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续说脾主运化。
食物说了,再说水。
水喝到胃里了,这个不解剖也知道,不过古人解剖了,自然知道。喝进去没有吐出来,就是从下走了,到小肠了。《存真图》:胃之下有小肠,小肠之下有大肠。小肠皆晶莹无物,大肠则为滓秽。大肠之旁则有膀胱”
这里的小肠“晶莹无物”,显然是个误会,可能解剖的时候正巧该标本小肠无物,吃到胃里的饮食,都要下到小肠的,所以内经说是“受盛之官”。
从解剖和生理观察,小肠里是水和食物相混的东西,大约就是细糜状的,大肠里是固体的粪便,水到哪里去了?水到膀胱里了,然后从膀胱排出。
这个过程,从生理观察基本能判断,再有上一两次解剖,就很清楚了。
饮食由小肠分两路,水液到膀胱,浊物到大肠,然后分别排出。
所以,小肠一是受盛,二是分别清浊,也说小肠主液,水液如何到的膀胱?古人不知道,可以推测,推测可能是小肠和膀胱之间有个通道,小肠的功能就是把水和粪便分开,分别送到膀胱和大肠。《诸病源候论·诸淋候》:“水入小肠,下于胞,行于阴,为溲便”张景岳《类经·脏象类》说:“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入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
水从膀胱走了,粪便到大肠,大肠主要是为了排出粪便,所以是“传导之腑”、“传导之官”。
小便、大便都有出路了,饮食从“进口”到”出口”都明确了,可是正事没有说。
人吃饭喝水是为了生命活动,只管一进一出,岂不是白吃喝了?肯定有一部分被吸收到人体,进入血液,散布全身,因为,古人就是没有解剖学生理学,也知道,人的血液、汗液、各种排泄液体,都是来源于喝进去的水,不可能喝多少水,都从小肠送膀胱里。
古人无法知道小肠毛细血管吸收水分到血液这个过程,但知道胃或小肠里的水,肯定有一部分进了血液,进而布散全身。于是,著名的一段经文就出来了,大家都背熟了吧?
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喝进去的水,有一部分是布散人体了,肯定是好东西,就叫精气吧。精气从胃到全身的过程没办法观察,用“游溢”形容。游溢靠的是脾,经过脾的转运到肺,然后布散,其中一部分有形的还要到膀胱。也就是到膀胱的水液有两个来路,一个是小肠,一个是肺转送的,途径可能是三焦,或者不清楚。肺转运水液后面说。
上述资料,得出几个认识:
1,提出了脾的转运功能。
2,饮的精气部分通过脾、肺,布散到全身,最后经膀胱排出。
3,饮的精气布散全身包括下输膀胱,靠脾肺。
4,水精四布,是从五经走的,五经是什么,我还不知道。
本帖主要探讨脾和运化,3、4以后再说。
为什么胃里“饮”的精气游溢靠的是脾,这个解剖是看不出来的,生理观察也观察不出来,古人凭什么说“上输与脾”?(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