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典中医理论与中医基础理论教材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20-9-29 16:47: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9-29 08:51 编辑

          我们深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特定历史阶段诞生的哲学,其本质是为大家的事情服务的。由于资本主义对工人剥削加剧和内部矛盾深化,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唯物论和辩证法,进一步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借以揭露资本主义的本质,反对压迫,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哲学基本问题又称哲学根本问题、哲学最高问题,是指存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在1886年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第一次对此作出了明确表述。它的提出,为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对立的哲学体系、哲学派别以及对它们的客观评价提供了正确的标准。
         根据存在和意识、物质和思维何为本源的问题,可以将本体论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将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为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具体又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该流派哲学一直强调感官认知与理性推理及客观证据,由于自然科学发展的局限,该流派在关于世界起源仍不完善,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唯心主义:将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理念(法则)等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唯心主义十分复杂,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个体意识第一性,客观唯心主义主张客体意识第一性。
=====================================
         这是欧洲恩格斯提出来的标准。
32
发表于 2020-9-29 17:41:44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0-9-21 10:28
现存的两个医学理论体系是:中医与西方医学。中医学的发展牵动了对于世界医学发展的冲击,世界医学的发展不 ...

新中国成立后,辩证唯物论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维意识,与经典中医理论的哲学观不期而遇,经典中医理论进一步成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医学理论。
——————————————————————————————
         无论是内经,还是当代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其中都存在着很多自相矛盾的错误。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理论体系,更不完整。这是导致中医界整体辨证施治疗效难以提高的根本原因。
     在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中,其基本概念的内涵必须清楚,但中医基本概念元气这一个概念就有10种说法,命门也有5种以上的说法。这一条就证明,中医理论还不是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第二条,各概念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这一条也足以证明中医理论是不成熟的理论体系。还有几条,不再说了。
33
 楼主| 发表于 2020-9-30 10:07:16 | 只看该作者
王锡民 发表于 2020-9-29 09:41
新中国成立后,辩证唯物论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维意识,与经典中医理论的哲学观不期而遇,经典中医理论进一 ...

     谢谢回复。详情见下贴。
34
 楼主| 发表于 2020-9-30 10:16:49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古代文化从春秋战国时期算起,直到毛泽东,大约有3000年的历史,同一个概念(例如:元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理论中,其内涵与外延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所以,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刀切。在《气一元论》、《理一元论》、《心一元论》中,气的概念是清楚的,气是构成世界的本源。余类推。
35
 楼主| 发表于 2020-9-30 10:17:46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20-9-30 02:07
谢谢回复。详情见下贴。

谢谢先生回复。详情见下贴。
36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 07:09:19 | 只看该作者

《中医基础理论》
37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 07:12: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10-1 23:13 编辑

融合观(中西医融合观之三)2019,12,11

     

目录:

上篇    哲学层次的融合

概述

第一章       一元论与三个“客观世界”

      第一节    一元论                                        6

      第二节    客观世界的三个存在                            10

第二章       取象比类

第一节     来源出处;

    第二节      概念(取象比类的现代解释)

一      什么是象

二      什么是类(第15页)

三      什么是取象比类(第21页)

