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fxbi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何绍奇教授逝世

[复制链接]
41
匿名  发表于 2005-7-18 16:35:20

何绍奇教授逝世

下面引用由炎黄子孙2005/07/17 04:47pm 发表的内容:
啊,这位朋友,对不起误解了!三七生、李可、桂枝汤、何绍奇都是上等上的好医生,问题在于医生这种职业,本身就是与自然法则相抗衡的.
世界上,无论那个国家或那门医学,都没有百分之百的医疗把握,如果说是"有&quo ...
很无知的表现。
42
匿名  发表于 2005-7-18 17:03:31

何绍奇教授逝世

何绍奇追思会在香港举行
     本报讯  我国知名中医学者、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访问学者何绍奇教授因心脏病突发,于2005年7月7日在香港逝世,终年60岁。7月15日,该院为其举行了追思会。该院院长刘良等领导,以及何绍奇教授的生前好友、学生、亲属等160余人参加了追思会,为何绍奇教授送别。
     何绍奇教授1944年9月出生,四川梓潼县人。1961年在梓潼县医院拜师学医,毕业后先后在乡、区、县医院工作十余年。1974年~1978年任梓潼卫校教师、绵阳卫校西学中班教师。1978年考入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届中医研究生班,1980年毕业,获医学硕士学位,留院任教。1982年晋升为讲师,1990年晋升副教授,主讲《金匮要略》、《中医各家学说》等课程。1994年~1996年应欧洲中医进修培训中心邀请,赴荷兰工作,被聘为该中心终身教授、阿姆斯特丹门诊部主任、荷兰中医学会学术部专家。1997年~1998年应聘为北京医科大学药物依赖研究所研究员,从事中医戒毒药的研究。同时兼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所治则治法研究室客座研究员。2003年被聘为中国中医药报第二届编辑委员会常务委员。2003年到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任教。
  何绍奇教授在中医药学术及临床方面具有高深的造诣。2000年出任《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医卷》副主编、病证分支主编。主要著作有《实用中医内科学》(编委)、《现代中医内科学》(主编)、《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绍奇谈医》等。他一生为人正派,性格爽直,学风严谨;他精通医理,书读万卷,堪称“中医活字典”;他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用药果敢,屡起疑难大症。中国中医药报从2002年起为其开设《绍奇谈医》专栏,系列报道了他的治学心得和临床经验,深受广大读者欢迎。他文笔犀利,文风朴实,先后为本报撰写了80余篇稿件,内容涉及医理、临床、医史、医话、中药等,字字珠玑,见解独到,吸引了大批读者。他在香港任教期间,忘我工作,贡献良多,深受学生和同事的爱戴。他的逝世是中医药学术界的一大损失。(陈 晨) D3
43
匿名  发表于 2005-7-18 17:06:00

何绍奇教授逝世

师生情未了——悼念何绍奇教授
卫 明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我与何绍奇教授相识于19年前,当时我正在中国中医研究院修读硕士学位,虽然学的是中西医结合专业,但有时也会抽空旁听中医班的课程。当时何教授精彩的讲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旁征博引,见解独到,深深吸引了我。后来得知他是文革后中国中医研究院首次录取研究生的状元,心里就更增添了敬仰之情。
  其后,虽然我与何教授南北分隔,但始终没有忘却这样一位出类拔萃的老师。他所编写的《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是我最喜爱的著作之一,并私下封他为中医界的“散打之王”。
  我到香港浸会大学从事中医教育工作以后,时时感到香港中医教育资源的匮乏,尤其是高质素的老师更是凤毛麟角,于是又不时想到何教授。可惜他当时正在周游列国,无法联系得上。
  3年前赴北京开会时又一次打听何教授的消息,没想到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位同学告诉我何教授正好赋闲在家。听到消息后我立即赶赴何教授家,将自己想请他来港教学一事相告。本来以为何教授未必愿意离开北京舒适的生活,谁知当他听我介绍完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教育的发展,以及我对“中医大讲堂”网站的设想,非常高兴和支持,当场表示愿意来港助我一臂之力。
  何教授来港后不论是对学生的教诲,对网站的贡献,还是对香港中医界的示范,成绩都是有目共睹的。
  其实,我还有一个秘密是大家甚至连何教授都不知道的。那就是想借何教授在港之机多跟他学两招,进而正式向他拜师。所以我抓紧每一个与何教授相处的机会向他讨教,甚至连一起午膳的机会也不放过。只是后来不忍心他因为坐班过于劳累,才忍痛放弃了这些机会。由于身份尴尬,我不想何教授因为我是他的“上司”而勉强收下我这个愚钝的学生,打算等何教授完成了在香港的工作时,再郑重地向他提出拜师的申请,谁知我却永远失去了这一机会!
  敬爱的何老师,如果您还能听得见我的这些话,恳请您念在我对您近20年的仰慕之情,收下我这个学生,我会一生一世以作您的学生感到自豪。  D3
44
发表于 2005-7-18 22:46:10 | 只看该作者

