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河间金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十二节 出土医书与《内经》——《<内经时代>补注》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6-6-26 21:41:24 | 只看该作者
⑹用五行干支的生克规律对于疾病的重笃、死亡问题进行了阐述:《灵枢·经脉篇》云:“手太阴气绝……丙笃丁死,火胜金也。手少阴气绝……壬笃癸死,水胜火也。足太阴气绝……甲笃乙死,木胜土也。足少阴气绝……戊笃己死,土胜水也。足厥阴气绝……庚笃辛死,金胜木也。”
金栋按:无手厥阴气绝——经脉学说迁就五六天数的结果。
32
 楼主| 发表于 2016-6-26 21:41:54 | 只看该作者
⑺这时已开始出现了脉与“五脏、六腑”相互配合的迹象:本末倒置。“11条脉的阴脉有5、阳脉有6的数字”,乃由当时的“天六地五,数之常也”推演而来,五脏六腑也是如此。见于《国语》、《汉书·律历志》等古籍。
廖育群说:“由于这时的经脉尚未与五脏六腑发生联系,所以只能考虑这种阳六、阴五的暗合是由阴奇阳偶的数术观念决定的。”(《重构秦汉医学图像·第十六章:阴阳学说》)又说:“且就实际所见而言,《阴阳》各经脉的循行描述中虽然偶见涉及脏腑的文字,但这种偶见的联系完全不同于以《灵枢·经脉》为代表的后世之经典方式。例如,手太阴‘入心中’等。”(《重构秦汉医学图像·第二十章:<阴阳十一脉灸经>研究》)
33
 楼主| 发表于 2016-6-26 21:42:49 | 只看该作者
⑻不仅在11脉的名称上:《经脉》篇已经是十二经脉。
⑼分别和五脏六腑:应该为“分别和六脏六腑”。
34
 楼主| 发表于 2016-6-26 21:43:21 | 只看该作者
⑽却没有“手厥阴经”之名:《灵枢·本输》云:“心出于中冲。”刘衡如校勘本《灵枢经》云:“心:《太素》卷十一《本输》同,《甲乙》卷三第二十五作‘心主’,《素问·气穴论》王注作‘心包’。”
金栋按:《灵枢·本输篇》云:“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但经文中只有十一条经脉的腧穴,从文字看是无“手厥阴心包经”。但经文云“心出于中冲”、“溜于劳宫”、“注于大陵”、“行于间使”、“入于曲泽”这些腧穴名称,实际上都是“手厥阴心包经”不是“心经”的。所无的腧穴应是“手少阴心经”的,因为“手少阴之脉独无腧”。这充分说明了十二经脉的定型说法,有一个演变过程。
35
 楼主| 发表于 2016-6-26 21:44:10 | 只看该作者
⑾络脉:由经脉分出的网络全身的分支。广义的络脉又包括十五络、络脉及孙络几部分,其中紧连十二正经及任督脉的分支共十四条,加上“脾之大络”合称十五络;由十五络分出的网络全身的分支称络脉,即狭义的络脉;由络脉再分出的更细的分支称孙络。《灵枢·经脉》:“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灵枢·脉度》:“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脉以十五络为主体,也包括孙络、血络、浮络等,有沟通经脉,运行气血,反应和治疗疾病的作用。(《中医大辞典》)
36
 楼主| 发表于 2016-6-26 21:44:31 | 只看该作者
⑿孙脉:即孙络,是人身最细小的络脉,属络脉的再分支,分布全身,难以计数。即《灵枢·脉度》所谓“络之别者为孙”。孙络在人体内有“溢奇邪”、“通荣卫”的作用。(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经络》)
《素问·脉解》云:“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素问直解》云:“孙脉,孙络脉也。”
37
 楼主| 发表于 2016-6-26 21:45:00 | 只看该作者
⒀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重要分支,又称“十二经别”。分别起于四肢肘膝以上部位,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的联系和补充十二正经的作用。十二经别虽然是十二经脉的最大分支,与十二经脉有别,但也属于经脉的范畴。(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经络》)《灵枢经》有《经别》第十一篇。
经水:主要河流之义。以此比喻人身经脉。《素问·离合真邪论》云:“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灵枢经》有《经水》第十二篇。
