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君竹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08-4-6 19:03:59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

335对霍乱发病季节与气候的认识
.33.5.1关于发病季节
hg[l王孟英.随息居霍舌咙.见中国医学大成第十七册.1990,16.
[1ffi,刘复.时疫解惑论.1931年中国古医学会铅印本,L
呻1挥铁樵.霍乱新论.见铁樵函授医学讲义二十种第十二种,1933年铅印本,.2
q[el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灼份四7、
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一71
近代医家对霍乱发病季节的认识较为统一,大都认为霍乱好发于夏秋之际。
譬如:
徐子默认为:“大抵此症缝暑热愈炽,值天寒稍衰,一交冬令,鲜有一日半
日便死者。用药虽轻亦效,以其势缓也。若在夏秋之间,其症虽轻,而其势骤,
倘不用药急治,多有无及者矣。”’‘“’
王孟英也观察到:“凡霍乱盛行,……自夏末秋初而起,直至立冬后始息。”‘’盯’
王一仁:“霍乱之起,多在夏秋之时,湿土当令,天复炎热,湿热之气交蒸,
人在气交之中,受其蒸淫,邪由皮毛口鼻而入,变生不测,突如其来。’,〔‘“’
3.3.5.2霍乱流行与非时之气有关
大多数医家都认为,霍乱流行与不正常的天气状况有关。如:
王孟英认为:“凡霍乱盛行,多在夏热亢旱酷暑之年,则其证必剧。”【’盯’
田宗汉:“每春夏霍雨之年,阴霆太过,夏秋之际,此症卒发。”〔‘88’
徐兆英为《霍乱论摘要》作序时写到:“今年初夏气候极寒,数日后又复燥
暖。小暑以来,暴雨如注,两昼夜不止,城内低洼之处,沟渠积水,街市成河,
居民屋宇多在水中。大伏后又加酷热,人在气交之中,寒湿内伏,炎暑外蒸”,「‘”’
而发瘪螺疹之症,传染一方,死亡相继。
3.3.5.3霍乱流行与岁运的关系
一些医家从运气方面论述霍乱成因。如:
赵海仙在论及1888年霍乱大流行时认为:“今年岁在戊子,少阴君火司天,
阳明燥金在泉,火灼金伤,天气骄阳过久,人身阳气发泄无余,因而霍乱吐利时
行杂气所感,辨之尤不可不审。”“,。’
张锡纯分析1902年及1932年霍乱流行时指出:“壬寅岁少阳相火司天,厥阴
风木在泉,风火相煽,岁气主热,其岁孟秋发生霍乱,传染甚广,其病皆肝胆之
火炽盛,前已言之。今岁壬申,其天干与壬寅年皆为木运(丁壬化木),地支寅与
N{l1徐子默,吊脚瘩方论,1933年重庆求新印刷厂铅印本,L
「圈王孟英.随息居霍乱论.见中国医学大成第十七册.1990,n.
‘圆王一仁霍乱寒热辨.中医杂志一至四期汇选·上册.1924,.94
d[el〕二孟英.随息居霍乱论.见中国医学大成第十七册.1990,n.
『叫田宗汉.伏阴论·凡例.见中国医学大成第十六册.上海栩支出版社,1990,1.
‘阉朱湛溪.霍乱论摘要·徐兆英序.见霍乱新书霍乱论摘要.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本,1984,L
侧赵侧山.兴化实济局霍乱麻痴辨证.见江曲春、赵海仙.霍乱辨证.光绪卜四年戊子(1888)兴化四圣观刻本,
2.
72一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
申,其司天在泉皆同,是以发生之霍乱亦多肝胆火盛,因之呕吐恒甚剧。”“,,’
吕岱宗:“推原病由,逢辰戌丑未年,是脾胃寒湿过盛,必藉饮凉食冷,遏
阳气,则病作。,,【1921
疫病的发生、流行与运气之间是否存在着一种规律性的关系,这一问题比
复杂,限于学识,在此仅陈述医家之言,暂不展开论述。
3.3.6对细菌致病的认识
进入20世纪前后,一些较早接受西医学知识的医家开始从细菌致病的角
探讨霍乱成因。
较早接受霍乱相关西医知识的要数姚训恭,他在其《霍乱新论》中引用
些关于霍乱分类的较为粗浅的西医学知识。
较早明确指出霍乱与霍乱菌关系的中医著作,是张拯滋的《通俗内科学
该书指出霍乱“由于虎列刺菌传染所致。其传染之媒介,为饮食物、饮料水,
患者之吐泻物传播。饮食不摄生,及胃炎感冒,亦能诱起此症。”””’
此后,越来越多的中医融会西医病因病理学知识,认识霍乱病因病机。如
王寿芝在“己未年中西医疗治霍乱个人平议”一文中就介绍了西医检查霍
菌的相关内容:“其发病原因,谓一种固有之湾曲形杆菌,德人古弗氏,于千八
八十四年,于患者肠内容物检出,霍乱流行之候,该菌或混迹河流,或杂揉食
一入胃内,胃少酸汁勉灭,即滋生蔓延,产出毒素,上恋脾胃即呕吐,下侵
肠即后重泄泻,,,194】。
陆渊雷指出:“虎列拉是传染病,其病原是虎列拉螺形菌”。‘’,,’史介生还
介绍了霍乱菌通过饮食传染的途通,如霍乱菌可以通过被污染的菜蔬、果实、
及病人之粪便及呕吐物,或病人唾涎所沾污之物品等传染。“新鲜菜蔬,本是洁
因为或用含有霍乱菌之粪汁灌溉,或用含有霍乱菌之生水洗涤,或因盛菜蔬之
具,含有此菌,或因售买之人手不洁净,含有此菌,或为蝇类吮吸,将他身上
带之霍乱菌,传染到菜蔬之上。”“水为传染霍乱之主要功臣。.,.…因为水是
所必需,若水为霍乱菌所传染,则凡用此水之人,均有生病之虞。所以由水传
之霍乱,其发生之时,如炸药之爆裂,忽然即遍及于全城。’,‘’%’
卿〕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册.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428.