(1)观物取象与取象建类

(2)取象比类与取类比象

(3)取象比类的进一步解释

          第三节   取象比类与西方文化

                  一  取象比类与参考系                                 第26页

二  取象比类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

三  取象比类与科学实验

四  取象比类与思维                                   第33页

五  取象比类在欧洲的运用                               38

第四节  《内经》中的形式逻辑与取象比类                   34

第五节  取象比类与实践论

取象比类小结                                                   43



第三章       太极-系统观                                         45

概述

第一节  系统论、矛盾论、阴阳五行学说的融合          47

第二节  太极图与黄金螺旋的融合                      63

      一  太极图与太极图说                          63

      二  黄金分割与黄金螺旋                        66

      三  太极图与黄金螺旋的融合(太极-黄金螺旋图) 70

      四  《易经与现代科学家》                      71

第三节  太极-黄金螺旋图的文字说明(太极-系统观) 73



第四章       精气神与物质能量信息的融合                        76

第一节  精气神

第二节  生态学中的物质、能量流

                   一  生态学的生命观

二  生态学中的物质循环                           82

三  生态学中的能量循环(卡尔文循环与三羧酸循环)  87

第三节  物质能量信息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精气神与物质能量信息的融合

第五章       重新认识动物进化                                  95

第六章   重新认识调控系统的进化                            102

        第一节肌肉与神经(运动与调控)的发生发展相互依存 102

        第二节自主神经与躯体神经的进化与分离             104

        第三节脑皮的进化                                  105

        第四节自主神经系统概念的新发展                   108

        第五节边缘系统                                    110

        第六节内脏调控的层级假设                          114

第七章   重新认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116





中篇   基础理论层次的融合

  概述                                                             123

第一章    心、经络-调控象态                                 125

第一节   心-调控中心象态                                   125

第二节   经络-调控的外周传递系统象态

一、中医对经络的认识

二、经络调控内脏的层级假设

三、周围神经与血管的关系

四、穴位-感受器象态

五、穴位-带蒂岛状组织皮瓣模型

第三节   中医的血与西医的血液

小结                                                     137



第二章   肾-泌尿生殖象态

第一节   中医肾的认识深化过程                         138

第二节   中西医比对与融合                            141

小结



第三章     脾胃-代谢象态

第一节    脾胃学说的历史沿革                            143

第二节    中医的脾与西医的脾脏                           145

第三节    西医对于中医脾的解释                           150

第四章    肺-气体交换象态

第五章    肝-情绪调控象态           157

下篇     临床层次的融合

第一章  重新认识疾病                    159

第一节  病因

第二节  发病                                           160

第三节  疾病过程                                       165

一、西医疾病的分期、分级、分型举例

二、中医脏腑辨证中疾病过程举例                 166

三、中西医融合疾病过程举例                     167

四、中西医融合观的看法                         167

第四节  关于辨证论治的几个问题                         169



第二章  藏象学说与脏腑辨证的历史演变    171

第三章  八纲辨证                        183

第一节     表里

              第二节    虚实                                       186页

第三节    寒热                                       205页

第四节    阴阳                                       218页

第四章  脏腑辨证                        220

第一节   心病证                                     220页

一  虚证-神经、心血管系统功能性病变          220页

(一)  心气虚-心脏神经官能症证态,以神经衰弱为主要表现  221页

(二)  心阳虚-心脏神经官能症证态,兼见形寒肢冷          222页

1、《伤寒论》中的心阳虚证                         223页

2、《金匮要略》中的心阳虚证                       224页

                 (三)心血虚-贫血相关性心脏神经官能症证态              227页

                 (四)心阴虚-心肌炎(心肌损伤)证态                    228页

            二  实证                                                229页

(一)  心火亢盛证

1  心火扰神-亢奋型神经官能症及精神病证态       230

2  迫血妄行-微小血管破裂出血证态         231

3  火毒疮疡-皮肤、皮下组织感染证态             231

4  心火上炎-疱疹性口炎、口腔溃疡证态           231

5  心火下移小肠-泌尿道感染证态                 232

(二)  痰火扰心-狂躁型精神病证态                      234

(三)  痰迷心窍(痫)-癫痫证态                        235

(四)  水气凌心-心力衰竭心律紊乱证态                  237

(五)  胸痹心痛-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证态              239

      第二节    肝病证                                       242

          一  肝气郁结-心身疾病证态                         244

           二  肝阳上亢-单纯高血压证态                       255

           三  肝火上炎-高血压失代偿期证态                   256

           四  肝血虚-多种维生素A\B2等缺乏证态              259

           五  肝阴虚-微量元素缺乏、钙镁钾离子紊乱肌蛋白异常分解证态   262

           六  肝风内动-骨骼肌痉挛、张力升高证态             264

        第三节   脾病症                               266

         一、脾失健运-代谢综合征证态                              267

           二、脾气虚-消化不良、营养不良证态                        269

           三、脾阳虚-严重的营养不良及水肿证态                      274

           四、脾不统血-营养不良及凝血因子降低证态                  277

           五、脾血虚-营养不良性贫血证态                            279

           六、湿热蕴脾-非感染性肝胆疾病黄疸证态

          七、寒湿困脾-夏秋季节胃肠型感冒、胃肠炎证态                  282

          八、脾气虚发热-免疫功能低下发热证态                284

          九、中气下陷-内脏脱垂证态                                    287

           十、脾、胃阴虚-便秘证态                                        289



第四节   肺病症                                 291

   一、感冒(太阳表证、卫分证)

   二、邪热壅肺-急性肺炎证态                                      293

   三、肺胀-阻塞性肺病证态                                        297

   四、肺痨-肺结核证态                                            299

   五、肺阴虚-肺结核、肺纤维化证态                                300

   六、寒痰阻肺-慢性气管支气管炎证态                          302

   七、水寒射肺-肺水肿证态                                        305

   八、肺气虚-呼吸功能障碍证态                                    307



第五节   肾病症                               303

一、肾气虚-生殖泌尿系统功能紊乱证态                         303

二、肾阳虚                                                 306

    (一)阳虚水泛-心力衰竭证态                             307

          1.阳虚水停-心源性心力衰竭证态                     309

          2.水气凌心-心力衰竭并心律紊乱证态                 309

          3.水寒射肺-心力衰竭肺水肿证态                     310

          4.心下水气-胃肠黏膜下水肿证态                     312

    (二)命门火衰-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轴功能下降证态       314

三、肾阴虚-垂体、内分泌病理性功能亢进证态                 322

四、肾虚泄泻-功能性腹泻证态                              325

五、肾精不足-生殖发育功能障碍状态,肾气不固-性功能障碍证态 326

六、肾不纳气-(呼气性)呼吸困难证态                           328



第五章  中国医学之梦                    331

第一节  中西医融合

第二节证态与象态                                         

第三节  证态体系                                          340

第四节  中西医融合的意义                                  349

后记                                    350



此文件的页码,待正式出版之后再订正。2019,12,11

   

点评

如果中药药理没有合理的说明。 人类科学医药学是不能理解不能接受中药的治疗方法。 人类科学医药不认为中医药能治疗疾病  发表于 2020-10-25 11:58
38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 07:22:54 | 只看该作者
     中医教材中的《内科学》,其内容在《融合观》这本书里都有了;《中西医融合观》把温病学、伤寒论融为一体;《中西医融合观续》把气血津液及其辨证论治说清楚了。这三本书把中医教材中的全部内容都讲齐了,而且与西医融为一体,可以说对中医学的全部内容与西医实现了理论上的融合。

点评

2种治疗技术理论原理的融合也根本不可能在当前及有限未来时间内实现。 也根本不可以是某个人个人的能力能达到。  发表于 2020-10-25 11:59
39
发表于 2020-10-2 07:56:43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40
发表于 2020-10-2 07:57:3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7 00:09 , Processed in 0.09323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