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llyyjj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五脏学说形成思路(一)脾主运化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16-9-19 06:14:14 | 只看该作者
    李老师,五脏匹配五行,不是医生的功劳,你搞清楚了没有??做一个结吧!把这一段公案打个结,以后不要再纠缠了!!

点评

谁要纠缠了?本来准备讲运化,您插进来一竿子要拉扯五行。  发表于 2016-9-19 16:22
32
发表于 2016-9-19 09:22:51 | 只看该作者
       《墨子•非乐上》:“士君子……内治官府,外收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以实仓廪府库,此其分事也。”
     取象比类, 脾属土,仓廪属土,所以。脾胃为仓廪之官,在人体就是主运化了!不是一年半载形成的,也许是几百年才推演络绎出来的。

点评

为什么脾属土,怎么就不能属金?  发表于 2016-9-22 14:46
33
 楼主| 发表于 2016-9-22 23:57:12 | 只看该作者
继续说脾主运化。


食物说了,再说水。


水喝到胃里了,这个不解剖也知道,不过古人解剖了,自然知道。喝进去没有吐出来,就是从下走了,到小肠了。《存真图》:胃之下有小肠,小肠之下有大肠。小肠皆晶莹无物,大肠则为滓秽。大肠之旁则有膀胱”
这里的小肠“晶莹无物”,显然是个误会,可能解剖的时候正巧该标本小肠无物,吃到胃里的饮食,都要下到小肠的,所以内经说是“受盛之官”。
从解剖和生理观察,小肠里是水和食物相混的东西,大约就是细糜状的,大肠里是固体的粪便,水到哪里去了?水到膀胱里了,然后从膀胱排出。
这个过程,从生理观察基本能判断,再有上一两次解剖,就很清楚了。
饮食由小肠分两路,水液到膀胱,浊物到大肠,然后分别排出。
所以,小肠一是受盛,二是分别清浊,也说小肠主液,水液如何到的膀胱?古人不知道,可以推测,推测可能是小肠和膀胱之间有个通道,小肠的功能就是把水和粪便分开,分别送到膀胱和大肠。《诸病源候论·诸淋候》:“水入小肠,下于胞,行于阴,为溲便”张景岳《类经·脏象类》说:“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入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
水从膀胱走了,粪便到大肠,大肠主要是为了排出粪便,所以是“传导之腑”、“传导之官”。


小便、大便都有出路了,饮食从“进口”到”出口”都明确了,可是正事没有说。
人吃饭喝水是为了生命活动,只管一进一出,岂不是白吃喝了?肯定有一部分被吸收到人体,进入血液,散布全身,因为,古人就是没有解剖学生理学,也知道,人的血液、汗液、各种排泄液体,都是来源于喝进去的水,不可能喝多少水,都从小肠送膀胱里。
古人无法知道小肠毛细血管吸收水分到血液这个过程,但知道胃或小肠里的水,肯定有一部分进了血液,进而布散全身。于是,著名的一段经文就出来了,大家都背熟了吧?


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喝进去的水,有一部分是布散人体了,肯定是好东西,就叫精气吧。精气从胃到全身的过程没办法观察,用“游溢”形容。游溢靠的是脾,经过脾的转运到肺,然后布散,其中一部分有形的还要到膀胱。也就是到膀胱的水液有两个来路,一个是小肠,一个是肺转送的,途径可能是三焦,或者不清楚。肺转运水液后面说。


上述资料,得出几个认识:
1,提出了脾的转运功能。
2,饮的精气部分通过脾、肺,布散到全身,最后经膀胱排出。
3,饮的精气布散全身包括下输膀胱,靠脾肺。
4,水精四布,是从五经走的,五经是什么,我还不知道。
本帖主要探讨脾和运化,3、4以后再说。


为什么胃里“饮”的精气游溢靠的是脾,这个解剖是看不出来的,生理观察也观察不出来,古人凭什么说“上输与脾”?(三)


点评

因为古人不知道西方解剖学,生理学,所以才说脾主运化!!  发表于 2016-9-23 07:17
34
发表于 2016-9-23 06:59:58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6-9-22 15:57
继续说脾主运化。

   你一根筋,运用西医的逻辑推理中医,越扯越糊涂。脾为什么主运化,为什么金不主运化?
       给你说了,心肝脾肺肾匹配金木水火土,是阴阳家,祭司,巫司干的,脾胃相表里,是取象比类来的!不是西方的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实验得出来的。
      【 为什么胃里“饮”的精气游溢靠的是脾,这个解剖是看不出来的,生理观察也观察不出来,古人凭什么说“上输与脾”】脾胃相表里,取象比类而已,《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35
发表于 2016-9-23 07:15: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6-9-23 08:31 编辑

