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一吐了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不是玄学

[复制链接]
451
发表于 2019-2-9 17:44:46 | 只看该作者
大光明云 发表于 2019-2-9 17:34
再说两遍也无用,或许我目前认知有问题,但那是实践过程形成的,也许你也认为是自己实践的结果,但彼此不 ...

你爱咋想就咋想。但中医的理论很明确,辛散酸收,各学各的

点评

当然这样,我倒想看看你对于具体病案的治疗分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2-9 17:46
452
发表于 2019-2-9 17:46:22 | 只看该作者
明华 发表于 2019-2-9 17:44
你爱咋想就咋想。但中医的理论很明确,辛散酸收,各学各的

当然这样,我倒想看看你对于具体病案的治疗分析
453
发表于 2019-2-9 18:22:03 | 只看该作者
水杨酸是一种脂溶性的有机酸。水杨酸(阿司匹林以及很多止痛药里的成分)在临床试验上用来降低糖尿病患者长期并发心脏病的风险。最新的研究是要求所有已经有心脏疾病的l型糖尿病患者都要服用,同时水杨酸的治疗也被建议当成预防并发症的方法。所有超过30岁的糖尿病患者,只要没有特别的医疗理由,都该服用。
454
发表于 2019-2-9 18:22:31 | 只看该作者

化学性质

常温下稳定。急剧加热分解为苯酚和二氧化碳。具有部分酸的通性。

本品刺激皮肤、黏膜,因能与机体组织中的蛋白质发生反应,所以有腐蚀作用。能使角膜增殖后剥离。其毒性比苯酚弱,但大量服用能引起呕吐、腹泻、头痛、出汗、皮疹、呼吸频促、酸中毒症和兴奋。 [2]  外观白色粉末,允许略带黄色和粉红色
455
发表于 2019-2-9 18:23:35 | 只看该作者

毒理学

编辑

   


毒理

水杨酸及其盐类中毒,多为一次吞服大量,或在治疗过程中剂量过大及频繁的投用所引起。水杨酸及盐类也可以通过皮肤吸收而引起中毒,特别是水杨酸甲酯。其毒理作用为:

1.中枢神经系统:本类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开始为兴奋(呼吸增强,恐怖、烦躁不安、震颤、惊厥等)逐渐由兴奋转为抑制,甚至可发生水肿。

2.电解质和酸平衡由于呼吸增强,换气过度,可引起呼吸性碱中毒,后因碱基的排出以及水杨酸盐类所引起的代谢受到改变(由于水杨酸盐对氨基转移酶和脱氢酶的抑制,使乙酰辅酶A经由三羧酸循环的代谢受到阻碍而致酮体增加)。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

3.消化系统对消化道有直接剌激作用。尤以水杨酸为著。

4.心血管系统中毒剂量可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使周围血管张力减低,工可使血管中枢痹,从而发生循环衰竭。

5.抑制肝脏制造凝血酶原,使凝血酶减少,以致引起出血。

6.肝脏,肌肉以及心肌中的糖原含量降低,肝脏中和中性脂肪加厚,肾上腺中的维生素C和胆固醇含量降低。

7.对肾脏有剌激作用。

   


临床表现

中毒时可表现恶心、呕吐、头痛、听觉障碍,大量出汗、面色潮红、口渴、皮肤苍白、紫绀、粘膜出血、胃灼痛、肝脏肿大、黄疸、脉快、呼吸加速和变深。此外,尚可发生水、电解质失衡和中毒。有时可发生低血糖或暂时性血糖升高和尿甚者可发生烦躁不安,精神错乱、抽搐、昏迷、休克和呼吸衰竭。

1.诊断根据误服史用药过量史及以中枢神经系统和代谢方面变化为主要表现的临床征象,一般可作出诊断。

2.治疗

(1)给予温水洗胃及导泻。

(2)加速排泄:水杨酸盐类自尿中排出的速度取决于尿的PH值,当PH值7.5时,游离水杨酸盐的排出是PH值为6时的20-30倍。为达碱化尿液的目的,可配合应用醋唑磺和碳酸氢钠。醋唑碘胺为碳酸酐酶抑剂,可通过阻止碳酸氢盐的重吸收而使尿液碱化,以每公斤体重5mg的剂量给予,其作用可持续4小时。尿液化在有代谢性酸中毒时比较困难,且矫正过度则有可能引起代谢性碱中毒水种等,必须注意。

(3)对症治疗,及时矫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情况;控制抽搐;防止休克和脑水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矫及出血时,可给予大量维生素K1静脉注射,也可用维生素K肌肉注射,并可给予其他止血剂;当呼吸增强时禁用呼吸抑制剂。