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为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具有连缀百骸,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经络》)《内经词典》云:“附属于经脉的筋膜,起于爪甲,结于关节,主司一身运动。”《灵枢经》有《经筋》第十三篇。
38
 楼主| 发表于 2016-6-26 21:45:30 | 只看该作者
⒁奇经八脉:指十二经脉以外的八条经脉。奇经,是相对于十二正经而言,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跷脉、阴跷脉、阳维脉和阴维脉。奇经八脉的内容,最早散见于《黄帝内经》,集于《难经·二十七难》,并详载它们的分布路线和病候,指出:“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奇经八脉具有内不连属脏腑,外无本经输穴(任、督两脉除外)和无表里相配的特点。它错综于十二经脉之间,起着调节溢蓄正经脉气的作用。(《中医大辞典》)
39
 楼主| 发表于 2016-6-26 21:49:02 | 只看该作者
【原文】以上引文已够多了。但我仍建议一切与中医学术打交道的读者看一下原文。它会使读者解放思想,大开眼界。若非有马王堆墓主人留下这卷帛书,恐怕有的人至今宁死也不肯相信有过那么原始粗糙的经络说——尽管这已经很不原始了。笔者仍想再就引文提点看法。
引文的作者,最后再一次肯定了,《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的观点,显然是认为《灵枢·经脉》也写定于战国,而且写成于《经筋》、《经水》、《经别》、《经络论》、《皮部论》之前。浅见以为,《灵枢·经脉》首尾完整,思想统一,体例文风一致,是论述十二经脉集大成的文字。它讲经脉有直、别、络等说,都很扼要、准确,不可能是写成于《经别》等篇之前,而是远在上举各篇之后。除《灵枢·经脉》以外,《内经》中讲经络以《经筋》篇最系统,仍带有早期经络说的特点。它叙述的顺序依次是足三阳、足三阴。手三阳、手三阴,每经也有别、支之分。但走行方向却完全是向心性的——均起于四肢末端。这种走行竟与《足臂》完全相同。总之,《灵枢·经脉》是最后完成的。如果说这篇总论之后也应该有所演绎,那只能是和它完全没有原则矛盾的篇章段落。上举各篇均不符合这一基本条件。大约只有《脉度》、《营气》、《五十营》、《骨度》等出于《灵枢·经脉》之后。
至于奇经八脉,《内经》没给它们起这种综合名称。它们均是十二经的附属。(冲、督地位稍高)
《灵枢·经脉》是否可能写成于战国呢?下面综合以上各节有关结论判断一下该篇最可能出现的时代。
1.阴阳思想最先在道家那里得到发挥。不少专家以为《老子》成书于秦汉之际,我仍尽量往前提,从《老子》的作者与孔子同时并长于孔子说。此时,阴阳概念刚刚有普遍的对立统一的意思。但道家书直到《庄子》(战国末)仍不把阴阳等同于道。阴阳是比道低一层次或两层次的概念。儒家方面,孔孟那里没有阴阳思想。荀子书中也不多。直到韩非才把阴阳抬到基本上与道平等的地位。阴阳家实则阴阳五行家。邹衍学说中的阴阳思想仍浅薄,后人主要继承他的五德终始说。《周易》家最先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从上述学术演变过程看,这种解《易》的说法不会早于秦。简言之,与《内经》说法相同的阴阳之道最早只能在秦代出现。《内经》中全面贯彻阴阳之道的篇章不应早于此时。《灵枢·经脉》使用最后定型的三阴三阳术语,不可能早于西汉写成。
2.五行相克说经邹衍铺张为五德终始论而广为流传,时在战国后期。相生说完成于西汉前半期,最早也不过秦汉之际。此后,五行说才便于说明各种自然现象。《内经》中凡同时贯彻相克相生说的篇章不会早于此时。《灵枢·经脉》采五行说解各经主病用相克说多,亦有相生说痕迹。由此推断,它应写定于西汉中期之后。
3.五行说引进医学的关键一步是五行统帅五脏。这一飞跃亦发生于秦至汉初。《内经》的五行脏腑说从汉代儒家今文学说中来,故凡全面贯彻五行脏腑说的篇章亦应出现于西汉中期以后。《灵枢·经脉》正是这样。
4.经脉由十一变为十二,毫无疑问受“天人相应”思想指导。《内经》反复说十二经“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时”等等。“天人相应”经董仲舒大发挥并与阴阳五行合流,其影响开始无孔不入,波及一切学术和迷信术数。由十一经变为十二经,理应在此时或稍后。要冲破五脏说,硬加一个心包,没有很强烈的哲学思想激发是不可能的。
据以上四点和前述《灵枢·经脉》应是《内经》中最后完成的篇章之一的分析,我以为该篇写定不能早于西汉末,写定于东汉的可能性很大。
可能有人问,战国秦汉的阴阳五行、天人相应思想为什么不可以先由医家完成,然后再被别人采用呢?笔者基本上不同意这种违反一般学术发展规律的设想。如果说在某些细节提法上,曾参考过医书,倒可以同意。第五节中已指出这一点。
