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日出江花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略谈什么是科学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08-11-15 18:49:1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略谈什么是科学

下面引用由日出江花2008/11/15 05:39pm 发表的内容:
某些人认为:地球绕太阳转,已经是小学生的常识。这其实充分显示出无知。
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为了获得更好研究结论,会选取不同的参照系研究,因而得出的看法也是有差异的。譬如,如果研究太阳系,则以太阳为参 ...
     这是科学问题,你不是要论科学吗?你不是要用科学分析中医吗?他们使用的参考系一样吗?
     你在我面前也敢卖弄参考系!我发几篇十年前的文章教训教训你。
42
发表于 2008-11-15 18:52:5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略谈什么是科学

      参考系、证态概念体系与中西医 融合
    1、 中、西医理论体系与参考系
     经典力学建立在绝对时空观的基础上。运动是绝对的,但是对运动的描述却具有相对性。要确定一个质点的位置,或者要描述一个质点的运动都必须选择一个或几个彼此没有相对运动的物体作为“参考”。这些被选来作为“参考”的物体称为参考系。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去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站在匀速行驶的车厢中的人,放手落下一个小球,车上的人看到小球垂直自由下落,地面上的人看小球呈抛物线运动。再如以地球为参考系人造卫星在一个近乎圆形的轨道上绕地球运动;而以太阳为参考系,卫星的轨道呈波纹形[1]。参考系不同,对同一现象的描述不同,甚至相反,这就是描述运动的相对性,对于同一现象的不同描述都只是相对真理。“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真理性。”。当把参考系的概念引伸到医学领域时,中、西医对疾病的不同认识也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的参考系。中医是相对真理,西医是相对真理,现代医学也是相对真理。病人是客观存在,患者就医时首先展现在医生(中医和西医)面前的是一组症状和体征,是疾病动态全过程中的某个阶段,此时病人只存在一种病理状态(中医表述为证,西医表述为病理状态),分别使用中药或西药,同一病理状态消失,病人痊愈,在这一过程中对同一状态所产生的不同表述,是因为对同一状态使用了不同的参考 系。尽管参考系不同、表述不同,病人痊愈是一致的,说明中医和西医有内在的联系,可能在不同的参考系中存在着共同的参考物。对病理状态(证)的表述,中医采用的参考系是脉象、舌象、症状和体征;西医采用的参考系是症状、体征及各种实验检查,包括各种化验诊断、病理诊断、影像诊断及遗传学诊断等。可见症状和体征是其共同参考物。
      在疾病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处于一定阶段的一组症状和体征的组合,由于采用了不同的参考系,中医表述为证,西医表述为病理状态,因此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概念体系。证与病理状态的融合产生一个新概念,我们称之为证态[2]。症状和体征是临床医务人员赖于诊断疾病的主要依据[3],也是判断疾病治疗效果的重要依据。症状是指在疾病状态下机体生理功能发生异常时病人的感受。体征是医生检查病人时所发现的异常变化[4]。中医和西医对于同一症状及体征的表述,有些是一致的,有些是不一致的。例如:发热、恶寒、腹痛、恶心、呕吐、咳嗽、昏迷、瘫痪、压痛、包块、黑便、黄疸、红肿等是一致的;也有许多是不一致的,例如:中医的痞塞、厥冷、脚挛急、脐下悸、身热不扬等,西医没有这类描述,但是可以通过中、西医的交流得出共同的认识,如厥冷是指四肢发凉、脐下悸是指腹部肌肉跳动、脚挛急是指腓肠肌痉挛等。通过中、西医的交流可以对常见症状及体征规范化,这样中、西医有了统一的参考物,各个证态才能规范化,中、西医的融合才有可能。
