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一源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中医学基础理论思想新体系系列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06-7-7 21:12:1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学基础理论思想新体系系列

《中医学基础理论思想新体系系列: 之四(???--独具一格的方法论)》(暂未发表)

?????????
42
发表于 2006-7-8 02:03:3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学基础理论思想新体系系列

下面引用由82602006/07/07 09:12pm 发表的内容:
《中医学基础理论思想新体系系列: 之四(???--独具一格的方法论)》(暂未发表)
?????????
等急了!
43
发表于 2006-7-16 21:21:4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学基础理论思想新体系系列

?????????
44
 楼主| 发表于 2006-7-27 20:52:4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学基础理论思想新体系系列

旋转统一论
——独具一格的方法论

向天清
郑州市郑花路29号1—50信箱  河南郑州  450012
摘要:中医学与母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一起,至今尚未建立一套独具自身特色的方法论体系;目前备受外来文化及方法论的摧残和冲击;尤其严重地表现在中医药领域。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医药及现有方法论存在两大严重缺陷等问题的研究和分析,同时也发现新方法论建立所要面临的三大难题,以及特别需要强调的三个先期必备条件问题。加之笔者传奇的治学经历,留意到火神鼻祖郑钦安与医圣张仲景同样居住盆地,共具有盆地意识。其依据的典籍和思想都与中原和中原文化有一定关系,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医药的本质。可以讲火神中医创立于四川,根在中原,同时证明中原也是中医的故乡。中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源地,自古以来都具有不可取代的核心地位,呈现出显著的放射,发散,旋转,统一,动态,发展的枢纽特点。再加上其文化的传播途径及影响范围,在方式上有着突出的旋转统一性(论)特征。由此创立了独具一格的方法论体系。以此方法论体系与现有方法论对比,旋转统一论可以作为战略性主导地位,其他方法论都可纳入其中,并保持其原有特长和优势,适合范围是非常广泛的。本篇旨在利用这一方法论体系针对中医药发展中的科学性,传承,中西医结合,政策制定和管理.........以及肿瘤,艾滋病,心脑血管病,大小剂量都可愈病.........等现实和临床中的重大难题给出比较圆满的方案和解释,以期揭开中医药一些原有的传统神秘,利于更好地发展和管理。同时对近年来提出的国家发展战略——“中部崛起”也作了诠释。旋转统一论的创立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方法论体系,对中医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在理论上有了根本保证,以及对发掘这些宝库提供有力的工具和武器,成为开启中医之门的金钥匙。更为重要的是发挥了太极思维的价值,给世界提供了一个与其他古典传统文化和民族医学无与伦比的方法论体系,并且是十分优质的,为促进和提高人类医学的发展增强了动力。适用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对其进一步研究,将会揭示中医学的起源问题,以及更有利于开展多学科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旋转统一论   中华传统文化  方法论  盆地意识  中原文化   独具一格  火神中医   
45
 楼主| 发表于 2006-8-2 23:30:2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学基础理论思想新体系系列