叫吕岱宗.本年伏秋之阴霍舌L病预防论.中医世界,1931,3(18):31.
[eal张拯滋.通俗内科学.见:医药丛书五十六种第五种.1927年绍兴医药学报社铅印本,.7
洲〕王寿芝.己未年中西医疗治霍乱个人平议.绍兴医药学报汇刊,1924,63.
阔陆渊雷.流行病须知.霍乱.医报,1933,1(8):.8
陶史介生.饮食传染霍舌噶之我见.绍兴医药月报,1925,2(9):107wel佣.
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一73
还有一些中医,认为中西医在霍乱病因病机的认识上,是可以相通的。如:
王一仁指出:西医认为霍乱是细菌作祟,中医认为是由于浊阴乱于肠胃,“浊
阴谓为细菌,其义可通也。’,!‘9,’
刘复也认为“中医西医,其摇一也。夫细菌之丛生,原虫之繁殖,必先秽浊
其气,然后恶毒其化,有因斯有缘,有缘斯有果,秽浊其因,恶毒其果。细菌原
虫,恶毒之质也。究其秽浊,何以恶毒,则缘而已矣。”“,‘’
王润民指出:中医认为霍乱是清浊之气乱于肠胃所致,与西医“由虎列拉菌
传染而起,菌形如西文中之,符号,故名可买形菌”之细菌说,从表面上看,截
然不同,其实则并无二致。因为中西医在霍乱病因认识上,皆知其一为“病从口
入”,二皆知其为肠胃病。只是中医无显微镜,“不能窥见物质上之病原体,抵得
说清浊干乱耳。”‘”,’
还有部分中医,认为中西医对霍乱病因病机的认识,都有些片面,应该综合
起来考虑。如:
张治河认为:“霍乱病理,余认为既非中医所说之寒暑,盘据体内为患,亦
非西医所说之新菌,单独肆虐”,患者之所以染上霍乱,“必其人先受寒暑食物之
刺激,肠胃消化不良,复染细菌,一触即发,或先受细菌传染,潜伏体中,复受
寒暑食物之刺激,乘虚肆虐。亦可原无外来之菌,后因肠胃之积滞,酝酿而生”,
从而认为“六气七情之刺激,饮食起居之失调,实为百病之起因。病灶之变化飞
细菌之产生,乃系百病之结果。”‘’00’
陆渊雷也有类似观点,并将之扩大到对一切传染病病因的认识,“不但霍乱,
一切传染病,至少有两个原因,才害得成,两因中一个自然是病菌,还有一个,
便是中医所说的六气七情一类的东西了。”L’01‘
从以上中医对霍乱病因病机的认识可以看出,近代中医在对霍乱致病因素和
机理的探讨上,具有有明显的阶段性,早期多集中在寒热之争上。20世纪前后,
随着西方科学对霍乱致病因素研究的进展,近代中医在坚持自身病因病机学说的
同时,也逐渐接受了西医的细菌学说,并将之与中医相关内容进行沟通融合。
42
 楼主| 发表于 2008-4-6 19:05:11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

3.4关于霍乱的诊断
3.4.1按中医传统诊法诊断霍乱
网1王一仁.临证笔记节选·霍乱.中医杂志,1925,(16):.8
『’引刘复.时疫解惑论.1931年中国古医学会铅印本,1.
「,的,王润民.霍乱篇.自强医刊,2931,(15,16期合编):22、22
「酬张治河.今岁霍乱病理谈.中医世界,1930,2(9):5、8、.8
吻,,陆渊雷.流行病须知·霍乱.医报,1933,1(8):12.
