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20-10-1 23:13 编辑
融合观(中西医融合观之三)2019,12,11
目录:
上篇 哲学层次的融合
概述
第一章 一元论与三个“客观世界”
第一节 一元论 6
第二节 客观世界的三个存在 10
第二章 取象比类
第一节 来源出处;
第二节 概念(取象比类的现代解释)
一 什么是象
二 什么是类(第15页)
三 什么是取象比类(第21页)
(1)观物取象与取象建类
(2)取象比类与取类比象
(3)取象比类的进一步解释
第三节 取象比类与西方文化
一 取象比类与参考系 第26页
二 取象比类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
三 取象比类与科学实验
四 取象比类与思维 第33页
五 取象比类在欧洲的运用 38
第四节 《内经》中的形式逻辑与取象比类 34
第五节 取象比类与实践论
取象比类小结 43
第三章 太极-系统观 45
概述
第一节 系统论、矛盾论、阴阳五行学说的融合 47
第二节 太极图与黄金螺旋的融合 63
一 太极图与太极图说 63
二 黄金分割与黄金螺旋 66
三 太极图与黄金螺旋的融合(太极-黄金螺旋图) 70
四 《易经与现代科学家》 71
第三节 太极-黄金螺旋图的文字说明(太极-系统观) 73
第四章 精气神与物质能量信息的融合 76
第一节 精气神
第二节 生态学中的物质、能量流
一 生态学的生命观
二 生态学中的物质循环 82
三 生态学中的能量循环(卡尔文循环与三羧酸循环) 87
第三节 物质能量信息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精气神与物质能量信息的融合
第五章 重新认识动物进化 95
第六章 重新认识调控系统的进化 102
第一节肌肉与神经(运动与调控)的发生发展相互依存 102
第二节自主神经与躯体神经的进化与分离 104
第三节脑皮的进化 105
第四节自主神经系统概念的新发展 108
第五节边缘系统 110
第六节内脏调控的层级假设 114
第七章 重新认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116
中篇 基础理论层次的融合。
概述 123
第一章 心、经络-调控象态 125
第一节 心-调控中心象态 125
第二节 经络-调控的外周传递系统象态
一、中医对经络的认识
二、经络调控内脏的层级假设
三、周围神经与血管的关系
四、穴位-感受器象态
五、穴位-带蒂岛状组织皮瓣模型
第三节 中医的血与西医的血液
小结 137
第二章 肾-泌尿生殖象态
第一节 中医肾的认识深化过程 138
第二节 中西医比对与融合 141
小结
第三章 脾胃-代谢象态
第一节 脾胃学说的历史沿革 143
第二节 中医的脾与西医的脾脏 145
第三节 西医对于中医脾的解释 150
第四章 肺-气体交换象态
第五章 肝-情绪调控象态 157
下篇 临床层次的融合
第一章 重新认识疾病 159
第一节 病因
第二节 发病 160
第三节 疾病过程 165
一、西医疾病的分期、分级、分型举例
二、中医脏腑辨证中疾病过程举例 166
三、中西医融合疾病过程举例 167
四、中西医融合观的看法 167
第四节 关于辨证论治的几个问题 169
第二章 藏象学说与脏腑辨证的历史演变 171
第三章 八纲辨证 183
第一节 表里
第二节 虚实 186页
第三节 寒热 205页
第四节 阴阳 218页
第四章 脏腑辨证 220
第一节 心病证 220页
一 虚证-神经、心血管系统功能性病变 220页
(一) 心气虚-心脏神经官能症证态,以神经衰弱为主要表现 221页
(二) 心阳虚-心脏神经官能症证态,兼见形寒肢冷 222页
1、《伤寒论》中的心阳虚证 223页
2、《金匮要略》中的心阳虚证 224页
(三)心血虚-贫血相关性心脏神经官能症证态 227页
(四)心阴虚-心肌炎(心肌损伤)证态 228页
二 实证 229页
(一) 心火亢盛证
1 心火扰神-亢奋型神经官能症及精神病证态 230
2 迫血妄行-微小血管破裂出血证态 231
3 火毒疮疡-皮肤、皮下组织感染证态 231
4 心火上炎-疱疹性口炎、口腔溃疡证态 231
5 心火下移小肠-泌尿道感染证态 232
(二) 痰火扰心-狂躁型精神病证态 234
(三) 痰迷心窍(痫)-癫痫证态 235
(四) 水气凌心-心力衰竭心律紊乱证态 237
(五) 胸痹心痛-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证态 239
第二节 肝病证 242
一 肝气郁结-心身疾病证态 244
二 肝阳上亢-单纯高血压证态 255
三 肝火上炎-高血压失代偿期证态 256
四 肝血虚-多种维生素A\B2等缺乏证态 259
五 肝阴虚-微量元素缺乏、钙镁钾离子紊乱肌蛋白异常分解证态 262
六 肝风内动-骨骼肌痉挛、张力升高证态 264
第三节 脾病症 266
一、脾失健运-代谢综合征证态 267
二、脾气虚-消化不良、营养不良证态 269
三、脾阳虚-严重的营养不良及水肿证态 274
四、脾不统血-营养不良及凝血因子降低证态 277
五、脾血虚-营养不良性贫血证态 279
六、湿热蕴脾-非感染性肝胆疾病黄疸证态
七、寒湿困脾-夏秋季节胃肠型感冒、胃肠炎证态 282
八、脾气虚发热-免疫功能低下发热证态 284
九、中气下陷-内脏脱垂证态 287
十、脾、胃阴虚-便秘证态 289
第四节 肺病症 291
一、感冒(太阳表证、卫分证)
二、邪热壅肺-急性肺炎证态 293
三、肺胀-阻塞性肺病证态 297
四、肺痨-肺结核证态 299
五、肺阴虚-肺结核、肺纤维化证态 300
六、寒痰阻肺-慢性气管支气管炎证态 302
七、水寒射肺-肺水肿证态 305
八、肺气虚-呼吸功能障碍证态 307
第五节 肾病症 303
一、肾气虚-生殖泌尿系统功能紊乱证态 303
二、肾阳虚 306
(一)阳虚水泛-心力衰竭证态 307
1.阳虚水停-心源性心力衰竭证态 309
2.水气凌心-心力衰竭并心律紊乱证态 309
3.水寒射肺-心力衰竭肺水肿证态 310
4.心下水气-胃肠黏膜下水肿证态 312
(二)命门火衰-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轴功能下降证态 314
三、肾阴虚-垂体、内分泌病理性功能亢进证态 322
四、肾虚泄泻-功能性腹泻证态 325
五、肾精不足-生殖发育功能障碍状态,肾气不固-性功能障碍证态 326
六、肾不纳气-(呼气性)呼吸困难证态 328
第五章 中国医学之梦 331
第一节 中西医融合
第二节证态与象态
第三节 证态体系 340
第四节 中西医融合的意义 349
后记 350
此文件的页码,待正式出版之后再订正。2019,12,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