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孙殿文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揭秘“医易同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原理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08-5-1 06:39:47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揭秘“医易同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原理

谢谢楼上指正,编辑有误,应更正为“心主神明”。
42
 楼主| 发表于 2008-5-2 07:07:4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揭秘“医易同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原理

【原创首发】“四象”与“三阴三阳”均不应阴阳
城里蛙脑先生:
谢谢您的理解和支持,并参与讨论。
由于在“医易同源”中的阴阳均是反映对立统一规律的概念,所以只有事物内在联系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的才应阴阳之概念。为此,《内经阴阳离合论》:“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然其要一也。”
在《周易》中“四象”是“周易八卦辩证逻辑定理”反映质量互变规律,而对阴阳度内量变质不变所呈现老少四种现象之抽象,并以此来设置抽象的关节点。所以“四象”也不应阴阳概念。
虽然《周易》“四象”与中医“三阴三阳”存在着名称相同之处,但是由于概念不同而各有所主。为此,我在前面强调:“太极、阴阳,然其要一也”。


-=-=-=-=- 以下内容由 孙殿文2008年05月02日 08:16pm 时添加 -=-=-=-=-
捡错了一个字,将"蛙"更正为"娃".
43
发表于 2008-5-2 07:28:1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揭秘“医易同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原理

下面引用由孙殿文2008/05/02 07:07am 发表的内容:
【原创首发】“四象”与“三阴三阳”均不应阴阳
城里蛙脑先生:
谢谢您的理解和支持,并参与讨论。
由于在“医易同源”中的阴阳均是反映对立统一规律的概念,所以只有事物内在联系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的才 ...
原文:
"由于在“医易同源”中的阴阳均是反映对立统一规律的概念,所以只有事物内在联系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的才应阴阳之概念"
----请问,中医理论中的“阴阳概念”,仅仅是表述“对立统一”的一层意义?
44
 楼主| 发表于 2008-5-2 20:14:16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揭秘“医易同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原理

请教版主在中医理论中,阴阳除了反映对立统一规律外,还有那些可以超越对立统一规律而更深层次的概念?
45
发表于 2008-5-2 21:23:28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揭秘“医易同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原理

下面引用由孙殿文2008/05/02 08:14pm 发表的内容:
请教版主在中医理论中,阴阳除了反映对立统一规律外,还有那些可以超越对立统一规律而更深层次的概念?
我是在问楼主,在中医理内的"阴阳"除有“反映对立统一规律外”的含义外,是否尚存有其方面的含义?或有用于其它方面形态的表述?或者,都是用于“反映对立统一规律外”含义的表述?
46
 楼主| 发表于 2008-5-3 19:47:0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揭秘“医易同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原理



我是在问楼主,在中医理内的"阴阳"除有“反映对立统一规律外”的含义外,是否尚存有其方面的含义?或有用于其它方面形态的表述?或者,都是用于“反映对立统一规律外”含义的表述?
  
--------------------------------------------------------------------------

版主来帖已悉,我的观点已表述得很清楚。至于现代中医理论为什么分二个或三个,甚至四个层面来阐述阴阳概念及便用范畴,我想可能是由于不了解“医易同源”载体哲学思维的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原理,而受阴阳学说只是朴素唯物辩证法之禁锢造成的。自古以来,人们对于阴阳之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百姓日用而不知”,中医也不例外。所以,本于《内经》“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然其要一也”原则,我认为中医在非反映载体思维对立统一规律及其辩证关系上所应用的阴阳,应该是均不应阴阳概念的使用。不然,《内经》为什么会在论述“三阴三阳不应阴阳”时而有上述特此强调呢?有关进一步论述,我准备结合拙作第三篇《唯物辩证法三大基本规律的起源是中国》以及后文,再进行讨论,希望关注。
47
发表于 2008-5-3 21:28:5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揭秘“医易同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原理

[这个贴子最后由gonmai在 2008/05/03 09:36pm 第 1 次编辑]

楼主请看链接:
http://hi.baidu.com/%D2%BB%D1%F4%D7%D3/blog/item/f98a7d0ff623cd2f6159f3c2.html
中的“阴阳”是表述什么?除有表述“对立统一的法侧”外,还用于其它表述吗?
48
 楼主| 发表于 2008-5-4 07:08:52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揭秘“医易同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原理


原创首发
版主:
链接已看,大作已读。当我们明白了阴阳是反映对立统一规律后,则自然会知道为什么“阴阳互根、互生”的原理,而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是一切事物存在与发展的前提!阴阳为什么会“相互消长转化”,而是矛盾双方贯通各自走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规定性!
49
 楼主| 发表于 2008-5-5 15:43:45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揭秘“医易同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原理

