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中医药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千秋雪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左肝右肺”不是解剖部位,而是体现脏气的运行方向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14-1-26 11:14:40 | 只看该作者
眩晕耳鸣-----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头目胀痛,面红目赤-----肝经从章门入里上行走眼后入颠顶,急躁易怒----肝主怒,头重足轻,舌红,脉弦有力为主-------肝脉弦。可兼见口干舌燥,心悸健忘。可见都是中医理论基础。 如果没有理论基础,从这个症状反推回去,当是一个复杂的工程。
42
发表于 2014-1-26 11:18:22 | 只看该作者
如果我们不去从器官去理解肝; 只是把,春,风,怒,生发,条达,主疏泄,控制眼,绕阴器,作为gan去理解,那么违法这些正常生理功能,都叫肝病。
43
发表于 2014-1-27 09:43:49 | 只看该作者
       “眩晕耳鸣-----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头目胀痛,面红目赤-----肝经从章门入里上行走眼后入颠顶,急躁易怒----肝主怒,头重足轻,舌红,脉弦有力为主-------肝脉弦。可兼见口干舌燥,心悸健忘。可见都是中医理论基础。 如果没有理论基础,从这个症状反推回去,当是一个复杂的工程。”

     回复:
     《内经》距今大约2000年,而人类的医学经验大概从人类诞生就开始了,至少100万年吧,具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这个复杂的工程。
      我觉得眩晕耳鸣等等临床表现在先,用了一些植物药物治疗有效,而后形成“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这个理论。同理:“头目胀痛,面红目赤-----肝经从章门入里上行走眼后入颠顶,急躁易怒----肝主怒,头重足轻,舌红,脉弦有力为主-------肝脉弦。”也是先有临床表现,后有中医理论。再经过临床反复检验最后定下来。

点评

我觉得眩晕耳鸣等等临床表现在先,用了一些植物药物治疗有效,而后形成“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这个理论。同理:“头目胀痛,面红目赤-----肝经从章门入里上行走眼后入颠顶,急躁易怒----肝主怒,头重足轻,舌红,脉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7 10:04
44
发表于 2014-1-27 09:56:37 | 只看该作者
大光明云 发表于 2014-1-26 11:14
眩晕耳鸣-----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头目胀痛,面红目赤-----肝经从章门入里上行走眼后入颠顶,急躁易怒----肝 ...

是很复杂。咱们慢慢聊。
45
发表于 2014-1-27 09:59:47 | 只看该作者
大光明云 发表于 2014-1-26 11:18
如果我们不去从器官去理解肝; 只是把,春,风,怒,生发,条达,主疏泄,控制眼,绕阴器,作为gan去理解, ...

是啊。咱们就要找,为什么把这些病变都联系到一起。至于叫什么病,肝病、gan病、甲病,都无所谓。把联系的依据找到了,能联系的话,还是叫肝病好。多少年叫的惯惯的,是吧?
46
发表于 2014-1-27 10:04:00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1-27 09:43
“眩晕耳鸣-----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头目胀痛,面红目赤-----肝经从章门入里上行走眼后入颠顶,急躁 ...

我觉得眩晕耳鸣等等临床表现在先,用了一些植物药物治疗有效,而后形成“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这个理论。同理:“头目胀痛,面红目赤-----肝经从章门入里上行走眼后入颠顶,急躁易怒----肝主怒,头重足轻,舌红,脉弦有力为主-------肝脉弦。”也是先有临床表现,后有中医理论。再经过临床反复检验最后定下来。
------------------------------------------------------

就应该是这么个过程,也是唯一的过程。古代西方解剖学比《内经》、《难经》详细且准确,但没有产生医学。现代医学的出现,在盖伦解剖学一千多年以后了。

西方虽然有比较详细的解剖学,但没有出现医学体系。中国出现了《内经》的系统医学理论,正是因为脱离了解剖学。

请博士先生继续具体内容。
47
发表于 2014-1-27 11:00:31 | 只看该作者
      “西方虽然有比较详细的解剖学,但没有出现医学体系。中国出现了《内经》的系统医学理论,正是因为脱离了解剖学。”

     回复:
     从两个方面考虑。
     1   理论的形成与教授理论正好是一个相反的过程;
     2   中医理论的形成是世界封建文化的顶峰。而西方文化的顶峰是欧美资本主义文化,这是西医的基础。

点评

1 理论的形成与教授理论正好是一个相反的过程; ------------------------------------------- 呵呵,还是博士说的明白。我常想说,没这么清楚。以前我上课的时候讲,现在学习的课程是从基础课到临床课。当初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1-28 10:10
48
发表于 2014-1-28 10:10:41 | 只看该作者
中西医融合观 发表于 2014-1-27 11:00
“西方虽然有比较详细的解剖学,但没有出现医学体系。中国出现了《内经》的系统医学理论,正是因为脱 ...

