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吴味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医:科学还是玄学?(一)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1 13:36:55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科学还是玄学?(一)

下面引用由红莎草2005/12/10 08:51pm 发表的内容:
关于中医药理论是科学还是玄学,我已对先生的观点进行了专题回答,希望先生能仔细看一下,不正确的地方,请先生指正,请不要不要回避.
我会回复你的帖子,只是你的帖子很长,加之我现在手头的事情比较忙,一下抽不出太长时间阅读和写作。抱歉!
42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2 18:52:16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科学还是玄学?(一)

下面引用由红莎草2005/12/10 08:51pm 发表的内容:
关于中医药理论是科学还是玄学,我已对先生的观点进行了专题回答,希望先生能仔细看一下,不正确的地方,请先生指正,请不要不要回避.
中医玄学方法论的再批评——回答红沙草
吴味
我的文章《中医:科学还是玄学?》对中医的批判,是基于文化的现代转型的必然和需要。今天,任何文化都无法逃避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科学更是如此,因为在现代,人类科学观念和方法论(与思维方式有关)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导致了科学在现代的飞跃。人们已经无法再用一种传统科学的观念和方法论来解决在古代无法想象的复杂的科学问题,中医面对当代的医学问题(不用说复杂的尖端的医学问题)的极度“无力”,决定了中医必须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不然,摆在中医面前的只有一条路——消亡。这就是我所说的人类科学发展之“理”。
实际上,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方法论的诞生,我对中医的批判不仅没有意义,也无法进行。
我所说的“转型”是“学科方法论”的“转型”。即使中医的具体的诊疗方法再有效(实际上的“有效”不会很多),也不能再用一种“玄学方法论”进行解释,而必须用“科学方法论”进行解释,而这种解释必须建立在现代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不然,就会滑向“玄学”对“现代科学”的附会(这种附会本来就是受玄学培养的中国人的“痼疾”)。基于现代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的对中医实际“有效性”的解释就是“现代中医”的内容,“现代中医”的理论体系将在这些科学研究的成果中诞生。这不是要用现代医学(不能称为“西医”,西医是西方殖民主义创造的“东方学”话语,这种殖民主义话语被东方人自己一再强化。科学就是科学,不分东西方)取代中医的问题,而是中医自身的需要。看不到这种需要,那是中医的悲哀!这种“悲哀”同样与中医的玄学方法论的思维禁锢和中国文化(包括玄学文化)的思想禁锢有关。这就是我要同时对中医进行文化批判的原因。
也许中医永远会以传统的方式存在下去,就象迷信可能会永远存在下去一样。但是,这种“存在”只能是作为一种“风俗学”的存在,而不是作为一种“科学”的存在。这种“趋势”已经十分明显。这同样是中医的悲哀!
你还在期待现代科学对中医的最终取代,而我的期待是中医转化为“现代中医”,而成为现代医学的一部分,这样它永远也不会消失。尽管到时候它不一定还叫“现代中医”(也可能称“现代中医”),但它以真实的实践与理论的力量促进了现代医学的发展,这种促进(不管有多大)不仅是对中国的医学事业的贡献,也世界的有效事业的贡献。这比中医还在以玄学拖中国的现代医学的后腿要好得多。“现代中医”对中医不是“继承”,而是“再造”,作为“再造”的“现代中医”才是真正的科学“不死鸟”。难道你要中医彻底消亡吗?!
将科学与哲学搅在一起述而不清最终使中医成为“玄学”,那正是中医之“病”。如果我们还以此为“荣耀”,那就显得非常滑稽。在科学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今天(综合不是简单的结合,而是观念和方法论的相互影响和借用),中医还在津津乐道于那种原始的哲学与科学的“混沌”不分,这是中医的不可救药处之一。
哲学对科学的影响是作用于学科的观念,间接影响方法论。中医的哲学与科学不分,必然导致中医作为科学学科更多停留在“形而上”的思考,实际上在中医中哲学成了科学的缚身“藤蔓”,以至于中医轻于具体方法的研究,阻碍中医的分化,并在具体的研究中质疑哲学,科学彻底成为哲学的奴仆;何况那种哲学又是一种混沌的“道”的原始哲学,而不像西方的“器”的哲学。中医的哲学与科学的不分,已经自证了自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更不是现代科学。而是一种只具有局部科学性的原始科学,这种原始科学是与玄学分不开的,何况这种原始科学里面充满了中国的“玄之又玄”的“道”呢!当然,任何民族的原始科学都与玄学分不开,只是其它民族一旦有了现代科学,就马上彻底否定了玄学的原始科学,当然这种否定包含了向现代科学的转化;而不像我们的中医死抱着玄学不放!真应验了马克思的“亚细亚文化模式”。
将西方对中医的“不接受”归因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讲不通的。为什么现代医学的接受不存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呢?原因在于现代科学遵循的是普遍主义的科学原则。
(待续)
43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3 19:32:26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科学还是玄学?(一)