原创首发 第二篇 “医易同源”与汉字结构的抽象内涵和外延(2)
孙殿文
一、从汉字结构的抽象内涵和外延来认识“医易同源”逻辑思维方法的统一
在《周易》和中医的基础理论中,“精气”是构成它们各自理论体系框架的重要概念。为此,《周易》《系辞》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而《礼记•礼运》对此说:“故圣人作则,必以天地为本,以阴阳为端,以四时为柄,以日星为纪,月为量。鬼神以为徒(是不存在的意思),五行以为质。”
对于上述认识,中医理论在《内经生气通天论》说:“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洲,九窍,五藏,皆通天气。’”而在《六节藏象大论》中对此又说:“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计化生之用也。’”
《周易》与中医理论中的“五行”,均是在对事物进行定性与定量研究之前,而首先否定鬼神意识,从而以五种意象来肯定物质世界形态结构生克化合质的共性之抽象,确定自自己探索研究的大方向,而决不是被今人套用西方科学理念,而错误理解为五种“元素”的概念。当今世界所谓的科学研究,不就是透过现象进行本质认识,而对实践所反映的对象,以时间变化为把握,“与时俱进”地进行定性、定量研究,以求获得标准其数的方法吗?所以,我们只要揭开上述数字之秘,为什么“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而从“米”为“民以食为天”意象入手,对人体“精气为物”之“气数者,所以计化生之用也”,达到能够标准其数,到那时还能有人再说中医不科学吗?
从上述经典的论述中我们可知,在“医易同源”的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中,虽然是天人合一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但是对具体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是进行定性、定量研究,并要求尽量达到“时行则行,时止则止”而“与时偕行”标准其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由于定性是定量研究事物的基础,定量是定性的精化。把定性和定量结合起来是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的重要任务。在没有弄清事物数量关系,找到决定事物质的数量界限之前,人们对事物认识还是初步的、粗略的,因而难以对实践进行准确、具体量化的指导。为此,《周易》经文《节》卦辞是“苦(粗劣)节,不可贞(正)。”《周易》所说的“节”和《内经》所介绍的“节”,均是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来探索研究找到决定事物度内质的数量界限的“节”,相当于现代哲学度的关节点。中国节气则是古人具体应用而取得成功的典范。由于受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制约和实践的时代性、社会历史条件性限制,古人对于事物认识制数定量节度论而在其它领域皆无取得大的历史性庆典成果。为此,《周易》经文《归妹》说:“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无攸利”;而《内经宝命全形论》说:“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胠吟至微,秋毫在目。”
从汉字结构的抽象内涵和外延中我们可知,《周易》经文“士刲羊无血”所反映的实质,它不仅说明了在“医易同源”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中,对于事物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地探索研究,而不是笼统的无分割、解剖意识,只是由于上述制约和限制,而使有知识有文化之士,在解剖羊意象以智力思维变更与发展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上而无血液机制而已。此是,中国哲学太极、阴阳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为什么在人类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中,西方有许多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发现与其虽有关联,但是在中国却无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出现的根本原因。
50
 楼主| 发表于 2008-5-8 06:55:4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揭秘“医易同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原理

第二篇 “医易同源”与汉字结构的抽象内涵和外延(3)
孙殿文
一、从“胃”字结构的抽象内涵和外延来瞻望中医未来发展的大方向
在汉字结构的抽象内涵和外延中,由于“气”对“民以食为天”的意象,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思维的具体,而“田”是对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之意象;所以,来自“医易同源”反映中医理论“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的汉字“胃”,作为形而上者道的部分从“田”,而形而下者器的部分从(肉)“月”。由于中国哲学“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是以探索研究人之生命存在来反映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思维的具体。所以我们仅从“胃”字结构的抽象内涵和外延则可以瞻望中医未来发展的大方向。
由于人类历史,而是一部人类劳动生产发展史,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变更与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并且是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而且还是影响人之所以有什么样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就会有什么样与其相应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方式以及消费理念的力量。由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同样也是人之气血津液赖以化生而影响着生理病理之所以发生变化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盲肠之所以会退化为阑尾,有什么样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就会出现与其相关联而引发生理病理变化和发展不同的时代病,这已是无争之事实。为此,《黄帝内经素问》开篇就说:“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知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常,故半百而衰也。’”这足以证明,中医是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变更与发展入手,来探索研究人之生命存在与发展过程,并以此认识论和方法论来构建自己的医学理论基础的。
由于 “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以及中医预防、保健及治疗,均来自天地自然界物质转化,而大多数是通过胃如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之转化,才使“五藏”之所以“禀气”,并获得生存、预防、保健或治疗效果的。所以,我们只要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变更与发展入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来延伸我们的感觉器官,增加增强我们的科学实验能力和手段,从而打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制约中医理论发展堡垒的缺口,对人体五藏之气之所以发生阴阳生理病理变化能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地探索研究,在具体量化上“能达虚实之数”,而标准其数,于是我们的中医未来和发展,则可以真的是“独出独入,胠吟至微,秋毫在目”了。
上述仅是我个人对于中医未来科研发展之瞻望,也是我们“揭秘医易同源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原理”之最终目的。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又系网上发表仓促之作,因而错误和缺点难免,意在抛砖引玉,恳请批评指证!
由于古人“医易同源”太极、阴阳唯物辩证法,是由四大基本规律而构成“周易八卦辩证逻辑定理”的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所以我们要揭示其原理,则必须先从今人所掌握的唯物辩证法三大基本规律说起。因而,请网友继续关注下篇《唯物辩证法三大基本规律的起源是中国》。(待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0 18:43 , Processed in 0.056294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