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罗鸿声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素问》和《灵枢》到底是一部什么书?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13-12-28 11:26:35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42
发表于 2013-12-28 11:29:11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43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8 11:33:17 | 只看该作者
xychen 发表于 2013-12-28 02:36
这些别有用心的企图否定中医学的言论,不管怎么伪装,不管怎么打着什么名人的旗号,都是徒劳无益的,枉费 ...

陈先生好久不见,您是想来帮千总回答问题了吧!
恭请陈先生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44
发表于 2013-12-28 13:12:18 | 只看该作者
gl0101 发表于 2013-12-26 16:28
据说裘沛然国医大师有一篇批驳五运六气的文章,我一直想学习学习,可惜一直也没有找到。

批驳五运六气的文章,裘老的我没看过。古人的有不少,我找到了贴出来,您参考。
45
发表于 2013-12-28 13:39:23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3-12-28 13:12
批驳五运六气的文章,裘老的我没看过。古人的有不少,我找到了贴出来,您参考。

谢谢您!
46
发表于 2013-12-28 13:44:48 | 只看该作者
千秋雪 发表于 2013-12-26 19:24
有人据说是援引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裘沛然先生的话说:首先是《黄帝内经》。他常说,《黄帝内经 ...

千总怀疑有人借裘老名义发表自己观点,这事咱们不清楚。清楚的是这里面表达对《内经》的看法:首先是《黄帝内经》。他常说,《黄帝内经》算不上经典,长期以来被捧得过高,尤其被一个作家,解读成上下两集的“巨著”后,它的地位更“虚胖”,像“圣经”一样,其实它也就是当年的“诸子”书之一,反映了两千年前,国人对人体疾病的认识,真知灼见固多,谬误偏见也有,何必对它顶礼膜拜呢。

这段话确实有些偏激。但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如何正确对待古人经典著作的问题。

我把话绕远点。经,是连接竹简的绳子。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的古代书籍都可以称作经。后世的书不要竹简也就不要绳子。古代的书流传下来的本来就很少,大家看重,就都称作经。到春秋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时代,书多了,就开始把早期的,重要的称作经。孔子的言论,后人辑录时都没敢叫经,老老实实的叫《论语》,按语句顺序记录的意思。后世才尊为经的。

典,看形状。是支起一块木牌子。牌子上写的往往是统治者的法令、观点。法令规定当然是要人遵守的。

经,是古代有价值的著作。典,是必须遵守的规定。
经典,就是古书里学习者必须遵守的规定。

比如,衄家不可发汗,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这是伤寒论里的治禁。《伤寒论》是经,论中的许多内容是必须遵守的,这就是典。

因为古代的著作重要,大家笼统尊为经典也可以。说习惯了。可是,要真正完全遵循经典的内容和规定,就得把经典整理清楚了。不要让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混进来。古人为《内经》做了大量的清理工作,一保持《内经》的权威性。有权威性才可以继续做中医的经典。


前面有朋友讲《伤寒杂病论》才是经典。这话不全面。说经典,还是以《内经》为首。《伤寒杂病论》偏重辨证论治。《内经》偏重与生理和病机,以及针灸。


只是这两部著作都时运不济,前者缺了很多东西,没办法补上。后者多了许多东西,容易把学者引入歧途。《内经》当初及非一人一时所著,观点重合、抵牾之处难免,后人不断把自己的东西加进去,鱼龙混杂。


有人盲目崇拜,全盘接受,惹得另一些人攻击、否定《内经》。


我以前说过,中医理论的许多问题讲不明白,不是水平问题,是态度问题。

47
发表于 2013-12-28 13:50:07 | 只看该作者

刚才看到一个,先贴出来,这个还不是完全否定运气学说:

《医学源流论》 > 卷下·治法
司天运气论
邪说之外,有欺人之学,有耳食之学。何谓欺空之学?好为高谈奇论,以骇人听闻;或剿袭前人之语,以示渊博,彼亦自知其为全然不解,但量他人亦莫这能深考也。此为欺人之学。
何谓耳食之学?或窃听他人之说,或偶阅先古之书,略记数语,自信为已得其秘,大言不惭,以此动众,所谓道听途说是也。如近人所谈司天运气之类是也。彼所谓司天运气者,以为何气司天,则是年民当何病。假如厥阴司天,风气主之,则是年之病,皆当作风治。此等议论,所谓耳食也。盖司天运气之说,黄帝不过言天人相应之理如此,其应验先候于脉。凡遇少阴司天,则两手寸口不应。厥阴司天,则右寸不应。大阴司天,则左寸不应。若在泉,则尺脉不应,亦如之。若脉不当不其位,则病相反者死,此诊脉之一法也。至于病,则必观是年岁气胜与不胜。如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心痛胁满等症。倘是年风淫虽胜,而民另生他病,则不得亦指为风淫之病也。若是年风淫不胜,则又不当从风治矣。经又云∶相火这下,水气乘之;水位之下,火气乘之。五气之胜皆然。此乃亢则害,承乃制之理。即使果胜,亦有相克者乘之,更与司天之气相反矣。又云∶初气终三气,天气主之,胜之常也;四气尽终气,地气主之,复之常也。有胜则复,无胜则否。则岁半以前属司天,岁半以后又属在泉,其中又有胜不胜之殊,其病更无定矣。又云∶厥阴司天,左少阴,右太阳,谓之左间、右间。六气皆有左右间,每间主六十日,是一岁之中,复有六气循环作主矣。其外能南政、北政之反其位,天符岁会三合之不齐,太过不及之异气。欲辨明分晰,终年不能尽其蕴。当时圣人不过言天地之气,营运旋转如此耳。至于人之得病,则岂能一一与之尽合?一岁之中,不许有一人生他病乎?故《内经》治岁气胜复,亦不分所以得病之因。总之,见病治病,如风淫于内,则治以辛凉,六气皆有简便易守之法。又云∶治诸胜复,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无问其数,以平为期。何等划一。凡运气之道,言其深者,圣人有所不能知;及施之实用,则平正通达,人人易晓。但不若今之医者所云,何气司天,则生何病,正与《内经》圆机活法相背耳。
48
发表于 2013-12-28 13:57:23 | 只看该作者
llyyjj 发表于 2013-12-28 13:50
刚才看到一个,先贴出来,这个还不是完全否定运气学说:

《医学源流论》 > 卷下·治法

宋.沈括《梦溪笔谈》谓:“医家有五运、六气说,……今人不知所用,胶于定法,故其术多不验”

明代医家何柏斋说“《天元纪大论》等篇以年岁之干支分管六气,盖已失先圣之旨矣。年岁之干支,天下皆同,且通四时不变也。天气之温暑寒凉,民之虚实衰旺,东西南北之殊方,春夏秋冬之异候,岂有皆同之理,此其妄诞,盖不待深论而知也。”

明.缪仲醇说:“仲景、元化、越人、叔和,并未载有是说,信其为天运气数之法,而非医家治疗之书也。”


-------------------------------------

其实这些老先生还是给运气留点余地的。我以前说过,小学生程度就能说破运气学说的荒唐。

我就提一个问题:今年是什么年?谁在什么时间规定的?-------------------就这个问题,可以完全取消运气学说的支柱。
49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8 16:40: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罗鸿声 于 2013-12-28 08:41 编辑
llyyjj 发表于 2013-12-28 05:44
千总怀疑有人借裘老名义发表自己观点,这事咱们不清楚。清楚的是这里面表达对《内经》的看法:首先是《黄 ...

李老师好!

谈到中医经典,许多人都抬出《黄帝内经》说事,我就不明白那些对《黄帝内经》顶礼膜拜的人懂不懂《黄帝内经》的来历?反正跟在别人后面人云亦云.在刘向效书时,确实整理过一部《黄帝内经》,仅十八卷,但到东汉时,此书已亡佚.所以说,自汉书著录《黄帝内经》到隋书的约600多年间,,再也没有见过《黄帝内经》著录在公私典籍中,许多医籍也未提及《黄帝内经》,隋书所提到的是《黄帝素问》《黄帝针经》《黄帝针灸甲乙经》,到了唐代才出现《黄帝素问》《黄帝针经》是《黄帝内经》,而且其证据来自一篇伪序,自此以后,《黄帝内经》之说沿用之今.《黄帝内经》包括"灵素"二书之说,毫无证据,本身就来路不正,所以说《黄帝内经》并不是中医经典,而我们那些可爱的铁杆们本身连见都没见过《黄帝内经》,也盲目说《黄帝内经》是中经典,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要说中医真正的经典只有《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针灸甲乙经》和《神农本草经》,或许有人问灵、素、难及本经为何不算经典,我个人人为中医是治救人的科学,也是一们技术,学好《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针灸甲乙经》三书,你就可以临床了,而灵、素、难只是以哲理解医理,错误多多,你就是读上一万遍,你也不会看病。这样的书能称经典吗?或许又有人说《针灸甲乙经》就是灵、素的精华,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在《针灸甲乙经》中,绝大多数内容于灵枢之文相似,与素问相同者不多,但《针灸甲乙经》有治病方法,与灵枢相比,较灵枢条理,而现今之灵枢出自南宋史崧之手,前人已有论及是拆《针灸甲乙经》之文来。故现今之灵素难实难称中医经典。
50
发表于 2013-12-28 17:49:16 | 只看该作者
两件事儿。第一件,前年,某大学学院院长,我第一个专业隔界的同学,他说:现在中医之所以衰败,原因在于中医自己,是中医界没人能明白中医到底是咋回事儿。其实中医就是建立个模型,解释和指导临床。硬要往生物学上靠,必然要把过去的经验都得舍去,重新再来。结果就是马车按个方向盘,不掉沟里才怪。

第二件,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某中医学院(大学前身)团委书记,非医专业毕业生,他说:中医就是控制论,可惜我说了也没人理。

无论是读中医大师、专家的著作,还是读论坛上中医人士的帖子,很多人科学素养低得让人汗颜,更有甚者初中的语文知识都不具备,更不可理喻的是有的人居然连正常人说的正常话儿都理解不了。敢问中医还有个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20 19:05 , Processed in 0.06566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