74一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
约在1840一1911这一时期,中医基本上仍沿用传统的四诊方法,结合疫病流
行情况,来对霍乱进行诊断。
3.4.1.1根据主要症状诊断霍乱
由于霍乱来势凶险,症状明显,早期医家多依据其症状等情况等来进行诊断。
徐子默在《吊脚疹方论》中对霍乱的症状即作了详细的描述:“古无吊脚疹
之名,自道光辛巳夏秋间,忽起此病,其症或吐或泻,或吐泻并作,有腹痛者亦
有不痛者。吐泻数次后,即两腿抽搐,或手足并皆弯挛,痛愈甚,抽亦愈甚,顷
刻肌肉尽削,渐觉气短声嘶,眼案落陷,渴欲饮冷,周身冷汗如冰,六脉渐无,
或半日即死,或夕发旦死,旦发夕死,甚至行路之人,忽然跌倒,或侍疾问病之
人,传染先死……”该段内容即包括了霍乱起病、发展及流行的大致情况。
徐氏还根据吐泻症状的轻重及先后,判断霍乱病情轻重:“吐者轻,泻者重。
先吐后泻先泻后吐者皆重。吐泻一二次,即止者为轻;吐泻三四次,不止者为重。
吐泻一二次,手足即冷,脉渐细隐者亦重。吐泻三四次,手足温和,脉仍分明者,
尚轻。轻者或可缓治,重者急救,犹恐无及也。”‘’”’
此后,田晋元、莫枚士、赵晴初、田宗汉、蒋希曾、张幸青等众多医家皆在
其著作中对该病症状及流行情况作了记述。
如田晋元《时行霍乱指迷辨正》中描述霍乱症状为:“初起先腹痛,或不痛,
泻利清水,顷刻数十次,少者十余次。未几即手筋抽掣,呕逆,口渴态饮,手足
厥逆,脉微欲绝,甚则声嘶舌短,目眶陷,目上视,手足青紫色,或遍身青筋硬
凸如索,汗出脉绝,急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缓者二三日或五六日死…,二”‘’们’
田宗汉记述1870年秋汉皋地区流行霍乱时症状为:“见病家先痢后呕,厥逆
转筋,比邻死亡相随续,’;此病“先痢后呕,并无腹痛”等。”“’
《张幸青医案》中对1861一1865年间的常熟霍乱作了记载,指出该地四月至
八九月间,“霍乱之症,沿门阖境,每日多则治二三十人,少则十数人。历见发作
之时,一吐一泻,无不四肢厥冷,冷汗粘指,脉伏不起,大烦大渴,罗纹给陷,
甚则目陷失音。,,〔205!
由以上诸医家对霍乱症状的描述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已经有许多医家认识
到了霍乱与古籍中记载“霍乱”之不同,对霍乱的主要症状特点有了比较清晰的
恤,徐子默.吊脚痴方论.1933年重庆求新印刷厂铅印本,1、.3
〔剑田晋元时行霍舌L指迷.见朱伟常考注、陆以淞原著.冷庐医话考注.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3,巧L
画,田宗汉.伏阴论·自序.见中国医学大成第十六册.上海不报出版社1990年铅印本,1,
助l张幸青医案·卷二十.见伊广谦、李占永主编.明清十八家名医医案.J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1301.
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一75
认识。
43
 楼主| 发表于 2008-4-6 19:05:39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

3.4.1.2霍乱舌诊图的出现
徐子默、田宗汉、姚训恭等人,还根据患者舌象来诊断霍乱,判断病情轻重
程度。
徐子默认为霍乱患者舌色多白,若病初起时,“舌上无苔,虽极口渴,而舌
不燥者”,即是患霍乱之证据。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白苔。出现“舌现镜面红色,
而仍杂白苔成堆者”,徐氏认为此系“胃中之寒邪未尽,肾中之阴精已涸也”,最
为难治。,2、:
这一时期比较有特色的霍乱舌诊,要数田宗汉《伏阴论》中所描绘的25幅
霍乱舌象示意图。田氏以简单线条加文字的形式,绘制了霍乱初病、易治、可治、
危候及死症等情况下的各种舌象,并在每幅舌象示意图旁注明病机及治法、方药
等。如初病时舌苔满布灰白滑苔(图1示),为伏阴之发于膜原,治用温通法;初
病见如图2示之舌象时,为“伏阴夹冷滞”,立方易加砂仁、干姜温中化滞。图3、
图4为两种比较易治的舌象,其中图3为寒湿阻遏中阳所致,治疗可采用理中四
逆之类方剂,图4为“阴邪阻遏阳气,郁而化热,仍当温通”。当舌象如图5所示
时,为过服辛燥之药所致,病仍可治,可适当加用甘平之药。图6为霍乱出现危
候时的一种舌象,为“阴邪逼走真阳之象”,可选用附子理中汤等“急急救阳”。
图7、图8为两幅死症舌象,多为阴盛阳绝之象,不治。‘’。,’
圈,
四”
图1初病舌象图2初病舌象图3易治舌象
饰1徐子默,吊脚痴方论,1933年重庆求新印刷厂铅印本,.8
「叫田宗汉.伏阴论.见中国医学大成第十六册.上海利技出版社,1990,3于34.
76一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
图5可治舌象图6危候舌象图7夕日企舌象
霍乱专病舌诊图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一时期部分医家对此病的诊断
已比较细致。这种舌象示意图简单明了,比较有利于方便医者和病家据此判断病
情及立方用药。不过,田氏也指出,霍乱病症象多变,且多兼症,书中所绘之2
5幅舌诊图,只是“略举其概”而已。
姚训恭认为霍乱一病的舌象,“最难凭验,有白有黄有滑有燥,有证轻而舌
垢腻,有证重而舌纯净。惟至肢冷脉伏则舌必胶粘浊腻,或白滑如粉。”‘’叱’
44
 楼主| 发表于 2008-4-6 19:06:06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

3..41.3关于霍乱的脉象
徐子默根据脉象判断疾病轻重、进程:他认为霍乱病由渐而重者,其脉“必
左手先闭,渐至右手;必两寸先闭,渐至关尺,’;“六脉虽细,犹分明者”,尚可救
治;若外象初起不重,而脉象见“六脉如丝,或尽伏者”,病情必将转重,极难挽
回;若霍乱一见吐泻,则“六脉尽伏,重按如鱼翔虾游”,或起病脉即难以寻按,
均为第一危险之候。””l
田宗汉认为霍乱病之脉象,多呈“脉微欲绝,甚则脉伏”‘’10’之见象。姚训恭
也认为霍乱之脉“或数或伏,绝无迟者”。‘’川
诸位医家对于霍乱脉象的论说,多从实践经验中得来,在一定程度上来讲,
丰富了中医认识、诊断疫病的内容。
...