     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不可通约性,已被许多学者论证。不可通约,按照库恩的说法,是指“能将两个理论完全表达出来,并因而在它们之间逐点比较的共同语言是没有的”[4]。就是说,二者“没有共同的量度”。没有用来判定其优劣的一组共同中性标准。从两种不可通约的理论体系看世界,得到的印象和意义是完全不同的,中西医正是这样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5]。医学和其他科学一样,其理论体系都是一种概念体系,概念集合[6]。“从中西医结合的历史和现状来看,其最大的困难仍然是理论上的……首先是概念上的”[7]。在临床医学范围内,诊断思维所使用的思维形式主要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疾病的诊断在概念的系统流易中形成,在判断的辨证中确定,在推理的绵延演进中告立。这个诊断逻辑过程及所遵循的逻辑原则中、西医是一样的,应当充分认识到的是概念的移易是在自身的概念系统中进行的,一般地说从西医的概念中是移易不出中医的概念来的[8],反之亦然。由于概念体系的不同,以致中、西医的概念不能相互移易,形成了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不可通约性,所以对同一病人得出两个不同的诊断。
      2、中西医的中介概念体系——证态体系
     “科学本质上是互相联系的”,当今各类科学、各门学科、各种技术之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是发展的必然趋势,整个科学界如此,同属医学范畴的中、西医在本质上也是互相联系的,没有理由不融合,事实上早已处于融合的过程之中,只是在理论即概念体系上没有融合。恩格斯说:一切差别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的东西都经过中间环节而互相过渡。那么,在中西医理论即概念体系之间是否存在中间阶段、中间环节?有无共同参考物?能否创造一个中介概念体系将两个理论完全表达出来,并成为它们之间逐点比较的共同语言 ?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中、西医之间存在着中间环节、中间阶段,症状和体征是其共同参考物,证态概念体系是二者的中介概念体系,证态体系能将中、西医两个理论完全表达出来,能使中医体系中的证与西医体系中的病理状态逐点融合,使中、西医的概念通过证态这个中介实现相互移易, 实现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我们在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可相融 性的 探讨 中[9],对中医外感热病学的主要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现代感染病学中都能找到相应的病理状态,证与病理状态的融合产生了一个新观念,我们称之为证态。在“中西医融合与证态新概念”一文中对证态的属性作了初步探讨,可以看出证态概念体系能够成为中、西医的中介概念。在“热实结胸证再探讨”[10]一文中论证了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内科急腹痛与痞证及小陷胸汤证、大承气汤证与肠梗阻、大柴胡汤证与胆胰急性感染、热入血室与急性盆腔炎、太阳蓄血证与盆腔脓肿等,都具有相融性,这些证态基本上涵盖了常见的感染性急腹症。我们还论证了感染病中的水电解质紊乱诸病理状态与中医外感热病学中相应证的融合;外感热病中的厥证,按照《伤寒论》的定义:“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其实质是组织微循环灌注量不足,其中寒厥诸四逆汤证与低血容量休克的微循环障碍时相变化一致;热厥与感染性发热一致;蛔厥与蛔虫梗阻胆道引起的神经性休克一致;痰厥与消化道积食、食物中毒一致;气厥四逆散证与消化道慢性疾病致营养不良性低血压一致。这些证态构成了一个中介概念体系,把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逐点沟通并融合。
     3、中西医治愈标准的重新定义
     症状和体征也是判断治疗效果的重要依据,对于治疗效果的评定中、西医的标准也不同。中医注重于症状和体征的消除,西医更注重形态学及可测量指标的正常。如扁桃体炎,西医把扁桃体摘除即认为治愈,而术后出现的咽干、咽痒、干咳、咽黏膜慢性充血等则不予考虑,中医则认为疾病并未治愈,而且有许多治疗方法可供选择。再如食道癌,中医药可使症状缓解,认为有效,西医则认为无效。所以,中、西医都有不足之处,都是相对真理。如果把治愈标准定义为:病理形态的消除、可测量指标正常、症状和体征的完全、永久消除,中、西医就有了共同标准,这个标准符合现代医学摸式。这个标准还能使中西医的治疗方法有机融合,例如,对扁桃体炎的治疗,在手术前使用抗菌素或/和中医药治疗,手术后使用中医药治疗,这种治疗模式具有普遍意义。
     小结:中、西医采用了不同的参考系,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及概念体系,由于概念只能在自身系统内流易,因此中西医的概念不能相互移易,形成了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不可通约性。找出中、西医的共同参考系,创立中介概念体系是中、西医融合的正确途径之一。
43
发表于 2008-11-15 19:01:2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略谈什么是科学

