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xyx053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与孙漫之先生探讨之二——拔掉中医西化的根

[复制链接]
41
 楼主| 发表于 2008-5-5 17:42:36 | 只看该作者

与孙漫之先生探讨之二——拔掉中医西化的根


回自然奥妙先生
--------------------------------------------------
解云溪先生与李同宪先生的探索精神和直率是本人学习的榜样,本人以自己的观点参加讨论,不当之处望原谅的同时予以指正;共同进步!
--------------------------------------------------
    今天,中医派系林立、众说纷纭,艰涩难学,既说明了中医的落后,亦体现了中医的内涵丰富生机盎然。
    我不会的你会,你不会的我会,通过交流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我在想,中医思想的创新,理论的发展,应该在原来的框架内发展,不是对中医本质 的改变。中医是科学,它就能够与时俱进。否则它就不是科学。中医的兴衰存亡由中医自身来决定。每个时代的中医人都是中医历史前进的载体。中医就是借助于每个时代中医人的研究、实践而不断发展、不断前进。中医走出困境是我们今天每个中医人的使命。
    我们坚信中医科学性,我们用生命和实践演绎推动中医的历史向前进,让中医在我们的生命里,在我们的实践中放射时代 的光辉。
   每个中医人的研究,实践中的发明、发现、思想的创新,理论的创新都应该体现在临床实践技能的丰富发展和临床疗效的提高上。否则就是走错了路。

42
发表于 2008-5-5 18:12:54 | 只看该作者

与孙漫之先生探讨之二——拔掉中医西化的根

      我的观点是:物质既物质构成的世界万物(包括生命)都是形(结构)和象(功能)的统一。只有从形和象两个方面探索生命才能获得对生命全面、正确、不断深刻的认识。中医是形和象同一的医学。西医是形(结构)医学。
    这是我 的全部的观点。错在何处?请指教。
    回复:
    您的错误在于:您对西医的知识了解太少,"西医是形(结构)医学。"太片面了!
    理由我就不重复了!
43
发表于 2008-5-5 18:58:19 | 只看该作者

与孙漫之先生探讨之二——拔掉中医西化的根

      [我在想,中医思想的创新,理论的发展,应该在原来的框架内发展,不是对中医本质 的改变。]
      冲破框架,改变本质!
      用科学的方法发展中医已经证明失败了!
      究竟中医怎么发展!不知道!所以,混杂;所以,争论!
      中国人有没有胆量?中医人有没有胆量?发展中医!
      温病学,冲破了六经辨证的框架,创造了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创造了许多新的治法,完全改变了<伤寒论>的本质.
      辨证时应当加入西医的指标,治疗时应当中西方法同时应用.这是中医门外汉的要求.太苛刻了!
44
 楼主| 发表于 2008-5-5 19:08:56 | 只看该作者

与孙漫之先生探讨之二——拔掉中医西化的根

[这个贴子最后由xyx0535在 2008/05/05 07:11pm 第 1 次编辑]


-------------------------------------------------------
回复:
   您的错误在于:您对西医的知识了解太少,"西医是形(结构)医学。"太片面了!
   理由我就不重复了!
--------------------------------------------------------
    我们的辩论应该有个结论了。各自都说出了自己的话。
    这个讨论题目的拔掉中医西化的根。是讨论中医的定义,西医的定义,和中医西化的定义。目的 是为中医的发展找出路。无论什么思想,什么理论都必须在临床实践中体现出来。如果不能指导临床实践就正明这个理论有问题。
    我的结构医学、功能医学的思想方法和理论解决了中医的定位,中医的发展问题。解决了批判中医西化的问题。得到我自己实践的证实,亦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可和运用。在者个论坛上就不用说了。我的论文被许多学者的研究和实践所引用。
    您的理论我都知道了,我学的西医知识可能比你少的多。可能影响我对西医的定性。可是了解我的观点的人已经不少了,他们之中掌握西医知识多的亦不乏其人,可是像你这样批判我的还是第一个。我会把你 的衷言牢记在心。希望有一天你能批倒我,使我醒悟。可是今天还不能。






45
发表于 2008-5-5 19:26:01 | 只看该作者

与孙漫之先生探讨之二——拔掉中医西化的根

支持解云溪先生"中医思想的创新,理论的发展,应该在原来的框架内发展,不是对中医本质的改变",本人运用古人的思想探索痹病的治疗,对此体会较深;许多痹证的治疗,比新伤更易,还是在于理解古人辩病辩药辩方辩法,将人的思维与物的属性相结合;众家之长为我用,便能发挥自我智;可惜无格不广用,待到山花烂漫时.
46
 楼主| 发表于 2008-5-6 07:23:38 | 只看该作者