引言
大家知道,儒,释,道,墨,法,医,理学,玄学.河洛.黄老.易学.........等等学术流派汇集成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整体。在此基础上孕育出的中医药文化,因受“多元一体”文化特点的影响,与母文化一起,至今没能形成一套完整统一的方法论体系。
     由此,在当今的发展中,引进的外来文化和方法论加速了对中华传统文化及中医药的摧残和冲击。尤其严重地表现在中医药方面的问题。大量劳民伤财的研究和毫无意义的争论还在继续。让世界了解真正的中医也因缺乏必要的桥梁和联系,沟通和理解一直处于非常尴尬地境地;导致这种现状的根源是未有建立一套独立自主的方法论体系。
      而目前现有的方法论却存在两大严重的缺陷:
    一  本土方法论的不足。即中华传统文化中原有的方法论:如阴阳,五行.......等等。这些方法论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体现了自身价值,但都并不完整,过于独立,不能相互统一在一起,因此只是一种联邦制的方法论体系。只能各自解决一方面或一阶段的问题,难于协调统一,导致标准不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这些问题如能得以解决,显然具有突出的本土优势。因此,老一辈的研究者曾发出了强烈的呼唤,同时也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二  外来方法论的不足。近现代我国引进了几大方法论:如老三论(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新三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和突变论)及新新三论(分形论、超循环论和混沌论)等。
       由于这些方法论过于单一,更多的只适合于一些学科应用或部分学科的相互联系。终因并非本土文化所产生,有些水土不服,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相比,显然存在着先天不足和幼稚。尽管中医学界在一些方面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来研究,终因其自身本质的缺陷未能改变而发出叹息。结局可想而知。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新方法论的建立,首先要面临和具备解决以下三大难题:   
一,具有数千年文化底蕴的中华传统文化已形成了坚固的堡垒,要想突出重围是最大的难题之一;
二,由于中华传统文化与其他子文化如中医中药等 的关系非常紧密,要想建立新的方法论,必须同时具有方法论的三个层次,即1 高度的哲学层次;2一般的普适 性层次;3具有专业的突出特征,如中医药学等;
     三,对现有联邦制方法论的统一.要想建立新的的方法论,必须把现有的方法论如阴阳,五行.......等统一在一起,使其不自相矛盾,又能发挥各自独有的优势.此为难题之三。
  在创立新的方法论之前,还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一方法论必须能符合以下三个必备的先期条件:
    ① 能够阐明人体生命气动力之原理;
    ② 解决中医药的疗效机制问题;
    ③ 适合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
   这些条件的① ②已分别在《论旋转统一的气动力学——中医学的基本原理》,《论旋转开放的圆体——中医学的结构逻辑》中作了论述和阐明。以后将在第③方面作一重点论述。
    因此,要想建立新的方法论体系,就务必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世界里寻找突破口。毋庸置疑。
   从一定程度上讲,方法论来源于思维。思维取决于意识,意识来自于深厚的地域或传统的文化基础,而中医药学源自中华传统文化。有鉴于此,创立新的方法论也只有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寻找支点,才是必然的选择 。
    历经多年的沉思,从盆地意识到中原文化特点及传播方式和影响力,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源头的寻觅和各组成部分的梳理,再加上个人的成长环境和传奇的学习和研究经历,终于发现了独具一格的方法论体系——旋转(开放)统一(以下简称旋转统一论)。
     原有的方法论的应用将被证明是不完整的。因为按照这里所要阐明的观点,这一方法论是战略性地。所发挥的作用将是处于主导性地位。原有的方法论只是其中的组成部分,在某个方面或阶段,也各自发挥他们各自所独有的特点,但前提条件是在这一方法论为整体主导性的基础上。
   这里所要阐明的观点——像原有方法论一样——是以方法理论为根据的,因为任何这种理论所讲的都是关于中医,中药,中华传统文化以及自然规律的相互关系。对这种情况考虑不足,就是旋转统一论在目前理解和应用障碍的根源。
     下面我来叙述一下我的思路和经历的过程。先从基础部分讲起。
     
     一    基础部分
46
发表于 2006-8-5 22:07:3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学基础理论思想新体系系列

h  火神中医与中医原理(1-5)之四
ttp://www.zhongyimingjia.com/dispbbs.asp?boardID=51&ID=3596

-=-=-=-=- 以下内容由 82602006年08月05日 10:11pm 时添加 -=-=-=-=-
ttp://www.zhongyimingjia.com/dispbbs.asp?boardID=51&ID=3596


-=-=-=-=- 以下内容由 82602006年08月05日 10:12pm 时添加 -=-=-=-=-
ttp://www.zhongyimingjia.com/dispbbs.asp?boardID=51&ID=3596
47
发表于 2006-8-11 18:02:1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学基础理论思想新体系系列

气动力,只是气的三个认知范畴而已
气有‘物质、能量、信息”三层意义
所以动力是能量表达
48
发表于 2006-8-11 21:02:4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学基础理论思想新体系系列