     参考系与理论创新
    宇宙间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着,所以为了研究运动,必须假定某个物体不动,参照这个被假定不动的物体,以确定其它物体的运动。通常,我们选择观察者本身或与观察者保持静止的另一个物体作为参考标准,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这个选作参考标准的物体,称为参考系。原则上讲,选择参考系没有限定条件,但在不同的参考系中观察同一物体的运动,其运动形态是不同的,考虑到方便,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一般以地面或某一相对地面静止物体为参考系。例如:甲车正在路面上向东行驶,相对地面和路边的树,车是在向东运动;若相对于与甲车并排同方向行驶的乙车,甲车就是静止的;若相对于车速超过甲车行驶的丙车,甲是在向西运动,所以一个物体的运动,会由于参考系的选择不同而运动状态不同。再如,人站在地球上,以地球为参考系,人是静止的,速度为零。而以太阳为参考系,则人随着地球围绕大阳运动,其速度约为30公里/秒。自然界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这就是运动的绝对性,静止是相对的。但是运动又只能用相对参考系来描述,没有参考系也就谈不上运动的描述。
    参考系是人们观察事物的基石,时间和空间是描述和研究事物的依托。对自然界观察而言,时空关系与参考系又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就是爱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的“相对论”中所阐明的基本论点。我们把物理学中的参考系“泛化”,那么人们认识事物、处理事物都必须首先建立参考系,人们自觉与不自觉地应用某种参考系去描述、认识或处理客观事物。从单细胞开始,细胞就以自己为参考系识别异于自己的物质。当我们去认识、判断某一具体事物时,我们的大脑里绝对不是一片空白,也绝对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系列模型、规则、标准、理论、概念等等,与具体事物的某些侧面进行比对,从而去认识判断具体事物的价值。
    胎儿一生下来就以妈妈为参考系观察人,之后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在头脑中建立各种参考系,我们认识每一个具体事物,都是把客观事物与头脑中已有的参考系进行比对,形成概念,进行逻辑推理,得出对该事物的看法。当人们创造出或者发现一个新的参考系时,就会产生一系列新的概念,形成一个新的理论体系。人类很早就对“热”有所认识,並加以应用。但是将热力学当成一门科学且有定量的研究,則是由17世紀末開始的,也就是在溫度計制造的技术成熟以後,才真正开启了对热力学的研究。温度计也是一种参考系,在温度计发明之前人们对热的认识依靠的是皮肤感觉与视觉形成的条件反射,不能定量。中医依靠病人的感觉,依靠医生用手触摸病人的肌肤,通过病人的舌象、脉象推测病人体温的高低。温度计这个新参考系的诞生,引发了物理学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即热力学。温度计也成了医学的重要参考系。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建立了一套完全不同于力学的基本概念,它把所研究的对象称为热力学系统,把与系统能够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周围环境叫外界。能量的交换依靠作功与传热两种方式。与外界不发生能量与物质交换的系统叫孤立系统,可以发生交换的叫开放系统。系统在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即不与外界发生能量物质交换)的情况下,宏观性质不随时间变化的状态叫平衡态,否则叫非平衡态。系统状态的变化叫过程。自然界的过程有可逆与不可逆两类。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实质是:自然界与热现象有关的宏观过程都是不可逆的。不可逆过程是指一个过程进行后无法使系统与外界同时返回初始状态的过程。也就是说自然界与热现象有关的宏观过程都有确定的方向,在相反的方向上不可能自然发生。温度计的发明开创了热力学,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引导出人体的生命活动是: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由此引导出现代医学的原基概念“疾病与健康”、“亚健康状态”,为建立现代医学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转换参考系是一种很重要的物理方法,一个物体的运动在不同参考系中观察,会表现出不同的性质,就有不同的描述。在每一个物理问题中都有一个最佳参考系的选择,它可使研究对象的规律描述得最简洁,使一个表面上看较为复杂的问题可以得到简化的处理。参考系选择不正确,可使简单问题复杂化,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所有物体都有“同样的权利”、“同样的资格”被看作是“静止的”。因此,把一个运动相对某个参考系的描述(例如西医)按照一定的关系变换为相对另个参考系的描述(例如中医)是完全可行的。在医学中也是这样,正确选择参考系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例如骨折,在治疗时以机械力学模式为参考系,把骨折的断端看作是木头的断端,使用机械的方法将骨折固定,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在解释关节运动时,把人的四肢当作为一部机器,运用力学原理解释关节运动是最简单、最正确的方法,这时我们无法使用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解释关节的运动。治疗血吸虫病病人,使用化学药物,采用生物医学模式为参考系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而发动群众消灭钉螺,改善环境,消灭疫源地,治疗病人消灭传染源,从根本上消灭血吸虫病,只有以社会医学模式为参考系才能达到目的。同样治疗SARS病人是医生的任务,以生物医学模式为参考系就够了,但是要组织治疗大批患者,防止疫情扩展以生物医学模式为参考系则远远不够。治疗、预防神经精神障碍应当以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为参考系,如此等等。参考系选择不正确,不利于解决问题,例如以西医为参考系研究中医理论最终失败。所以不同的参考系,不同的医学模式有其各自的适用范围,不能互相替代,处于低级的古老的模式(科学范式)不能被消灭或消失,只能被改善,被扬弃,被包容,被涵盖。正如人体保留着亿万年进化过程中各阶段动物的基本功能一样,如果因为爬行动物低级把人体内爬行动物的功能与结构“消灭”,人体还能存活吗!以新陈代谢与基因遗传为参考系,人类与其他动植物一样属于生物界;以能否自主运动及主动摄取食物为参考系,人与其他动物一样属于动物门;以卵生还是胎生为参考系,人不属于爬行动物而属于哺乳动物。参考系不同人的属性也不同,解决人的不同属性的问题,要选择不同的参考系。解决人的社会属性的问题要使用社会学的方法,不能用医学的方法。解决人的社会医学的问题时,要以社会医学为参考系,在社会医学的范式内解决。
    转换参考系,发现新的参考系都可能引发科学革命,可能产生新的科学体系。经典物理学肯定事物自身具有自己的全部性质,其中最基本的是被称为第一性质的时间、空间、质量等等。相对论改变了这一观念,它表明,客体的性质(属性、规定)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在一定参考系中的相对表现。从牛顿的经典物理学进化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因为爱因斯坦采用了有别于牛顿使用的参考系。采用不同的参考系研究同一事物会得出事物的不同性质与属性,用物理学-力学方法研究人体,就得出人体是一部机器,揭示了人体的机械属性;用化学方法研究人体,就得出人体是一个化学工厂,揭示了人体的化学属性;以细胞为参考系研究人体,人体是由无数细胞组成的器官及系统,与动物相同,揭示了人体的生物学属性;以人种学为参考系,人类可以分为不同的人种;以阶级为参考系,人群可以分为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揭示了人的阶级属性……,一个人体可以具备无数个属性或性质,这些属性与性质都会影响人体的生命过程(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人的社会属性对疾病的影响,以往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疾病谱发生了变化,对于疾病的认识深入了,充分认识到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重新定义“健康”,采用了不同于生物医学的参考系,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终于得到承认。参考系的转换引发了医学革命,产生了新的科学范式,按照托马斯•库恩的理论,革命前后的科学范式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所以,近代西医“生物医学模式”与现代医学“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具有不可通约性。
    由托马斯•库恩的著作引发的“不可通约性”讨论,最激进的不可通约论者,它们声称每一个科学革命都涉及参考系的改变。“地心说”对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来说,以地球作为参考系有利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但是作为宇宙观,特别是神学宗教用来统治束缚人民的工具,地心说是错误的,日心说是正确的。每一个理论、每一个范式都有自己的参考系,这个参考系规定了它适用的范围,选择适当的参考系可以使问题简单化,有利于解决问题。
   