中医玄学方法论的再批评——回答红沙草(二)
吴味

(接上贴)
为什么在中国文化影响的地区人们“迷信”中医?我的文章对此有所论述。实际上这不能反证中医的科学性,迷信也又“魅力”、“魔力”,但能说迷信也是科学吗?实际上,“迷信”中医有着复杂的历史、文化、传统甚至政治的原因,而其本身的玄学方法论(与思维方式有关)对人们思维的“麻醉”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不能一厢情愿地认为就是因为中医又多么“神奇”的科学性。这个问题需要进行复杂的中医社会学研究。
中医现在还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同样不能证明中医的科学性,中医现在还没有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也与上面所说的原因一样复杂。证明一个学科的科学性要对学科的观念、方法论、研究对象、内容、旁证性、可证伪性进行分析。何况中医的某些诊疗的“有效性”与中医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不是一回事。我的文章在这方面已经有详细论述。
用中医“神奇”的个案甚至很多“神奇”个案也无法证明中医的科学性。治疗的“有效性”需要采用一整套科学程序的研究来证明,而中医的治疗方法(如方剂等)都是依照传统的疗效说法,而没有经过现代科学的证明。用了几千年就能认为是有效的吗?何况“有效性”还包括“有效性”的程度、条件、变化规律、稳定性、副作用(长期、短期、急性、慢性)、评价指标等,根本不是中医的感性观察所能胜任的。中医还在执着于自己的那套与现代科学相悖的传统疗效评价方法,足见中医思维的陈旧和封闭。以神奇的个案或许多神奇的个案来说事,是极不严肃的行为。在当代,用现代科学都无法证明和把握的方法来治病,在现代科学、伦理、道德、法制等方面是极其危险的。所以中医只有在中国这样一个法制不健全的国度里才能大行其道。
我不是否定中医能够治疗现代医学治不了的病(但也未见有说服力的科学证据),而是说下这样的结论需要现代科学的证明(而不能凭中医不科学的传统疗效评价方法说了算),而且还要证明具有普遍性和安全性,并将这些通过科学证明的真正的“有效性”转变为现代医学理论——即现代中医,而不是还停留在中医的玄学理论。
即使还有再多的外国人来学习针灸,也不能证明传统针灸理论是科学理论。因为,首先,玄学不仅能迷惑中国人,同样也能迷惑某些外国人;其次,他们学习研究针灸的目的和方式可能与我们完全不同,他们可能是为了研究针灸里面的某些科学性,以期发现某种对现代医学的有价值的东西,这是我所说的“现代针灸”的创造方式。
我的文章论述的五个科学学科成立的条件:学科观念的唯物性和学科研究对象、内容的客观性这二点中医大体符合,但也不是完全符合(参见我的文章);而学科方法论的逻辑实证性、学科理论的可旁证性和学科理论的可证伪性三点,中医基本不符合。阴阳五行学说及其支配下的中医诊疗方法本质上不是逻辑实证性的理性思维方法论,而主要是“联想类比猜测顿悟”的“连懵带猜”的感性思维方法论。逻辑实证是在“物质”层面进行逻辑证明,而中医对所有较为复杂的现象的观察基本上是不基于“物质”的,而是基于“意识”的,如五脏六腑连中医自己都界定不清楚(我们能说中医的“心”就是指人体解剖学的心脏和大脑吗?),又比如中医的“上火”的物质基础是什么,中医也是无法说清楚的?中医如何能够进行逻辑实证(但有的人偏偏认为中医是实的,而且是清清楚楚的)?这是中医的深刻局限。逻辑实证不是你所说的意思。不能说中医没有一点逻辑(尽管很差),但极度缺乏实证(指研究、观察及其结果)是其致命的弱点。没有实证而又要相信它,必然走向玄学的思维。
你对科学研究、观察的可重复性和可旁证性的理解也是错误的。重复性是指任何研究者(包括自己)对相同的研究(观察)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重复进行时都能得出相同的结果的程度;可旁证性是指其它学科也能证明你的结果的正确性,而不能自己一家说了算。中医由于方法论的不精确性、模糊性、笼统性等,其重复性差是极自然的事,而中医的许多所谓的科学性连现代医学都无法证明,哪里还有很好的可旁证性呢?
而学科理论的可证伪性也不是你那样的理解。它是指学科具体理论是界定明确性、指标客观性、适用条件严格性的程度,可证伪性的学科其适用性、应变性和包容性都是有限的。因为界定明确、指标客观、适用条件严格,所以理论应用的“错误”也就能够作为“错误”得到证明。而中医由于方法论的性质原因,中医的界定是不明确的、指标常常是非客观的(主要是感觉化的指标),适用条件也是不严格的,以至于中医似乎有无限普适性、应变性和包容性的特点,由于这些特点,中医的“错误”常常无法界定,即无法认定是错误,以至于中医似乎永远没有错误,其理论总感到无懈可击,因为它无论怎样说似乎都说得通,就象那个网友举的例子,中医把一个“粟粒型肺结核并发结核性脑膜炎”病人治死了,别人都无法发现中医从诊断到治疗有什么不对。以至于要认定中医的错误,就必须否定整个中医理论体系(这样中医就不能存在)。这就是中医理论的不可证伪性,而这正是玄学的特征。
(待续)
44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3 19:35:03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科学还是玄学?(一)