何绍奇教授逝世

回盐水鸭先生:化有大小,期有远近,禀赋有厚薄,人寿有长短,何绍奇先生为中医之传播海外竭尽心力,为中医之发扬光大,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中医后学日夜操劳,心力憔悴,不幸辞世。请问,你在你所从事的领域成就几何呢?你能堂堂正正地公布你的真实姓名和介绍一下你的成就业绩吗?你大可不必拿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来攻击别人,攻击中医,难道西医就没有60岁去世的名医吗?
45
发表于 2005-7-19 08:28:53 | 只看该作者

何绍奇教授逝世

下面引用由师生情2005/07/18 05:06pm 发表的内容:
当时我正在中国中医研究院修读硕士学位,虽然学的是中西医结合专业,但有时也会抽空旁听中医班的课程。
这话听着挺别扭,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字在先,中医班的课怎么成了旁听了呢?还抽空?感觉还挺忙。
46
匿名  发表于 2005-7-19 12:07:51

何绍奇教授逝世

哈哈,您怎么会无中生有地咬呢?不怕出问题,就怕不出问题嘛。只是以寿命为“摆事实、讲道理”,为狼吃羊的理由,不像饥不择食么?名医无非多嘴,倒也未必名副其实、完美无缺,可在台下,可真真切切有无数双蓄势待发的眼睛盯着呢。且不论两位您口诛的短命鬼,李可、三七之后,又会有哪位多嘴的漏网之鱼上砧呢?正宗中医五积散?可能一则天寿未尽、二则一行案结果未明,或者现阶段尚可作为统战对象,种种原因,因此被您轻轻放过?或者志一?尽管在何氏问题上并肩作战,但究竟算网络余孽,入不得法眼?大家不妨拭目!另外,有贬必有褒,前后褒贬宜如一,否则人人皆迟早难逃您的笔伐。那您所佩服的名医是谁,您所佩服的网络名医是谁?何妨一一道来?我们也好心中有数?
另外,研究名医寿命,确实有趣,大可一比优劣,黄元御、王孟英、王清任、丁甘仁等皆5-60岁即夭,正为吾所不喜,其医书看来也是欺人之谈呢!大家切不可盲目相信!
47
发表于 2005-7-19 14:10:03 | 只看该作者

何绍奇教授逝世

下面引用由志一2005/07/15 09:12pm 发表的内容:
从情感上说很想为往者讳,可心中不解又无法不吐,以何先生的学养何故心脏病发作而故?
听说是大剂姜附温阳而死!当时何先生在香港,我听我同学说的。
48
匿名  发表于 2005-7-19 19:08:34

何绍奇教授逝世

[这个贴子最后由zajia在 2005/07/19 11:10pm 第 1 次编辑]

    没有太阳,地球就没有生命。
    太阳能够有100亿年(90亿年的氢聚变,10亿年的氦聚变)的寿命,正是因为它的核聚变不十分猛烈。象那些超新星,由于核聚变猛烈,寿命只有数千万年。
    大自然的道是一样的。人生于火,不生于寒。但火太过,则如超新星一般,以突然爆炸而结束。
49
匿名  发表于 2005-7-19 22:32:43

何绍奇教授逝世

下面引用由向春涛2005/07/18 10:46pm 发表的内容:
回盐水鸭先生:化有大小,期有远近,禀赋有厚薄,人寿有长短,何绍奇先生为中医之传播海外竭尽心力,为中医之发扬光大,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中医后学日夜操劳,心力憔悴,不幸辞世。请问,你在你所从事的领域成就 ...