45
 楼主| 发表于 2008-4-6 19:06:30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

3.4.1.4关于霍乱鉴别诊断
这一时期,一些医家多将霍乱与古籍中记载的“霍乱”症状进行比较和鉴别。
如:徐子默将吊脚疹与古籍中记载的“霍乱,进行比较,他:“霍乱为病
侧姚训恭.霍乱新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著者自亥体,.5
网徐子默,吊脚痴方论,1933年重庆求新印刷厂铅印本,4一.5
[2J。〕田宗汉.伏阴论.见中国医学大成第十六册.上海科技出版社,1990,.4
〔乃]l姚训恭.霍乱新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著者自亥体,2.0
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一77
于阳,吊脚疹为病发于阴;霍乱为热,吊脚疹为寒;霍乱初起,心中不爽,不吐
不泻,必须引吐引泻,使其热毒一出,中肮即松,中脱松,则四肢必温;吊脚疹
初起,心中不爽,非吐即泻,必须治吐治泻,倘阴寒不散,中脱关住,即四肢渐
冷,更黍之病机外象,何致涉于疑似哉。’,(’u’
田宗汉认为伏阴病与古籍中记载“霍乱”的区别,主要在于有无腹痛症状:
“其为病也,先利而后呕,并无腹痛,较霍乱之卒然心腹纹痛,呕吐而利者有间。”
1213]
从徐氏和田氏对霍乱与古籍中记载“霍乱”的比较和鉴别可以看出,他们对
这一较新的烈性传染病的主要特征的认识,已比较清楚。
..,
46
 楼主| 发表于 2008-4-6 19:07:16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

3.4.2衷中参西,诊断霍乱
进入20世纪后,随着西医学知识的广泛传播,在对霍乱的诊断上,部分中
医仍坚持用中医传统的四诊方法,但也有一部分中医,已开始逐渐接受西医相关
诊断学知识,并将其运用到霍乱的诊断中。
刘复、挥铁樵等人,仍依据传统中医四诊方法诊断霍乱。
如刘复论及1920年成都霍乱流行时写到:“本年时疫流行,此传彼染,死者
甚众,察其病状,皆为上吐下利,心慌转筋,音哑肉脱,四肢冰冷,两脉伏匿,
大/J’同病,万人一辙,,。‘,川
悍铁樵将霍乱主要症状总结为五条,即:‘,(一)井然发作;(二)吐泻交作;
(三)手背冷汗出;(四)眼眶陷;(五)手脚麻。”其中,一二两项为必见症状,
第三四五项可为兼见症,可由这些症状来判断是否霍乱病,“否则不是霍乱不得乱
用附子干姜。,,{2川
除此之外,这一时期较多医家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一些西医知识,因此他们
对霍乱的诊断,在依据中医诊断学知识的基础上,也将所汲取的西医诊断学知识
运用到实践中。接收西医诊断学知识较多的医家有张拯滋、陆渊雷、时逸人、施
今墨等人。
如:张拯滋的《通俗内科学》中在介绍霍乱症候时,按照西医学对霍乱的分
类等,分别论述。譬如该书中将霍乱分为类似霍乱、单纯霍乱、真性霍乱、干性
霍乱(干霍乱)四种。类似霍乱,“初发下痢,次发呕吐,吐物及粪便之色,类似
u[2〕徐子默,吊脚痞方论,1933年重庆求新印刷厂铅印本,.2
网田宗汉.伏阴论.见中国医学大成第十六册.上海禾徽出版社,1990,.3
网刘复.时疫解惑论·序.1931年中国古医学会铅印本,.1
叫挥铁樵霍乱新论.见铁樵函授医学讲义二十神第十二种.1933年铅印本,20
78一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
米潜汁,泌尿减少,或绝止。眼珠凹陷,手足厥冷,皮肤苍白,身体疲劳,胖肠
疼痛,脉搏细弱,轻者一二日即治,重者数日死。”单纯霍乱指“初发肚腹雷鸣,
一日下痢六七次,身体倦怠,食欲缺乏,呕吐烦渴,尿量减少等,数日即治,或
引续而成真性霍乱”。真性霍乱是指由于类似霍乱与单纯霍乱引续而发,或俄然特
发者,呕吐下痢更甚,一日有下至二三十次之多,其色与前无异,或稍混血液。
全身衰弱,体温下降,诸筋痉挛,声音嘶哑,大渴引饮,眼球陷落,呼吸困难,
四肢厥冷,皮肤皱瘪,而殆无弹力,且呈青蓝色。此后大抵经一日或二日而死,
或一二周而治。干性霍乱,“症候大抵与前相同,惟不发下痢。’,”拓’
与张拯滋相同的还有王寿芝、施今墨等人,他们对霍乱症状的描述多依据西
说。如王氏在论及霍乱症状等时写到:“突发时全身衰弱,体温下降,脉搏频数且
细小,甚至不能触知,泌尿减少,或绝止,无痛性米汾样液之吐泻(五六回至一
二十回),眼窝陷凹,鼻梁屹立,皮肤厥冷,全身冷汗,诸筋痉挛,或数时间或至