中医玄学方法论的再批评——回答红沙草(三)
吴味

(接上贴)
你对文字、丝绸、筷子的话语,也反映了你对科学概念认识的混乱。讨论某种东西科学不科学必须有明确的针对性。笼统地说是不存在科学不科学的问题的。筷子对于很多食物的“吃”来说,确实是很不方面的,尽管它简单,但不一定有效,从这个方面说,用筷子吃这些东西就不太“科学”(指技术的局限性),即用了筷子的性能去解决不适合这种性能的“吃”,比如从用筷子夹花生吃与用勺子盛花生吃的比较中,就可以看出筷子的技术(包含着科学道理)局限来,如果强迫一个孩子用筷子而不许用勺子吃花生,难道我们还会认为这是尊重科学的行为吗?但是,我们总以为用筷子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吃法就是最好(最科学)的,但实际上,有些东西用西餐用具吃起来可能更方便、容易和潇洒。因此,在我们的筷子的使用上显然存在玄学思维问题。而对丝绸同样存在科学思维与玄学思维的问题,同样不能用我们的玄学思维来不加分析地看待丝绸。至于文字在具体的问题中也存在科学与否的问题(比如在计算机应用方面,汉字就费了很长时间才最终解决了计算机化的问题),我们同样不能用玄学思维来不加分析地看待文字,但对于文字可能主要考虑的不是科学方面的问题。因此,你说的这些问题正好可以作为我们反思中医玄学方法论的例子。
你认为我错把阴阳五行学说当作中医的学科方法论了,其实,这是因为你可能不太清楚什么是“学科方法论”。“学科方法论”是一门学科在哲学层面上的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中医的学科方法论是连中医教科书都写得清清楚楚的。你所说的“八纲辨证”、“三因治则”不是学科方法论,而是学科方法论之下的分科(诊断学、治疗学)方法论,它在根本上受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学科方法论的支配。
我对中医的“望闻问切”的玄学方法论(针对诊断学而言)的分析,几乎是不需要再争论的。中医和现代医学都使用这些手段(现代医学是“望问听触”,包括综合分析),是科学还是玄学在于使用这些手段的方式。现代医学只是把这些手段看作是收集信息的一般方法、初级方法和非特异性方法,它对于现代医学的诊断是“有限”的“有效性”,而且把这种“有效性”纳入到整体的“逻辑实证”的理性诊断系统中。而中医把“望闻问切”(包括综合分析)看成是中医诊断的唯一方法、特异方法和特效方法,它对于中医的诊断是“无限”的“有效性”,而且将这种“无限”的“有效性”纳入到“连懵带猜”的感性诊断系统中。两者同样深刻地反映了现代医学和中医的二种绝然不同的方法论(学科和分科方法论)。
几千年来,中医还有“望闻问切”之外的诊断手段么?没有。中医之所以发展不出其它的诊断方法,那是因为中医认为人体的一起变化都可以通过“望闻问切”感觉出来,而这在现代科学看来是极其“荒谬”的(这是稍通科学的人都会明白的,但我们的中医人士还要在这一点上纠缠。这让我感慨中医是怎样地“强词夺理”,这已经不是认识能力问题,而是科学态度问题!),但这在中医看来是完全正确的。在这样的中医玄学思维方式中,中医诊断手段的“神化”是很自然的事,因为玄学提供了将一切事情神秘化的可能性。于是,“气功”、“特异功能”以及“把脉诊百病”、“观舌诊百病”、“看相诊百病”、“耳针治百病”、“足针治百病”等等,对中医来说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经络学说治病是否有效与经络学说的理论体系是不是科学,这是两回事。经络学说治病有效只是说明它有一定的局部科学性(只能是局部的科学性,有多少无效,中医从来不去客观严肃的研究),但那种局部的科学性的原理也不是中医那种玄乎其玄的理论,到底是什么?需要现代科学的深入研究,这是现代中医的发展方向之一,而不像中医永远停留在经络学说的玄学。