1   理论的形成与教授理论正好是一个相反的过程;
-------------------------------------------
呵呵,还是博士说的明白。我常想说,没这么清楚。以前我上课的时候讲,现在学习的课程是从基础课到临床课。当初形成医学理论的过程正相反。
中医界有些人,懒得探索这个过程,他们想了个省事的办法,干脆委托给神仙,所以就出来河图洛书、医源于易、天人合一等等奇谈怪论。
西方人懒得探讨人的产生,干脆托给上帝。要不是有个达尔文出来,西方人现在还糊里糊涂。

2   中医理论的形成是世界封建文化的顶峰。而西方文化的顶峰是欧美资本主义文化,这是西医的基础。
---------------------------------
这一点以前听说过,不大清楚,希望博士先生继续。

请博士继续两个话题,一个是这里的第二条。一个是以某一脏,某一功能为例,探索中医藏像理论的形成过程。就如前面的肝主升发。这才是正经的理论探讨。

49
发表于 2014-1-28 17:41: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中西医融合观 于 2014-1-28 09:48 编辑

         由实践经验到理论、个别到一般、个性到共性、特殊性到普遍性、具体到抽象、现象到本质、临床表现包括各种检查到诊断、调查研究到调查结果、状态变量到状态判断均为取象比类。“取象”是一个实践过程,就是获取状态变量、取得证据的实践活动,即调查研究。“比类”就是概念的建立、推理、判断的过程,在医学领域内就是诊断过程以及诊断的建立,“状态变量”就是诊断标准。“取象比类”是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实现这一飞跃的条件是:必须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运用某种理论对感性材料进行概括,即把感性认识纳入某种理论构架之中。例如:脉浮、头项强痛、恶风、发热、白细胞降低这一组临床表现(象),纳入中医的理论构架之中,诊断为:太阳表证;纳入西医的理论构架之中诊断为:感冒或者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纳入证态理论构架之中,诊断为:太阳表证-感冒证态。太阳表证、卫分证、阳明证、少阳证等等属于中医的“类”;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传染病前驱期、肺炎、胃肠炎等等属于西医的“类”;太阳表虚-感冒证态、太阳表实-感冒证态、卫分-感冒证态、阳明腑实-肠梗阻证态、热实结胸-急性腹膜炎证态,等等,属于中西医融合的“类”。取象比类是一个复杂、长期、反复验证的、客观实践过程,而不是简单、凭空想象得出的结论。
        理论的形成与理论的表述、讲述、教授、学习是反方向的过程,理论的形成是实践、经验到理论;理论的教授与学习是由理论到实践。由经验到理论是把经验归类、纳入某个理论系统,例如阴阳五行学说,反复实践,修正,建立医学理论;而理论的教授、学习则首先教授阴阳五行学说,再教授藏象经络理论,并且表述为:在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下建立藏象经络理论。任何理论的建立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相关,阴阳五行学说、经络藏象理论之所以产生、完善于中国古代,而没有产生于欧洲古代,是因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顶峰;西医之所以发生与欧洲,是因为工业化首先发生并高度发展于欧洲。

      以上内容来源于《中西医融合观续》概论。
      先生还可以参看《实践论》

50
发表于 2014-1-29 05:39:41 | 只看该作者
五脏的功能被定义,至少目前仍然是个谜;比如说,看到春天,枝干生发条达,如何联系到人体的肝具有这种特性,植物输送水液从根部到枝干再到枝端,那么肝怎么样同植物产生这种比类的,是不是把肝当成了春天的植物, 有这种向上梳发的特征, 肝如何有这种特征? 还是最初只是朦胧的比类而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导航中医药 ( 官方QQ群:110873141 )

GMT+8, 2025-7-18 18:50 , Processed in 0.24718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