一二日而死。”‘’川
施今墨描述霍乱症状为:“初起轻度下利,继而骤成剧烈之下利,及大量呕
吐,粪便呈米汾汁样,肠如雷鸣,烦渴,颜貌憔悴,眼窝陷没,颧骨及鼻梁凸出,
名日‘霍乱颇貌,。手指螺纹肚塌下,四肢厥冷,声音嘶哑,心脏极弱,脉搏几
不可触得,往往昏睡而死。”「’比’
比这些只将西医症状学知识引入霍乱诊断者更干脆,张锡纯、陆渊雷等人直
接指出,只要验出霍乱菌,即可诊断霍乱。
如张锡纯认为:“总之证无论凉热,凡验其病原虫若蟒鲜形而曲其尾者,皆
霍乱也,’;“用显微镜审察此病之菌,系弯曲杆形,是以此证无论凉热,惟审察其
传染之毒菌,现弯曲杆形即为霍乱无疑也。”‘’”’
陆渊雷认为若不用细菌诊断方法,则很难将霍乱与急性肠炎等区分开来,他
指出:“若不用细菌诊断,霍乱与兼有胃病的急性肠炎,有时极难分别。”因此,
在采用细菌诊断的同时,仍然需要从症状上来诊断霍乱。如霍乱初起时,“下利腹
鸣而不痛,胸闷呢逆,初下利尚带黄色,其后渐清稀,色白如米汾,’;由于下利不
止,“所以霍乱有一种特征,便是病人落瘦得非常之快”等。‘’2。’
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那时很多中医虽然认识到可以将西医的一些实验室
诊断方法用于诊断霍乱,但真正付诸于实践,并不易行,因此,大多数医家仍然
[2l61张拯滋.通俗内科学.见:医药丛书五十六种第五种.1927年绍兴医药学报社铅印本,7一.8
[2l7〕王寿芝.上海浦东霍乱即(真虎列拉)时疫酌方..绍兴医药学报,1918,9(7):1于11.
1sztl祝湛予整理、施今墨著.施今墨医案.见:陆拯主编.近代中医珍本集·医案分册.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983.
2fl,〕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下册.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70.
呻1陆渊雷.流行病须知·霍乱.医报,1933,1(8):于10.
近代中医防治取大疫病史一79
只是依据症状及流行情况等,来诊断霍乱。
这一时期对于霍乱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内容,较早期为丰富。冉雪峰、王
一仁、章太炎、卢觉愚等人都指出应将霍乱与寻常吐利区分开来。
如冉雪峰指出:“霍乱大吐大泻,突如其来,如他证而兼吐泻,均只谓吐泻,
不可谓之霍乱也。故不吐泻不可谓为霍乱,而兼吐泻转吐泻亦不可谓为霍乱。’,”2,’
王一仁也指出:“霍乱乃急症,……忽然清浊混乱,上吐下泻,一时有无可
何如之状。沿门老幼,所患如出一辙……其有杂邪之中,下泄利而上呕吐,非匆
卒而来,但可名曰吐泻,不得谓之霍乱。”‘’2,’
怀铁樵《霍乱新论》中对霍乱与中暑进行了鉴别。他指出,中暑之症状,“碎
然头眩眼暗泛恶而呕,甚则泄泻汗出指麻”,与霍乱极相似。但此病多得之“烈日
之下,负重行远,或辛苦工作”,病因、病情皆较浅,故其病易愈。霍乱之发作,
“常伏病一两日,有病因,复有病缘,然后发作,’;中暑之症状,“虽出汗,不是
涣汗,虽泄泻,不是洞泄,虽手麻,是血行太迟,不循常轨,四末感贫血而麻,’;
而霍乱之手麻,则因“水分崩溃,螺门之腺体因锐瘩感变化而麻”等。因此,虽
有看似相同的一些症状,但是轻重程度不同。另外,中暑也很少出现“眼眶陷”
“腕背冷”等见证,两病应该不难鉴别。「”,’
还有一些医家对近代一些前辈论述霍乱的内容进行评述。譬如卢觉愚认为,
王孟英书中所记多并非霍乱病,而是暑热吐利,“既非霍乱,何得以霍乱名,王氏
《霍乱论》,虽具一片婆心,惜坐不能正名之弊,’;他认为徐子默和田宗汉书中记
述多为霍乱病,依据是:“所以载之证候一也。一能传染二也。治疗用温剂三也。
小便利者预后佳良四也。”‘’2‘’
针对后人对王孟英《霍乱论》所载大多非霍乱的论说,王润民认为应对之予
以谅解:“然亦有不能怪王氏者在。真霍乱在昔时,本不名为霍乱,王氏之所论,
咸为夏秋间急性胃肠炎,用其法以治急性胃肠炎,固无不奇效,此在吾人之具有
分别眼光耳。于王氏当加以曲谅。盖因其生当科学未昌明之时代也。若夫居今之
世,犹有执其成法以治今之真霍乱,张冠李戴,不惜草营人命者,斯则罪不容诛
矣。,,;2川
综观近代中医对霍乱的诊断过程可知,他们多依据霍乱发病的剧烈症状和流
行情况来诊断此病,对霍乱病与其他一些非传染性疾病的鉴别,呈愈来愈清晰的
圈冉雪峰霍乱证与瘩证鉴别及治疗法.1919年武昌文藻斋铅印本,.3
图王一仁.霍乱寒热辨.中医杂志一至四期汇选.上册.1924,9伞95.
