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古墓厉影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各位达人请进——关于道家与密宗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08-10-19 15:00:49 | 只看该作者

各位达人请进——关于道家与密宗

個人密宗與道家都有所涉獵
說點看法
其實要先區分
醫家與道家
這問題就清楚了
中醫之經絡學研究的是
十二正經
道家修練是以奇經八脈為主
密宗以三脈七輪為主
身體構造只有一種
說法卻可有許多種
佛家還有四大之說
若對中醫有興趣
個人建議
研究道家與醫家即可
42
发表于 2008-10-24 02:59:32 | 只看该作者

各位达人请进——关于道家与密宗

40楼:
    “都是两家修炼的过程而已,并非两家的目标”。
    “都在于用心,用心方法对了,修炼就到了”。
    “借假修真”。
    比较赞同。然而,目标是什么?到哪里了?真是什么?
    法无定法,万法归一宗。一宗是什么?
    真人者,守神、全神,得一者也。
    圣人者,御神、聚神,求一者也。
    贤人者,从古、效法,失一者也。
    万法由“一”随缘生,失“一”崇法宗派起,知“一”无法不能修。持执以修次第,破执以进次第,持之破之,勇猛精进。
    “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其实,观所聚者,又何止于佛、道、医?就是基督法,也由“一”而出呀!就连巫法也从一而出。
43
发表于 2008-10-24 16:40:31 | 只看该作者

各位达人请进——关于道家与密宗

引用42 楼:  万法由“一”随缘生,失“一”崇法宗派起,知“一”无法不能修。持执以修次第,破执以进次第,持之破之,勇猛精进。

谢谢

44
发表于 2008-10-24 17:05:39 | 只看该作者

各位达人请进——关于道家与密宗


    看道德经十六章文时,心有所触动,又体会不到,这种境界。只能在文字相的讨论学习中,请楼上的大徳指点。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45
发表于 2008-10-24 17:58:33 | 只看该作者

各位达人请进——关于道家与密宗

下面引用由古墓厉影2004/02/18 11:20pm 发表的内容:
请教:
道家修行所讲求的经脉穴位,与藏密修行讲求的三脉七轮明点等,从理论及客观上看,都有很大的分别。那么,这两套理论是否有对错之分?如有对错,为何都有修成者?如无对错,又如何理解其之间的差异?尤其是 ...
这个问题陆流在他的《经络对待说》里面说得很清楚,下面引用一段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人体有实质性与气化性两种经络,那么两者之关系是怎样的呢?我认为它们之间也是阴与阳的对待关系。“阳化气,阴成形”,经络也如是,气化无象,实质有形。无形之气,行于无形之经络,但无中含有,气中含血;有形之血,循有形之经络,但有中寓无,血中寓气。渗入于脉则凝而为血,蒸出于脉则化而为气,云雨相肇,相与资生,互为体用,故也能相互调节。这也许就是气化经络能调节实质血脉之根据。
    经络实质属阴,气化属阳,阴者有形难移,故其血流有常,其道不变;阳者无形可变,故而气行无定,其径可移。这又是阴阳以常为体,以变为用;以变为体,以常为用之对待。气化经络之循行、径路,是否可变呢?《内经》固未明言,但推之哲理,验之实际,似乎是可以首肯的,盖有形之脉,如江河之环周,其道难易;无形之经,犹风气之回互,其径易更。前人也似乎有所觉察,如《灵枢/经脉》中所谓:“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从生理上看到了人之经络各有不同。如果有形之经尚有不同的话,那么无形可变之经,其差异就更大了。《灵枢/动俞》有谓:“营卫之行也,上下相贯,如环无端,今有其卒然遇邪气,及逢大寒,手足懈惰,其脉阴阳之道,相输之会,行相失也,气何由还?......夫四末阴阳之会者,此气之大络也,四街者,气之径路也,故络绝则径通,四末解则气从合,相输如环。”这是病理上的变异,络不通则改道行径,直行不通则绕道而环,可见经络具变动行向本有根据。
    气化经络既然是一种功能表现,除受物质之客观支配外,它似乎还可能受精神之主观影响。既能受生理病理之改变而改变,那么也可能受意志之改变而改变。这个论断不是臆说,在实践中可以找到大量依据。大家知道,针刺感应与气功感应,都是经络径路的某种反应。而这两种感应之循向,除任其自行之自然循行外,还可以运用意念诱导而引向之使然循行。如功态中引气之循运,便可有自发与意行两种,前者如道家周天火候,后者如佛家密宗之三脉五轮。而后者即可证明意志与气化经络之可变关系。
    气化经络之可变,不唯表现在流向与速度上,还表现在本体之大小与深浅上。有形之水,犹可决定江河之广狭深浅;无形之气,当更能影响径路的大小浮沉。故营气盛大,其经络必深广。营气衰小,其经络必浅浮。营气竭绝,不足敷布,其径路必不通。这点,气功界修家体会良深,殊可佐证。
46
发表于 2008-10-25 08:27:00 | 只看该作者