44
发表于 2008-11-15 19:02:4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略谈什么是科学


    参考系与发展
     关于发展的观念是什么?发展的观念完全是一个革命的转变,是新的参考系的出现。如何转变?就是要找到新的参考系。中国的儒家,不仅是儒家,还有道家,包括儒、释、道,这里面牵涉到诠释学的问题,那么怎样来诠释它?——《二程遗书》、《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周易》等等。我们对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哲学,应该怎样地去诠释?选择什么参考系去诠释?
     现在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中还没有取得它应有的合法的地位,没有取得生存的权力,西方不承认中国哲学有自己的主线。那么,它是不是一个哲学?有一个“轴心时代”的说法。这个轴心时代是说世界上有三大形态(中国、希腊、印度的哲学形态)三大哲学形态发生转向的轴心期是在两千多年前。那么作为轴心期的一个形态,我们现在应该怎样来解释?过去一百年来,我们完全是用西方的文化、哲学为参考系来解读中国的哲学,我们老师辈都是这样。比如冯友兰先生,发表了很多东西,用新实在论,新康德,用新黑格尔,用柏格森等等,利用那些西方的参照系来解读中国的哲学,把中国哲学提升到可以和西方平起平坐的地位。其实这样是根本不对的。21世纪的文明是全世界的文明,它不是一个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问题。现代文明多元地发展,就是中国的文明、亚太的文明、儒家的文明和整个基督教的文明,犹太教、回教、佛教文明必须进行对话、进行参照。在十八世纪的很多欧洲思想家总以儒家的文明和中国的价值作为他们的重要的参考系。现在我们实质上不仅要以西方的文明作我们的参考,日本文明为我们参考,他们发展得比较好,同时要把印度的文明、拉美的文明,也作为我们的参照。要实现全世界文明的的大融合,就要找到能够包容、涵盖、扬弃各种文明的共同参考系,创造出全新的世界文明,而不是用某一个参考系改造其它文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存在决定意识,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过去100多年我们完全是用西方的文化、哲学为参考系来解读中国的哲学,中国哲学没有地位是因为世界上资本主义占据统治地位。中国的哲学属于封建社会的哲学,资本主义比封建社会先进的缘故。公元1275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到中国,住17年后返国时,便带了一批中国书籍,其中有不少儒家的著作。公元1582年意大利人利玛窦奉耶稣会之命来中国传教时,他用儒家思想,去解释基督教义。这是因为当时中国的封建社会处于鼎盛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比欧洲封建社会完善得多,欧洲也曾有过以儒家思想为参考系的时候,因为那时中国比欧洲先进(参考中国与欧洲社会的时代差)。现代社会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同时存在的过渡时期,在哲学领域内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代表了世界前进的方向,中国古代哲学应当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参考系进行解读,发掘其中有利于现代社会进步的精华为我们所用。毛泽东为我们作出了榜样,他把马克思哲学运用于中国批判地继承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45
发表于 2008-11-15 19:08:29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略谈什么是科学


