现在《史记·天官书》中,说“察日行以处位太白,曰西方”。太白的意思不是指金星的颜色太白了,而是最明亮的意思。太白就是大白,大白于天下就是大明于天下。故白是明亮的意思。 金栋按:“东有启明,西有长庚”,见于《诗·小雅·大东》。意思是说,早晨在太阳出现前,出现在东方天上的称启明,晚上在太阳落后出现在西方天上的称长庚。古人为此误以为二。启明、长庚,这两个同属一星,因为最明亮,故称明星。先生按语已明示。 郑玄注《诗》云:“日旦出谓明星为启明,日既入谓明星为长庚。”孔颖达《疏》:“今曰太白。然则启明是太白矣,长庚不知是何星也。或一星出在东方而异名,或二者别星未能审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云:“孔《疏》……以明星为太白,又云‘长庚不知是何星’,失之。” 《尔雅·释天》云:“明星谓之启明。”郭璞注:“太白星也。晨见东方为启明,昏见西方为太白。”邢昺《疏》:“‘明星谓之启明’者,孙炎曰:明星,太白也,出东方,高三舍,今曰明星。昏出西方,高三舍,今曰太白。郭云:‘太白星也。晨见东方为启明,昏见西方为太白。’然则启明是太白矣。《诗·小雅》:‘东有启明,西有长庚。’长庚不知是何星也。或以星出在东方而异名,或二者别星,未能审也。” 又,五星名称之与五方、五时等相配,乃五行化之推演,与《阴阳应象大论》同,先生本节下文“关于五星”已有论述,请参看。 洪钧按:略说一下为什么“东有启明,西有长庚”。这是因为金星离太阳很近——比地球离得近。于是它在天空中的位置离太阳不会太远。不过在大白天它会被太阳光淹没,即不可能期望光天化日之下看到金星。有时白天可以看到淡淡的月亮,但不可能看到任何星星——除非发生了日全食。但是在太阳升起之前,它很可能出现在东方天空。前提是它比太阳运行在前。当然,一旦太阳升起、甚至太阳还没有出地平线,阳光就把金星淹没了。这就是为什么“东启明”。“西长庚”大略如此。这时金星跟在太阳后面。太阳落山了,金星必然在西方出现,最高可以有约40度。总之,天黑不久,金星不可能出现在东方。黎明时,金星不会出现在西方。由此要明白,不会在同一天黎明看到启明星,傍晚又看到长庚星。或者说,黎明看到启明星的那一天,傍晚不可能看到长庚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