各位达人请进——关于道家与密宗

下面引用由asdfghjk2008/10/24 05:05pm 发表的内容:
    看道德经十六章文时,心有所触动,又体会不到,这种境界。只能在文字相的讨论学习中,请楼上的大徳指点。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 ...
所謂無中生有
真空妙有是也
因其無而無所不有
47
发表于 2008-10-26 03:47:10 | 只看该作者

各位达人请进——关于道家与密宗

下面引用由asdfghjk2008/10/24 05:05pm 发表的内容:

    看道德经十六章文时,心有所触动,又体会不到,这种境界。只能在文字相的讨论学习中,请楼上的大徳指点。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 ...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是谁在“虚极、静笃”?“吾”是谁?物是什么?根是什么?
    问题还是要从“法无定法,万法归一宗”说起,我们还是要问:这一宗究竟是什么?
    佛家有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识有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摩那识、阿莱耶识,前六识属现代所言的显意识,这是可以饱受污染的识,最易起妄念的。
    道家有阳神、阴神、元神、识神等。
    民间有灵魂之说。
    《内经》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从者,跟随也,真气从谁?若不恬淡虚无,真气将如何呢?
    ……。

    上述所聚,将显意识暂时抛开,其余的,无论其名相如何,我们都可以感悟到古人有共同的意境,其共同的意境就是存在一个真识,我们不妨强名之曰:“深层潜意识”。
    我们不论从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修炼中都可以体会到,她是灵感的源泉,是与天同一的,是万法所归的一宗。可以说,万物皆有灵,万物皆有识,那就是万物的本性。例如,一个弹簧,它的识就是受力而变形,力去则复原。
    人类意识是逐渐由显至潜至深的。
    让我们由此再回到前面的问题上,在修炼时,“虚极、静笃”一开始是显意识的事,对修炼者来说这是众所周知的。“吾”,是由显至深的所有意识,但不同的阶段,有不同深度者参与进来。这些都可以从《金刚经》以及修炼过程中得到证得。
    物是什么?三界唯心。也就是说,这里的“物”是由各个不同深度的意识所造,万物并作,在不断深入的过程中,随着各层的识进入“虚极、静笃”,各层所造的“物”渐静、渐逝,可以观其归于何层的意识,这就是其所归之“根”,直至归于与天同一的那一宗。说到这里,让我们再来感悟一下这段话: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有了上述的这些,下面的话就很容易理解了,其中的“复命”,乃物尽天择的天命也:
    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48
发表于 2008-10-26 06:50:03 | 只看该作者

各位达人请进——关于道家与密宗

下面引用由张建国2008/10/26 03:47am 发表的内容: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是谁在“虚极、静笃”?“吾”是谁?物是什么?根是什么?
    问题还是要从“法无定法,万法归一宗”说起,我们还是要问:这一宗究竟 ...
好文!精彩!
49
发表于 2008-10-26 11:49:48 | 只看该作者

各位达人请进——关于道家与密宗

谢谢47楼.

50
发表于 2008-10-26 11:54:57 | 只看该作者

各位达人请进——关于道家与密宗

[这个贴子最后由asdfghjk在 2008/10/26 11:57am 第 1 次编辑]


     心经曰;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清净经曰;

    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无,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6 19:53 , Processed in 0.06975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