若能证明上举四点依据均在战国早期或春秋末已完成,则不唯《灵枢·经脉》可写定于战国,这本小册子所说的“内经时代”的时限——战国末至东汉末,即基本是错误的。这一时代可前提三百年。一切要另研究。切盼有人长驱直入,击中本书的要害。
五、马王堆医书中其他与《内经》有关的主要问题
1.关于“七损八益”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历代注家解此众说纷纭,不详述。其中,中国注家只有王冰点而不透说:“用,谓房室也。”此外,只有曰本人森立之《素问考注》(约作于1853年)据《医心方》悟出是房中家言。马王堆医书出土后,证实“七损八益”及上下文是《天下至道谈》的一段摘要。由此可知,现《内经》文字来自多方面,即便看上去大体文气一致的篇章,也是杂凑而成。拙见以为,“七损八益”的解法也不应找到房中术去就算了结。
2.关于“蛊”
“蛊”字仅一见于现《内经》的《素问·玉机真藏论》。原文是:“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五十二病方》共有治蛊者五方。其中两方用“女子布”(略如月经布)。虽未述症状,大约与男女之事有关。《内经》的说法也有此意。看来,《左传》的“近女室,疾如蛊”真和汉代人的认识一致了。第四节中已就此谈过一点看法。《五十二病方》的说法更证明医和“六气”说的不可靠性。《内经》和《五十二病方》中的“蛊”均与“天生六气,降生五味”等高论无关。
3.祝由和《五十二病方》
《五十二病方》(此处指本节开头所列书名之5)中祝由方很多。在约280方中,祝由方有29个。祝由之外的所谓“方”,自今日看来,甚或自武威医简主人的水平看来,可用者实在不多。
上一节曾粗探仓公的临床水平,其方药虽不比武威医简丰富,但全不用祝由,且具备了四诊合参、方剂相对定型的基本要素。若假设《五十二病方》是仓公时代的临床资料,怎样解释二者的差异?暂作如下说明。
⑴仓公诊籍讲的全是内科病,《五十二病方》的“病”属外科者占绝大多数。外科病——尤其是创伤和肿疡是人类最先要对付的病,但临床上“过关”反而比内科晚。
⑵汉初各地域间的医学水平差异较大,这是历史造成的。一般来说,自春秋时代起,齐鲁一带的文化一直处于先进地位。战国后期,齐地实际上是全国文化中心。直到汉初,齐鲁医学仍远较长江流域为高。
⑶仓公是汉初医学理论和技术最高水平的代表。他惊动朝廷,司马迁不厌其详地为他立传,均非偶然。仓公的经脉学也明显比马王堆医书高。其中已有了络脉说,治疗开始用针(五十二病方不用针),仓公的针灸理论应当是相当成熟了。仓公和董仲舒大体同时,籍贯也相距不远,这个背景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⑷《汉书·地理志》说:“楚地……信巫鬼,重淫祀。”也可以证明今两湖地区在汉代是比较盛行巫祝的。《楚辞》九歌都是巫祝祭神的歌,《诗经》虽早于《楚辞》却极少巫祝内容,也可作为旁证。
没有读过《五十二病方》的同道可能对上述分析觉得不知所云。下面举该书中典型的祝由方和非祝由方各一供参考。
治痔手术:
“牡痔居窍旁,大者如枣,小者如枣(核)者方:以小角角之,如熟二斗米顷,而张角,挈以小绳,剖以刀。其中有如兔(丝子),若有坚血如(碎)末而出者,即已。”(括号中的字均系用今义代替)
【自注】毫无疑问,牡痔就是外痔或混合痔血栓形成。以上手术基本上合理。
《五十二病方》治痔全不用祝由。在所有治痔方中,此方术最明确可信,手术很高明。中医长于痔瘘是源远流长的。汉初治痔已接近“过关”了。但古人对付痔有长时期认识和实践过程却不一定人人知道。最初对付痔和痈是直接用口齿的,即“吮痈舔痔”。战国时还有这种专门职业。《五十二病方》已无此痕迹,也许能证明是晚于战国的发明。
治(疒颓)(疝)祝由方:
“令(穨)者北首卧,北(向)庑中,禹步三,步(呼)曰:‘吁!狐麃[21]’三;若知某病狐疝[22]
疝是较难“过关”的,故《五十二病方》中治此类病有七个祝由方。

点评

十二经应十二月,乃天人相应推演而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6-27 14:36
40
 楼主| 发表于 2016-6-26 21:53:51 | 只看该作者
【补注】
⑴《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的观点:马王堆帛书小组《五十二病方》云:“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经络学说到了《黄帝内经》成书的战国时期……。”
《马王堆古医书考释·导论·第三篇》云:“《黄帝内经》虽然是战国时成书的一部医学理论著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29 14:19 , Processed in 0.05811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