     参考系与中西哲学融合
     迄今为止,世界文明史,中国文明史都是以人为参考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历史:在中国氏族社会产生的“天园地方”学说、“天地交会”、“天人合一”是以人为参考系对世界的认识;奴隶社会以人为参考系原始宗教创造了“神”的社会,天堂里的神就是奴隶主,下地狱的都是奴隶;天庭里的玉皇大帝,圣经里的耶和华、耶苏基督,古兰经中的真主,佛教的释迦牟尼、观世音菩萨、十八罗汉……,无不是以人为参考系创造出来的;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科学战胜了神学,新兴的资产阶级提倡解放人性,以科学技术为武器战胜自然,改造自然,让自然界为人类服务,以人为本,实际上仍然是以人为参考系改造自然。人类“无情”的、不顾一切的改造自然的同时,自然界也在“无情”的改造着人类。生存危机迫使人们不得不寻找新的参考系,用以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作为自然界中的一分子,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须遵循自然界的规律与游戏规则,经过巨大的痛苦,人们终于认识到必须以自然为参考系重新认识人类自己及自然,以自然为参考系改造人类自己与自然,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维持人类的继续生存。
就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这一最基本的任务来说,哲学的目的和宗旨却是一致的,因此,哲学融合的真正根据,即是这种对自然和世界的认识与改造。毛泽东哲学正因为始终把哲学方向指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个大目标上,从而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到达了对中西哲学的融合。
毛泽东哲学在其实质内容上完全实现了有史以来对中西哲学进行融合的任务,这种融合已经不再是简单地比较,不再是仅仅把中西哲学的不同概念、命题、观点和思想进行一种对比,而是从总体上进行概括。而且这种概括并不局限于对不同哲学体系优秀成果的吸收、组合,而是以一种全新哲学的态势,高屋建瓴地涵容着中西哲学的基本精神。实际上,毛泽东哲学是以马克思哲学为参考系在中国革命实践中实现了中西哲学的融合。在这种实践基础上融合的哲学还需要在理论上进行融合,还需要找到中西哲学的共同参考系,从概念和理论构架上进行融合。中西哲学理论体系融合的过程就是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准确诠释,诸如《二程遗书》、《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周易》,《内经》、阴阳五行学说、天人合一等等才能得到准确的诠释,才能与现代的系统论、相对论等相衔接,即以马克思主义、相对论、系统论为参考系批判地继承中国古典哲学与文化。正如我们现在所作的中医外感热病学与感染病学相融合那样,从50年代蒲辅周老中医成功治疗“乙脑”以来,直至近年中西医治疗SARS及爱滋病,在临床治疗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果,总结出来许多成功经验,在中医外感热病与感染病的融合方面基本上取得一致的看法:太阳病、卫分证与感染病的初期一致;阳明病、气分证、营血分证与感染病的极期一致;余热未尽与恢复期一致。这种由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距离理论的突破仅是一步之遥,《外感染热病证态学》实现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已经到了水到渠成的时候。
中国文化发展历史经历了如下主要阶段:(1)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创立封建社会理论;(2)汉唐宋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理论体系完善,明清时期有少许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时期);(3)鸦片战争时期,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大举侵入;中西文化对立与融合开始;(4)五四运动,开始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毛泽东思想产生,中西文化剧烈对立,焦点是:中国是走资本主义还是走社会主义?(5)新中国成立,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中国成为主流,中西文化仍然剧烈对立,焦点是:中国如何走社会主义?(6)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蓬勃发展,引进资本主义自由竟争机制,90年代,以中国“入世”开始,出现了中西融合的大讨论,试图解决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对立,最终解决世界未来的蓝图问题。(7)21世纪初以载人航天成功为标志,中国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为中国人创立新理论提供了平台,从此中国人可以在世界舞台上提出属于自己的新理论。中医的历史与中国文化发展同步进行,每一个新时期的出现都是因为出现了新的参考系、新的理论,现在所进行的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融合,就是要成为现代医学。中西文化、哲学、医学能否融合?如何融合?成为最近十几年内理论界必须解决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中医的命运,而且关系到中国的命运乃至世界的命运。不单单是个哲学问题,文化问题,似乎是一个自然科学家不敢问津的、也不应该过问的政治问题。
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化、哲学,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这个事实在实际上解决了中国古代与欧洲近代文化的对立,至此,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已经在实践中实现了中国古代与欧洲近代哲学的融合。随着中西文化、哲学融合讨论的深入发展,一定会促进中西哲学理论体系的融合。
46
发表于 2008-11-15 19:12:0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略谈什么是科学