至于中药的疗效,我不是要完全否定,而是说,中医对中药疗效的评价方法是不科学的。即使中药这样使用了几千年,疗效这样评价几千年,也不能说中药就是全部有效的和安全的。因为仅凭中医的临床观察(何况是个体临床观察),在现代科学看来不足以能够评价出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需要遵循一整套科学程序的研究,才能评价。这在现代科学界是一种共识。而中药似乎都在有意无意地逃避这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的科学评价方法,有些新药在采用科学评价方法,但由那些在情感上都抵制现代科学的人所做的“科学评价”都是值得怀疑的,而那些老药呢?特别是那些某某老中医献出的“秘方”呢?何况有效和副作用的评价标准(包括衡量客观指标)中医几乎全部是用感觉化指标体系(因为中医几乎没有客观检查方法),加之那种感觉化思维,致使中医的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方法同样是玄学的。
“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只能不断证明中药研究方法论的原始性、玄学性和巫术性!而绝不是科学性!
“中医没有误诊说”同样要从中医(诊断学)方法论上进行认识,中医的玄学方法论为“中医没有误诊说”提供了存在的全部可能性,即使《医古文》记载了再多的“误诊”案例,也无法推翻“中医没有误诊说”,因为玄学本来就可以进行无限解释和任意解释(见前述),哪里有什么“误诊”?换一个医生,换一种说法,《医古文》的“误诊”就会变成“妙诊”,这在中医的临床实践中不胜枚举。
关于糖尿病和高血压(指原发性)的治疗问题,你可能没有分清楚有效治疗和根治的概念。现代医学对这二病的治疗方法,都是经过中外无数现代医学家的严格科学研究得出的;对二病的发病机理,现代医学是相对清楚的,连病因也部分清楚;根据发病机理进行的治疗方法是明确的,药物的疗效(不是说治愈,而是说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和副作用也是清清楚楚的。这就是说,现代医学对二病的治疗方法论是科学的。而中医对二病的治疗同样采取的玄学方法论,甚至连“血糖”、“血压”的客观监控都没有(有,那也是现代医学的方法,连“糖尿病”、“高血压”、“血糖”、“血压”都是现代医学的概念,中医有与“糖尿病”、“高血压”完全对等的“疾病”概念吗?),而是靠医生对疾病的状态的“感觉”,难道医生是神仙,可以感觉得出“血糖”、“血压”的高低?!如果连“血糖”、“血压”都不知道,哪里还有什么“降糖”、“降压”?如此,我们还要相信中医对二病的治疗方法论是科学而不是玄学?!
我的举例同样是为了说明中医方法论的玄学性质(所有具体方法论的玄学性质都源于学科方法论的玄学性质)。你说中医是追求“治愈”糖尿病和高血压,这真无异于“天方夜谭”!还说中医不是玄学?
中医和现代医学对这二个病不同认识和治疗方式,可以再一次让我们明白什么是“连懵带猜”的玄学方法论,什么才是“逻辑实证”的科学方法论。
有了如上的分析,我还是要说,中医对玄学方法论的执迷不悟,无异于“谋财害命”!
我同样要说,用“玄学思维”永远发现不了“玄学”之“病”,只有引入“科学思维”,我们才能发现中医的根本局限性,才能找到中医真正“有意义”的前途,而不是永远走在玄学的“歧途”上。
2005年12月上中旬
45
发表于 2005-12-13 21:50:28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科学还是玄学?(一)