向春涛 先生,中国人现在的预期寿命或者说平均寿命是70岁以上。而何先生桂先生并不是以寿夭,而是以病亡。而不幸的是,他们二位恰恰就是治病的先生。以治病的先生甚至是名医而被可以被诊察可以被预防的疾病击倒,你觉得这很正常,非常普通?我真不知道怎样说你了。
你要我堂堂正正地公布真实姓名和介绍成就业绩,我倒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了。你也许用的是你的真实姓名,但我不认为你必然就是堂堂正正,而使用网名发表意见的,未必就不是堂堂正正,因为这是根本扯不到一起的事情。而如果我没有什么成就业绩,就不能对某人某事作出我的评价?伟大如毛泽东,他的功过也只得由人评说,这二位就说不得了?或者就说不得他们的不好处了。说他们的缺点错误就是攻击别人,攻击中医了?
你要我公布真实姓名和介绍成就业绩,倒也不是不可以。但你得拿出一个像样的理由来。像你这样的无名小卒,我确实是不屑为此的。但是我还是要说:不管你是多么高明多么堂堂正正的中医,我劝你还是多多注意一点自己的身体,必要时也用西医仪器检查一下,事实证明,这是有好处的。
50
匿名  发表于 2005-7-19 22:54:13

何绍奇教授逝世

中国人平均预期寿命71.8岁 属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海南新闻网 http://www.hinews.cn 2005年7月15日 09:52    海南新闻网7月15日消息:昨天,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张发强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中国全民健身十年来的发展情况。
  国民平均预期寿命达71.8岁
  今年我国将开始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由10个部委联合举办。
  监测的对象是3岁到69岁的中国公民,被监测对象分为幼儿、儿童、青少年学生、成年人和老年人等几个年龄段。监测的内容分两部分,一是进行问卷调查,此外,还将对体质状况进行监测。体质监测涵盖人体形态、机能、素质三个方面。这次的调研准备和日本方面进行合作,在上海、东京两地同时开展。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司长郭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预期寿命上看,中国已经达到了71.8岁,属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日本预期寿命为80岁。
  6成体彩公益金用于“全民健身”
  我国的体育经费是各级财政负责各级的体育经费,因此就有本级的财政和地方的财政问题。他说:“国家体育总局的本级的经费又分很多类,但是从事业经费来讲,就是我们办自己的事业性的费用,不包括基建费等等,大概一半来自国家的补助,一半来自各地的体育中心的筹措。另外,从彩票公益金当中,留在国家体育总局这一块的,每年大概有4亿元左右。我们把4亿左右的资金60%用于全民健身,40%用于‘奥运争光’。”
  2010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可达281.2亿元
  张发强提倡今后体育应该是投资主体多元化,体育组织的多样化,人们应该改变自己的消费习惯,要把体育作为一种消费。截止到2002年,北京市的健身场所就已经达到了5000家,这还远远不够,今后我国还将大力发展体育健身娱乐业,在政府政策放宽的同时,政府还将加强监管,像《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的颁布就对健身场所从业人员进行了规范,以避免健身过程中出现危险事故,做到科学健身。
  2002年公布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第二次调查结果显示:2000年参加体育活动的人中有8.8%到经营性体育场馆进行过体育消费,比1996年增长0.2个百分点,我国城乡居民以家庭为单位全年体育消费平均为397.42元。据推算,2010年中国的体育产业增加值至少可达281.2亿元。
  农村体育工作要以乡镇为重点,就是我们将要实施的 “亿万农民健身工程”,这个工程就像交通部门和电视部门搞的“村村通”一样,我想把农村体育工作重心转移到村和屯,每一个村、每一个屯建一个场地,用2万块钱搞一个篮球场,搞一个工程,让亿万农民享受全民健身的实惠。
  2008年前出台《全民健身条例》
  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司长郭敏透露,我国将继续抓群众体育建设法规和科研方面的建设。全国已经有几个省市制定了全民健身计划条例。目前相关部门正在组织专家进行调研,争取在2008年前制定全国性《全民健身条例》,为全民健身、体育产业提供法律依据。张发强表示希望争取尽快立项,2006年开始起草,2008年前制定成功。
  针对青少年体育运动伤害问题,张发强表示学校里搞体育活动,尤其是一些比较激烈的活动很可能出现一些伤害,这种情况有的时候是很难避免的。张发强还建议,学校从设施、器材、教育、医疗保护、医疗抢救等方面加强管理责任。同时也要分清事故的原因和责任,这样才能有利于学校体育更好的开展。
  关于马拉松活动当中出现个别人的猝死问题,张发强说,“有的地方不敢再组织这样的活动,这是因噎废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8-6 12:36 , Processed in 0.085557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