      参考系与証本质研究、医学模式转变
     上世纪60年代开始,全国展开证本质研究,以西医为参考系寻找证的客观指标,由于中西医具有不可通约性,终于失败。“证”无法用近代西医的客观指标表示,按照数学的表述:中、西医的“比”是一个无理数,如果西医是有理数,那么中医就是无理数,反之,西医就是无理数。理论研究的失败使我们认识到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融合不能以西医或者中医为参考系,应当找到它们的共同参考系,以高于中医与西医的视角审视中西医才能使之融合。
     基于临床实践中西医结合疗效提高的成功经验以及以西医为参考系理论研究的失败,我们站到了更高的位置,寻找别的道路。经过长期的努力与准备,1999年开始我们连续发表了:“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可融合性探讨”,“中西医融合与证态新概念”,“参考系、证态概念体系与中西医融合”等论文。2003年出版了《伤寒论现代解读》,从理论上解决了两大理论体系具有不可通约性同时具有可融合性的问题,找到了融合的方法及途径。在此基础上撰写了《外感染热病证态学》,成功的实现了中医外感热病学与现代感染病学两大理论体系的融合,成为中西医融合的突破口。中西哲学的融合与中西医的融合始终是伴行而且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中西医融合会成为东西方哲学、艺术、文化融合的突破口。
    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不可通约性,已被许多学者论证。不可通约,按照库恩的说法,是指“能将两个理论完全表达出来,并因而在它们之间逐点比较的共同语言是没有的”。就是说,二者“没有共同的量度”。没有用来判定其优劣的一组共同中性标准。从两种不可通约的理论体系看世界,得到的印象和意义是完全不同的。中西医正是这样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医学和其他科学一样,其理论体系都是一种概念体系,概念集合。从中西医结合的历史和现状来看,其最大的困难仍然是理论上,首先是概念上的。在临床医学范围内,诊断思维所使用的思维形式主要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疾病的诊断在概念的系统流易中形成,在判断的辨证中确定,在推理的绵延演进中告立。这个诊断逻辑过程及所遵循的逻辑原则中、西医是一样的,应当充分认识到的是概念的移易是在自身的概念系统中进行的。一般地说从西医的概念中是移易不出中医的概念来的,反之亦然。由于概念体系的不同,以致中、西医的概念不能在对方的理论构架内流易,形成了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不可通约性,所以对同一病人得出两个不同的诊断。中西医两大理论体系的不可通约性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的参考系。
    如前所述,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去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站在匀速行驶的车厢中的人,放手落下一个小球,车上的人看到小球垂直自由下落,地面上的人看小球呈抛物线运动。再如以地球为参考系人造卫星在一个近乎圆形的轨道上绕地球运动;而以太阳为参考系,卫星的轨道呈波纹形。参考系不同,对同一现象的描述不同,甚至相反,这就是描述运动的相对性。对于同一现象的不同描述都只是相对真理。“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真理性。”。当把参考系的概念引伸到医学领域时,中、西医对疾病的不同认识也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的参考系。中医是相对真理,西医是相对真理,现代医学也是相对真理。病人是客观存在,患者就医时首先展现在医生(中医和西医)面前的是一组症状和体征,是疾病动态全过程中的某个阶段,此时病人只存在一种病理状态(中医表述为证,西医表述为病理状态),分别使用中药或西药,同一病理状态消失,病人痊愈,在这一过程中对同一状态所产生的不同表述,是因为对同一状态使用了不同的参考系。尽管参考系不同、表述不同,病人痊愈是一致的,说明中医和西医有内在的联系,可能在不同的参考系中存在着共同的参考物。对病理状态(证)的表述,中医采用的参考系是脉象、舌象、症状和体征;西医采用的参考系是症状、体征及各种实验检查,包括各种化验诊断、病理诊断、影像诊断及遗传学诊断等。可见症状和体征是其共同参考物。
    在疾病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处于一定阶段的一组症状和体征的组合,由于采用了不同的参考系,中医表述为证,西医表述为病理状态,因此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概念体系。证与病理状态的融合产生一个新概念,我们称之为证态。症状和体征是临床医务人员赖于诊断疾病的主要依据,也是判断疾病治疗效果的重要依据。中医和西医对于同一症状及体征的表述,有些是一致的,有些是不一致的。例如:发热、恶寒、腹痛、恶心、呕吐、咳嗽、昏迷、瘫痪、压痛、包块、黑便、黄疸、红肿等是一致的;也有许多是不一致的,例如:中医的痞塞、厥冷、脚挛急、脐下悸、身热不扬等,西医没有这类描述,但是可以通过中、西医的交流得出共同的认识,如在《伤寒论》中厥冷是指四肢发凉、脐下悸是指腹部肌肉跳动、脚挛急是指腓肠肌痉挛等。通过中、西医的交流可以对常见症状及体征规范化,这样中、西医有了统一的参考物,各个证态才能规范化,中、西医的融合才有可能。无论疾病与健康的概念如何变化,无论医学模式如何变化,症状与体征始终保持着相对稳定,某些症状与体征的组合(证态)相对稳定,这就是不同医学模式转换的共同参考系。
    在讨论一个具体问题时只能选择一个参考系,不能在讨论过程中任意变换参考系,转换参考系就是转换科学范式,就会得出具有不可通约性的看法、理论甚至于价值观。任意变换参考系还会得出一些有悖于常理的论题,例如战国时期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等论题。他是这样论证的:黑马是马,因为白马不是黑马,所以白马不是马。谁都知道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却说不出错误在什么地方。问题出在任意转换参考系,“黑马是马”是以“马”为参考系的(即以马的形状为参考系),而“白马不是黑马”是以“黑”为参考系的(即马的颜色为参考系),其结论又是以“黑马”(色与形的结合)作为参考系,即以黑马作为马的标准(参考系),当然,白马就不是马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甚至于国际事务中许多辩论没有结果,就是因为在讨论前没有规定共同参考系,在讨论过程中任意变换参考系,造成了无谓的浪费。例如,美国是民主国家,其他国家不是美国,所以其他国家不是民主国家。西医是科学,中医不同于西医,所以,中医不是科学。西方社会是文明社会,东方不是西方,所以东方社会不是文明社会。诸如此类狡辩在现代社会里甚至于在国际事物中如此普遍,说明我们祖先在2300多年前提出的问题时至今日没有得到解决。马、白马、黑马分开来比较,具有不可通约性,综合起来比较,具有可融合性。马的属性(象)可以有无数个,以不同的参考系可以分为许多类,以颜色分类,可分为白色的、黑色的、黄色的……;以性别分类,雄性与雌性;以年龄分类,老马与小马等等。