一    基础部分
         1  旋转统一论的建立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众多门类中,与其关系最为紧密,又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当属中医。而在中医药领域,开创理法方药,辨证论治的鼻祖张仲景,其学术思想在经历一千多年的发展,仍在继续指导着中医药的临床应用,学术地位举足轻重。其学术思想基本代表了中医学的渊源本质。
    他的理法方药,辨证论治体系是如何建立?思想依据是如何产生的?历代各家对此理解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对其成长生活在南阳盆地却没有异议。
     直到清末,四川的郑钦安学医师承大儒刘止唐氏。受其指示,深研《黄帝内经》,《周易》太极和仲景立方立法之旨。郑氏尤其服膺仲景之说,并窥透其秘,明示理法,以善治疑难重症而闻名于世。被当时医家尊称为“姜附先生”,后世医家视其为“火神鼻祖”。  
     无独有偶,郑钦安成长生活在四川盆地,张仲景是在南阳盆地,在跨越一千多年的历史时空,两位中医大师的思想却达到了相通,惊人的一致,这是共同点之一;另一方面,郑钦安同时深受《黄帝内经》《周易》太极的影响。在仲景时代之前,应该说这些书籍和其思想也是当时的主要内容之一  ;因此,处于不同时代的两者在这一点上也是相通的。
    我们先来看两者的共同处之一,成长生活的环境都是盆地。盆地一词:指被山或高地围绕着的平地(《现代汉语词典》商务版),而思维学方面讲究地域性的思维意识,把它拿来引用赋予了新的含义,称之为盆地意识。从此处来讲,张仲景和郑钦安都应具备盆地意识。


再来讲一个与盆地意识有关的儿时游戏:捡上一个石子放入盆里,端起来晃动,只要石子不出盆子,千变万动最终石子都会落在盆底儿。这是一个非常客观的现象和规律。思维意识也同样如此。
    此外还有一句俗语,秀才学医,笼中抓鸡。大家可以想象只要鸡在笼中,手臂所能顾及,左旋或右转最终鸡是跑不脱的。这一事例只是说明学医关键在于思维的空间框架和找准参照的依据和根基。与盆地意识同样道理。
   同时也都充分说明了盆地意识所具有的这些特征和规律。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两位大师的共同点之二:文化基础的影响。在两汉时期和清朝的四川盆地,道教都是很盛行的。再一方面都是与《黄帝内经》《周易》太极的关系也很紧密。而两部经典著作或其思想都根在中原及中原文化 。尽管学界对《黄帝内经》的作者是伪托黄帝一说基本持一致看法。可《内经〉的内容里东南西北中及其外延是以中为根本和核心这一观点都是没法辩驳的客观事实,恰恰这是中原及中原文化核心思想的根基。还有对《周易》太极的成书地是在中原的羑里(即河南安阳),也是毋庸置疑的。加之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都与中原文化有着不容回避的事实存在和关系。由此也可以讲火神中医创立于四川,根源在中原(河南);同时更证明了中原是中医的故乡。
    大凡有突出成就的人物,都是在认识和思维或具体方法上有着超常的战略高度或达到极致的做法。知行的旋转,开放和统一,浑然一体。从某种程度上都是相同或接近于一致。道在于一。
    中原大地,曾出过为数不少的风流人物,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各个分支的领军大师。东有老子,庄子的故里;西有诗圣杜甫故里在巩义,玄奘的故里在偃师;南有画圣吴道子,仅在南阳就有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以及商界的范蠡,还有军事方面的孔明(诸葛亮),鲁山的墨子,长葛的钟繇为楷书鼻祖,还有相传的淮阳太昊陵是纪念人祖伏羲氏。北有羑里(即安阳)创立太极的周公,怀庆府地的朱载堉,南乐的一行;中有新郑的黄帝故里;.........
     这些人物的出现都在中原文化的腹地,带有明显的文化特征和独有的地域意识。尽管有些还存在争议,但并不影响中原本身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源地。   
我们再来看中原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和传播态势。
    儒学创始人孔子.孟子但其思想起源于中原,不仅表现在孔子问礼于中原,至今在河南洛阳老城尚存有“孔子问礼碑”。鲁国是周公的分封地,他带去了中原文化,对孔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而使孔子很崇拜周公,并口口声声说“吾从周”,进而有孔子的中原游学和讲学,由此大大开阔了其眼界,这才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说,孔子的“述而不作”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他的学说起源于中原。
     客家文化的源头也在中原,如今的郑州已是广大客家人乃至全球华人寻根问祖的圣地。
     据历史记载和考证所知。起源于中原河南的姓氏共有1500多个,在当今中国100个大姓中,有近80个姓源于河南或有一支源头在河南。地处中原的河南是中国姓氏发源地最多的省份。如有“天下郑氏出荥阳,荥阳郑氏遍天下”之说。
     据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并得到学界的一致认同,中国的八大古都,地处中原的河南就占了一半:洛阳,开封,安阳和郑州(另外是北京,南京,西安和杭州)。
    中原所处的位置,是华夏九州的中心——豫州 ,又称中州;五行的中土;五岳的中岳——嵩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腹地和发源地。四季最为分明,更符合自然变化规律,其地理和文化特征自古以来都具有不可取代的核心地位,呈现出向四周放射.辐射.发散.传播的态势。形成一个旋转,开放,统一的发展格局。同时“和合文化”,“水土文化”等也是中原文化的典型代表。就连河南的方言,如常说的“中”,“中不中”,也是全国最为独特的,简洁明了,一语中的,带有突出的核心特征。著名相声大师侯宝林的一段相声最为形象地说明了这一问题。一人半夜上厕所而惊醒了其他人,就有一段有趣的对话:



