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jemmyya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论“六经”当为“六病”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04-12-24 20:25:08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论“六经”当为“六病”

康平古本早年也曾耳濡目染。
然愚意从俗,仍尊宋版本为“嫡”出,康平本终究“庶”味散溢。
叔和所编,虽鱼目混珠,但学者早有公论。毋庸讳言,叔和千古一人也!
六经为六病,似乎废话,仲景明言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
读伤寒,视学者之素养和需求,然后言六经为经络、藏象、气化、阶段、部位或六病、六证……
欲有定论,当在千秋之后……
42
发表于 2004-12-24 20:40:03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论“六经”当为“六病”

又,《伤寒论·原序》在所有医著序言中已称之最,千古绝唱也!
若疑叔和所为,观《脉经序》,高下立见分晓。
满天飞曰:叔和岂有仲景之气势哉!
43
发表于 2004-12-25 21:58:45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论“六经”当为“六病”

不知仲景当日“勤求古‘训’”“见病知‘源’”所指为何?
44
匿名  发表于 2005-1-1 17:56:54

[转帖]论“六经”当为“六病”

我想,这是个很难的问题呀,关于这个谜的解开,可能需要考古方面人士的帮助了,就让我们一起期待着吧。
关于“见病知源”,我想,仲景原序上也说了些吧,就是“寻余所集……”这些吧。
此外,“若说六经是六病,那仲景序言所云勤求古训等等岂非累赘! ”,我随便翻了些本,仲景并没有说伤寒论中太阳阳明等是“六经”(所谓六经即指太阳经等)。在目录中即指的是“辨大阳病……”等,可见,我们所说的伤寒六经,仲景是称为六个病的。
至于山西刘老所倡三部六病学说,是否仲景本意,我相信我也是持怀疑态度的,但我很敬佩这类人,比起随流的人来说,这在我们中国,也毕竟是一次思想上的革新。
45
匿名  发表于 2005-1-1 18:01:31

[转帖]论“六经”当为“六病”

今天是元旦,是新的一年中的第一天,和大家相识,未学感到非常快乐,在此祝愿朋友们在这新的一年里,百尺杆头再进一步,并身体健康,天天好心情。
46
匿名  发表于 2005-1-2 19:05:11

[转帖]论“六经”当为“六病”

  对于伤寒论三阴三阳的认识,现特别介绍下日本学者山元氏的认识,因未学觉得其与山西刘老的分部法颇象类似,至于其它内容是否合适,暂不敢言。现介绍如下,以供同道参详。
  山元章平认为,伤寒论中的三阴三阳是指阳证、阴证而言,疾病在一断地演变,如果能通过六经辨证抓住病期,就能准确的诊断用药。他在《伤寒论总论要纲》中,阐述了辨证要领。首先是辨病位,区分表、里、半表半里。表是指病在肌肤部位;里是指病在肠管部位;半表半里是指病在内脏,包括心肺肝肾及其属器官即胸隔部。这三个部位简称肌、肠、胸,分别以汗、下、利为其主要治法。其次是辨病状,区分寒热、缓紧。所谓病状,指症状的性质或状态,一般是以体温来区分寒热,以机体的紧张度来区分缓紧。“寒”是指不伴发热的寒冷症假,即所谓阴证,又叫作寒证。“热”是伴有发热或不伴有发热而属于热证者,即所谓热证。“缓”是指非紧张性症假,即过多的排泄症候,如自汗,下利,小便不利等,脉多缓象;“紧”则相反。然后辨三阴、三阳和病期。三阳症包括:太阳病即肌热病或表热病,少阳病即胸热病或半表半里病,阳明病即肠热病或里热病;三阴病包括:少阴病为肌寒病或表寒病,太阴病为肠寒病或里寒病,劂阴病为胸寒病或大里寒病。每病又各分为抵抗期和败退期,论治时根据三阳病、三阴病的缓紧不同共十二个范畴进行。所谓十二个范畴,是指:肌热缓病、肌热紧病、肠热缓病、……胸寒紧病。在诊察中按寒热脉,寒热症,紧缓脉,紧缓症,特异症三个指示症假,辨别疾病属于某一个范畴。
47
发表于 2005-1-2 22:22:57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论“六经”当为“六病”

六病也好,部位也罢,还有综合征、阶段说,皆视仲景所论为空壳六经,真令人发笑不得!
48
发表于 2005-1-2 22:40:02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论“六经”当为“六病”

若经络是经络,三阴三阳是三阴三阳,内经何以有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
若三阴三阳为三阴三阳,藏象为藏象,内经又何以有心者……阳中之太阳;肝者……阳中之少阳?
内经和仲景已为我们奠基,现代中医需要的是大综合——六经(三阴三阳)藏象系统!
49
发表于 2005-1-2 22:42:41 | 只看该作者

[转帖]论“六经”当为“六病”

请您务必仔细看完下贴
http://www.gtcm.info/cgi-bin/topic.cgi?forum=19&topic=303&show=0
50
匿名  发表于 2005-1-3 10:03:56

[转帖]论“六经”当为“六病”

原来已在37度医学社区中见到相同的贴子了,对于六经藏象这么种新学说,也有心想深入了解些,但书店和学院图书馆都没有藏书,超星和cnki上也没有。还希望先生能够鼎力相助呀,以使许济泽先生的呕心力作能更大范围的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评判。我个人的观点是,对一种学说的评价,不看文采,不看字数,不看为此付出多大代价,只看临床。据介绍,97年成立的三部六病诊所疗效很不错,同时诊所的规模也日益扩大,解决了许多患者的病苦,同时自己也有了一个不错的收入。一个医生,一个诊所尚且能此,假使能有更多的人学习这类真正实用的医学知识,定能造福一方百姓,真正的振兴中医。全力提高自己的理论医务水平是一切迫切的事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9 08:32 , Processed in 0.055543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