与孙漫之先生探讨之二——拔掉中医西化的根

    中医的思想方法和理论能否随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前进不断的把人类在生命科学领域里研究和实践所得到的新的知识、新的技能吸收进来丰富发展自己是对中医科学性的检验。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中医的思想方法、理论框架、知识内容、实践技能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证明中医是科学。否则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医的思想方法被改变,理论框架被摧毁,具体的理论内容和实践技能走出了它的思想方法认知的范围,不能被中医的理论框架所包容,证明中医已经消亡。
     继承和发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个历史进程的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不是一个新事物的诞生和一个旧事物的灭亡。前者是否定之否定,是杨弃,是发展;后者是消亡、是淘汰;前者是科学体系,后者是伪科学。中医是前者。
    中国地域广大,富源辽阔,加之古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产生众多流派是必然的。这些流派有的是对同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的开发,有的是对同一个事物的不同表述。历史的前进进就是流派不断产生又是流派不断融合的进程。今天不但中西医要融合,而中医自身是流派亦要融合。诸如六经、三焦、卫气营血辨证模型都是对外感热病而设,其就应该在中医的外感热病 的基础上融合卫一体,进  而与西医的感染性的疾病相融合。历史的进程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过程。分有分的理,合有合的道。
    无论怎么分,无论怎么合都分不出个中医西化来。因为中医西化走出了中医思想方法所认知的范围。走出了中医理论框架所包容的范围。
    中医西化不是中医,它是一个新生物。其生存发展由它自己的来决定。不能把它与中医扯到一起。
    用中医的思想方法和理论来衡量,中医西化不符合科学,违背了生命运动 的规律。它既不同于西医,又不同于传统中医,更不同于中医现代化。今天的中医是传统中医历史发展、是中医今天应具备的水平,它能包容西医,但不能包容中医西化。


47
发表于 2008-5-6 09:28:35 | 只看该作者

与孙漫之先生探讨之二——拔掉中医西化的根

    我对中医的看法如下:
    1  中医是医学,是研究疾病的;
    2  中医研究疾病的方法不同于近代西方欧洲使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疾病的方法;简单地说,中医不是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疾病;
    3  不使用自然科学方法也能够成功地研究疾病;
    4   因此,中医的理论体系以及研究方法至少现在必须完整地保留,不能否定,应当鼓励一部分中医按照中医的传统继承他.例如辨证论治.医案的筛选,经典著作的注释,中药传统炮制,传统教学等!
    5   现在,大部分人都在中西医混杂之中,包括中医院校,包括铁杆中医诸如邓铁涛等.包括中西医结合学派诸如陈可冀,中医药管理局等.
    6   中西医汇通,中西医结合,中西医融合是一个动态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在中国进行.中西医融合是肯定的,只是方法与路径没有解决.中西医融合是中医发展的结局,他必然吸收中医的许多观念,方法和理论,但是,表达的方式,表术的语言必然与中医传统语言不同.
48
 楼主| 发表于 2008-5-6 13:30:29 | 只看该作者

与孙漫之先生探讨之二——拔掉中医西化的根

  
-----------------------------------------------------
  辨证论治虽然是上一世纪才提出来的,但是这个提法实际上是对于中医辩治方法的概括,而并不是新的发明。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是由《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创立,在金元时代得到完整的发挥与论述。中医学如果没有辨证论治方法就等同于单方集锦而不能够称之为医学了!
--------------------------------------------------
    论述精辟。

49
发表于 2008-5-6 13:45:16 | 只看该作者

与孙漫之先生探讨之二——拔掉中医西化的根

我对中医的看法如下:  
    1.中医是医学,它是研究疾病和人类健康长寿的现代科学技术.
    2.中医的研究方法,不同于欧美等国使用人为的方法(仪器,动物加观察分析)简单地说,中医是根据自然现象和实践经验研究疾病,协助人体祛病健体.
    3.不使用当今所谓"自然科学方法"也能够成功地研究疾病,本人治疗关节病等,运用的是祖宗遗留和对自然的思维,并作用于临床;当今的关节镜技术无论从安全高效方便价廉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都比本法差,但当今西医的先进技术,比如X光机等直观鉴别疾病的手段均能增加我的治病能力.
    4.因此,中医的理论体系以及研究方法是中医的根,只能在继承中发展,例如辩证论治是指辩病辩药辩方辩法论治,包含张仲景的经方,叶天士的时方,李时珍的单方验方,黄甫谧的针灸,祖传的秘方,以及其它治病方法,均以安全高效方程价廉的治病方法为目的;医案的探究,经典著作的认识和深入,中药的炮制,或生用,或陈用,或特别方法应用,或内服,或外敷,或灸泡蒸等;以及传统教学将经典与临床相结合等.
    5.现在大部分人都在中西医混杂之中,无论中医院校,院士博士,中医咬管理局,卫生部,以及广大民众.
    6.中西医融合是方法的融合,这个过程不仅在中国,日本,韩国等国进行,而且欧美等国虽不知其理但以食疗等方式进行.中西医融合是肯定的,犹如望诊,直接望诊与借助仪器望诊只不过是手段不同;中药,西药只不过是制造工艺及用法不同;但表达方式最终会融入安全高效方便价廉的治病健身方法.

-=-=-=-=- 以下内容由 自然奥妙2008年05月06日 01:48pm 时添加 -=-=-=-=-
咬应为药.
50
 楼主| 发表于 2008-5-6 17:26:26 | 只看该作者

与孙漫之先生探讨之二——拔掉中医西化的根

    脱离辨证论治轨道,将中医方药直接与西医的病相对应,就是中医西化。这一点大家基本是达成了共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3 21:01 , Processed in 0.05104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