阻1挥铁樵.霍乱新论.见铁樵函授医学讲义二十种第十二种.1933年铅印本,7
「酬了卢觉愚.霍乱.自强医刊,一930,(9):8、9.
「到王润民.霍乱沿革考补遗之补遗.自强医刊,1931,(19):12.
80一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
势态发展。20世纪后的部分医家将西医关于霍乱的诊断学知识拿来为我所用,虽
在当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难以完全将之付诸于实践中,但也在一定程度上
丰富了中医诊断疫病的内容,体现了近代中医融会新知的开阔胸怀。
47
 楼主| 发表于 2008-4-6 19:08:39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

3.5近代中医对霍乱的治疗
由于对霍乱病因病机的认识,存在着寒热之争及其他一些看法,因此,近代
医家对霍乱的辨证治疗,也各有主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5.1主张温通者
认为霍乱多由“寒”引起的医家,近代早期主要有徐子默、俞成甫、田晋元、
田宗汉、江曲春、蒋希曾等人;进入20世纪后,主要以章太炎为代表,张锡纯、
王润民等人,也多持此主张。
徐子默认为,治疗吊脚疹,“首在温经通阳,以祛寒邪,以归阴火”,主张根
据不同主症,选用大建中汤、小建中汤、桂枝汤、四逆汤、真武汤、吴英汤、六
味回阳饮、黄连进退汤、干姜人参汤、乌梅丸、十四味大建中汤、参附汤等方。
但同时强调“必合众方以相参,主一方以用药。””2‘’其后的江曲春基本沿用了徐
子默论治霍乱的一套方法。
俞成甫治疗霍乱,也以回阳为主,但他认为徐子默温经通阳药中加入阴药,
不妥:“既云温经通阳,复多入阴药,其见亦犹是也。”‘’2,’
田宗汉更强调以“温中通阳”,为治疗霍乱之第一义,认为“苦寒助邪,消
克伐正”,应禁忌之。因此《伏阴论》一书中所立方药,处处顾护阳气。认为可针
对霍乱的不同症状,分别采用苏砂平胃散温中通阳法、附子理中汤复阳消阴法、
通脉四逆汤甘热回阳法等。待吐利止厥回,可再考虑各种见症进行治疗,如哆则
选用养胃汤养胃润搞,顾护阴液等。
在强调以温通为霍乱主要治则的同时,田宗汉指出,温通应以恰中病情为度,
不可过当,“若辛烈太过,暗耗真阴,阴邪虽退,而阴液已亡,阴亡则阳无所附”,
‘’2台’也会导致患者死亡,应慎重待之。这也是作者灵活运用辨证论治理论的体现。
进入20世纪后,提倡以温补之法治疗霍乱的医家,首推章太炎。章氏曾多
次目睹一老医用四逆汤及吴茱英汤救治霍乱患者,从而推断出霍乱属寒证,治疗
当用温补方法。并认为用凉药所治愈者,多非霍乱,而是寻常吐利。其追随者有
泌1徐子默,吊脚瘩方论,1933年重庆求新印刷厂铅印本,.5
图俞成甫.急救时症经验良方·又记.清光绪十二年丙戌(1886)冯氏刻浦淞江仿古山庄藏版,
口了田宗汉.伏阴论.见中国医学大成第十六册.上海科技出版社,1990,.3
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一81
王润民等人。王氏比较赞成章太炎主张,认为“此症肢冷脉伏汗出如浆,按之伤
寒论,确非四逆辈不可。”“故太炎先生之主张,推翻徐灵胎王孟英之歧说事犹小,
为中医界放一光明,其功大,实不可没。’,‘’”1
3.5.2主张治热者
主张从热论治霍乱者,主要以王孟英为代表,其追随者有许起、刘复等人。
王孟英认为“热霍乱流行似疫,世之所同也。寒霍乱偶有所伤,人之所独也。”
‘’川尽管后人如章太炎等认为其书中记述多不是霍乱,而多为急性肠炎等疾病,
但王孟英所立的蚕矢汤、燃照汤、黄答定乱汤等,用治霍乱有热象者,还是有疗
效的。
1920年成都霍乱流行时,刘复也认为霍乱属热证,而自制庚申解疫饮、庚申
白疹药、庚申疹药水等药,救治患者,据刘氏本人及其学生称,疗效比较好。
3.5.3寒热各取其治者
与偏热偏寒论治者不同,近代有许多医家认为应根据不同病情,辨别寒热,
各取其治。各医家论点亦稍有不同,主要表现在:
3.5.3.1朱湛溪主张以寒热通治方救治霍乱
1888年,江苏苏北地区霍乱流行,朱湛溪有感于霍乱起病仓碎,“往往不及
诊视,不审寒热,乱投方剂”,以致患者为药所误之现象,主张选寒热通用之方,
制寒热通用之药,“仓碎之际,用之绝无流弊”。‘’31’朱氏比较认可太乙紫金丹方、
飞龙夺命丹、速效丹等方剂。
较晚的曹炳章也制有霍乱通治方。
3.5.3.2张幸青推崇芳开法治疗霍乱
张幸青认为霍乱初起之时,可不问寒热,概用芳开,可选用行军散、红灵丹、
苏合丸、紫雪、玉枢丹等芳开之品,“一遇病起即脉伏肢冷,或汗出淋淋,即急选
用。’,芳开之后,可随所见症之寒热分别论治,若见热象,“轻则以地浆水调六一
散不时服,重则以理中白虎汤,或白虎汤,或竹叶石膏汤进之,’;若见寒象,“则
〔,1王润民.霍乱篇续二.自强医刊,2932,(18):9、10.