(4)有条件时可考虑人工透析疗法,当采用腹膜透析时,透析液中加以入适量白蛋白为宜,否则水杨互不能迅速析出因水杨酸盐有与血清蛋白结合的倾向。
456
发表于 2019-2-9 18:24:49 | 只看该作者
阿司匹林(Aspirin,乙酰水杨酸)是一种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微带醋酸臭,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可溶于乙醚、氯仿,水溶液呈酸性。本品为水杨酸的衍生物,经近百年的临床应用,证明对缓解轻度或中度疼痛,如牙痛、头痛、神经痛、肌肉酸痛及痛经效果较好,亦用于感冒、流感等发热疾病的退热,治疗风湿痛等。近年来发现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能阻止血栓形成,临床上用于预防短暂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人工心脏瓣膜和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血栓的形成。
457
发表于 2019-2-9 18:25:25 | 只看该作者
早在1853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Gerhardt)就用水杨酸与乙酸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乙酰化的水杨酸)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1897年德国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又进行了合成,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在1897年,费利克斯·霍夫曼的确第一次合成了构成阿司匹林的主要物质,但他是在他的上司——知名的化学家阿图尔·艾兴格林的指导下,并且完全采用艾兴格林提出的技术路线才获得成功的。 [2]  

阿司匹林于1898年上市,发现它还具有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于是重新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将阿司匹林及其他水杨酸衍生物与聚乙烯醇、醋酸纤维素等含羟基聚合物进行熔融酯化,使其高分子化,所得产物的抗炎性和解热止痛性比游离的阿司匹林更为长效。

1899年由德莱塞介绍到临床,并取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根据文献记载,阿司匹林的发明人是德国的费利克斯·霍夫曼,但这项发明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还有一位犹太化学家阿图尔·艾兴格林。阿图尔·艾兴格林的辛酸故事发生在1934年至1949年间。

1934年,费利克斯·霍夫曼宣称是他本人发明了阿司匹林。

当时的德国正处在纳粹统治的黑暗时期,对犹太人的迫害已经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况下,狂妄的纳粹统治者更不愿意承认阿司匹林的发明者是犹太人这个事实,于是便将错就错把发明家的桂冠戴到了费利克斯·霍夫曼一个人的头上,为他们的“大日耳曼民族优越论”贴金。纳粹统治者为了堵住阿图尔·艾兴格林的嘴,还把他关进了集中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约在1949年前后,阿图尔·艾兴格林又提出这个问题,但不久他就去世了。从此这事便石沉大海。英国医学家、史学家瓦尔特·斯尼德几经周折获得德国拜耳公司的特许,查阅了拜耳公司实验室的全部档案,终于以确凿的事实恢复了这项发明的历史真面目。他指出:在阿司匹林的发明中,阿图尔·艾兴格林功不可没。

到2015年为止, 阿司匹林已应用百年,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在体内具有抗血栓的作用,它能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这与TXA2生成的减少有关。临床上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

   


适应病症

编辑

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因此阿司匹林肠溶片适应症如下:

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疑似患者的发病风险

预防心肌梗死复发

中风的二级预防

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其继发脑卒中的风险

降低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发病风险

动脉外科手术或介入手术后,如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冠状动脉旁路术(CABG),颈动脉内膜剥离术,动静脉分流术

预防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

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者(冠心病家族史、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肥胖、抽烟史、年龄大于50岁者)心肌梗死发作的风险。

其他用途:

用途一:解热镇痛药,用于发热、疼痛及类风湿关节炎等。

用途二:是应用最早,最广和最普通解热镇痛药抗风湿药。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和抗血小板聚集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发挥药效迅速,药效肯定,超剂量易于诊断和处理,很少发生过敏反应。常用于感冒发热,头痛、神经痛关节痛、肌肉痛、风湿热、急性内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牙痛等。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列入的品种。乙酰水杨酸也是其他药物的中间体。
458
发表于 2019-2-9 18:26:08 | 只看该作者
阿司匹林(Aspirin,乙酰水杨酸)是一种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微带醋酸臭,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可溶于乙醚、氯仿,水溶液呈酸性。本品为水杨酸的衍生物,经近百年的临床应用,证明对缓解轻度或中度疼痛,如牙痛、头痛、神经痛、肌肉酸痛及痛经效果较好,亦用于感冒、流感等发热疾病的退热,治疗风湿痛等。近年来发现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能阻止血栓形成,临床上用于预防短暂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人工心脏瓣膜和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血栓的形成。 [1]  
459
发表于 2019-2-9 18:31:57 | 只看该作者
阿司匹林已应用百年,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
460
发表于 2019-2-9 18:33:33 | 只看该作者
用途一:解热镇痛药,用于发热、疼痛及类风湿关节炎等。

用途二:是应用最早,最广和最普通解热镇痛药抗风湿药。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和抗血小板聚集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发挥药效迅速,药效肯定,超剂量易于诊断和处理,很少发生过敏反应。常用于感冒发热,头痛、神经痛关节痛、肌肉痛、风湿热、急性内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牙痛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5-5 21:34 , Processed in 0.07999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