    “是”与“等于”属于不同参考系中的语言,黑马是马,但是黑马“不等于”马,“是”在这里是从属的意思,是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而“等于”则是数学中严格定义的语言,对于一个命题的论证应该使用具有严格定义的语言。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范式”与数学语言中的“范式”具有不可通约性。
     诸如现代中医肾病学、现代中医免疫学、现代中医分子学等概念都是非常含糊的,现代中医的概念是什么?中医肾病的概念是什么?对一个概念作定义时只能采用一种参考系,不能任意变换参考系,否则读者无法判断讨论中的概念的确切含义。现代医学、西医、中医是具有不可通约性的医学,对肾的认识也具有不可通约性,对肾病的认识既有相同的部分,而相当大的部分是不同的,概念的混乱与无规则的变换,不能构成理论体系,读者就无法接受。
     公孙龙,姓公孙,名龙,传说字子秉。六国时赵人,约生活于公元前320年至公元前250年之间。公孙龙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以“白马非马”、“坚白石”等闻名一时。但他独特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却对中国哲学,逻辑思想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时至今日,科学家、哲学家还在争论,还没有证明“白马非马”错在哪里。
     近来有“脑主神明”与“心主神明”之争论,与许多类似的争论一样没有结果,其原因在于没有找到共同参考系,没有在同一个科学范式内讨论问题。“脑”属于近代西医范式内的概念,“心”与“神明”属于中医范式内的概念。西医没有“神明”这个概念;思维、意识、感觉等作为科学概念在“内经”时代还没有出现,这些概念属于近代心理学范畴,并不完全属于近代西医学范畴。以“意识”而言在心理学范畴内:最初,冯特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直接经验或意识的科学,复杂的心理活动是由简单的单元构成的。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首先向冯特的心理学提出挑战,华生说意识是主观的东西,谁也看不见、摸不到,更不能放到试管里去化验,这样虚渺的东西决不能成为科学的研究对象。在心理学范围内对意识就有不同的看法。在医学范畴内有意识为清醒状态,无意识为昏迷状态。在哲学范畴内“意识”是针对客观存在而言的,存在决定意识,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完全不是指昏迷与清醒的意思。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学科范畴内具有不同的内涵与外沿,参考系不同,同一概念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解释。所以讨论任何问题必须首先寻求同一参考系,实际上解决问题就是寻求共同参考系的过程。“心”与“神明”属于中医范式内的概念,“脑”属于近代西医范式内的概念,所以,脑根本不可能主“神明”,脑可以主思维、意识,而“心”也根本不可能主思维、意识。要说明“心”与思维意识之间的关系,或者想要说明脑与“神明”之间的关系,必须首先寻求“神明”与思维、意识之间的共同参考系,如果二者没有共同参考系,那么“心”与脑具有不可通约性,中医的“心”与西医的“脑”不能以“神明”或者思维意识为参考系进行比较,或者说它们的“比”是个无理数。而客观事实是“神明”与思维意识之间、中医“心”的功能与西医脑的功能之间的确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有比较多的重叠,当把二者的关系研究清楚之后,中西医就自然融合了。有人认为未来一定会发现心脏对大脑具有控制作用,证明“心主神明”而不是脑主神明,这又是一个错误的命题,因为中医的“心”不是单指心脏,循环系统中的心脏实体属于西医范式内的概念,既就是现代医学证明心脏具有某种控制大脑的功能,也不能说:实体心脏主“神明”,须知实体心脏与“神明”是分别属于不同的科学范式内的概念。也许创造一个新的参考系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
     医学模式的转变也是因为参考系的转变,生物医学模式中疾病与健康是对立的,疾病与健康互为参考系,疾病就是不健康,健康就是没有病;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中健康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状态。由于健康的定义(参考系)发生了变化,健康与疾病不是完全对立的,其间还存在一个亚健康状态,因此才引发了医学模式的改变。
当我们全面译介西方近百年来不同国度不同流派的理论时,术语的大批量移入是不可避免的。创新的机制异常活跃起来,概念众多,流派纷呈,致使诸多饱学之士发出“读不懂”的惊叹。这就造成了当代语言论转向中不同范式间的“盲视”。这种盲视是由不同理论范式间的不可通约性带来的。库恩曾对不可通约性做过这样的解说:不可通约性首先意味着,不同范式面对必须解决的问题时,对问题的设定及对对象的选择是不同的,因为它们关于学科的标准和定义是不相同的。其次,原有的术语、概念的试验在新范式的构架内部已形成了新的相互关系,由空间、时间等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个概念网,必须在整体的基础上再次转移并重新编织。第三,不同的范式共同体的成员对待同一事物可能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此一范式可能将事物镶嵌于一个平面的框架之中,而另一范式则可能将事物镶嵌于弯曲的空间框架中,因此他们看到的总是不同的事物。第四,各范式共同体的成员因深受其范式的束缚,已成为自己的理论、期望、昔日的经验和语言构架的俘虏,以至于不能与新的其他范式或构架中的成员交流,互相之间难以沟通、对话。
    证态概念是一个新的参考系,标志着出现了一个新的理论范式,由证态概念构成的整个概念网,必须在整体的基础上再次转移并重新编织,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47
发表于 2008-11-15 20:27:23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略谈什么是科学