卿〕王孟英.随息居霍乱论.见中国医学大成第十七册.1990,27.
嘟、1朱湛溪.霍乱论摘要·薛松龄序.见霍乱新书霍乱论摘要.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本,1984,3
82一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
以理中汤,或附子理中汤、吴茱黄汤、四逆汤进之”。‘’3,’
3..53.3冉雪峰辨寒多热多治疗霍乱
冉雪峰指出,治疗霍乱,不分寒热或偏主寒热皆有弊端。因此他根据“仲圣
因寒多热多而立理中五答两法”,也将霍乱分为热多证和寒多证两种,分别论治。
冉氏认为,当霍乱出现“下利清谷,吐泻不臭,小便清利,自汗,舌苔白津
满,渴不欲饮,或不渴”,为寒多证;出现“津液肤燥,舌干齿枯苔黄,眼红,大
渴,饮冷不休,小便难,吐泻臭,脉未绝时洪数”症状时,为热多证。寒多证可
选用理中汤、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等方进行加减
治疗;热多证可选用五答散、桂答甘露饮及王孟英所定之黄琴定乱汤、燃照汤、
蚕矢汤等治疗。此外,冉氏还指出,霍乱病情复杂,多寒热夹杂,在治疗时,“热
剂中须稍佐寒药,寒剂中须稍佐热药,方能丝丝入扣’,,方剂可选用连理汤等。‘’33’
3.5.3.4结合天时,区分寒热,治疗霍乱
部分医家如王一仁、范文甫等强调要根据霍乱流行之年的天时岁运等因素,
治疗霍乱。
王一侧民据经验认为,岁运天时不同,所流行之霍乱有寒热之别,应分别论
治。譬如他认为1921年上海霍乱流行,医者用四逆汤救治,效如样鼓;但在论及
1926年上海霍乱时,王氏认为热证居多,应该用英连解毒汤救治有效。“此法与
四逆汤,适成相反,而成效甚宏”。【’“’章太炎认为用凉药治愈者,并非真霍乱,
并就此问题,与王一仁展开数次讨论。
范文甫在1926年致章太炎的信函中,也介绍了自己多年根据治疗霍乱的经
验,他说:“前此二十岁,霍乱大作,非大附子一两,连三、四剂不治;前此五年,
霍乱又作,以紫雪和生姜汁冷调服亦愈;去岁霍乱又作,以酒炒黄答一、二两治
之;今岁霍乱又大作,了卜用王清任解毒活血汤,进三、四剂,服后化大热得已,
而进姜、附者多不救。”‘”,’
王氏和范氏对霍乱一病的“同病异治”,体现了中医“因时治宜”的原则。
王一仁与章太炎的数次辩论,是医家积极探讨霍乱治法的表现,也体现了一种良
「圳张幸青医案·卷二十.见伊广谦、李占永主编.明清十八家名医医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1301一1302.
圈冉雪峰霍乱证与痴证鉴别及治疗法.1919年武昌文藻斋铅印本,3一.4
烟,王一仁、章太炎.辩论现今霍乱之疗法.绍兴医药月报,1926,3(7):18.2
圈浙江省中医药研究所、浙江省宁波市中医学会编.范文甫专辑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1.
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一83
好的学术氛围。
48
 楼主| 发表于 2008-4-6 19:09:27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

3.5.4以解毒为主治疗霍乱
姚训恭认为霍乱系一种毒气传染所致,治之之法,“以解毒为第一要义。猜
寒猜热,盖两失之”,推崇其父姚燮和所创之连英解毒汤方,用该方救治霍乱取得
较好效果。
连英解毒汤方剂组成为:‘,)l}黄连六分,吴茱英一分,制半夏一钱五分,生
积实一钱五分,黄答一钱五分,白芍一钱五分,连英二味另煎和服”。可根据病情
调整方药量,如病重者倍连英,“上焦病甚者倍积半,下焦病甚者倍琴芍”等,“均
须服二煎,,。、236:
姚训恭在临证中,比较善用黄连解毒。
其后,张锡纯创用的救治霍乱方中,如急救回生丹等,也以解毒为主(详见
后文)。
3.5.5融汇西医新知,中西药并用救治霍乱
3.5.5.1张锡纯结合中西学理,创治霍乱三方
张锡纯认为霍乱为最险要紧急之证,治疗时应分清阴阳。“阴证宜治以温药,
阳证宜治以凉药口设或辨证不清,而凉热误投,必凶危立见。””川他结合中西学
理,创制急救回生丹、卫生防疫宝丹、急救回阳汤三首有名方剂。
急救回生丹,用“顶好朱砂一钱半,粉甘草细末一钱,冰片三分,薄荷冰二
分”共研细末而成。可分三次服。“多半点钟服一次,开水送下,温复得汗即愈。
若初服即得汗者,后二次可徐徐服之。吐剧者,宜于甫吐后服之”。【’招’
关于该方方义,张氏解释说,“霍乱之证,西人所谓虎列拉也。……故治此
症者,当以解毒之药为主,以助心活血之药为佐,以调阴阳奠中土之药为使”,急
救回生丹中,朱砂“能解心中窜入之毒,且又重坠,善止呕吐,稗服药后不致吐
出”;方中冰片,“宜用樟脑炼成者。因樟脑之性,原善振兴心脏,通活周身血脉,
尤善消除毒菌。特其味稍劣,炼之为冰片,味较清馥,且经炼,而其力又易上升
至脑,以清脑中之毒也”;薄荷冰“善解虎列拉之毒……且其味辛烈香窜,无窍不
国姚训恭.霍乱新论.清光绪二十/啤(1902)著者自刻本,6、.8l〔2371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册.石家庄:
〔绷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册.石家庄: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422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424.