49
发表于 2006-8-11 21:03:5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学基础理论思想新体系系列

甲:谁?               乙:我!
                甲:咋?               乙:尿!
     通过以上这些事例和文化特征及其相互联系,并注重核心这一优势,表现出动态,旋转,开放,统一,和谐,整体,系统的发展态势。我们可以总结出其中共同遵循的方法论的规律——旋转统一,同时也是在说明创立这一独具一格方法论的依据。
   故此,我们给旋转统一论下一定义:
      由一个有形或无形的点或区域的基础上,以此为核心,形成有机,生态,整体,恒动,旋转,开放,统一,发展,和谐,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有限或无限外延,呈现放射,辐射状整体的特征,既是平面,也是立体,并且是多维的。
     旋转统一论的产生,完全是在以东方古代哲学的理论为依据,并紧扣中华传统文化在民间,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为基础,全面符合人体生命气动力,中医药和自然宇宙的统一性原理(这些内容在《论旋转统一的气动力——中医学的基本原理》,《旋转开放的圆体——中医学的结构逻辑》中已有叙述)。因此,同样适用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
    同时也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太极思维的价值。
   此外,在数学的表达上,我们的老祖宗把这一方法论的式子和标准答案都早已公布,遗憾的是并未引起后世足够的重视:
                    4                    9                2