        为什么胃里“饮”的精气游溢靠的是脾,这个解剖是看不出来的,生理观察也观察不出来,古人凭什么说“上输与脾”?
==========================================
        回复:
         500年前,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那个时候没有人会说:【这个解剖是看不出来的,生理观察也观察不出来】这样的西洋语言!!!小肠把尿怎么整到膀胱里去了??取象比类加推理!!西方解剖,生理都看不出来!!!500年前,就是这么认识的,而且2000多年的临床实践的验证,也是正确的!!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火下移小肠,用导赤散治疗,就是西医的泌尿道感染!!西方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细菌学……,在心火下移小肠中根本没有用处!越扯越乱!!!中医就是这么干了2000多年!导赤散对于轻型泌尿道感染有一定的效果,这是真理。
36
发表于 2016-9-23 10:08: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6-9-23 10:17 编辑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9-17 07:58
【五脏学说形成思路】 还真的要从阶级斗争说起。
         人体的各部位,五脏六腑的命名,还真是 ...

【五脏学说形成思路】 还真的要从阶级斗争说起。
         人体的各部位,五脏六腑的命名,还真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殷商以前是奴隶社会,战争中屠杀奴隶,祭祀用奴隶的头颅,五脏六腑作为供品,需要取名!所以说五脏六腑的名称是阶级斗争的产物。不是医学家的功劳,那时候还只有巫医,真正的医生还没有出现。
       阴阳五行学说出现之后,阴阳五行与五脏的匹配,在祭祀过程中就开始了!五行与五脏的匹配有好几种,不同的季节,不同的神灵供奉不同的内脏,与五行匹配。这时候的五脏六腑的名称是日常用语,没有医学含义。
      心火,肝木,脾土,肺金,肾水,这个匹配是祭祀活动中的一种匹配模式,这时候,还是日常用语,在内经之前存在了几百年还是上千年,很难考证了。
         到了《内经》时代,十二官与五脏六腑匹配,五脏与五神匹配,五脏与四时匹配……散在于内经的各个章节……,之后的医学家反复验证,完善了脏腑理论,上世纪,才出现了藏象学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一段认识还真不错!基本上是这样。赞!
       但有一点还需进一步说清:
       祭祀是巫医干的活。但巫医也是医,主要出现在商代,是医学发展的一个中间过渡阶段。
       巫医除了会祭祀、跳大神之外,还要从事中草药、针灸等中医方面的活动。此时,是医与巫不分的时期。      


       总之,祭祀既然是巫医干的活,就不宜把祭祀看成是与医无关,而是巫医的一部分。由此可知,祭祀的五脏之名(心肝脾肺肾)与医是有关的,是巫医用语,而不是日常用语。
     

37
发表于 2016-9-23 10:20: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王锡民 于 2016-9-23 10:22 编辑
llyyjj 发表于 2016-9-17 10:19
阴阳五行学说出现之后,阴阳五行与五脏的匹配,在祭祀过程中就开始了!五行与五脏的匹配有好几种,不同的 ...

推论的结果:
五行配五脏,不是来源与医学活动,来源于祭祀活动,是人为制定的祭祀规矩。
——————————————————————————————————————————
      祭祀活动是巫医的业务,五脏是巫医起的名,五脏配五行也应是巫医配的。所以,与医有关,不是无关。
38
发表于 2016-9-23 10:46:04 | 只看该作者
王锡民 发表于 2016-9-23 02:08
【五脏学说形成思路】 还真的要从阶级斗争说起。
         人体的各部位,五脏六腑的命名,还真是阶级斗 ...

    日常用语向学术概念的转化,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由屠夫的心肝脾肺肾,到与阴阳五行归类,祭司巫司,奴隶主,老百姓……都参加了!用文字记载的与两种匹配,实际上也许不完全如此。这个过程大约经历了1000年,五行与四方,季节,官名,气候,五官,医学经验,人体功能……反复匹配,才到了内经时代。“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这一大段话,把日常用语“心”才转化为中医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心”。这个过程用的是取象比类的方法,而不是西方解剖学,生理学,生化学,细菌学……的方法。余类推。就是这么一个理论,又经过2000年的实践检验与修正,到了今天,还管用。
         
39
发表于 2016-9-23 10:54:00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6-9-23 10:46
日常用语向学术概念的转化,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由屠夫的心肝脾肺肾,到与阴阳五行归类,祭司巫司 ...

     也不完全是取类比象,比如说,“心”与什么取类比象的?有点解释不通。
40
发表于 2016-9-23 11:12:19 | 只看该作者
    取象比类,推演络绎,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不同于西方形式逻辑的认知方法。
    人死了,心不跳动了,在当时,认为生命是神给的,人死了,神没有了,取象比类,心与神关系密切!皇帝是天之子,还是神,……反复取象比类,才有了“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的定义出来。余类推。这个过程大约进行了1000年!有充足的时间反复验证,而不是科学实验的验证。

点评

说正经话,不要东拉西扯。您就给咱们把脾主运化推演出来就行。  发表于 2016-9-23 15:15
您给咱们比一比、推一推,您也推,我也推,谁说的好听谁的。  发表于 2016-9-23 11:3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6 10:04 , Processed in 0.08893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