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赵红军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伤寒两地书(第19条—20条)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07-2-1 22:11:07 | 只看该作者

伤寒两地书(第19条—20条)

回复#40:“受到火热以后首先损伤的必然是阴液,阳是随阴液丢失而亡的。”
   
        我认为先生的这一段话,虽然并不符合《伤寒论》的本意,但却说到了问题的症结上。为什么这样天经地义的道理却不符合《伤寒论》的本意呢?试看下面两条原文:
      “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第245条)
      “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第246条)
        在首条里,指出了首先是“阳绝于里”,然后才是“亡津液”。在次条里,则明确指出“胃气生热,其阳则绝”而不说“其阴则绝”。
        这是为什么?
        我的理解是,阳气的亡失并不是随着阴液的丢失而亡的,否则便应该是先亡阴,后亡阳,——而这样的话又显然不符合以上两条本意了。对于这个问题的解释,要从阳气所代表的气化含义上来理解。津液的产生是阳气的气化作用的结果,如果没有气化运动,那么津液便是没有生理功能的一潭死水或者说便“什么也不是”。因此,阳气较之于阴液具有领先的、首要的意义,因而在治疗方法上,首先要固护阳气。这,便是《伤寒论》、《内经》时代的阴阳学说与明清以来阴阳学说的一个差异。同时我又认为,崇阳抑阴的理论较之于后世阴阳同等重要的理论,其实具有更为深刻的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
         我的解释只是一个初步看法,不一定完全正确,欢迎先生提出自己的解释!
42
发表于 2007-2-2 01:05:27 | 只看该作者

伤寒两地书(第19条—20条)

向各位老师学习《伤寒》,受益!!!
43
发表于 2007-2-2 09:54:11 | 只看该作者

伤寒两地书(第19条—20条)

再说几句:
1、阳气很重要,阴液也很重要。《内经》有言“阴平阳密,精神乃治”是也。
2、仲景时寒疫盛行,寒伤阳气,故仲景重护阳,有麻桂解表、桂附回阳诸法。天士时瘟疫肆虐,热耗阴津,故天士重津液,后有“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之论。试让仲圣治瘟疫必以保津为要,因其风温之论已有确述,白虎人参自有妙方。让叶氏治寒疫必重温阳,因其用桂枝如有神机,遣四逆已入化境。
3、“阳气的亡失并不是随着阴液的丢失而亡的,否则便应该是先亡阴,后亡阳”那么请问孙老先生,阳气是怎么丢失的?是通过什么渠道丢失的?难道阳气就凭空飞走了不成。
4、“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第245条)d “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第246条)”
绝:断丝也。――《说文》。此处两处的绝字都是讲阴液亡失,阴阳断绝,阳孤于里之意。而不是亡阳或无阳。
44
发表于 2007-2-3 22:00:47 | 只看该作者

伤寒两地书(第19条—20条)

引用:“绝:断丝也。――《说文》。此处两处的绝字都是讲阴液亡失,阴阳断绝,阳孤于里之意。而不是亡阳或无阳。”
       依《说文》:“绝,断丝也”,这是绝字的基本意义,由此而引申出“尽,穷尽”,这是常用意义。由此还产出“极远、绝塞”的偏僻意义。先生避开常用意义不算,却挑出“绝塞”的偏僻用法来解释这个字,不觉得太勉强了吗?况且,即使按照先生的解释,难道可以把“胃气生热,其阳则绝”说成是“阳明产生燥热,结果使阳气被隔离在体内”不成?要知道先生在前面还认为热邪灼伤的结果是阴阳两伤,而不是只伤阴津而阳气还可以保存在体内!
45
发表于 2007-2-3 23:15:52 | 只看该作者

伤寒两地书(第19条—20条)

孙老先生,读《伤寒论》不读《说文解字》恐怕要出错的。“引申出“尽,穷尽””,这些意思我们都知道,但是不晓得张仲景知道不知道,那个时代有没有这些引申的意思?
阳热有余,独胜于里,则胃气生热,阴血虚而津液内竭不能和阳,则阳俞亢而阻邪于内,故曰:“胃气生
热,其阳则绝”。也即是阳邪独治于内,阴血虚竭,阴阳不相为用,故阴阳阻绝而不得交通。--《伤寒心悟》
“脉浮而芤,浮是阳盛,芤是阴衰,浮脉和芤脉共见,则胃肠生燥热,阳热就阻绝于里”--《伤寒论语译》刘渡舟
老先生是不是认为大家都错了呢?
46
发表于 2007-2-4 02:04:04 | 只看该作者

伤寒两地书(第19条—20条)

〔魏〕经文阳绝之义。似是阻绝。盖谓阳盛阻阴也。非断绝之绝。内经言绝。多如此。
〔程〕阳绝于里者。燥从中起。阳气闭绝于内。而不下通也。下条其阳则绝。同此。
选自《伤寒论辑义》
浮为阳邪盛。芤为阴血虚。阳邪盛则胃气生热。阴血虚则津液内竭。故其阳则绝。绝者。非断绝败绝之绝。言阳邪独治。阴气虚竭。阴阳不相为用。故阴阳阻绝。而不相流通也。即生气通天论所谓。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之义也。
选自清.钱潢《伤寒溯源集》
            
为其津亡于外。而阳绝于里也。夫阳为津液之源。津液为阳之根。汗出过多。津液竭矣。阳气虽存。根本则离。故曰阳绝。阳绝津亡。大便焉得不硬耶。
脉浮为盛于外。脉芤为歉于内。浮为阳。谓阳独盛也。芤为阴。调阴不足也。浮芤相搏。阳有余而阴不足也。胃液枯竭。内虚生热。虽有阳气。无与为偶。亦如上条之意也。故曰其阳则绝。
                                           选自清.尤在径《伤寒贯珠集》
孙老先生可以参考一下以上诸家的注释吗。
47
发表于 2007-2-4 02:15:35 | 只看该作者

伤寒两地书(第19条—20条)

再说两句:
1.“难道可以把“胃气生热,其阳则绝”说成是“阳明产生燥热,结果使阳气被隔离在体内”不成?”
  非也。以上各家说的都很清楚了,无需我再解释了吧。
2.热邪热邪灼伤的最终结果是阴阳两伤,但是这两个条文所述,并没有到这阶段,这与上面讨论的本质不同。
48
 楼主| 发表于 2007-2-4 08:53:38 | 只看该作者

伤寒两地书(第19条—20条)

关注中
49
发表于 2007-2-5 21:06:09 | 只看该作者

伤寒两地书(第19条—20条)

下面引用由dhyrph111hy2007/02/04 02:15am 发表的内容:
再说两句:
1.“难道可以把“胃气生热,其阳则绝”说成是“阳明产生燥热,结果使阳气被隔离在体内”不成?”
  非也。以上各家说的都很清楚了,无需我再解释了吧。
2.热邪热邪灼伤的最终结果是阴阳两伤,但是这 ...
回复:热邪灼伤的结果当然是阴阳两伤,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实,但我们讨论的是仲景为甚麽先要救阳,先生并没有就此作出解释?
50
发表于 2007-2-5 21:11:47 | 只看该作者

伤寒两地书(第19条—20条)

"热邪灼伤的结果当然是阴阳两伤,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实,但我们讨论的是仲景为甚麽先要救阳,先生并没有就此作出解释?”
回复孙先生:关于这问题,我都在上面的回复中把我的理解说了,不想再重复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8-7 08:02 , Processed in 0.051308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