不见得有什么新意。
依旧重复方法论决定科学性。
客观规律是必然按自已的运行方式运行。不是以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当你完全写真(即完全表达)它时,你就是真理--科学,否则你就是谬论。
中医引入现代科学方法--还原分析综合方法中医就科学了,就不是玄学了,这既是典型的方法决定科学性论,也是对中医科学本质没有其真切的了解的错误认识。
以往几十年应用了现代医学观点对中医进行了探究结果不是都失败了吗?
剥离中医理论内的易文化,恢复中医理论的自然科学知识体系主体面目,对于认识中医理论的自然科学本质是极其重要。但中医绝对的不是需要还原分析法。而是需要遵循中医理论的原则,探求中医理论包含的客观对应形式。
46
发表于 2005-12-13 22:03:44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科学还是玄学?(一)

" 剥离中医理论内的易文化,恢复中医理论的自然科学知识体系主体面目,对于认识中医理论的自然科学本质是极其重要。但中医绝对的不是需要还原分析法。而是需要遵循中医理论的原则,探求中医理论包含的客观对应形式。"
---------------
    赞同!


   
47
发表于 2005-12-14 07:45:05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科学还是玄学?(一)

dmydmyaf贴文:
中西医药的主要差别   
  国家科技部信息中心研究员贾谦说,中西医药的主要差别是:
  看问题角度不同   中医药学从宏观角度看问题,将人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机体的各部分相互影响。中医药有宏观准确性,缺少微观精确性;而西医药学则从微观看问题,采用分析法,不把人当成人,而视为各零件的组合,有微观精确性,却无宏观准确性。认识论告诉我们,宏观可以统帅、包括微观;微观只能说明和解释宏观,而不能统帅和包括宏观。因此中医药可以同化西医药,西医药不可能同化中医药。也可以说,中医药博大精深,再有200年,西医药也赶不上、也理解不了中医药。在这一点上,我们要有民族自信心。
  依靠对象不同   西医给人找病,中医给人找健康。西医以药为依靠对象,用药对抗疾病,如用药消炎灭菌。中医则是依靠病人的自我康复能力,虽然有时也用药直接对抗一些疾病,但用药主要是借以调动人这一复杂、开放的巨系统的自我组织能力而已。西医是对抗医学,中医是中庸医学。
  毒副作用问题   西药是纯而又纯的单体,结构清楚,作用靶点单一。有人提出,中药是多靶点作用,其实是不合适的:中药用于调整而非对抗。西药由于作用单一,局部对抗,毒副作用很大,历史上多次重大药害事故说明了这一点,近年淘汰的PPA又是一例。西药之毒副作用是其不可克服的一大弱点:食至精则有害,药至精则有毒。只要辨证论治,配伍得当,中药几乎没有什么副作用;中医认为是药三分毒,讲究“中病即止”,“效必更方”,从不主张长期大量用药,几千年来,没有哪种中药因毒副作用被淘汰。
中药应向世界铺轨
  中医药学与西医药学应该是平起平坐、相互补充而又不能相互取代的两大医疗保健体系。二者理论与实践完全不同,不能相互作为证伪的标准,更不能拿西医药当作中医药的“历史审判庭”。
来源:当代健康报 


-=-=-=-=- 以下内容由 gonmai2005年12月14日 07:47am 时添加 -=-=-=-=-
 中医药学与西医药学应该是平起平坐、相互补充而又不能相互取代的两大医疗保健体系。二者理论与实践完全不同,不能相互作为证伪的标准,更不能拿西医药当作中医药的“历史审判庭”。

-=-=-=-=- 以下内容由 gonmai2005年12月14日 09:05am 时添加 -=-=-=-=-
确切地说中西医理论所对应的客观域原不同而使两者存在着差异、不可调和性。
医学科学是一元的,但必须是在彻底认识中医理论本质,即中医理论所对应的客观域原之后。而在此之前必是两元。企图以现时之西医否定、取代中医肯定是图劳的。中医理论所对应的客观域原不会因否定了中医理论而不存在或消失!
48
 楼主| 发表于 2005-12-14 13:01:41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科学还是玄学?(一)

现代医学与中医不是平起平坐的问题,而是否定与被否定的问题。因为,所有的现代文化都是在对传统文化否定的基础上诞生的。
49
发表于 2005-12-16 16:36:50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科学还是玄学?(一)

真笨,现在是现代文化,以后又出来个后现代文化,
然后说所有的后现代文化都是在对现代文化否定的基础上诞生的。
50
 楼主| 发表于 2006-1-3 21:38:07 | 只看该作者

中医:科学还是玄学?(一)

不知何故,几个星期不能上此网。抱歉许多网友的贴子不能及时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4 22:39 , Processed in 0.07119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