你有资格卖弄参考系吗?
48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7 12:41:50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略谈什么是科学

张建国先生,你所谓的可预见性,不知道你预见了什么?一个科学的中医理论体系,可以预见疾病的演变规律,可以预见正确治疗的进程,可以预见错误的治疗结果。

不知道你控制了什么?一个科学的中医理论体系可以通过各种药物以及非药物手段对人体的各种状态参量进行期望控制,,,,,,

其他的我就不想说了,象张建国先生这样的,我想在中医实在太多。连最基本的理论结构都不懂。
49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7 13:09:11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略谈什么是科学

中西医融合观先生,我想我已经说的够明白了,无论对你所谓的欧几里德,还是日心说,我都已经详尽细述,这是需要其它专业知识才能理解的。你看不懂那是你的事了。

不需要在我面前摆什么资格。

先生的大论我略窥,先生认为不能的事千万别认为别人也不能。其实我看见先生举的病例,就已经知道先生尔尔。

大凡医学水平到了一定的境界,必然殊途同归。有的人以为西医不能治病,其实不然,只是西医界的庸医不比中医界的少。只要对病理和药理有透彻认识,西医同样是可以正确治病的,因为西医同样有极其丰富药物和治疗手段。但是遗憾的是,西医并未形成更为系统的理论体系。中医也是可以治病,但是只有对中医认识达到一定境界才可能正确治病。而据我看来,许多所谓的中医可能终身都不可能正确治疗一个病人。中医治疗有两个基本的难点,一是诊断,二是用药。这两点是需要对病理和药理有极为正确的认识,这是一般庸医很难做到的。

先生举的一些病例,西医并未正确治疗,而你认为正确治疗的中医其实并不一定正确,你轻描淡写的认为那样的治疗就是正确的,可见你既不懂西医也不懂中医。在中医看来,发热的病人退热了不一定是正确治疗。关于治疗的标准,你可以下载科学网论坛我的书稿《中医分析》看看。

另外,孙曼之先生有什么看法,我想孙先生自己会说。而您这样代劳不知道是否得到孙先生许可?

希望先生不要滥用其它专业的概念,一定把什么参照系这样其它专业严格条件限制的概念乱套到医学上。
50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7 13:15:34 | 只看该作者

[原创]略谈什么是科学

6.1 诊断和治疗标准

现代医学通常以某些参量作为诊断和治疗标准(设为Y,也可以是多个参量Y1,Y2,…)并以其与正常值偏移量(设为ΔY)表征疾病程度。在治疗过程中,则期望ΔY趋于零,并以此判断疗效。这种做法貌似合理,实际上存在严重的缺陷,这是因为参量Y和ΔY仅仅反映了局部组织病变信息,并不能反映其他健康组织对疾病(ΔY)的产生与康复的影响。而人体各部分健康组织能对病理变量有很强抑制作用,疾病的发生和康复与健康组织功能变化密切相关。

我们既要选择局部病理参量Y和ΔY表征及治疗疾病,更应该选取能表征其他健康组织状态的参量,作为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显然,单位时间内心输出量参量i(即阴阳,寒热)是很合适的选择。i反映了人体整体的氧化代谢强度,是人体整体功能的反映。正常i值能为病变组织提供充沛供养和供氧,能带走代谢产物,从而提供免疫,消炎,纠正局部中毒,消除血瘀,痰积,促进伤口生长愈合,稳定组织细胞等作用,对病理变化具有负反馈抑制效应。而一旦偏离(即Δi),则容易生百病。所以阴阳(寒热)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仅仅以局部参量诊断和判定疗效是很容易犯错误的。譬如,有的所谓的临床或实验研究仅仅从抑制肿瘤效果判定治疗癌症的疗效,这种杀人治病的方法是极端错误的,因为导致人体所有细胞衰竭的治疗必定也能抑制肿瘤细胞,但不能因此证明是正确的,这种情况也发生在其他许多疾病的治疗中。

一次正确的治疗应该是,ΔY→0且Δi→0,这两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如果分别以ΔY,Δi为纵坐标和横坐标,正确的治疗应该是回归原点某个领域的过程(考虑到存在误差)。

ΔY,Δi之间存在相互联系,可以用函数表达,即ΔY=f(Δi)
这种关系还可以用反馈状态表示。

随着Δi趋于0,ΔY也趋于0,并对Δi有正反馈效应,这是保证正确治疗充分必要条件。


以上内容摘自我发在科学网论坛的书稿《中医分析》

http://www.sciencenet.cn/bbs/showforum.aspx?forumid=7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6 03:56 , Processed in 0.07039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