3                     5               7  
8                 1                   6
任何相连三部的数字相加得出的和都是相同的,最为突出的特征是其整体核心的数字固定不变,呈恒定恒动的,并且四个正向方位的数字都是具有生发的阳数(奇数),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这也是中医学的数学模型,不只是平面的。围绕核心的对立双方,用数字来以偏纠偏,以达到三部的整体统一。
     这是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模式,也是世界上其他传统文化和任何方法论都无法比拟的 。
我们再来看旋转统一论与其它方法论的对比,
2。旋转统一论与其它方法论的对比
   与其对比的方法论对象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原有的方法论,另一部分是现代引进国外的方法论。
①.        先来看中华传统文化中原有的方法论,如阴阳,五行等
        阴阳作为方法论只是在定性的方面(也带有定位的特征)的无限外延,实际上相互对立统一的,并且是围绕在一个核心,而他们的缺陷正是少了明确这一核心。五行是定位定性类比的无限外延的层次,是在阴阳的基础上前进和具体的细分的结果,但仍然是缺乏一个明确的核心。
在传统文化原有方法论方面,基本都是基于缺乏一个核心或起点作为参照系,其发展和应用是难以把握和操作的。 因而给人的印象和实际应用都是虚无飘渺,其根源是核心的未有确立,缺乏参照系而没有依据和根基。
此外近几十年来,我国学者在传统的基础上也创立了一些方法论,其致命的缺陷也大致如此。
尽管它们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价值,但在整体上是不全面的,也正是这些缺陷使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给人的感觉都是笼统而模糊的,玄之又玄,故此也严重的制约了其自身应用的发展。
旋转统一论的建立,将有效的避免和解决以上这些原有方法论的缺陷和不足。并且把它们固有的优势纳入到这一方法论体系中来,充分发挥它们的自身价值。同时,对进一步利用和开发旋转统一论的应用范围和价值的发挥奠定了根基。
②对现代方法论的对比
再来看于现代方法论的对比,在老三论,新三论,新新三论中,目前中医界研究最为热门的是系统论,我们就以系统论作为主要的对比对象,其它的那些方法论因过于单一,在其所属的学科中显示了其独有的优势,但在中医学界的研究多是经过短暂的引用后,也发挥了它们的一些优势,但因其过于局限而逐渐放弃,并未达到人们所预期的目的。
系统论至所以受到国内哲学界和中医学界的青睐主要是基于其注重整体性和部分 (局部)与部分(局部)联系的系统性;另一方面是与中华传统文化及中医药的特征最为接近的。
现代对系统论的众多研究中,也对系统论的定义表述有数十种,但这些定义基本归结为以上两点,虽然也含有动态性,但在动态性方面并未能明确是如何运动的,尤其是对生命体的阐述方面是无能为力,这一创立之初的先天不足,导致了在中医学界的引用更表现其缺陷的突出。
尽管系统论在众多方法论中其优势最接近于中华传统文化及中医药的特征,但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整体有一定差距,具有相当的笼统性和模糊性,不能对各部分的性能和规律直接予以解释,只是表现在一种事物系统关系之间的相互联系而组成为整体的一种方法。缺乏一个核心和参照系,尤其是不能对人体生命原理和中医药的疗效机制作出合理的诠释。
总而言之,系统论的现代定义并未超出多少一般系统统论创始之初所依据的一些根基。正如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常用亚里士多德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来说明之。数十年来的发展也没有对其有根本上的补充和改善。
由其本身的发展和溯源来看,系统论的整体和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整体不同于要素之和等特征,而这些特征只是中医及中华传统文化本质的一部分,在中医的原理,中药的疗效机制方面,也不能进行全面诠释尤为突出。因此中医及中华传统文化对引入系统论及系统思维只是暂时和局部的,从根本上是不适宜的,甚至可以说其先天的缺陷对于中医药整体发展是致命的,或者说只是一个过渡阶段的替代品。只能把中医药从传统的笼统与模糊引向了现代的笼统与模糊,并且带有明显的西洋风味,更具有迷惑性。从根本上对中医药的发展无补。而近年来科技行政主管部门,社科和中医的研究机构以及中医学界的一些权威人士却在极力推崇系统医学,这是严重的战略和方向性的错误,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而及时的修正,必将严重影响到中国中医药未来的整体战略性发展。
而只有在旋转统一论为主导性战略的前提下,系统论与其它一些方法论一起,所具有的突出特点和优势只能作为是构成其中的一部分,才能发挥出各自最大的价值。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把中医药作为是未来系统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的话,显然是拿着具有数千年中华传统文化根基的中医药学自我降低了层次。而现代医学提出用系统医学紧紧向传统中医学靠拢,显然是发展的一个进步。

二    实用部分
50
发表于 2006-8-19 15:03:3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中医学基础理论思想新体系系列

中医学基础理论思想新体系应用的战略  
本战略共分三部分:
一    《中医学基础理论思想新体系导论》

二    《中医学基础理论思想新体系系列(1-5)》
      
      请看链接 http://post.baidu.com/f?kz=12449479

三     《中医学基础理论思想新体系应用的战略设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11-10 06:15 , Processed in 0.05742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