84一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
通,无微不至,周身之毒皆能扫除”等。‘’391
卫生防疫宝丹中系急救回生丹方中加入辛香温通之细辛、白芷而成,“傅其
药性凉热适均”。张氏认为这两首方剂“皆能除毒菌、助心脏,使心脏不至受毒麻
痹,病自无危险也”。
三方剂的适应症有别,“急救回生丹宜于霍乱之偏热者;卫生防疫宝丹,宜
于霍乱之偏凉者;急救回阳汤以救霍乱之将脱者’)。‘’40’
张氏三首方剂均从实践中得来,在1919年奉天霍乱盛行时,三方曾被用治
霍乱,取得较好效果。后流传至山东、河南等地,被广泛应用于救治霍乱。
此外,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也收录了一些当时西医治疗霍乱的
方药。
49
 楼主| 发表于 2008-4-6 19:11:54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

3.5.5.2中西法治疗霍乱各有所长,肯定盐水注射疗法
这一时期的许多医家,大都肯定了盐水注射在救治霍乱中的捷效。但同时也
认为,中西两法治疗霍乱,各有所长,在霍乱病初期和善后等方面,中药有明显
优势;且中医治病,讲究辨证,亦是一大优点。
3.5.5.2.1中西治疗霍乱医理相通
章太炎推崇温法治疗霍乱,对西医盐水注射也持肯定态度,并认为中西之医
治法有相通之处。譬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二方,“并以生附子为君,强其心脏;
以干姜为臣,止其吐利,二者相合,脉自得道。樟脑针亦强心之术,与此同意。”
‘“‘’用盐水注射,“能收摄血脉,……亦能收摄水分,令不泄出。”因此认为,“治
有异法而同愈者,盐水与四逆茱英二汤,近之矣’,。”犯’
与章太炎观点相同的还有王润民、陆渊雷等人。
50
 楼主| 发表于 2008-4-6 19:12:54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

3.5.5.2.2中西之法可并行不悖,中医善后优于西医
王润民认为治疗霍乱应首先分清楚真伪,若不辨真伪,“则以急性胃肠炎为
真霍乱,而以真霍乱为急性胃肠炎,轻重倒置”,会影响疗效。但作者同时也感到
真霍乱初起,与急性胃肠炎无甚差异,“此时欲辨其真伪,恐无论中医西医,皆甚
网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石家庄:刚匕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96一29.7
叫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册.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427、42,42.6
恤,,章太炎.劝中医审察霍乱之治.绍兴医药月报,1926,3(7):180.
叫章太炎.霍乱论.中医杂志,1924,(11):49.
近代中医防治重大疫病史一85
困难。即西医欲以验菌为根据,亦将有措手不及之感,诚无可如何事也。”因此开
始只能根据经验,断定其真伪。
霍乱初起,厥逆未见时,可采用章太炎先生所主张之圣济附子丸(改丸为汤,)
“以附子强心,以干姜、黄连止吐利,以乌梅杀菌,每服六钱”,或用西药哥罗颠
药水亦可。若初起治不得法,出现肢冷脉伏、汗流如水、眼泡塌陷等症状,则“须
立用四逆汤,或通脉四逆汤,或吴茱英汤,或当归四逆汤加附子干姜。或《医林
改错》中之急救回阳汤。并外用艾灸法,或烧酒摩擦法,以补内服法之不足”。若
水分丧失过多,螺门皆瘤,皮肤弹力尽失之时,“则非西医盐水注射不可矣。”
另外,王润民认为对于霍乱善后,中法胜于西法。霍乱后“往往发生尿中毒
症,症象为小便不通,脉搏加速,呼吸急促,病者现抽搐之症,人事不省,极为
危险”,可用五答散合理中汤治之,效果较好。并引祝味菊经验证之:“祝君谓昔
在川时,某年霍乱盛行,彼与其同事治此症,其服药方可救者,则饮之以药;其
非盐水注射不可者,则注射以盐水,于每一病者注射毕后,并给服此汤一碗,凡
经用此法者,豫后皆良好,无一人患尿闭云。’,‘’”’
通过比较,王润民认为中西两法治疗霍乱,“二者并行不悖可也”。西医盐水
注射,“确有神功”,业中医者,“须从西医研求,以补吾不足外”。另一方面,“其
他中医之法,足补西法之穷,甚且为西医之所不知者亦甚多,(如艾灸是),是则
不容歧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11-9 08:25 , Processed in 0.054961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